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d on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f the third-party revocation litigation system, this book adopts a research method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nducts a systematic study of China's third-party revocation litig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macro to specific research idea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concerns of why China needs an extra-case third-party after-personnel relief procedure, why it chooses the third-party revocation litigation system, how to apply the third-party revocation litigation system, and how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rd-party revocation litigation system and the adjacent system.
(一)著作类
白建军:《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常怡主编:《外国民事诉讼法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
陈金钊、焦宝乾、桑本谦、吴丙新、杨建军:《法律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荣宗:《第三人撤销诉讼与民事程序法》(第六册),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版。
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6年版。
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崔峰:《敞开司法之门——民事起诉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杜万华主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
樊崇义:《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范愉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江必新、何东宁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理解与适用民事诉讼卷》(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
江必新、何东宁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理解与适用民事诉讼卷》(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
江必新主编:《民事诉讼新制度讲义》,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江必新主编:《新民事诉讼法专题讲座》,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江伟:《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江伟、肖建国:《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江伟、肖建国:《仲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姜世明:《民事诉讼法基础论》,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版。
姜世明:《民事诉讼法》(上册),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
姜世明:《民事诉讼法》(下册),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
姜世明:《任意诉讼及部分程序争议问题》,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李建华等编著:《民法总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剑锋:《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吕太郎:《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骆永家:《民事法研究Ⅲ》,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4年版。
蒲一苇:《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齐树洁:《英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邱联恭:《程序利益保护论》,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版。
邱联恭:《程序选择权论》,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
邱联恭:《程序制度机能论》,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6年版。
邱联恭:《口述民事诉讼法讲义》(二),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邱联恭:《口述民事诉讼法讲义》(三),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邱联恭:《口述民事诉讼法讲义》(一),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邵明:《现代民事诉讼基础理论:以现代正当程序和现代诉讼观为视角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上册),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沈德咏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沈德咏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沈冠伶:《程序保障与当事人》,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沈冠伶:《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纠纷处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舒国滢主编:《法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宋朝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谭兵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汤维建主编:《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福华:《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肖建华主编:《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许士宦:《程序保障与阐明义务》,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许士宦:《新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杨卫国:《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姚瑞光:《民事诉讼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丽丽:《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
张卫平、陈刚编著:《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卫平等编:《民事诉讼法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卫平:《民事诉讼的逻辑》,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张卫平:《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卫平:《新民事诉讼法原理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二)译著类
《德国民法典》,陈卫佐注译,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
