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ng the large number of rock paintings in the world, the number of human face rock paintings is less than one in ten thousand, but the human face rock painting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several continents around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diverse forms of composition and the rich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s they contain are extraordinary. This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uman face rock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cific Rim, takes the human face rock art in northern China as a reference, conducts typological research, and further integrat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rchaeology, ethnology, art history and other research results, adopt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ducts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special field of human face rock art.(AI翻译)
朱利峰:(著)
朱利峰,人类学博士,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岩画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员。先后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主持过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人面岩画,并致力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一 中文文献
国内出版的专著
[1]朝阳市文化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牛河梁遗址》,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2]斑斓、冯军胜:《中国岩画艺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陈兆复:《古代岩画》,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陈兆复、邢莲:《世界岩画Ⅱ·欧、美、大洋洲卷》,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6]陈兆复、邢琏:《外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8]范琛:《作为区域文化资源的沧源岩画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盖山林:《巴丹吉林沙漠岩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12]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13]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14]盖山林:《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15]盖山林:《中国岩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6]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17]盖山林、盖志浩:《丝绸之路岩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盖山林、盖志浩:《中国面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9]高伟:《刘志洲山岩画迷踪》,百家出版社2007年版。
[20]李伟、张春雨:《贺兰山岩画(1—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1]高业荣:《万山岩雕:台湾首次发现摩崖艺术之研究》,(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2011年版。
[22]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花山崖壁画资料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63年版。
[23]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
[24]韩立新:《克什克腾岩画》,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2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辽墓:1974—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26]贺吉德:《贺兰山岩画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7]贺吉德:《贺兰山岩画百题》,阳光出版社2012年版。
[28]蒋振明:《迈向原始的艺术世界:中国岩画考察散记》,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版。
[29]李洪甫:《太平洋岩画:人类最古老的民俗文化遗迹》,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30]李洪甫、武可荣:《海州石刻:将军崖岩画与孔望山摩崖造像》,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31]李祥石:《发现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2]李祥石、朱存世:《贺兰山与北山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3]梁振华编著:《桌子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34]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35]吕光天、古清尧:《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6]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局综合队:《内蒙古自治区地图册》,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局,1989年版。
[37]秋浦:《鄂伦春社会的发展》,民族出版社1978年版。
[38]束锡红、李祥实:《岩画与游牧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9]宋德金、史金波:《中国风俗通史》 (辽金西夏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0]宋耀良:《人面岩画之谜》,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1]宋耀良:《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年版。
[42]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4]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汤惠生、张文华:《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汪宁生:《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47]王建平,张春雨主编:《阴山岩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48]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王守谦等译注:《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0]王晓琨、张文静:《阴山岩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51]翁牛特旗志编纂委员会:《翁牛特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52]吴甲才编著:《红山岩画》,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53]吴文衔、张泰湘、魏国忠:《黑龙江古代简史》,北方文物杂志社,1987年版。
