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a broa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dhering to local feelings, based on Chinese issues, this treati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es and films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uts forward the frontier issue of the "urbanity" of film, and attempts to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 a new film theory. It not only has a certain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depth, but also has strong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rom a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path of film studies, that is, to study film from the dimension of "urbanity". This paper has made important innovative breakthroughs, showing the great courage of researchers to innovate theories.(AI翻译)
张经武:(著)
张经武,湖北黄冈人,教授,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审专家,广西文化厅文化产业首批咨询专家。自18岁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新闻等作品,迄今为止,已有各类作品200余万字见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等百余种书报刊,其中学术论文近160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等科研项目近20项,独著、参编或参与策划编辑图书20余种。主要从事电影学、文化产业、文艺传播学、城市文化、写作学等方向的研究。
陈刚:《上海南京路电影文化消费史(1896—1937)》,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
陈晓云:《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任明:《电影、城市与公共性——以1949—2009上海城市电影的生产与消费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张英进:《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好莱坞·老上海·新台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美]张英进:《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大卫·克拉克(David B.Clarke)主编:《电影城市》,林心如、简伯如、廖勇超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David Clarke,The Cinematic City,New York:Routledge,1997.
George Melnyk,:,Edmonton:Athabasca University Press,2014.
Linda Krause,Patrice Petro,:,,,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3.
Mark Shiel,:,New Jersey:Wiley-Blackwell,2011.
Mark Shiel,.,London:Verso,2003.
Mennel,Barbara,,New York:Routledge,2008.
Richard Koeck,Les Robert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0.
Weiner,Howard R.,“The Cinema and the City”,,Spring,1970.
边善基:《城市电影初探——看片笔记》,《电影新作》1987年第4期。
蔡洪声、杨德建:《李安的新都市电影》,《当代电影》1996年第2期。
蔡晓芳:《“镜”城:电影中的北京记忆与想象(1980—201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曹荣荣:《影像·都市·人》,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陈吉德:《论现代都市电影的平民表述》,《艺术广角》1998年第2期。
陈吉德:《论中国现代都市电影的文化意蕴》,《艺术广角》1998年第5期。
陈吉德:《试论中国现代都市电影的特质与流变》,《艺术广角》1998年第1期。
陈睿:《杨德昌电影中的都市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陈卫星:《再现城市:影像意义和空间属性》,《博览群书》2005年第3期。
陈犀禾、程功:《“新都市电影”的崛起》,《电影新作》2014年第1期。
陈犀禾、程功:《“新都市电影”的崛起》,《社会观察》2013年第6期。
陈犀禾、黄望莉:《电影与都市:都市经验、视觉空间与电影消费》,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版。
陈潇潇:《新时期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
陈晓云:《城市空间的多重言说——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视觉建构与文化想象》,《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
陈晓云:《电影城市:当代中国电影的城市想象》,《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
陈晓云:《孤独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一》,《文艺评论》1990年第4期。
陈晓云:《荒诞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二》,《文艺评论》1991年第2期。
陈晓云:《1979—2005年中国城市电影研究综述——兼及电影研究思维与批评方法的反思》,《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陈晓云:《温馨的都市——城市电影研究之五》,《艺术广角》1999年第1期。
陈晓云:《中国当代城市电影的观念冲突》,《戏剧艺术》2000年第1期。
陈亦水:《到神都洛阳六百里——论新都市电影的都市空间及其话语转向》,《当代电影》2014年第4期。
陈玉侠:《从服饰、电影、歌曲看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1966—1980年代)》,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年。
程功:《身体·气质·类型——近年来都市电影中男性明星银幕身体与男性气质的中美比较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程功:《“新都市电影”中的男性明星——身体、阶层与跨域想象》,《电影新作》2014年第2期。