《德国民事诉讼法》,丁启明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附判例解释)》(上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附判例解释)》(下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日本民事诉讼法典》,曹云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英国民事诉讼规则》,徐昕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苏]阿·阿·多勃罗沃里斯基等:《苏维埃民事诉讼》,李衍译,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美]杰克·H.弗兰德泰尔,玛丽凯·凯恩,阿瑟·R.米勒:《民事诉讼法》,夏登峻、黄娟、唐前宏、王衡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美]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上),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下),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法]洛伊克·卡迪耶:《法国民事司法法》,杨艺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J.A.乔罗威茨:《民事诉讼程序研究》,吴泽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让·文森、塞尔日·金莎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上),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法]让·文森、塞尔日·金莎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下),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绮剑)·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蔡彦敏、徐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孙谦、韩大元主编:《欧洲十国宪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
[英]西蒙·罗伯茨、彭文浩:《纠纷解决过程:ADR与形成决定的主要形式》,刘哲伟、李佳佳、于春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德]亚图·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吴从周译,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美]约翰·亨利·梅丽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日]中村英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三)期刊类
百晓锋:《论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清华法学》2010年第3期。
蔡虹、冯娟:《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初探》,《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蔡虹:《民事再审程序立法的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中心的考察》,《法商研究》2012年第2期。
曹建军:《论争点效理论对我国预决效力条款的比较法意义》,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曹志勋:《反思事实预决效力》,《现代法学》2015年第1期。
巢志雄:《法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兼与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3款比较》,《现代法学》2013年第3期。
陈彬:《对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若干问题的探讨》,《法律科学》1989年第4期。
陈亮:《诉讼要件抑或本案要件?——美国关于原告资格定性之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清华法学》2015年第3期。
程啸:《因法律文书导致的物权变动》,《法学》2013年第1期。
崔玲玲:《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事由——与再审之诉的事由比较》,《社科纵横》2011年第9期。
邓和军:《论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价值目标》,《河北法学》2012年第7期。
董露、董少谋:《第三人撤销之诉探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董少谋:《执行程序中案外人之救济途径》,《中国法学》2009年第5期。
段文波:《程序保障第三波的理论解析与制度安排》,《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5年第2期。
段文波:《起诉程序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前景》,《中外法学》2015年第4期。
段文波:《预决力批判与事实性证明效展开:已决事实效力论》,《法律科学》2015年第5期。
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的比较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傅郁林:《中国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功能与结构》,《法学家》2011年第1期。
韩波:《分置、合并与转向:程序关系之维的案外人异议之诉》,《法学论坛》2016年第4期。
郝振江:《法国法中的非讼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郝振江:《论非讼程序的功能》,《中外法学》2011年第4期。
郝振江:《论非讼事件审判的程序保障》,《法学评论》2014年第1期。
胡军辉:《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建构——以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为参照》,《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
胡军辉、廖永安:《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胡军辉:《论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周边程序的协调》,《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8期。
胡军辉:《论美国既判力援引程序及其借鉴》,《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10期。
胡军辉:《美国民事请求排除规则及其借鉴》,《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9期。
胡军辉:《判决如何影响实体从属第三人:既判力抑或反射效力?》,《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4期。
胡思博:《建立民事裁定救济途径体系的基础性考察——以完善我国民事裁定制度为出发点》,《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5期。
胡思博:《民事裁定适用范围考》,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9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胡卫星:《论法律效率》,《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
黄国昌:《诉讼参与及代表诉讼——新民事诉讼法下“程序保障”与“纠纷解决一次性”之平衡点》,《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6期。
霍海红:《论我国诉讼时效效力的私人自治转向——实体与程序双重视角的观察》,《现代法学》2008年第1期。
霍海红:《民事诉讼法理论的中国表达》,《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4期。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江伟、常廷彬:《论已确认事实的预决力》,《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江伟、刘敏:《论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法官的释明权》,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江伟、刘荣军:《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制度基础》,《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
江伟、吴泽勇:《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中国法学》2003 年第3期。
江伟、肖建国:《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姜世明:《概介法国第三人撤销诉讼》,《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5年第11期。
李浩:《调解归调解,审判归审判: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中国法学》2013年第3期。
李浩:《论调解不宜作为民事审判权的运作方式》,《法律科学》1996年第4期。
李浩:《民事程序选择权: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李浩:《民事调解书的检察监督》,《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李浩:《虚假诉讼与对调解书的检察监督》,《法学家》2014年第6期。
李祖军:《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几个问题》,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李祖军:《论程序公正》,《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李祖军、田毅平:《民事诉讼目的论纲》,《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