[54]席永杰、王惠德、孙永刚:《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许成、卫忠:《贺兰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56]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杨昌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58]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文明的印痕:贺兰口岩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59]张光直,徐苹芳等:《中国文明的形成》,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60]张亚莎:《西藏的岩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地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62]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编委会编:《中国岩画全集2西部岩画(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6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4]周兴华:《中卫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5]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译著
[66][意]埃玛努埃尔·阿纳蒂著:《艺术的起源》,刘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7][英]科林·伦福儒 保罗·巴恩:《考古学:关键概念》,陈胜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8][法]米歇尔·福柯:1998,《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69][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0][苏]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古籍
[71](汉)班固:《白虎通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7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73](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74](宋)李诫:《营造法式》,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75](唐)李延寿:《北史》(第十册,卷九十四·室韦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国内出版的期刊
[76][俄]阿·奥克拉德尼科夫:《黑龙江沿岸的古代艺术》,音戈译,《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77][俄]亚历克斯·奥克拉迪尼柯:《阿穆尔地区古代岩画、雕刻及陶器制造艺术》刘景岚译,《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北方民族文化)》1998年第3期。
[78][俄]安德烈·巴甫洛维奇·扎比亚科:《阿穆尔河上游地区的岩画与通古斯—满语族民间文学的关系》,《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79][俄]C.拉普希娜:《阿穆尔河下游新石器时代初期艺术的基本流派》,邓宏译,《黑河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80]陈兆复:《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寻根》1994年第2期。
[81][加]丹尼尔·阿瑟诺:《极地岩画背后的萨满教》,朱利峰译,《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82]杜晓帆:《契丹族葬俗中的面具、网络与萨满教的关系》,《民族研究》1987年第6期。
[83]段宏振:《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的发掘》,《考古》2005年第7期。
[84]冯恩学:《贝加尔湖岩画与辽代羽厥里部》,《北方文物》2002年第1期。
[85]盖山林:《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美术史论》1986年第1期。
[86]盖山林:《连云港将军崖岩画题材刍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87]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88]龚田夫、张亚莎:《中国人面像岩画文化浅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89]郭大顺:《红山文化“玉巫人”的发现与“萨满式文明”的有关问题》,《文物》2008年第10期。
[90]郭大顺:《论东北文化区及其前沿》,《文物》1999年第8期。
[91]郭淑云:《北方丧葬面具与萨满教灵魂观念》,《北方文物》2005年第2期。
[92]郭雁冰:《从宝镜湾遗址看宝镜湾岩画的文化内涵》,《南方文物》2005年第1期。
[93]贺吉德:《人面像岩画探析》,《三峡论坛》2013年第3期。
[94]经纬:《福建仙字潭图象文字与台湾原住民》,《两岸关系》1999年4月总第22期。
[95]李福顺:《贺兰山岩画中的面具神形象》,《化石》1991年第4期。
[96]李恭笃:《昭乌达盟石棚山考古新发现》,《文物》1982年第4期。
[97]李洪甫:《将军崖岩画遗迹的初步探索》,《文物》1981年第7期。
[98]李洪甫:《连云港将军崖岩画遗迹调查》,《文物》1981年第7期。
[99]李洪甫:《论中国东南地区的岩画》,《东南文化》1994年第4期。
[100]李洪甫:《略论“岩画”的定义和名称》,《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
[101]李华林:《图腾崇拜在羌族服饰图案中的体现》,《美与时代(上)》2013年第1期。
[102]李甍:《略论辽代契丹髡发的样式》,《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1期。
[103]李世源:《珠海宝镜湾岩画年代的界定》,《东南文化》2001年第11期。
[104]李祥石:《人面像岩画探究》,《文化学刊》2011年第5期。
[105]李延铁,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农业文化概论》,《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5期。
[106]林钊:《华安汰内仙字潭摩崖的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
[107]刘冰:《试论辽代葬俗中的金属面具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1期。
[108]刘德增:《祈求丰产的祭祀符号——大汶口文化陶尊符号新解》,《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109]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考古》1998年第5期。
[110]刘晋祥:《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一号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1期。
[111]苗润华:《内蒙古巴林右旗发现一件汉代铜镜》,《文物》1989年第3期。
[112]那顺布和:《论斯基泰剺面习俗的东传及其意义》,《北方文物》1992年第1期。
[113]欧潭生,卢美松:《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新考》,《考古》1994年第2期。
[114]彭立平:《河北围场县潘家店发现岩画》,《文物春秋》2001年第6期。
[115]祁庆富:《文身与黥面》,《中国民族》1984年第6期。
[116]任爱君:《古代西辽河流域游牧文化起步的考古学探源——西辽河流域古代历史文化思考之三》,《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17]宋耀良:《人面岩画:4000年以前中国人到达北美洲》,《新华航空》2010年第6期。
