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著)
张成岗 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访问学者(2008-2009),法国FMSH、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Po)访问学者(2011),曾受邀赴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进行短期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目前主要学术方向为当代西方技术思潮,技术与风险、技术与健康政策等;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技术哲学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科技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华大学人文科学振兴基金项目等6项;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各1项,其他项目多项;出版译著3本,专著2本,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50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等转载、转摘。
1.Albert Borgmann.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2.Andreas Huyssen.:,,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3.Andrew Feenber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4.Andrew Feenber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5.Andrew Feenberg.,,.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vy Press.1986.
6.Andrew Feenberg.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
7.Andrew Feenberg.“From Essentialism to Constructionis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t the Crossroads”.(http://www-rohan.sdsu.edu/faculty/feenberg/talk4.html)
8.Anthony Gidden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9.Anthony Giddens.-: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10.Anthony J.Cascard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1.B.Latour.“One more Turn after the Social Turn”,in M.Biagioli ed:,Routledge Inc,1999.
12.Barbara Adam,Ulrich Beck,Joost Van Loon.:,Sage Publications of London,Thousands Oaks and New Delhi,2000.
13.Barbour I G.,,.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0.
14.Zygmunt Bauman.,Cambridge:Polity Press,2001.
15.Zygmunt Bauma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3.
16.Zygmunt Bauman.,Cambridge:Polity Press,1998.
17.Zygmunt Bauman.:,London:Hutchinson,1978.
18.Zygmunt Bauman.,Cambridge:Polity Press,1987.
19.Zygmunt Bauman.,Oxford:Basil Blackwell,1995.
20.Zygmunt Bauman.,Cambridge:Polity Press,2000.
21.Zygmunt Bauman.,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22.Zygmunt Bauman.,Oxford:Basil Blackwell,1998.
23.Zygmunt Bauman.,Cambridge:Polity Press,1997.
24.Zygmunt Bauman.,Cambridge:Polity Press,2002.
25.Zygmunt Bauman.,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
26.Beilharz.,Oxford:Basil Blackwell,2001.
27.Beilharz.:,SAGE Publications,2000.
28.Bernhard Rieger.,1890-1945,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9.Bourdieu.,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0.Carl Bogg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31.Carl Mitcha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32.Charles Susskind.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
33.Charles Taylor,“”,in -,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92.
34.Christopher Lasch.:,New York:W.W.Norton,1991.
35.Collins,Harry and Trevor Pin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6.David Harvey.,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37.David J.Hess,:&.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38.David Frisby. .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86.
39.David Hall,“”,in ,ed.,Eliot Deutsch,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40.Emmmanul G.Mesthene.:.New American Library,1970.
41.Fredric Jameson.,,New Left Review,1984.
42.Geoff Simons,:,Oxford:Basil Blackwell,1985.
43.Giddens,:,Cambridge:Polity Press,1984.
44.Thomas F. Budinger,Miriam D. Budinger,Hoboken. :,N.J:John Wiley & Sons,2006.
45.Hans Achterhuis e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
46.Herbert Marcus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64.
47.Jacques Ellul. .trans.John Wilkinson.New York:Random House,1964.
48.Jay Weinstein,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Books,1982.
49.Juergen Habermas.:,trans,Frederick Lawrence,Cambridge:PolityPress,1987.
50.Kilminister,R. & I.Varcoe,(eds.),,London:Routledge,1996.
51.Kristine Shrader. .Frechette and Laura:Westra,1999.
52.London Winner.:---.Cambridge,Mass:MIT press,1977.
53.Lorenzo C. Simpson.,,,New York:Routledge,1995.
54.Louis Dumon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55.Louis Dupré.:,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
56.Mark Post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nd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57.Mark Poster. .Amsterdam:Overseas Publishers Association,2001.
58.Matei Calinescu.,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7.
59.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Adorno. . New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2.
60.McCarthy,: .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91.
61.Arnold Pacey. .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3.
62.Patricia Fleming.“Examining Recent Expert Elicitation Judgment Guidelines:Value Assumptions and the Prospects for Rationality”,in , & ,Volume12(2001).