楚卫华:《从电影看都市青年的爱情流变——以中国都市电影为例》,《电影文学》2006年第10期。
楚卫华:《都市与乡村的对立——中国都市电影文化分析》,《电影文学》2008年第23期。
楚卫华:《论中国都市电影发展历程》,《电影艺术》2004年第5期。
楚卫华:《人与都市的冲突与融合——中国都市电影文化分析》,《电影评介》2009年第19期。
楚卫华:《生存的尴尬——论中国都市电影中的婚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楚卫华:《试析中国都市电影的历史渊源》,《唐都学刊》2003年第2期。
楚卫华:《叙事的创造与受众的接受——论中国都市电影的叙事特质》,《唐都学刊》2004年第2期。
楚卫华:《在爱情中成长——谈中国都市电影中的爱情》,《艺苑》2005年第Z1期。
楚卫华:《2000—2004中国都市电影创作状况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楚卫华:《中国都市电影的喜剧化表现方式》,《电影评介》2009年第1期。
楚卫华:《中国都市平民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邓丽:《影像城市:〈钢铁年代〉的“钢都形象”阐释》,《文艺评论》2012年第6期。
丁璇:《论新世纪国产都市爱情电影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董莉:《鸳鸯蝴蝶派电影中都市女性形象建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杜庆春:《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影像——黄建新电影浅议》,《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段东升:《论“新城市电影”中情感叙事的矛盾》,《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范琳琳:《另一种都市电影——关于新世纪“向城求生”者的都市影像》,《当代电影》2010年第12期。
冯岭:《当代城市电影中的现代文明之惑》,《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付晓慧:《新世纪都市电影中的重庆影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付筱茵、李妮乡:《近几年新都市电影的趋向与市场经验探析》,《中国电影市场》2014年第4期。
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高蓓:《电影城市:日常叙事和感知真实》,《建筑学报》2014年第7期。
高力:《都市之镜的聚合与破碎——新时期城市电影的内涵拓展与审美嬗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S4期。
龚奎林:《游走于精神的边缘和欲望的沟壑之间——论新都市电影的生成语境和符号语征》,《电影文学》2007年第10期。
龚湘凌:《城市与人——陈果电影香港城市形象与人物形象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巩杰:《近年新都市电影叙事的电视化倾向审思》,《四川戏剧》2014年第8期。
郭培筠:《论中国都市电影的发展与流变》,《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郭学军:《缺失·想象·浮桥——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城市电影及其文化表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韩秀娟:《相同的城市,不同的世界——论新世纪以来城市电影的多样化发展》,《名作欣赏》2012年第27期。
何佳:《一座城市和一种文本的焦灼生长——试析杨德昌的电影剧作》,《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
何群:《现代都市电影的找寻与迷失》,《齐鲁艺苑》2000年第3期。
何晓燕:《眼与心的裂隙——对当下“新都市电影”的理性思考》,《当代电影》2010年第12期。
黄望莉:《从都市景观到革命呈现》,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贾磊磊:《黄建新“城市电影”断想》,《当代电影》1997年第4期。
江怡平:《交织与突显的时间——谈世纪之交内地城市电影中的时间形态》,《艺术广角》2004年第6期。
康婕:《玻璃之城与都市新贵:论新都市电影的空间想象与明星类型生产》,《电影新作》2014年第1期。
孔朝蓬:《欲望都市:名流效应商品化与新世纪都市电影》,《当代电影》2014年第8期。
劳远欢:《电懋国语都市电影的叙事主题》,《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年第3期。
雷瑛:《90年代中国都市喜剧电影论》,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李东雷:《城市生活的记录与思索——论黄建新城市电影》,《电影文学》2009年第18期。
李静:《北京城市电影(1988—2011)中都市人的精神危机》,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李莉:《城市·人·记忆——略论贾樟柯的城市影像》,《电影评介》2010年第22期。
李娜:《新时期上影厂上海题材电影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8年。
李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电影浅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林进桃:《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电影新作》2014年第2期。
刘红焰:《中国电影城市叙事模式和文化价值观的演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刘琨:《残缺的青春与华丽空洞的都市——2013年暑期档国产青春片与都市电影述评》,《当代电影》2013年第10期。
陆绍阳:《新城市电影影像特征》,《电影艺术》2004年第5期。
路春艳:《城市电影:关于城市的想象与记忆》,《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路春艳、王占利:《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电影中的草根形象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路春艳:《中国电影中的城市想象与文化表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罗任敬:《纪实·寓言·童话:新世纪以来中国都市电影的女性表述及策略——以宁瀛、李玉、徐静蕾作品为例》,《艺苑》2013年第2期。
[美]张英进:《中国城市电影的文化消失与文化重写的方式》,《电影艺术》2004年第4期。
孟君:《历史空间:当代城市电影中的多重“文革”叙事》,《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孟君:《时空弥合和空间转向——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分析》,《文艺评论》2012年第7期。
聂伟:《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聂伟、高飞:《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电影评介》2007年第16期。
