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d on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f the third-party revocation litigation system, this book adopts a research method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nducts a systematic study of China's third-party revocation litig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macro to specific research idea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concerns of why China needs an extra-case third-party after-personnel relief procedure, why it chooses the third-party revocation litigation system, how to apply the third-party revocation litigation system, and how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rd-party revocation litigation system and the adjacent system.(AI翻译)
张兴美:(著)
张兴美,吉林省吉林市人,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代表性研究领域为民事诉讼当事人、民事电子诉讼。主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吉林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已在《政法论坛》《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等中外文刊物发表论文若干。
(一)著作类
白建军:《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常怡主编:《外国民事诉讼法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
陈金钊、焦宝乾、桑本谦、吴丙新、杨建军:《法律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荣宗:《第三人撤销诉讼与民事程序法》(第六册),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版。
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6年版。
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崔峰:《敞开司法之门——民事起诉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杜万华主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
樊崇义:《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范愉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江必新、何东宁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理解与适用民事诉讼卷》(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
江必新、何东宁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理解与适用民事诉讼卷》(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
江必新主编:《民事诉讼新制度讲义》,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江必新主编:《新民事诉讼法专题讲座》,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江伟:《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江伟、肖建国:《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江伟、肖建国:《仲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姜世明:《民事诉讼法基础论》,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版。
姜世明:《民事诉讼法》(上册),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
姜世明:《民事诉讼法》(下册),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
姜世明:《任意诉讼及部分程序争议问题》,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李建华等编著:《民法总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剑锋:《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吕太郎:《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骆永家:《民事法研究Ⅲ》,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4年版。
蒲一苇:《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齐树洁:《英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邱联恭:《程序利益保护论》,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版。
邱联恭:《程序选择权论》,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
邱联恭:《程序制度机能论》,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6年版。
邱联恭:《口述民事诉讼法讲义》(二),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邱联恭:《口述民事诉讼法讲义》(三),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邱联恭:《口述民事诉讼法讲义》(一),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邵明:《现代民事诉讼基础理论:以现代正当程序和现代诉讼观为视角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册),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沈德咏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沈德咏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沈冠伶:《程序保障与当事人》,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沈冠伶:《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纠纷处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舒国滢主编:《法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宋朝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谭兵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汤维建主编:《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福华:《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肖建华主编:《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许士宦:《程序保障与阐明义务》,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许士宦:《新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杨卫国:《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姚瑞光:《民事诉讼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丽丽:《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
张卫平、陈刚编著:《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卫平等编:《民事诉讼法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卫平:《民事诉讼的逻辑》,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张卫平:《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卫平:《新民事诉讼法原理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二)译著类
《德国民法典》,陈卫佐注译,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