63.Paul Durbin.“A Genuinely Pragmatic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1989-1999,Durbin Home Page.(http://www.udel. edu/Philosophy/ pdurbin/ Contents.html).
64.Peter Ludlow.:.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6.
65.Ross Abbinnett.:,,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6.
66.Ruth Oldenziel.:,,1870-1945. Amsterdam: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1999.
67.Danel Smith.:,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
68.Sikorski Wade. & :,Tuscaloos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93.
69.Thomas J.Misa.Philip Brey and Andrew Feenberg Ed.,MIT Press,2003.
70.Tyler Veak.“Whose Technology?Whose modernity?:Questioning Feenberg's Questioning in Technology”,in ,,& ,Vol.25No.2(Spring,2000)pp.226-237.
71.Ulrich Beck.:,translated by Mark Ritter,London;Newbury Park,Calif:Sage Publications,1992.
72.W. E. Bijker,Th. P. Hughes and T. J. Pinch.,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7.
73.Lars Fuglsang.,,,Copenhagen:Academic Press,1993.
74.Hans Harbers,:-,Amsterdam: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5.
75.Marc J. de Vries.:-,Dordrecht:Springer,2005.
76.Rayvon David Fouche.,CA:Sage Publications,2008.
77.[德]乌尔里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8.[美]H.W.刘易斯:《技术与风险》,杨建、缪建兴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7年版。
79.[美]埃德华·特纳:《技术的报复——墨菲法则与事与愿违》,徐俊培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0.[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2.[日]池田大作、[意]奥锐里欧·贝恰:《人与自然》,载《二十一世纪的警钟》,卞立强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
83.[英]奥斯维特:《哈贝马斯》,沈亚生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4.[英]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顾昕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85.[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惠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6.朱春艳:《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陈红兵:《新卢德主义评析》,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8.[中]包利民 、[美]M.斯戴克豪思:《现代性价值辩证论》,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89.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90.[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91.[法]布鲁诺·雅科米:《技术史》,蔓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2.曹卫东:《反思“现代性问题”》,《读书》2000年第5期。
93.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4.成伯清:《现代性的诊断》,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5.[美]丹尼斯·古莱特:《靠不住的承诺——技术转移中的价值冲突》,邾立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96.[英]丹尼斯·史密斯:《后现代性的预言家:齐格蒙特·鲍曼传》,萧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7.[美]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8.[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99.[德]汉斯·尤纳斯:《技术、医学与伦理学:责任原理的实践》,张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00.[巴西]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黄凤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0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03.[美]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0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5.[美]杰里米·里夫金、[美]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06.[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殷登祥、曹南燕等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107.[美]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冯禹、向世陵、黎云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8.[美]凯尔纳、[美]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09.[法]米歇尔·克罗齐埃:《被封锁的社会》,狄玉明、刘培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0.[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刘武等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11.[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译,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112.李文潮:《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试论尤纳斯〈责任原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2期。
113.刘锋:《现代性的理念》,《国外文学》1995年第4期。
114.[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15.[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16.[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晔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7.[美]玛丽·泰尔斯:《技术哲学》,欧阳康、孟筱康译,《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第6期。
118.[美]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9.[美]梅萨诺维克、[德]佩斯特尔:《人类处在转折点》,梅艳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
120.[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21.[英]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谷蕾、胡欣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2.[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3.[英]齐格蒙特·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4.[英]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5.[美]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周光法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6.[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隽、郑关林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27.[日]仓桥重史:《技术社会学》,王秋菊、陈凡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8.[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9.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现代性基本读本》(上、下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0.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3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33.[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134.[以色列]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35.[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36.吴大猷:《吴大猷科学哲学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37.吴翔:《文明之源:物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138.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三联书店2005年版。
139.邢怀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0.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41.[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14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藏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3.[美]查理斯·E.哈里斯等:《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丛杭青、沈琪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4.张成岗:《现代技术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5.黄英娜、叶平:《20世纪末西方生态现代化思想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