祁海:《在接受美学的新垦地奋力开拓——谈张良的三部南国都市电影》,《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秦玉兰:《当代都市电影叙事中的寓言特征》,《电影新作》2003年第2期。
邱宝林、钱春莲:《城市影像中的电视:个体身份和群体身份——大陆、香港、台湾青年电影导演影片中的“城市”表征》,《当代电影》2009年第4期。
邱明正:《“城市电影”是个特殊的范畴》,《电影新作》1988年第6期。
裘文意:《杭州电影的地理记忆与文化版图——基于百年城市电影发展历史的考察》,《电影评介》2012年第12期。
任宁:《影像都市:中国大陆电影中的城市(1949—1966)》,博士学位论文,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施斌:《霓裳幻影:女性都市电影中的“物质主义”》,《当代电影》2014年第8期。
史苑:《文化视阈中的“潜意识”:香港电影之老上海情结探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苏溯:《现代性与中国早期都市电影》,《福建艺术》2006年第6期。
苏扬:《论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城市影像》,《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孙博:《近年来现代都市题材电影创作中的场景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孙超、李玮:《寻找:都市电影的共同主题》,《艺术广角》1996年第2期。
孙绍谊:《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孙宇龙:《新都市电影——“欲望”的漂移与“世俗”的回归》,《电影评介》2013年第20期。
孙宇龙:《新都市电影:“欲望”的漂移与“世俗”的回归》,《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谭瑾瑜:《张一白城市电影的创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汤晓丹、桑弧、沈寂、姚国华、唐乃祥、边震遐、周斌、钱晓茹、边善基:《“城市电影”大有可为:本刊编辑部召开“城市电影”研讨会》,《电影新作》1988年第6期。
陶子:《揭开都市爱情的面纱——新都市电影面面观》,《艺术广角》2000年第5期。
田志刚:《南国吹来都市的风——珠影“都市电影”窥探》,《电影评介》1989年第4期。
汪朝光:《上海繁华梦——1949年前中国最大城市中的美国电影》,《电影艺术》1999年第2期。
汪晖:《从容不迫的真情流露——90年代初期中国城市电影印象》,《电影评介》1993年第9期。
王梆:《映城志:电影中的城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格文:《张一白“新城市电影”分析——以〈将爱情进行到底〉为例》,《电影评介》2012年第2期。
王海威:《借来的时间:香港电影中的上海想象》,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王海洲:《视点及其文化意义: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电影艺术》2005年第2期。
王亮:《全球化语境中国产都市电影本土化叙事的缺失》,《当代电影》2014年第8期。
王群:《面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新时期都市电影创作探讨》,《当代电影》1999年第5期。
王田:《城之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王艳云:《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8年。
王垚:《华语新都市电影的内地票房结构(2009—2012)——基于中国内地城市电影票房数据结构模型的产业分析》,《当代电影》2014年第4期。
王岳川:《公共空间中的当代城市电影话语》,《粤海风》2001年第3期。
翁世荣:《城市电影应有城市气派》,《电影新作》1988年第6期。
吴冠平:《影像城市——对几部90年代中期城市电影的阅读》,《当代电影》1997年第4期。
吴厚信:《论珠影的都市电影》,《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
吴限:《初探新都市电影中的游戏式风格》,《当代电影》2014年第4期。
吴小丽、徐甡民:《市民精神与上海城市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吴小丽:《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历史的性格决定命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邢成武:《都市爱情电影的坚守者——张一白导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徐昌霖:《对“城市电影”的一点回顾与遐想》,《电影新作》1988年第6期。
徐翠:《“诗意”与产业化背景下的中国都市电影》,《电影文学》2012年第19期。
徐钢、聂伟:《“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单车〉中的电影现实主义和中国城市景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徐勇:《20世纪80年代城市电影中的空间呈现和文化政治》,《当代电影》2014年第4期。
许迪声:《个体与集体:中国都市电影创作元素分析》,《当代电影》2009年第12期。
许乐:《警匪电影与都市江湖——1986—2003年香港警匪电影中“义”的承继探询及“都市江湖”的镜像空间勘察》,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5年。
许乐:《喜剧·动作·黑社会:20世纪80年代香港城市电影三原色》,《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颜汇成:《论新都市电影的透明叙事》,《电影新作》2014年第1期。
杨宁:《城市、空间与人——杨德昌电影中的台北城市形象》,《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
杨尚鸿:《试论当代重庆“电影城市”的“异托邦”呈现》,《当代电影》2013年第1期。
姚睿:《都市电影时间的叙事性与象征》,《当代电影》2014年第1期。
衣凤翱:《上海影像论》,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尹迪:《角色、意象与空间:城市电影中的重庆符号》,《当代电影》2013年第1期。
尤佳、金晓非:《新世纪台湾电影中的台北城市影像》,《电影评介》2014年第13期。
游溪:《从“第六代”的灰色记忆到“新都市”的粉色幻想——兼设对当下新都市电影的反思及展望》,《当代电影》2014年第4期。
于雯雯:《新世纪巴黎城市电影意象》,《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余琪:《空间的再现:后现代状况中的城市设计与电影》,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0年。
袁萍、王晶:《现代电影的城市书写——从伍迪·艾伦电影看城市影像符号》,《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曾松林:《西安的失语:城市电影中西安的缺席》,《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战迪:《消遣娱乐与意义焦虑的博弈——当代中国都市电影创作散论》,《电影文学》2014年第17期。
战迪:《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电影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年。
