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vision of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2012 achieved zero breakthrough in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sense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owever, the provisions on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re too rough and inoperable, which not only makes some inherent problems in judicial practice before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entered the law" not effectively solved, but even brings some new problems. Research on procedural control of technical detection is imminen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book analyzes the main methods of current criminal procedure control by clarifying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ypological distinctions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under the rule of law, summarize the commonalities and explore their evolution; Summarize the basic concepts that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procedural control. The second part studies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China's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procedure control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By examining the progres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system, reflecting on the methods, contents and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relevant syst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ystem improvement ideas of improving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supplementing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s, and revising and improving the "three-step" legislative system, as well as policy suggestions for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relevant supporting systems.(AI翻译)
刘晨琦:(著)
刘晨琦,山东泰安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硕士(法学)、诉讼法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刑事司法制度、法律教育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硕办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研究,合著、合编的专著或教材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政法学刊》《湖北警官学院学报》《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法制日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10余篇。
一 中文著作部分(以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光中、陈泽宪主编:《比较与借鉴:从各国经验看中国刑事诉讼改革路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光中、丹尼尔·普瑞芳廷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陈光中、[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中德强制措施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陈瑞华:《比较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卫东:《程序正义之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卫东主编:《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陈卫东主编:《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卫东主编:《刑事审前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泽宪、熊秋红:《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以被指控人的权利保护为核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程雷:《秘密侦查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程荣斌、王新清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崔敏主编:《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邓立军:《外国秘密侦查制度》,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哲理思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樊崇义主编:《检察制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樊崇义主编:《刑事审查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樊学勇、陶杨:《论特殊侦查手段的法制化》,樊崇义主编《刑事审查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管宇:《刑事审前程序律师辩护》,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冀祥德:《程序优先: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冲突选择》,陈光中主编《诉讼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冀祥德:《建立中国刑事辩护准入制度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冀祥德:《控辩平等论》,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冀祥德主编:《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与瞻望》,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
冀祥德主编:《最新刑事诉讼法释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柯葛壮:《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郎胜、熊选国主编:《荷兰司法机构的初步考察和比较》,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郎胜主编:《欧盟国家审前羁押与保释制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李双其:《数字化侦查》,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李学军主编:《美国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林钰雄主编:《刑事诉讼法》(2011—2012年),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龙宗智、夏黎阳:《中国刑事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罗豪才:《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欧阳涛、周叶谦、肖贤富、陈中天:《英美刑法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编辑委员会:《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16年版。
宋英辉、孙长永、朴宗根等:《外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英辉:《刑事审前程序的理念与原则——兼谈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面临的课题》,陈光中主编《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导读》,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导读》,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孙长永:《现代侦查取证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汪建成:《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汪建成:《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汪建成:《欧盟成员国刑事诉讼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汪建成、祁建建:《搜查比较研究》,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汪建成:《刑事诉讼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敏远:《法学家眼中的刑事诉讼的进步》,郭书原主编《当代名家法治纵横谈》,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王敏远:《论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及