《德国民事诉讼法》,丁启明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附判例解释)》(上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附判例解释)》(下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日本民事诉讼法典》,曹云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英国民事诉讼规则》,徐昕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苏]阿·阿·多勃罗沃里斯基等:《苏维埃民事诉讼》,李衍译,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美]杰克·H.弗兰德泰尔,玛丽凯·凯恩,阿瑟·R.米勒:《民事诉讼法》,夏登峻、黄娟、唐前宏、王衡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美]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上),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法]洛伊克·卡迪耶:《法国民事司法法》,杨艺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J.A.乔罗威茨:《民事诉讼程序研究》,吴泽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让·文森、塞尔日·金莎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上),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法]让·文森、塞尔日·金莎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下),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绮剑)·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蔡彦敏、徐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孙谦、韩大元主编:《欧洲十国宪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
[英]西蒙·罗伯茨、彭文浩:《纠纷解决过程:ADR与形成决定的主要形式》,刘哲伟、李佳佳、于春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德]亚图·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吴从周译,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美]约翰·亨利·梅丽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日]中村英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三)期刊类
百晓锋:《论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清华法学》2010年第3期。
蔡虹、冯娟:《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初探》,《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蔡虹:《民事再审程序立法的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中心的考察》,《法商研究》2012年第2期。
曹建军:《论争点效理论对我国预决效力条款的比较法意义》,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曹志勋:《反思事实预决效力》,《现代法学》2015年第1期。
巢志雄:《法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兼与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3款比较》,《现代法学》2013年第3期。
陈彬:《对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若干问题的探讨》,《法律科学》1989年第4期。
陈亮:《诉讼要件抑或本案要件?——美国关于原告资格定性之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清华法学》2015年第3期。
程啸:《因法律文书导致的物权变动》,《法学》2013年第1期。
崔玲玲:《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事由——与再审之诉的事由比较》,《社科纵横》2011年第9期。
邓和军:《论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价值目标》,《河北法学》2012年第7期。
董露、董少谋:《第三人撤销之诉探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董少谋:《执行程序中案外人之救济途径》,《中国法学》2009年第5期。
段文波:《程序保障第三波的理论解析与制度安排》,《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5年第2期。
段文波:《起诉程序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前景》,《中外法学》2015年第4期。
段文波:《预决力批判与事实性证明效展开:已决事实效力论》,《法律科学》2015年第5期。
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的比较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傅郁林:《中国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功能与结构》,《法学家》2011年第1期。
韩波:《分置、合并与转向:程序关系之维的案外人异议之诉》,《法学论坛》2016年第4期。
郝振江:《法国法中的非讼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郝振江:《论非讼程序的功能》,《中外法学》2011年第4期。
郝振江:《论非讼事件审判的程序保障》,《法学评论》2014年第1期。
胡军辉:《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建构——以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为参照》,《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
胡军辉、廖永安:《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胡军辉:《论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周边程序的协调》,《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8期。
胡军辉:《论美国既判力援引程序及其借鉴》,《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10期。
胡军辉:《美国民事请求排除规则及其借鉴》,《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9期。
胡军辉:《判决如何影响实体从属第三人:既判力抑或反射效力?》,《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4期。
胡思博:《建立民事裁定救济途径体系的基础性考察——以完善我国民事裁定制度为出发点》,《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5期。
胡思博:《民事裁定适用范围考》,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9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胡卫星:《论法律效率》,《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
黄国昌:《诉讼参与及代表诉讼——新民事诉讼法下“程序保障”与“纠纷解决一次性”之平衡点》,《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6期。
霍海红:《论我国诉讼时效效力的私人自治转向——实体与程序双重视角的观察》,《现代法学》2008年第1期。
霍海红:《民事诉讼法理论的中国表达》,《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4期。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江伟、常廷彬:《论已确认事实的预决力》,《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江伟、刘敏:《论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法官的释明权》,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江伟、刘荣军:《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制度基础》,《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
江伟、吴泽勇:《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中国法学》2003 年第3期。
江伟、肖建国:《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姜世明:《概介法国第三人撤销诉讼》,《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5年第11期。