战迪:《中国都市电影中的摇滚意象、青年文化心态及其现代性指涉》,《当代电影》2014年第8期。
张静:《世博定制纪录电影构建的上海城市形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张君君:《电影城市的生命模式》,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张康庄:《近20年来大陆城市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及其叙述方式》,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1年。
张满锋:《影像城市: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张萌:《冯小刚都市喜剧电影:另一种主流电影的成功范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张朴:《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老上海意识》,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张书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2年。
张书端:《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电影中都市地位和作用的演变》,《唐都学刊》2011年第4期。
张斯琦:《都市电影中“屌丝”族的自我审慎与最终“逆袭”》,《当代电影》2014年第8期。
张同道:《当电影遭遇城市——试论〈尼斯景象〉与城市交响曲电影》,《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张晓艳、江霄:《“新都市电影”中的都市意向》,《影剧新作》2013年第3期。
张晓艳、江霄:《“新都市电影”中的都市意象》,《电影新作》2014年第2期。
张一玮:《〈迎春花〉:城市影像、李香兰与殖民时代的电影工业》,《理论界》2010年第7期。
张勇:《杭州影像:电影城市与文化想象》,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张跃中:《“都市电影”莫要宣扬消费超前》,《电影评介》1988年第1期。
张芸:《浮华背后——新世纪十年中国城市电影文化景观解读》,《当代电影》2010年第12期。
张真:《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真:《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招斯喆:《三四十年代“昆仑”都市电影的浅析》,《电影评介》2010年第7期。
赵国伟:《光影流溢的城市》,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赵立诺、龚自强:《走入城市深处的命名——从都市电影到新都市电影的嬗变》,《当代电影》2014年第4期。
赵宜:《从“都市”到“新都市”——对新都市电影中时尚化书写与景观城市形象的反思》,《当代电影》2014年第4期。
赵宜:《类型集合、“新的都市一代”还是“新的都市”电影?——“新都市电影”概念梳理与辨析》,《电影新作》2014年第2期。
郑大卫:《粤映越好睇——2011年全国及广东城市电影概述》,《南方电视学刊》2012年第2期。
郑洞天:《成长的烦恼——城市电影心路扫描》,《当代电影》1997年第4期。
郑润良:《影像都市——论“新都市电影”的“都市”想象及现代性选择》,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郑润良:《中国早期都市电影的文化想象及中断》,《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郑皖春:《娄烨都市电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周斌:《让城市文化在银幕上曝光——对城市电影的思考》,《电影新作》1988年第1期。
朱国丹:《影像传授缝合——探讨城市电影的重要意义》,《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S2期。
Alan R.Marcus,Dietrich Neumann.Visualizing the City,London:Routledge,2007.
Alex Child,:’,New York:Museyon Inc.,2013.
Andrew Webber,Emma Wilson,:,New York:Wallflower Press,2007.
Anthony Kinik,:,Montreal:McGill University,2008.
Charles G.Salas,Michael S.Roth,:,,,Los Angeles:Getty Research Institute,2001.
Charlotte Brunsdon,: 1945,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2008.
Clark Arnwine,:,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03.
Dr.Les Roberts,,:,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2012.
Geraldine Pratt,Rose Marie San Jua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4.
Graham Cairns,:,Lakewood:Intellect Books,2013.
James A.Clapp,,New Jersey:CUPR/Transaction,2013.
Juan Antonio Ramírez,:’,McFarland:McFarland,2004.
Katherine Shonfield,:,,New York:Routledge,2000.
Lisa Odham Stokes,.:,London:Verso,1999.
Mark Lamster,,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0.
Mark Shiel,,London:Reaktion Books,2012.
Mark Shiel,:(),New York:Wallflower Press,2006.
Marta Garcia Morcillo,Pauline Hanesworth,Óscar Lapeña Marchena,:à,New York:Routledge,2015.
Martino Stierli,:,,,Los Angeles:Getty Research Institute,2013.
Mary Ann Caws,:,,,London:Routledge,1991.
Nezar Alsayyad,:,New York:Routledge,2006.
Pomerance,Murray,:,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7.
Preben Kaarsholm,:,Kolkata:Seagull Books,2006.
Ranjani Mazumda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7.
Richard Koeck,-:,New York:Routledge,2012.
Rosie Thomas,:,Telangana:Orient Blackswan,2013.
Stephen Barber,:,London:Reaktion Books,2002.
Tim Bergfelder,Sue Harris,Sarah Street,: 1930,Amsterdam: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7.