[118]宋耀良:《人面形岩画的图像特征与类型》,《学术月刊》1993年第2期。
[119]宋兆麟:《摩梭人的象形文字》,《东南文化》2003年第4期。
[120]苏布德:《洪格力图红山文化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
[121]苏胜:《赤峰岩画初探》,《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122]孙建华:《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
[123]孙亮:《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
[124]索秀芬、李少兵:《红山文化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3期。
[125]索秀芬、李少兵:《小河沿文化分期初探》,《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1期。
[126]汤惠生:《玦、阙、凹穴以及蹄印岩画》,《民族艺术》2011年第3期。
[127]汤惠生:《青海动物岩画和吐蕃本教崇拜及仪轨》,《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1期。
[128]汤惠生:《凹穴岩画的分期与断代——中国史前艺术研究之一》,《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6期。
[129]汤惠生、梅亚文:《将军崖史前岩画遗址的断代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东南文化》2008年第2期。
[130]汤开建:《西夏秃发考》,《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131]汤清琦:《论中国萨满教文化带——从东北至西南边地的萨满教》,《宗教学研究》1993年Z2期。
[132]田广林:《内蒙古赤峰市阴河中下游古代岩画的调查》,《考古》2004年第12期。
[133]王刚:《从兴隆洼石雕人像看原始崇拜》,《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北方民族文化)》1998年第3期。
[134]王宏刚:《萨满初论》,《长春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35]王青:《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
[136]王仁湘:《中国史前的纵梁冠——由凌家滩遗址出土玉人说起》,《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
[137]乌力吉:《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的玉人面纹饰件》,《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138]吴甲才:《赤峰地区古代岩画发展的三个阶段》,《松州学刊》2009年Z1期。
[139]席永杰:《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的审美情韵》,《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40]许玉林:《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发掘概要》,《文物》1989年第12期。
[141]许玉林、苏小幸、王嗣洲等:《大连市北吴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
[142]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
[143]张建国:《贺兰山人面像岩画的起源》,《宁夏画报》2010年第5期。
[144]张松柏:《内蒙古白岔河沿岸新发现的动物岩画》,《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145]张松柏,刘志一:《内蒙古白岔河流域岩画调查报告》,《文物》1984年第2期。
[146]张文华:《中国岩画研究理论和方法论刍议》,《美术》1993年第4期。
[147]张星德:《小河沿文化陶器分群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48]张亚莎:《西藏岩画的发现》,《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49]张琰:《北方面具岩画中原始宗教含义的体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50]赵占魁:《2007年磴口县默勒赫图沟岩画调查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第1期。
[151]赵占魁:《阴山格尔敖包沟岩画新发现》,《文物》2010年第8期。
[152]赵占魁:《阴山岩画新发现》,《文物》2008年10期。
[153]朱存世:《西夏秃发的类型》,《北方文物》2002年第2期。
[154]朱达:《辽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1998—1999年度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8期。
国内出版的报纸
[155]郭治中、胡春柏:《赤峰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发掘全面结束》,《中国文物报》2006年12月13日第二版。
[156]朱利峰:《近现代中国岩画研究现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30日历史学版。
[157]朱利峰:《环太平洋人面岩画或源自中国——西方百年岩画研究回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29日博物版。
国内出版的论文集
[158][意]E.阿纳蒂:《世界岩画——原始的语言(序一)》,陈兆复主编《岩画》,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59]吕光天:《论我国北方民族萨满教概况》,吕光天主编《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0]孙新周:《探索内蒙古人面像岩画的奥秘》,陈兆复主编《岩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1]汤惠生:《关于岩画解释的理论假说》,陈兆复主编《岩画》,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62]魏坚:《青铜时代阴山岩画断代刍议》,王建平主编《河套文化论文集》(第4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63]徐炳勋主编:《美洲印第安人与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对比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4]张文静:《阴山岩画的类型与分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5]张亚莎:《方兴未艾的日本岩刻文字学》,陈兆复主编《岩画》,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66]张亚莎:《中国岩画与中国古老民族的关系》,宁夏岩画研究中心编《岩画研究》(2006年年刊),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7]朱利峰:《内蒙古翁牛特旗岩画调查研究》,宁夏岩画研究中心编《岩画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国内的学位论文
[168]李东风:《赤峰市阴河人面形岩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69]阮晋逸:《赤峰地区人面岩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70]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171]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72]童永生:《中国岩画中的原始农业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国内会议资料
[173]武俊生:《桌子山岩画群基本情况介绍》,“乌海市桌子山岩画普遍价值论证研讨会”会议材料,内蒙古乌海,2013年12月27日。[174]张亚莎:《中国岩画》 (第二讲),云南迪庆岩画保护培训班,云南香格里拉,2011年11月2日。
二 外文文献
国外专著
[175]Anati,Emmanuel,Saving the World’ s Rock Art:The birth of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rst significant strides.Archaeology.March/April,1983,Volume 36 Nomber 2:pp.24-30.