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王敏远《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敏远:《司法改革与刑事司法程序改革》,载信春鹰主编《公法》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王敏远:《现代刑事证据法的两个基本问题——兼评我国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王敏远《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敏远:《刑事被告人的权利——刑事诉讼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张绍彦主编《声音与言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王敏远:《刑事辩护概念的发展》,陈卫东主编《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王敏远:《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检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敏远:《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敏远:《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敏远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王敏远主编:《刑事证据法中的权利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魏晓娜:《刑事正当程序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版。
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谢佑平、万毅:《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熊秋红:《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熊秋红:《转变中的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杨东亮:《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杨志刚:《毒品犯罪案件侦查中技侦手段的运用》,崔敏主编:《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周欣:《侦查权配置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朱孝清等:《我国职务犯罪侦查体制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左卫民:《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左卫民:《现实与理想:关于中国刑事诉讼的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二 中文译著部分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法]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法》,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美]Ellen Hochstedler Steury & Nancy Frank:《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Stephen C.Thaman:《比较刑事诉讼案例教科书》施鹏鹏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雷蒙德·P.西利安德:《人员监视的基本原理》,泽椰译,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
[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托马斯·伯根索尔:《国际人权法概论》,潘维煌、顾世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
[美]伟恩·R.拉费弗等:《刑事诉讼法》,卞建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约书亚·德雷斯勒、艾伦·C.迈克尔斯:《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一卷·刑事侦查),吴宏耀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皮特·J.P.泰克编:《欧盟成员国检察机关的任务和权力》,吕清、马鹏飞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苏]H.N.波鲁鲍夫:《预审中讯问的科学基础》,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第七版),张凌、于秀峰译,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日本刑事诉讼法》,宋英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意]切查利·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英]John Sprack:《英国刑事诉讼程序》(第九版),徐美君、杨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英]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英]蒂莫西·A.O.恩迪克特:《法律中的模糊性》,程朝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杰奎琳·霍奇森:《法国刑事司法——侦查与起诉的比较研究》,汪海燕、张小玲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三 中文论文、译文部分(以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卞建林、夏天:《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2011年全国刑事诉讼法学会年会论文集》。
蔡墩铭:《通讯监听与证据排除》,《刑事法杂志》1995年第1期。
陈光中等:《对英国〈2000年调查权管理法〉的分析研究报告》,陈光中主编《诉讼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重点问题概述》,陈光中、陈泽宪主编《比较与借鉴:从各国经验看中国刑事诉讼法改革路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光中:《中国刑事强制措施的改革与完善》,陈光中、[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中德强制措施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卫东、程雷:《程序合法性论纲》,《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
陈卫东、程雷:《论秘密侦查及其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挑战》,孙长永《现代侦查取证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陈卫东:《对未来五年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建议》,《法制日报》2012年8月15日第9版。
陈卫东、李奋飞:《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陈卫东:《理性审视技术侦查立法》,《法制日报》2011年9月21日第9版。
陈卫东:《“两个证据规定”实施情况调研报告——侧重于三项规定的研究》,《证据法学》2012年第1期。
陈卫东、刘计划、程雷:《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
陈卫东、刘计划、程雷:《法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新进展》,《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
陈卫东、陆而启:《羁押启动权与决定权配置的比较分析》,《法学》2004年第11期。
陈卫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研究》,《中国法学》2014年第2期。
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陈卫东:《我国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障碍透视与建议》,《法律适用》2006年第6期。
陈卫东:《新一轮检察改革中的重点问题》,《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陈学权、秦策:《比较刑事诉讼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陈光中、陈泽宪主编《比较与借鉴:从各国经验看中国刑事诉讼法改革路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学权:《侦查机关通过监听所获材料之证据能力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陈永生:《论辩护方当庭质证的权利》,《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陈永生:《秘密监听之研究》,陈光中主编《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程雷:《技术侦查证据使用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18年第5期。
程雷:《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权相关问题研究》,《中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10期。
程雷:《论技侦手段所获材料的证据使用》,《证据科学》2012年第5期。
程雷:《论检察机关的技术侦查权》,《政法论丛》2011年第5期。
程雷:《秘密侦查立法宏观问题研究》,《政法论坛》2011年第5期。
程雷:《刑事司法中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程雷:《刑诉法修正案技术侦查证据使用条款解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8日第7版。
邓立军:《德国司法监听法治化的演进与发展》,《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邓立军:《非法监听与证据排除》,《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邓立军:《台湾地区通讯监察制度:现状与前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邓立军:《英国〈1985年通讯截收法〉:立法背景、制度架构及当代命运》,《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5期。