白艳:《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影响及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S2期。
鲍艺星、陈建军:《横店影视城影视旅游市场客群分析》,《中国电影市场》2013年第9期。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编:《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演艺·影视旅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曹菲:《影视旅游价值链构建及发展策略研究》,《价值工程》2013年第16期。
程莉娜:《李安电影中的唯美主义景观启示新的旅游文化——兼论李安与张艺谋在解读东方文化上的差异》,《电影文学》2008年第23期。
丛连君:《论电影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第9期。
崔伦强:《哈尔滨发展影视旅游的对策》,《学理论》2014年第4期。
单德朋、王英、杨霞:《电影引致旅游的理论模型与计量分析》,《经济地理》2014年第8期。
董萍:《我国影视旅游开发的存在问题及应对对策》,《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30期。
方百寿、孙丽:《青岛凤凰岛影视旅游发展探析》,《旅游研究》2009年第2期。
《非常旅行系列》编委会:《国家地理推荐旅行地:跟着电影去旅行》,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年版。
冯雪卉、李超:《论政府对影视旅游的促进作用——以韩国政府为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付冰、周申立:《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付岩:《影视文化的延伸——浅析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戏剧文学》2007年第7期。
宫广宇:《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形象电影营销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
郭文、黄震方、王丽:《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旅游学刊》2010年第10期。
郭文:《受访游客参与影视旅游展演意愿倾向研究及启示——基于对无锡唐城、三国城、水浒城游客的调查》,《旅游学刊》2008年第10期。
韩琛、李广辉、陈辉:《青岛市影视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及开发策略》,《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郝小斐、蔡君:《论旅游与电影的理性联合》,《旅游论坛》2008年第5期。
黄作炎:《美国心电影梦:带着电影旅行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姜扬:《影视作品提升相关文化产业探析——影视旅游综述》,《艺术评论》2012年第8期。
李君如、廖家瑜:《以电影/戏剧作为推动地方旅游的策略与效应》,《旅游学刊》2009年第10期。
李日欣:《中国影视旅游发展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7期。
李山、洪基军:《类电影艺术:旅游景区属性的一种假说》,《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2期。
林移刚:《韩国影视旅游的运作机制浅析》,《电影文学》2009年第8期。
凌莉萍、吴殿廷:《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旅游学刊》2010年第3期。
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旅游学刊》2004年第6期。
刘力:《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旅游学刊》2013年第9期。
刘婷、吴茂英:《影视旅游推动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的对策研究》,《红河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刘彦宏、聂艳梅、朱婷等:《影事推动城事——“影视旅游型”景区与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年第3期。
刘莹英:《旅游目的地借力影视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卢凤萍、张骏:《旅游产业与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第5期。
罗太洙:《关于城市品牌与在电影中城市形象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年。
乔小燕、李文静:《上海影视旅游发展的初步探究》,《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3期。
屈小爽、薛頔:《影视旅游产业链运行模式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6期。
沈圣音:《跟着电影去旅游》,《电影新作》2010年第6期。
孙雪梅:《基于影视旅游动机的城市居民出游意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陶卫宁:《旅游目的地影视社会表象与影视旅游——基于传媒学的研究》,《唐都学刊》2010年第5期。
王昊:《旅游影视的特征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王红芳:《影视旅游多维价值及发展研究》,《经济问题》2008年第3期。
王柳芳:《论电影〈非诚勿扰〉中的旅游景点广告植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王屏:《影视旅游拟态环境权变对策研究——基于导游审美信息传播模式》,《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王艳:《影视剧对其外景地旅游形象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7年。
王玉玲、冯学钢、王晓:《论影视旅游及其“资源—产品”转化》,《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7期。
王征:《当前我国影视旅游发展路径探析(上)》,《中国电影市场》2014年第10期。
魏宝祥、欧阳正宇:《旅游目的地推广与影视旅游研究》,《人文地理》2008年第6期。
魏宝祥、欧阳正宇:《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旅游学刊》2007年第12期。
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旅游学刊》2011年第6期。
夏珖玘、唐超:《城市旅游与电影植入》,《中国广告》2012年第11期。
晓露:《海上电影地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谢章勇:《我国影视旅游开发的误区及对策》,《电影评介》2008年第4期。
徐铭:《我国影视旅游基地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及对策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第7期。
闫颖:《电影〈孔子〉影视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和模式设计》,《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严红仙:《浙江影视旅游的发展与营销策略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9期。
尹媛媛、鲁明勇:《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研究综述》,《科技和产业》2010年第8期。
余娟:《影视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及途径》,《社科纵横》2008年第5期。
张狂:《电影地图:跟着电影去旅行》,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张权生:《论影视旅游产业机制与发展策略》,《现代视听》2013年第4期。
张婷:《影视传媒对现代城市形象空间的传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伟:《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和传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年。
张镒、杨海静、黄钟浩:《基于价值链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张祖群:《1980年版〈庐山恋〉与〈庐山恋2010〉影视旅游爱情价值观对比》,《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张祖群:《试论影视旅游的文化空间——以〈大唐芙蓉园〉和〈唐明皇〉为例》,《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周晶:《电影外景地的旅游吸引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S1期。
周凯、孔阳新照:《电影:城市形象营销传播的另类渠道解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周明、戴菲、林路:《印象记忆城市品牌——城市影像与城市品牌关系的思考》,《广告大观》(综合版)2010年第3期。
周青、赵毅:《重庆影视旅游开发的研究与对策》,《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周卫芳:《游客感知视角下横店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特区经济》2014年第5期。
左伟:《论影视旅游的本质及其类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David Crouch,Nina Lubbren,,Oxford:Berg Publishers,2003.