[176]Bahn,Paul G.,The Story of Archaeology:The 100 Great Discoveries.George Weidenfeld & Nicolson Ltd.,1996.
[177]Bahn,Paul G.,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Prehistoric Art,Lu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78]Bahn,Paul G.,Prehistoric Rock Art:Polemics and Progr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79]Barnes,Gina L.,China,Korea and Japan: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East Asia,London:Thames and Hudson Ltd,1993.
[180]Bednarik,Robet G.2007.Rock Art Science.Aryan Books International.New Delhi.
[181]Bray,Warwick M;Swanson,Earl H;Farrington,Ian S,Advisory Board for The Making of the Past:The New World.Phaidon Press,1977.
[182]Chakravarty,Kalyan Kumar;Bednarik,Robert G.,Indian Rock Art and Its Global Context,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1997.
[183]Cole,Sally J.,Legacy on Stone,Colorado:Johnson Books,a Big Ea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9.
[184]Cox,Halley,Stasack,Edward,Hawaiian Petroglyphs,Hawaii:Bishop Museum Press,1970.
[185]Cressman,L.S.,Petroglyphs of Oregon,Eugene:University of Oregon,1937.
[186]Dall,William Healey,On Masks,Labrets,and Certain Aboriginal Customs,with an Inquiry into The Bearing of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United States:HardPress.1884/2012.
[187]Fitzhugh,William W.and Crowell,Aron,Crossroads of continents:cultures of Siberia and Alaska.Washington,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88.
[188]Flood,Josephine,Rock Art of the Dreamtime-Images of Ancient Australia,Australia:Angus & Robertson,1997.
[189]Fraser,Douglas.Primitive Art.Chanticleer Press,1962.
[190]Grant,Campbell,The Rock Art of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91]Hayward,Michele H.;Atkinson,Lesley-Gail and Cinquino,Michael A.,Rock Art of Caribbean,Tuscaloos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09.
[192]Hill,Beth,Guide to indian Rock Carving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Coast,Canada.Hancock House Publishers,1975.
[193]Hill,Beth and Ray,Indian Petroglyph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Canada.Hancock House Publishers,1974.
[194]Keyser,James D.,Indian Rock Art of the Columbia Plateau,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2.
[195]Lee,Georgia and Stasack,Edward,Spirit of place:The Petroglyphs of Hawai’ I,California:Easter Island Foundation,Los Osos,2005.
[196]Lenik,Edward J.2009.Making Pictures in Stone:American Indian rock art of the Northeast.Alabam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09.
[197]Lommel,Andreas,Prehistoric and Primitive Man.Paul Hamlyn.London,1966.
[198]Mallery,Garrick,Picture-Writing of the American Indians,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
[199]McCarthy,F.D.,Australian aboriginal rock art.Sydney,Trustees of the Australian Museum,1958.
[200]McGhee,R.,Ancient People of the Arctic,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96.
[201]Meade,Edward,Indian Rock Carving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Sidney,British Columbia,Canada:Gray’ s Publishing Ltd.,1971.
[202]Morwood,M J;Hobbs,D R.,Visions from the past:the archaeology of Australian Aboriginal art.Washington,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2002.
[203]Patterson,Alex,A Field Guide to Rock Art Symbols of the Greater Southwest,Colo rado:Johnson Books Boulder,1992.
