图书
冯文开
2016-04-01
978-7-5161-7665-8
273千字
史诗 诗歌史 研究 中国 1840~2010
《中国史诗学史论(1840——2010)》以在中国史诗研究这一领域内得到普遍认同的、见解独特且影响力持久的学者为个案,分析他们持有的史诗观念、学术旨趣、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以勾勒出近百年来中国史诗学术史的某一个侧面,阐述了中国史诗研究者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上的继承和创新,反思中国史诗学的学术转向与新格局,总结中国史诗学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许霆
2017-12-01
978-7-5203-0079-7
409千字
十四行诗 诗歌研究 中国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百年进程,经历了早期输入期、规范创格期、变体探索期和多元发展期,其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汉语十四行诗。诗式跨语系移植,一般都要经过原样式拿来、中介物沟通和新样式诞生,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借环节是作品翻译、理论介绍和作品创作,中国诗人通过以上转借环节推进了十四行体节奏模式、乐段结构、建行方式、诗韵组织和诗组结构的中国化,推进了中国新诗体和新诗律的建设,十四行体中国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是中国诗人对于世界十四行诗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薛世昌
2018-08-01
978-7-5203-3087-9
330千字
诗歌研究 中国 现代
本书以诗歌形式中的内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全书共四篇。第一篇介绍诗耿内形式的基本概念及内形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二篇介绍诗耿内形式中的大内形式,为其后小内形式的探时先期铺垫。第三、四篇深人现代诗歌的文本内部,观察其内在构造的特点和规律。本书首提“小内形式”的诗学概念(与“大内形式”相对),并首提诗歌的“意节”概念(与传统诗学的“音节”及山分节形成的“形式节”相对)。本书认为:诗歌的小内形式主要由诗歌言说的三个基本义项(书中代号为A、B、C)构成其常型与变体;一个独立的“ABC组合”就是诗歌言说一个诗思涌动、三级递进而“推陈出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一个诗歌的“意节”(即超越了目视所见之“形式节”以及耳听所获之“音节”而必须心想方能感知的意义节);诗歌的意节像诗歌“DNA”一样决定着诗歌文本“诗意”的存在。进人现代,诗体大解放等大潮涌动,诗歌的外形式以及音韵、格律甚至“新格律”等,均不再具有诗歌言说的规约力。诗歌艺术经诸多锻打之后仅存的普遍遵守,只剩下诗歌的小内形式。中国诗歌的形式建设,须告别外形式建设而步入内形式建设。
周瓒
2020-08-01
978-7-5203-7093-6
273千字
诗歌评论 文学批评史 中国 当代
经过各位专家学者四年多的努力,这套“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问世了。编著这套丛书,在于对194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回顾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下及今后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文学艺术走上高峰之路。70年来,中国文学批评从自我封闭到对外开放,从体系构建到自主创新,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不平凡发展历程。从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主流看,我们似乎可以概括为“新开端、新变化、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这样一些时段,并对这些时段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也可以确定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分述针对这些文学体裁进行文学批评的历史。我们还可以把文学与艺术交叉形成的一些新艺术门类考虑进来,考察文学批评活动是如何进入这些复杂的文学现象之中的。文学批评研究是一个理论群,涉及批评对象、批评方法、批评者身份、批评目的等,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编写这套丛书,就是要积极面对这种复杂性,以更为宽阔的视野,尽可能收纳更多内容,期待对70年中国文学批评做比较全面的评述和总结。相比理论著作的撰写,历史著作的写作有很大不同。历史著作要展现一个过程,归纳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而理论著作要通过逻辑推理的展开,阐明一些道理或原则。写70年的文学批评史,就是要将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上出现的观念、思潮、理论,放回历史语境之中来考察,再从中看到历史是如何演进过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同时也出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要求。当时,文化建设是以对旧文化进行批判为背景进行的,因此,理论的指导特别重要。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通过文艺批评,改造旧文艺,建立新文艺,是当时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当时的文学理论是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及其他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提出的文学思想、方针和政策为主体形成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时中国革命根据地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权,面临着比革命战争时期更为复杂的情况,面临着让新的文艺思想占领文艺批评领域,以及在大学课堂里讲授新的文学理论的任务。