Iain Borden,:,,London:Reaktion Books,2012.
Museyon Guides,+,,:,New York:Museyon Inc.,2009.
Museyon Guides,+:,New York:Museyon Inc.,2009.
Museyon Guides,+,:,New York:Museyon Inc,2009.
Peter Burns,C.Palmer,J.Lester,:.1.,Wallingford:CABI Publishing,2010.
Peter Burns,J.Lester,L.Bibbings,:.2.,Wallingford:CABI Publishing,2010.
Rodanthi Tzanelli,:,,London:Routledge,2007.
Stefan Roesch,,Bristol: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Ltd.,2009.
Stephanie Hemelryk Donald,John G.Gammack,:,Farnham: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7.
蔡大明、石晶晶:《国内影视基地的运营态势及对策研究》,《南方电视学刊》2013年第2期。
曹坤、李景怡、张晨光:《衍生品:电影产业链下游的掘金点》,《当代电影》2012年第5期。
柴志明、唐佳琳、苗笑雨:《影视基地建设与区域文化开发》,《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柴志明、唐佳琳:《扎根地区文化,挖掘发展动力——国内影视基地发展的一种模式》,《电影评介》2011年第19期。
代洪:《成都紫荆电影城多厅影院建设与质量控制实践》,《影视技术》2004年第10期。
单禹:《产业漂移与经济博弈:电影产业全球化视域下美国影视基地的机遇与窘境》,《当代电影》2011年第10期。
杜彬:《从影像到物像——产业化背景下动画电影衍生产品的问题与对策探究》,《当代电影》2014年第9期。
冯堤:《长春电影:花开四季的生活姿态——从长春万达国际电影城票房风暴解读长春电影资源蕴藏》,《电影文学》2008年第5期。
冯堤、王福安:《花开四季的生活姿态——从长春万达国际电影城解读影院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电影市场》2008年第4期。
傅梅烂:《影视基地发展如何再造核心竞争力》,《经济导刊》2011年第3期。
广太:《神州第一乐园——长春电影城》,《中外房地产导报》1994年第13期。
郭红玲:《论无锡影视基地的景观规划》,《电影评介》2007年第18期。
郭晟:《影像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捷径》,《中国信息界》2013年第6期。
郭文、郭胜:《自导+向导:人造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有效性构建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郭文、王丽:《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
韩晓黎、陈飞、吴纯举等:《影视基地发展产业集群探析》,《现代电影技术》2013年第1期。
郝思洋:《我国电影衍生品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瓶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何建:《探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模式——以“江西上饶星河国际电影城”为例》,《福建建筑》2014年第6期。
贾磊磊:《电影,作为文化产业衍生的文化问题》,《当代电影》2010年第2期。
孔朝蓬:《大电影产业链的完善之路——长影集团影视资源衍生价值开发与影视文化拓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
李春微:《万达国际电影城主题体验式空间设计研究》,《电影文学》2008年第21期。
李赛可:《我国电影衍生品发展瓶颈浅析》,《电影评介》2013年第15期。
李晓南:《影视基地建设:一种城市空间创新与形象构建的策略选择》,《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19期。
李焱:《影视基地探路中国影业》,《投资北京》2010年第12期。
李昭君:《约翰里维斯百货商场与电影城》,《建筑技艺》2011年第Z5期。
林方亮:《从工业厂房到影视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建设规划探索》,《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年第7期。
林方亮:《中国影视剧拍摄的摇篮:横店影视基地拍摄设施构成分析》,《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年第9期。
刘汉文:《中国影视基地发展实践与趋势思考》,《当代电影》2011年第10期。
刘妍:《影视作品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市怀柔影视基地为例》,《中国外资》2011年第18期。
刘仲、吴长福:《上海电影城规划设计方案》,《时代建筑》1996年第3期。
潘仲伙:《广州华影星美国际电影城建设工程有感》,《现代电影技术》2010年第4期。
秦良杰:《建设舟山影视基地的构想与对策研究》,《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邵培仁:《论中国影视基地的媒介景观》,《媒体时代》2011年第5期。
施超男、袁权锋、苏慧静等:《浙江影视基地的盈利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横店、桃花岛、象山和西塘影视基地为例》,《电影评介》2011年第3期。
史征:《试论我国影视基地的集群化发展》,《电视研究》2011年第12期。
史征:《我国影视基地品牌建构与保障机制研究——基于传媒业集群品牌理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孙华迪:《中国电影集团影视基地带动电影产业融资新发展》,《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孙健:《从云南影视基地的运营探究其影视产业发展前景》,《电影评介》2013年第19期。
谈洁:《试论民营影视企业发展与城市的关系》,《当代电影》2010年第12期。
王丹菁:《“后”发制人:反思我国动漫、图书及电影产业衍生产品现状》,《玩具世界》2007年第10期。
王海翔、李春富、农晓丹:《加快打造宁波国家影视基地》,《浙江经济》2008年第15期。
王沁沁、张宏:《衍生的商机:电影衍生品的市场透视》,《当代电影》2011年第10期。