[204]Patterson,Alex,Rock Art Symbols,Colorado:Johnson Printing Company,1992.
[205]Renfrew,Colin;Bahn,Paul G.,Archaeology:the key concepts.London,U.K.;New York:Routledge,2005.
[206]Renfrew,Colin;Zubrow,Ezra B W.The Ancient mind:elements of cognitive archaeolog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07]Rozwadowski,Andrzej,Symbols through Time:Interpreting the Rock Art of Central Asia,Poznan:Institute of Eastern Studies 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2004.
[208]Sanders,Ronald D.,Rock Art Studies,Montana:Mountain Pres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209]Schaafsma,Polly,Rock Art in the Cochiti Reservoir District,Museum of New Mexico Press,1975.
[210]Swauger,James L.,Petroglyphs of 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1984.
[211]Tacon,Paul S.C.,The Archarology of Rock-Ar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12]Thybony,Scott and Hirschman,Fred,Rock Art of the American Southwest,Portland,Oregon:Graphic Arts Center Publishing Company,1992.
[213]Whitley,David S.,Handbook of Rock Art Research,California:Altamira Press,2001.
国外期刊
[214]Aigner,Jean S.,“Carved and incised stone from Chaluka and Anangula”,Anthropological Pap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Alaska,Volume 15,Number 2,1972.
[215]Alaska Packers Association and Hough,Walter,“Anthropological Notes”,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19,No.2(Apr.-Jun.,1917).
[216]Anthony van der Sluijs,Marinus,“Korea’s Prehistoric Past”,The East Asian Monthly Business Newspaper,9(2008).
[217]Brintond,Daniel G.,“On a Petroglyph from the Island of St.Vincent,W.I.”,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Vol.41(1889).
[218]Brown,Ross,Clarrie Flinders,Julie Swartz and Roger Wilkinson.“Visitor Books—A Tool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ng Visitor Management at Rock Art Sites”,Rock Art Research 2003:(20)1.
[219]Ch.Fred Hartt,Brazilian Rock Inscriptions,The American Naturalist,Vol.5,May,1871,No.3.
[220]Cressman,L.S.,Petroglyphs of Oregon,Eugene:University of Oregon,1937.
[221]Devlet,Marianna Artashirovna,“Petroglyphs on the Bottom of the Sayan Sea (Mount Aldy-Mozaga)”.Anthropology & Archeology of Eurasia,vol.40,no.1 (Summer 2001).
[222]E.L.Gori Tumi,A Tentative Sequence and Chronology for Checta,Peru,Rock Art Research,Vo.28,No.2,November 2011,pp.211-224.
[223]Emmons,George T.,“Petroglyphs in Southeastern Alaska”,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10,No.2(Apr.-Jun.,1908).
[224]Franklin,Natalie,“Current Initiatives in Rock Art Management and Public Education in Queensland”,Rock Art Research 2003:(20)1:48-52.
[225]Fred Hartt,Ch.,1871.“Brazilian Rock Inscription”.American Naturalist.Vol.V.-May,1871.No.3.pp.139-147.
[226]Hartt,Ch.Fred.,“Brazilian Rock Inscriptions”,American Naturalist,Vol.V.May,1871,No.3.
[227]Heizer,Robert F.,“Petroglyphs from Southwestern Kodiak Island,Alaska”,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91,No.3(Aug.29,1947).
[228]Hough,Walter.1917.“Anthropological Notes”,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19,No.2(Apr.-Jun.,1917),pp.320-324.
[229]Huisheng,Tang,“New Discovery of Rock Art and Megalithic Sites in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Rock Art Research,Volume 29,Number 2,2012.
[230]Ju,Hyun-Shi,“A Study on Mythic Icon of Cheonjeon-ri Rock Art by Semiotic Analysis”,(in Korea ),8(2012).
[231]Juan Schobinger,The Ancient Americans: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Art,Culture,and History of Pre-Columbian North and South America,Sharpe Reference,1997.
[232]Keyser,James D.,“Relative Dating Methods”,Handbook of Rock Art Research.Altamira Press,2001.