林剑锋:《既判力相对性原则在我国制度化的现状与障碍》,《现代法学》 2016年第1期。
林剑锋:《既判力作用范围的相对性:法理依据与制度现状》,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刘君博:《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建构》,《法学》2014年第12期。
刘君博:《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问题研究——现行规范真的无法适用吗?》,《中外法学》2014年第1期。
刘敏:《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重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刘明生:《诉讼参加与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之研究》(下),《辅仁法学》2013年第2期。
刘学在:《民事裁定上诉审程序之检讨》,《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
龙翼飞、杨建文:《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法学家》2009年第4期。
卢正敏:《论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中的适格案外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吕太郎:《第三人撤销之诉——所谓由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8期。
[美]凯文·M.克莱蒙特:《既判力:司法之必需》,袁开宇译,《清华法治论衡》2015年第2期。
潘剑锋:《论民事司法与调解关系的定位》,《中外法学》2013年第1期。
蒲一苇:《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范围的实体法分析》,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3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蒲一苇:《美国诉讼第三人制度及其成因》,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3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齐树洁;《论我国民事上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兼论民事再审制度之重构》,《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齐树洁:《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之构建》,《法治研究》2010年第4期。
任重:《案外第三人权益保护:德国制度与理论——兼论我国第三人撤销诉讼》,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任重:《回归法的立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体系思考》,《中外法学》2016年第1期。
任重:《论虚假诉讼:兼评我国第三人撤销诉讼实践》,《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
[日]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的目的与司法的作用》,牟易、诚诿译,《现代法学》1997年第3期。
邵明:《论民事诉讼程序参与原则》,《法学家》2009年第3期。
史明洲:《论虚假诉讼案外第三人的救济——解读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日本法视角》,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宋显忠:《事实发现与程序保障》,《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宋显忠:《宪政与程序保障》,《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
汤维建:《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以美、德为中心》,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汤维建:《论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足性审前程序——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并立的改革观》,《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
唐力:《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完善》,《法学》2014年第7期。
唐力:《非讼民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研究——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38、39条》,《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唐力、高翔:《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事项二阶化审理构造论——兼论民事立案登记制的中国化改革》,《法律科学》2016年第5期。
唐力、谷佳杰:《论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系统定位》,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唐力:《论民事执行的正当性与程序保障——以第三人异议之诉为中心》,《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
田平安、张妮:《试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完善》,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福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逻辑》,《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4期。
王福华:《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研究》,《清华法学》2013年第4期。
王亚新:《第三人参与诉讼的制度框架与程序操作》,《当代法学》2015年第2期。
王亚新:《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的再考察》,《法学研究》2014年第6期。
王亚新:《“主体/客体”相互视角下的共同诉讼》,《当代法学》2015年第1期。
王艳:《法国商事紧急审理程序及司法适用》,《河北法学》2015年第1期。
吴明轩:《第三人撤销之诉程序》,《法官协会》2004年第1期。
吴英姿:《判决效力相对性及其对外效力》,《学海》2000年第4期。
吴泽勇:《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适格》,《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吴泽勇:《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化》,《法学》2005年第1期。
吴兆祥、沈莉:《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第三人撤销之诉与诉讼代理制度》,《人民司法》2012年第23期。
肖建国、黄忠顺:《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理基础》,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肖建国:《论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制度价值与程序设计》,《法学杂志》2009年第9期。
肖建华:《论恶意诉讼及其法律规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肖建华:《论共同诉讼分类理论及其实践意义》,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肖建华:《论判决效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1期。
肖建华:《主参加诉讼的诈害防止功能》,《法学杂志》2000年第5期。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的释明:法理、规则与判例——以日本民事诉讼为中心的考察》,《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6期。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释明的实证分析——以释明范围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
许可:《关于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民事程序法研究》(第11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许可:《论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当代法学》2013年第1期。
许少波:《第三人撤销之诉与申请再审的选择》,《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许少波:《论民事裁定的既判力》,《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