王圣:《文化产业及空间模型:海南构建影视基地区域性研究》,《电影评介》2013年第11期。
王珍:《怀柔影视基地全力打造中国影都》,《中国投资》2010年第10期。
魏国彬:《云南影视基地产业发展模式综述》,《中国电影市场》2008年第12期。
巫明明:《游法国未来电影城》,《中国对外服务》1999年第5期。
项仲平、邵清风:《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徐铭:《横店影视基地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8期。
徐一鸣:《逛电影城——访西影》,《电影评介》1990年第10期。
许学峰:《我国影视基地的运营模式与发展空间探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7期。
许壮仙、郭炎:《法国“未来景观”电影城简介》,《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年第5期。
闫诚彬:《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提升影视基地经营效益》,《电视研究》2007年第5期。
杨力:《以影视基地建设带动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开发》,《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第5期。
杨善、谭梁:《谁持彩练当空舞:长三角四大影视基地扫描》,《长三角》2005年第2期。
姚美琴:《影视产业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研究——基于横店影视基地的调研》,《科技广场》2013年第11期。
叶再春:《怀柔打造“中国影都”——来自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的调查》,《前线》2008年第12期。
印钢:《南海广场电影城的设计分析》,《影视技术》2001年第8期。
詹成大:《试析产业集群视域下的我国影视基地之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12期。
詹成大:《试析我国影视基地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当代电视》2010年第12期。
詹成大:《影视基地产业链构建及盈利模式分析》,《新闻界》2011年第9期。
詹成大:《影视基地的集聚效应及模式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7期。
詹成大:《影视基地:发展之春还是过剩之冬》,《浙江经济》2013年第12期。
张京成、潘启龙:《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的集群发展模式与创新优化》,《电影艺术》2009年第5期。
张黎、林方亮、张武琪:《我国影视基地发展研究》,《现代电影技术》2012年第5期。
张勇:《我国影视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为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张振庭:《永乐电影城多厅影院的技术实践》,《影视技术》2002年第4期。
周海文:《城市台影视频道的发展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
周海文:《在调整改革中拓展城市电视台影视频道的专业化之路》,《视听纵横》2004年第3期。
周华:《一体多面的频道形象——谈城市台影视频道的运营策略》,《中国电视》2004年第10期。
周捷:《现阶段我国影视基地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才智》2013年第33期。
朱国强、曾毓琳、蒉华芬:《创品牌,促发展——浙江横店影视基地经营状况与发展态势》,《当代电影》2011年第10期。
朱文一:《“观测未来”电影城》,《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2期。
朱旭光:《基于三力合一的影视基地治理对策探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诸葛达维:《试论浙江海洋影视基地集群建设——以浙东海洋文化产业带为例》,《东南传播》2014年第4期。
Ann Marie Stock,:,London:Intellect Ltd.,2014.
Birgit Beumers,:,London:Intellect Ltd.,2014.
Chris MaGee,:,London:Intellect Ltd.,2011.
Gabriel Solomons,:,London:Intellect Ltd.,2011.
Gabriel Solomons,:,London:Intellect Ltd.,2014.
Helio San Miguel,Lorenzo J.Torres Hortelano,:,London:Intellect Ltd.,2013.
Jez Conolly,Caroline Whelan,:,London:Intellect Ltd.,2011.
John Berra,Wei Ju,:,London:Intellect Ltd.,2014.
Linda Chiu-Han Lai,Kimburley Wing-Yee Choi,:,London:Intellect Ltd.,2013.
Lorenzo J.Torres Hortelano,:,London:Intellect Ltd.,2011.
Marcelline Block,:,London:Intellect Ltd.,2014.
Marcelline Block,:,London:Intellect Ltd.,2013.
Marcelline Block,:,London:Intellect Ltd.,2011.
Michael Pigott,Santiago Oyarzabel,:,London:Intellect Ltd.,2014.
Michael Pigott,:,London:Intellect Ltd.,2013.
Natalia Pinazza,Louis Bayman,:,London:Intellect Ltd.,2013.
Neil Mitchell,:,London:Intellect Ltd.,2011.
Neil Mitchell,:,London:Intellect Ltd.,2014.
Nicola Balkind,APF,:,London:Intellect Ltd.,2013.
Ozlem Koksal,:,London:Intellect Ltd.,2011.
Pietari Kaapa,Silja Laine,:,London:Intellect Ltd.,2013.
Rachel Walls,:,London:Intellect Ltd.,2013.
Robert Von Dassanowsky,:,London:Intellect Ltd.,2012.