李浩:《调解归调解,审判归审判: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中国法学》2013年第3期。
李浩:《论调解不宜作为民事审判权的运作方式》,《法律科学》1996年第4期。
李浩:《民事程序选择权: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李浩:《民事调解书的检察监督》,《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李浩:《虚假诉讼与对调解书的检察监督》,《法学家》2014年第6期。
李祖军:《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几个问题》,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李祖军:《论程序公正》,《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李祖军、田毅平:《民事诉讼目的论纲》,《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
林剑锋:《既判力相对性原则在我国制度化的现状与障碍》,《现代法学》 2016年第1期。
林剑锋:《既判力作用范围的相对性:法理依据与制度现状》,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刘君博:《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建构》,《法学》2014年第12期。
刘君博:《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问题研究——现行规范真的无法适用吗?》,《中外法学》2014年第1期。
刘敏:《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重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刘明生:《诉讼参加与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之研究》(下),《辅仁法学》2013年第2期。
刘学在:《民事裁定上诉审程序之检讨》,《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
龙翼飞、杨建文:《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法学家》2009年第4期。
卢正敏:《论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中的适格案外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吕太郎:《第三人撤销之诉——所谓由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8期。
[美]凯文·M.克莱蒙特:《既判力:司法之必需》,袁开宇译,《清华法治论衡》2015年第2期。
潘剑锋:《论民事司法与调解关系的定位》,《中外法学》2013年第1期。
蒲一苇:《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范围的实体法分析》,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3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蒲一苇:《美国诉讼第三人制度及其成因》,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3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齐树洁;《论我国民事上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兼论民事再审制度之重构》,《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齐树洁:《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之构建》,《法治研究》2010年第4期。
任重:《案外第三人权益保护:德国制度与理论——兼论我国第三人撤销诉讼》,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任重:《回归法的立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体系思考》,《中外法学》2016年第1期。
任重:《论虚假诉讼:兼评我国第三人撤销诉讼实践》,《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
[日]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的目的与司法的作用》,牟易、诚诿译,《现代法学》1997年第3期。
邵明:《论民事诉讼程序参与原则》,《法学家》2009年第3期。
史明洲:《论虚假诉讼案外第三人的救济——解读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日本法视角》,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宋显忠:《事实发现与程序保障》,《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宋显忠:《宪政与程序保障》,《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
汤维建:《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以美、德为中心》,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汤维建:《论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足性审前程序——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并立的改革观》,《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
唐力:《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完善》,《法学》2014年第7期。
唐力:《非讼民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研究——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38、39条》,《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唐力、高翔:《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事项二阶化审理构造论——兼论民事立案登记制的中国化改革》,《法律科学》2016年第5期。
唐力、谷佳杰:《论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系统定位》,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唐力:《论民事执行的正当性与程序保障——以第三人异议之诉为中心》,《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
田平安、张妮:《试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完善》,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福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逻辑》,《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4期。
王福华:《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研究》,《清华法学》2013年第4期。
王亚新:《第三人参与诉讼的制度框架与程序操作》,《当代法学》2015年第2期。
王亚新:《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的再考察》,《法学研究》2014年第6期。
王亚新:《“主体/客体”相互视角下的共同诉讼》,《当代法学》2015年第1期。
王艳:《法国商事紧急审理程序及司法适用》,《河北法学》2015年第1期。
吴明轩:《第三人撤销之诉程序》,《法官协会》2004年第1期。
吴英姿:《判决效力相对性及其对外效力》,《学海》2000年第4期。
吴泽勇:《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适格》,《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吴泽勇:《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化》,《法学》2005年第1期。
吴兆祥、沈莉:《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第三人撤销之诉与诉讼代理制度》,《人民司法》2012年第23期。
肖建国、黄忠顺:《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理基础》,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肖建国:《论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制度价值与程序设计》,《法学杂志》2009年第9期。
肖建华:《论恶意诉讼及其法律规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肖建华:《论共同诉讼分类理论及其实践意义》,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肖建华:《论判决效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1期。