严仁群:《不受判决拘束者之事后救济》,《法学家》2015年第1期。
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
张圣翠:《论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完善》,《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张卫平:《第三人撤销判决制度的分析与评估》,《比较法研究》2012年第5期。
张卫平:《既判力相对性原则:根据、例外与制度化》,《法学研究》2015年第1期。
张卫平:《民事案件受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法商研究》2015年第3期。
张卫平:《民事诉讼处分原则重述》,《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张卫平:《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张卫平、任重:《案外第三人权益程序保障体系研究》,《法律科学》2014年第6期。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法学》2007年第5期。
张卫平:《中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构成与适用》,《中外法学》2013年第1期。
张文显:《市场经济与现代法的精神论略》,《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
张文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中国司法——诉讼社会的中国法院》,《现代法学》2014年第1期。
张艳:《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完善对策——以法院已受理的案件为样本的分析》,《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6期。
章武生:《程序保障:司法公正实现的关键》,《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章武生:《非讼程序的反思与重构》,《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章武生:《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赵刚、刘学在:《民事审监程序修改过程中若干争议问题之思考》,《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赵秀举:《论民事执行救济兼论第三人执行异议之诉的悖论和困境》,《中外法学》2012年第4期。
郑金玉:《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实践运行研究》,《中国法学》2015年第6期。
郑金玉:《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的诉讼要件问题》,《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周翠:《论民事诉讼中的临时性救济制度》,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四)报刊文献
陈刚:《第三人撤销判决诉讼的适用范围——兼论虚假诉讼的责任追究途径》,《人民法院报》2012年10月31日第7版。
董少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具体运用》,《人民法院报》2013年7月10日第7版。
高民智:《关于案外人撤销之诉制度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报》2012年12月11日第4版。
齐树洁:《再审程序:从“有错必纠”到“依法纠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16日第5版。
汤维建:《修改后民诉法强化八大机制》,《检察日报》2013年1月2日第3版。
王亚新:《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解释适用》,《人民法院报》2012年9月26日第7版。
肖建国:《案外人申请再审的理论与适用》,《人民法院报》2009年3月17日第5版。
张卫平:《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人民法院报》2011年8月31日第7版。
(五)学位论文
曹春梅:《第三人异议之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9年。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闫宾:《民事诉讼要件论》,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张妮:《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郑学林:《民事再审制度改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一)著作类
Joseph W.Glannon:《民事诉讼法》(注释本),孙邦清、李蓉、徐继军注,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Robert C.Casad and Kevin M.Clermont,:,,,Durham,NC: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1.
Robert Wyness Millar,,New York:The Law Center of New York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Judicial Councils,1952.
[日]兼子一:《新修民事訴訟法体系(増訂版)》,酒井書店1965年版。
[日]三谷忠之:《民事再審の法理》,法律文化社1988年版。
(二)期刊类
Barton R.Bentley,“Third-Party Practice in Admiralty:Ancillary Jurisdiction”,,Vol.28,No.4,1974.
Brilliant,“Meyer M.Divorce-Direct and Collateral Attack-Suit By Strangers”,,Vol.9,No.2,1955.
Charle E Clark and James Wm.Moore,“A New Federal Civil Procedure Ⅱ.Pleading and Parties”,,Vol.44,No.8,1935.
J.B.Judgments,“Collateral Attack:Attack on Judgment against Defendant Dead When Suit Begun”,,Vol.21,No.5,1933.
John E.Kennedy,“Let’s All Join In:Intervention Under Federal Rule 24”,,Vol.57,No.3,1969.
Laura Ford Davidson,“Impleader of Nonmaritime Claims Under Rule 14(c)”,,Vol.47,No.1,1968.
Milton Cantor,“An Affair of State:The Investigation,Impeachment,and Trial of President Clinton”,,Vol.39,No.4,2000.
Patrick Woolley,“The Availability of Collateral Attack for Inadequate Representation in Class Suits”,,Vol.79,No.2,2000.
Ronan E.Degnan and Alan J.Barton,“Vouching to Quality Warranty:Case Law and Commercial Code”,,Vol.51,No.3,1963.
“The Litigant and the Absentee in Federal Multiparty Practice”,,Vol.116,No.3,1968.
“The Valu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irect and Collateral Attacks on Judgments”,,Vol.66,No.4,1957.
Tyler,Lloyd J,“Judgments:Collateral Attack:Insufficiency of the Cause of Action as a Basis for Denying Jurisdiction of a Court Rendering a Default Judgment”,,Vol.49,No.3,1951.
Willis L.M.Reese,“Choice of Law in Torts and Contract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Vol.16,No.1,1977.
中国慈善募捐法制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Charity Fundraising in China中国司法改革背景下审判责任制度研究
Research on Tri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Judicial Reform房产税的法理研究
Jurisprudence Research on the Real Estate Tax引介、诠释与运用:“社会法学”在中国的成长:1898-1937
Introducing,Interpreting and Applying:The Growth of〝Social Jurisprudence〞in China(1989-1937)中国: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China: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at a New Starting Point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