Scott Jordan Harris,:,London:Intellect Ltd.,2013.
Scott Jordan Harris,:,London:Intellect Ltd.,2012.
Scott Jordan Harris,:,London:Intellect Ltd.,2011.
Scott Jordan Harris,:,London:Intellect Ltd.,2013.
Tom Ue,:,London:Intellect Ltd.,2013.
陈晓晴:《韩国商业电影和消费社会》,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方芳:《香港电影的癫狂》,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葛翔:《消费时代的都市影像》,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顾力丹:《二十一世纪,社会变革下的好莱坞电影》,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郭雯:《电影“撞”新闻》,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3年。
海静:《中国电影社会认知的思考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韩]李孝仁、张敏:《追寻快乐 战后韩国电影与社会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何少杰:《新世纪以来中国都市电影与中产阶级的镜像表达》,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3年。
姜燕:《城市中的声音与影视创作》,《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金天星:《消费社会语境下中国电影审美接受的嬗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1年。
刘磊:《社会记忆视角下电影档案价值及其实践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4年。
卢洁:《中国“红色经典”电影对社会道德的导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
骆育红:《社会转型与冯小刚电影的演进》,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马婷婷:《电影对时尚的传播与制造》,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浦丽娜:《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与社会变迁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4年。
[日]藤竹晓:《电影社会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沈远安:《流光叠影:电影流行密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史文鸿:《电影艺术与社会:批判理论明镜下电影社会史》上,电影双周刊有限公司2009年版。
田瑜:《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冯小刚喜剧电影幽默台词探析》,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汪天云等:《电影社会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汪天云:《电影社会学引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汪天云:《旋转中的电影社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汪旭娟:《近代上海电影与社会生活关系研究(1927—1937)》,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1年。
王晓声:《论贺岁电影走红大陆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王忠明:《大潮初动:论中国电影与社会》,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徐婷婷:《电影片名的社会语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郑媚丹:《消费社会视角下电影植入式广告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周拥平:《城市观众的电影消费定势:十大城市电影观众调查报告之一》,《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朱露凝:《浅谈“声音景观”理论对城市声音与影视创作的影响》,《戏剧之家》2014年第11期。
Cornea,Christine,:,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7.
François Penz,Andong Lu,:,London:Intellect Ltd,2011.
Harry M.Benshoff,Sean Griffin,:,,,,Hoboken:Wiley-Blackwell,2009.
Jacqueline Stewart,:,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Kimberley Monteyne,:,, 1980,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13.
Merrill Schleier,:,Minneapolis:U of Minnesota Press,2009.
M.Keith Booker,:’,New York:Praeger,2007.
Pamela Robertson Wojcik,:,,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2010.
Paula Massood,:,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3.
Steven J.Ross,,Hoboken:Blackwell Publishing,2002.
陈文平、蔡继福编著:《上海电影10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洪卜仁:《厦门电影百年》,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志伟:《老上海电影》,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李达义:《好莱坞电影梦工厂》,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林路:《上海·影像·都市》,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
鲁海、律雪云:《青岛与电影》,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罗卡、[澳]法兰宾:《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彭怡平:《电影巴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沈寂:《老上海电影明星(1916—1949)》,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王北固:《好莱坞的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夏婧、姜柯:《游走在电影里的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 1897—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澳]麦特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法]雷吉斯·迪布瓦:《好莱坞 电影与意识形态》,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美]珍妮特·瓦斯科:《浮华的盛宴:好莱坞电影产业揭秘》,毕香玲,迟志娟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Daniel Miller,,Cambridge:Polity,2012.
David B.Clarke,Marcus A.Doel,Kate M.L.Housiaux,,London:Routledge,2003.
David Bordwell,,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David Hesmondhalgh,,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Ltd,2007.
Davidson Boughey,,Charleston:Nabu Press,2010.
Heinz Steinert,Sally-Ann Spencer,,Cambridge:Polity,2003.
James Naremor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Juliet Schor,D.B.Holt,,New York:New Press,2000.
Robert A.Rosenstone,/,London:Routledge,2012.
Scott Lash,Celia Lury,:,Cambridge:Polity,2007.
Theodor W.Adorno,:,London:Routledge,2001.
陈犀禾:《电影与都市:工业、美学、类型与文化》,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版。
代迅:《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中华书局2008年版。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黄鸣奋:《传播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 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晓红:《女性的声音: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厉震林:《电影的转身: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释》,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
林拓、[日]水内俊雄等:《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盘剑:《消费的政治:旧报纸、电影院、动漫产业及其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石川:《电影史学新视野》,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吴冠平:《中国影史:历史叙述与文化表达》,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版。
杨春时:《艺术文化学:超越的文化》,长春出版社1990年版。
杨远婴:《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易中天:《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尹鸿:《世界电影发展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
周宁:《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星:《民风化境:中国影视与民族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