基于这一需要,我们在当时引进了许多苏联的文学理论,包括苏联的文论教材体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理论和批评建设的热潮,当时所倡导的文艺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使文艺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的文艺争鸣,以及当时出现的一些关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都是极其宝贵的。但是,这些积极探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错误的批判。改革开放后,文艺批评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对新时期文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引领的作用。在此后的一些年,随着国外一些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中国的文学批评又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给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用国外理论剪裁中国文艺,使之成为西方理论注脚的现象。一些引进的理论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文艺评论,反而扭曲中国的文艺,或者将文艺现象抽离,成为理论的空转。在这种情况下,回到文艺本身,构建立足于本土经验的文艺批评理论,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今天,站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之上,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感慨、感叹、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所感悟。中国人讲“以史为鉴”,历史要成为当下的“资治通鉴”。研究历史,要照亮当下,指引未来。努力创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中心任务。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要坚持实践性。理论要与实践结合,特别是与批评结合。文学理论要指导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要在文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由此更进一步,要发展批评的理论。这种批评的理论,不是实用批评手册,而是关于批评的深层理论思考。这种批评的理论,也不寻求在各种文学体裁和各门艺术中普遍适用,而是在研究它们各自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求其相通性。从实践中来,形成理论之后,再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理论资源。但是,这绝不是照搬照抄、简单套用。我们曾经用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来阐释当代的文艺实践,从历史上看,这样做在当时似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上述做法曾有其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但是,黑格尔还说,一切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应当实现出来的。古代文论不能完全符合当代中国的文艺实际,西方文论更不能很好地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我们必须在吸取多方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用新时代的新理论,阐释和指导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包括中国文艺批评实践。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理论建设的努力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初衷。冯友兰先生在谈到哲学史时,曾区分了“照着讲”和“接着讲”。对于历史事实,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思想,我们要“照着讲”,不要讲错了,歪曲了前人的思想。但仅仅是“照着讲”还不行,照着讲完了,还需要“接着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要面对新情况、进行新总结、讲出新话来。反过来看,“接着讲”与“照着讲”也是一种承续关系。历史不能隔断,只有反思历史,才能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对文学批评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了新的标准。我们要守正创新、不离大道,在新的时代,创新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助力中国文艺走向繁荣昌盛。张江2019年9月
吕肖奂
2017-11-01
978-7-5203-0926-4
386千字
宋诗 诗歌研究 文集
选集1992年进入宋代文学研究领域以来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三十篇,划分为九个单元。“诗词关系”关注两种文体在异同之间的并行及交叉互动;“诗歌与古琴”探讨诗人对器乐理解掌握的程度以及诗歌与音乐关系;“诗歌与海外”探索宋代诗人的眼界以及异域意识;“唱和诗歌”重心在诗人之间的对话沟通以及唱和诗歌如何多层次展现多面而深层的文化意蕴;“欧阳修研究”与“陆游研究”,试图在欧、陆诗歌里不断阅读出两位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气质,并藉此了解北宋与南宋诗人的异同;“诗歌理论”则是想考察宋人自己如何自觉建构宋调以及他者如清人怎样看待宋调。“邵雍、范成大研究”以及“外两篇”均是一时兴之所至,偶有感悟:其中有对邵雍快活吟咏、范成大悲悯情怀真切感受,有对内外制礼仪功能审美价值的细读体会,有对西南地区民间信仰的实地查验。由宋诗而浸淫宋代文化,再从文化视域反观宋诗宋人,在对宋代诗歌文本解读与阐释过程中,领略宋调真谛,并认识造极文化真面目。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