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史志及地方文献
1.(清)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2.(清)万斯同撰:《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方志丛书目录:华北地方(含陕西)》,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
5.刘庆柱辑注:《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三秦出版社。
6.史念海主编:《陕西通史》(明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古代文献研究论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 易学文献
8.(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9.(宋)程颐撰:《程氏易传》,齐鲁书社2003年版。
10.(宋)陈抟撰:《龙图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1.(宋)朱熹撰:《周易本义》,中国书店1987年版。
12.(宋)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编:《易学启蒙》(《朱子全书》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3.(宋)张载撰:《横渠易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册。
14.(明)王恕撰:《玩意意见》,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册。
15.(明)吕柟撰:《周易说翼》,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册。
16.(明)杨爵撰:《周易辨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1册。
17.(明)马理撰:《周易赞义》,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卷。
18.(明)韩邦奇撰:《启蒙意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0册。
19.(清)杭辛斋:《学易笔谈》,天津市古籍书店印,1988年版。
20.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1.张善文校理:《尚氏易学存稿校理》,尚秉和遗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22.张善文:《象数与义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3.张善文:《历代易家与易学要籍》,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26.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齐鲁书社1998年版。
27.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徐志锐:《宋明易学概论》,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9.郑万耕:《易学源流》,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
30.徐芹庭:《中国易经学史》,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31.徐芹庭:《中国易经图书学史》,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32.龚杰撰:《张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三 中外思想史、学术史、经学史、文化史等文献资料
33.(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34.(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35.周予同著,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6.张立文主编,张立文、祁润兴:《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8.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余英时著,沈志佳编:《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1.谢祥皓、刘宗贤:《中国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2.李书增等:《中国明代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4.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45.[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孙俍工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46.[日]安井小太郎等讲述:《经学史——附附录三种》,林庆彰、连清吉合译,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版。
47.许道勋、徐洪兴著:《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章权才:《宋明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9.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0.商传:《明代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51.陈国庆、刘莹:《中国学术思想编年·明清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四 工具书类资料文献
52.(清)朱彝尊:《点校补正经义考》,许维萍等校,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
53.(清)邵懿辰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等撰,中华书局1997年版。
54.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5.(清)纪昀等总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6.《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7.《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
58.《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9.包遵彭主编,王炀昌等著:《明史论丛》,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版。
60.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丛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1.康海撰:《康对山先生集》,明万历十年潘允哲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本。
62.康海撰:《武功县志》,乾隆二十六年孙景烈评注本。
63.吕柟撰:《泾野先生文集》,明嘉靖三十四年于德昌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4.吕柟撰:《泾野先生别集》,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
65.王九思撰:《渼陂集》,明嘉靖刻、崇祯庚辰修补本,续四库全书本。
66.胡缵宗撰:《鸟鼠山人集》,明嘉靖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7.李开先撰:《李中麓闲居集》,明嘉靖至隆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8.李裕民编:《明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5年版。
69.张其成主编:《易学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
70.张善文编:《周易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五 学术论文
71.刘学智:《关学及二十世纪大陆关学研究的辨析与前瞻》,《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72.萧无陂:《吕柟与关学》,《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73.胡义成:《张载关学新探——论关中文化边缘化后的哲学表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4.贺红霞:《王心敬易学思想初探》,《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5.朱康有:《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特征》,《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6.张学智:《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77.张践:《试论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78.赵吉惠:《关中三李与关学精神》,《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79.赵馥洁:《论关学的基本精神》,《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80.赵吉惠:《张载关学与实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拓展》,《人文杂志》2000年第1期。
81.石军:《关学与实学研究的反思与突破》,《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
82.宁新昌:《张载关学之实学意义》,《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83.赵吉惠:《论张载关学与明清实学》,《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4.刘学智:《关学及二十世纪大陆关学研究的辨析与前瞻》,《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
85.姜日天:《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0年第1期。
86.文必方:《试论张载思想及关学学派的特点和学风旨趣》,《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第1期。
87.扈继增:《工夫与境界》,《贵州大学》2008年。
88.胡义成:《关中文脉论纲》,《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89.胡义成:《张载关学新探——论关中文化边缘化后的哲学表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90.胡义成:《关中文化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周公型模》,《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91.张宗舜:《薛瑄在山东述论》,《齐鲁学刊》1995年第4期。
92.李元庆:《论薛瑄的实学思想及其河东学派——兼与陈俊民同志商榷》,《晋阳学刊》1986,(05期。
93.魏宗禹:《薛瑄思想与明代理学的发展》,《孔子研究》1988年第2期。
94.周庆义:《论薛瑄的人性论和理欲观》,《河北学刊》1990年第6期。
95.姜国柱:《薛瑄的理学思想》,《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
96.徐远和:《薛瑄的“实学”思想探析》,《孔子研究》1992年第3期。
97.刘晓华:《论太极范畴的自然哲学意蕴》,《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六 博士学位论文资料
98.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西北大学,2001年。
98.刘晓喆:《清代陕西书院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
100.邵晓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扬州大学,2006年。
101.张晓剑:《湛若水的“体用浑一”之学与践履》,浙江大学,2008年。
102.李秋丽:《胡一桂易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
七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
103.王葆玹:《试论张载的易学体系及其与礼学的关系》,《“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104.葛荣晋:《试论张载关学与明清实学的关系》,《“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105.权相佑:《朱熹文化价值理念的本体论》,《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2004年。
106.黄保万:《朱熹太极观析略》,《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年。
八 中国重要报纸资料
107.王建堂:《〈周易〉与原生态科学思维》,科学时报,2006年。
108.张再林:《中国古代哲学的身体性》,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9.李玉山:《周易与东方文明》,科学时报,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