[233]Laufer,Berthold,“Petroglyphs on the Amoor”,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1,No.4(Oct.,1899).
[234]Leen,Daniel,“The Rock Art of Northwest Washington”,Northwest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Notes,1981.
[235]Lifeng,Zhu,“The State of Chinese Rock Ar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ck Art 2012,Aryan Books International,New Delhi,2014.
[236]Lifeng,Zhu and Jiangtao,Xiang,“A Review of Chinese Rock Art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IFRAO 2013 Proceedings:American Indian Rock Art,Volume 40,Glendale,Arizona:American Rock Art Research Association,2013.
[237]Lutz,Cora E.,“Ezra Stiles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Dighton Writing Rock”,The Yale University Library Gazette,Vol.55,No.1(July 1980)
[238]Miyagashev,D.A.,“Some Analogies of the Okunev Art in Petroglyphs of Korea”,ВЕСТНИК БУРЯТСКОГО ГОСУНИВЕРСИТЕТА,8(2010).(in Russia)
[239]Michele H.Hayward and Michael A.Cinquino,Rock Art and Transformed Landscapes in Puerto Rico,A companion to rock art,edited by Jo McDonald and Peter Veth,Wiley-Blackwell,2012.
[240]Okladnikov,A.P.,“The petroglyphs of Siberia”,Scientific American,1969.
[241]Qiaomei,Fu;Meyer,Matthias and Xing,Gao,“DNA analysis of an early modern human from Tianyuan Cave,China”,PNAS,February 5,2013.vol.110 no.6.
[242]Steinbring,Jack,Rock Art Studies in the Americas,Oxford:Oxbow books,1995.
[243]Tseveendorj,D.;Tserendagva,Ya.& Gunchinsuren,B.,“Some Images of the Javkhlant Khairkhan Petroglyphs”,International Newsletter on Rock Art,2007
[244]Watson,B.,“Oodles of doodles?Doodling behaviou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palaeoarts”,Rock Art Research 25,2008(1):35–60.
[245]Watson,Ben,“The Eyes Have It:Human Perception and Anthropomorphic Faces in World Rock Art”,Antiquity,Mar 2011.
[246]Yaoliang,Song and Fitzhugh,William W.,“Prehistoric human-face petroglyphs of the North Pacific region”,Arctic Studies Center(Supplement),Washington,D.C.: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Smithsonian Instiution,July 1998,Number 1.
国外论文集
[247]Lifeng,Zhu,“Rock Art in Ongniud Banner and Its Creators”,Directed by Emmanuel Anati:Art As a Source of History,XXV Valcamonica Symposium,2013,Italy:Centro Camuno di Studi Preistorici,2013.
[248]Morwood,M.J.and Hobbs,D.R.,“Rock art and ethnography:proceedings of the ethnography symposium”,Australian Rock Art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gress,Darwin 1988,1992.
[249]Tacon,Paul S.C.,“Styl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keham Bay Petroglyphs of the Canadian Arctic and Dorset Portable Art”,Oxford:Osbow Books.Rock Art Studies:The Post-Stylistic Era or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M.Lorblanchet &P.C.Bahn,Ed,1993.
[250]Whitley,David S.,“In Suspect Terrain:Dating Rock Engravings”,A Companion to Rock Art,CHAPTER 34.edited by Jo McDonald and Peter Veth,A John Wiley& Sons,Ltd.,Publication,2012.
网络博物馆资源
[251]Leen,Daniel,A Gallery of Northwest Petroglyphs:Shamanic Art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2013.http://danielleen.org/petroglyphs.html.
[252]Non-Profit“Amur Region Historical Heritage Fund”,http://petroglify.ru/sycachi-alyan-petroglyphs.html.
国际会议演讲稿
[253]Arsenault,Daniel,“Circumpolar rock art:the hidden face of shamanism?A comparative study of human-like faces in Canadian,Alaskan and Siberian rock art,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hamanistic paraphernalia”,a paper of EAA International Congress,Helsinki,Finland,August 29-September 1,2012.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