肖建华:《主参加诉讼的诈害防止功能》,《法学杂志》2000年第5期。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的释明:法理、规则与判例——以日本民事诉讼为中心的考察》,《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6期。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释明的实证分析——以释明范围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
许可:《关于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许可:《论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当代法学》2013年第1期。
许少波:《第三人撤销之诉与申请再审的选择》,《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许少波:《论民事裁定的既判力》,《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
严仁群:《不受判决拘束者之事后救济》,《法学家》2015年第1期。
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
张圣翠:《论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完善》,《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张卫平:《第三人撤销判决制度的分析与评估》,《比较法研究》2012年第5期。
张卫平:《既判力相对性原则:根据、例外与制度化》,《法学研究》2015年第1期。
张卫平:《民事案件受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法商研究》2015年第3期。
张卫平:《民事诉讼处分原则重述》,《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张卫平:《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张卫平、任重:《案外第三人权益程序保障体系研究》,《法律科学》2014年第6期。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法学》2007年第5期。
张卫平:《中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构成与适用》,《中外法学》2013年第1期。
张文显:《市场经济与现代法的精神论略》,《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
张文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中国司法——诉讼社会的中国法院》,《现代法学》2014年第1期。
张艳:《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完善对策——以法院已受理的案件为样本的分析》,《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6期。
章武生:《程序保障:司法公正实现的关键》,《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章武生:《非讼程序的反思与重构》,《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章武生:《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赵刚、刘学在:《民事审监程序修改过程中若干争议问题之思考》,《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赵秀举:《论民事执行救济兼论第三人执行异议之诉的悖论和困境》,《中外法学》2012年第4期。
郑金玉:《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实践运行研究》,《中国法学》2015年第6期。
郑金玉:《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的诉讼要件问题》,《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周翠:《论民事诉讼中的临时性救济制度》,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四)报刊文献
陈刚:《第三人撤销判决诉讼的适用范围——兼论虚假诉讼的责任追究途径》,《人民法院报》2012年10月31日第7版。
董少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具体运用》,《人民法院报》2013年7月10日第7版。
高民智:《关于案外人撤销之诉制度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报》2012年12月11日第4版。
齐树洁:《再审程序:从“有错必纠”到“依法纠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16日第5版。
汤维建:《修改后民诉法强化八大机制》,《检察日报》2013年1月2日第3版。
王亚新:《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解释适用》,《人民法院报》2012年9月26日第7版。
肖建国:《案外人申请再审的理论与适用》,《人民法院报》2009年3月17日第5版。
张卫平:《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人民法院报》2011年8月31日第7版。
(五)学位论文
曹春梅:《第三人异议之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9年。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闫宾:《民事诉讼要件论》,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张妮:《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郑学林:《民事再审制度改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一)著作类
Joseph W.Glannon:《民事诉讼法》(注释本),孙邦清、李蓉、徐继军注,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Robert C.Casad and Kevin M.Clermont,:,,,Durham,NC: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1.
Robert Wyness Millar,,New York:The Law Center of New York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Judicial Councils,1952.
[日]兼子一:《新修民事訴訟法体系(増訂版)》,酒井書店1965年版。
[日]三谷忠之:《民事再審の法理》,法律文化社1988年版。
(二)期刊类
Barton R.Bentley,“Third-Party Practice in Admiralty:Ancillary Jurisdiction”,,Vol.28,No.4,1974.
Brilliant,“Meyer M.Divorce-Direct and Collateral Attack-Suit By Strangers”,,Vol.9,No.2,1955.
Charle E Clark and James Wm.Moore,“A New Federal Civil Procedure Ⅱ.Pleading and Parties”,,Vol.44,No.8,1935.
J.B.Judgments,“Collateral Attack:Attack on Judgment against Defendant Dead When Suit Begun”,,Vol.21,No.5,1933.
John E.Kennedy,“Let’s All Join In:Intervention Under Federal Rule 24”,,Vol.57,No.3,1969.
Laura Ford Davidson,“Impleader of Nonmaritime Claims Under Rule 14(c)”,,Vol.47,No.1,1968.
Milton Cantor,“An Affair of State:The Investigation,Impeachment,and Trial of President Clinton”,,Vol.39,No.4,2000.
Patrick Woolley,“The Availability of Collateral Attack for Inadequate Representation in Class Suits”,,Vol.79,No.2,2000.
Ronan E.Degnan and Alan J.Barton,“Vouching to Quality Warranty:Case Law and Commercial Code”,,Vol.51,No.3,1963.
“The Litigant and the Absentee in Federal Multiparty Practice”,,Vol.116,No.3,1968.
“The Valu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irect and Collateral Attacks on Judgments”,,Vol.66,No.4,1957.
Tyler,Lloyd J,“Judgments:Collateral Attack:Insufficiency of the Cause of Action as a Basis for Denying Jurisdiction of a Court Rendering a Default Judgment”,,Vol.49,No.3,1951.
Willis L.M.Reese,“Choice of Law in Torts and Contract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Vol.16,No.1,1977.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