邓立军:《英国通信截收制度的变迁与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樊崇义、白俊华:《论刑事诉讼法修改与侦查程序的完善》,《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樊崇义:《论反贪秘密侦查及其证据力》,《人民检察》1996年第11期。
高峰、卢钜波:《论技术侦查中的法律规制问题——美国联邦最高法院Kyllo v U.S.案件引发的思考》,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顾永忠:《畅通监督渠道 强化过程监督——关于侦查监督的若干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顾永忠:《我国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之检讨与改造》,《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2期。
顾永忠:《刑诉法再修改:完善辩护制度势在必行》,《法学家》2007年第4期。
郭华:《美、德监听令状外获得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的考察》,《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4期。
韩德明:《技术侦查措施论》,《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何家弘:《秘密侦查立法之我见》,《法学杂志》2004年第6期。
胡铭:《英法德荷意技术侦查的程序性控制》,《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4期。
黄慧婷:《另案监听》,《月旦法学教室》2005年第1期。
冀祥德:《论控辩平等的功能》,《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冀祥德:《论司法权配置的两个要素》,《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4期。
冀祥德:《论新〈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的价值取向》,《中国司法》2012年第7期。
冀祥德:《深化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冀祥德:《提高我国刑事辩护质量的另一条路径——再论刑事辩护准入制度的建立》,《法学杂志》2008年第4期。
冀祥德:《刑事辩护准入制度与有效辩护及普遍辩护》,《清华法学》2012年第4期。
江舜明:《临听界限与证据排除》,《法学丛刊》1998年第4期。
江舜明:《通讯监察在刑事程序上之理论与实务》,《法学周刊》1997年第11期。
李斌、杨维汉:《王立军一审被判十五年,当庭表示不上诉》,《检察日报》2012年9月25日。
李明:《在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之间——监听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李荣耕:《锦上添花——另案监察所得通讯内容之证据能力》,《月旦法学教室》第81期。
李荣耕:《论侦查机关对通信记录的调取》,《政大法学评论》2010年第115期。
李双其:《论信息化侦查方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李燕:《论比例原则》,《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
李震山:《挪移通讯保障与通讯监察天平上的砝码——释字第631号解释评析》,《台湾本土法学杂志》2007年第98期。
梁坤:《跨境远程电子取证制度之重塑》,《环球法律评论》2019年第2期。
刘晨琦:《论我国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刘根菊、杨立新:《对侦查机关实施强制性处分的司法审查》,《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4期。
刘计划:《侦查监督制度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中国法学》2014年第1期。
刘梅湘:《监控类技术侦查措施实证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刘敏:《太原公安局长李亚力涉嫌滥权被双规》,《大河报》2012年12月11日。
龙宗智:《强制侦查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施鹏鹏:《法国审前程序的改革及评价》,《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4期。
施鹏鹏:《正当程序视野下的反有组织犯罪:法国的经验与教训——以“贝尔本二号法律”为中心》,《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11期。
宋英辉:《建构我国刑事诉讼合理构造的理念与原则》,《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
宋英辉:《我国审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启动程序问题研究》,《法学杂志》2013年第9期。
宋英辉:《刑事程序中的技术侦查》,《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宋英辉:《职务犯罪侦查若干问题》,《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宋英辉:《职务犯罪侦查中强制措施的立法完善》,《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宋远升:《论侦查行为比例原则》,《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孙长永:《强制侦查的法律控制与司法审查》,《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孙洪坤、汪振林:《西方国家审前司法审查制度比较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孙煜华:《何谓“严格的批准手续”》,《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4期。
唐磊、赵爱华:《论刑事司法中的秘密侦查措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万毅:《解读“技术侦查”与“乔装侦查”——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中心的规范分析》,《现代法学》2012年第6期。
万毅:《秘密搜查制度批判》,《法学杂志》2011年第11期。
万毅:《西方国家刑事侦查中的技术侦查措施研究》,《上海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万毅:《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关于监听的法律思考》,《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汪建成:《比较法视野下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之改造》,《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2期。
汪建成、付磊:《刑事证据制度的变革对检察工作的挑战及其应对》,《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汪建成:《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汪建成:《论诉讼监督与诉讼规律》,《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汪建成:《论刑事诉讼程序》,《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汪建成、孙远:《刑事证据立法方向的转变》,《法学研究》2003年第5期。
汪建成、吴江:《侦查权的法理分析》,《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汪建成:《刑事审判程序的重大变革及其展开》,《法学家》2012年第3期。
汪建成:《〈刑事诉讼法〉的核心观念及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汪建成:《刑事诉讼法再修订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法学家》2007年第4期。
汪建成:《刑事证据制度的重大变革及其展开》,《中国法学》2011年第6期。
汪建成:《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王建明:《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王利明:《隐私权内容探讨》,《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王琳:《论刑事诉讼中的“监听”》,《人民检察》2002年第9期。
王茂松:《通讯窃听法律问题之研究》,《中兴法学》1975年第21期。
王敏远:《辩护制度变革对公安执法的影响》,《警察法学》2013年第1期。
王敏远:《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辨析》,《人民法院报》2000年11月3日。
王敏远、郝银钟:《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构造分析》,载“中国法学网”。
王敏远:《论我国检察机关对刑事司法的监督》,《中外法学》2000年第6期。
王敏远:《论我国刑事证据法的转变——以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为例的分析》,《法学家》2012年第3期。
王敏远、祁建建:《电子数据的收集、固定和运用的程序规范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14年第3期。
王敏远、祁建建:《论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从无罪推定角度所作的分析》,载“中国法学网”。
王敏远:《人权公约与刑事诉讼法原则的修改》,《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王敏远:《设置刑事程序法律后果的原则》,《法学家》2007年第4期。
王敏远:《论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程序性后果》,《中国法学》1994年第3期。
王敏远:《现代刑事证据法的两个基本问题——兼评我国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王敏远:《刑事程序性法律后果新论》,《法商研究》2021年第3期。
王敏远:《刑事辩护中的程序辩护》,《法制日报》2001年11月23日。
王敏远:《刑事审前程序司法控制的理论分析》,载“中国法学网”。
王敏远:《中国刑事羁押的司法控制》,《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第4期。
王屏:《技术侦查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公安研究》2007年6期。
王新清、姬艳涛:《技术侦查证据使用问题研究》,《证据科学》2012年第4期。
吴巡龙:《监听偶然获得另案证据之证据能力》,《月旦法学教室》2006年第9期。
吴巡龙:《另案监听取得之证据应否排除》,《月旦法学教室》2006年第8期。
谢宜文:《隐藏身份侦查与人权保障——以美国法为借镜》,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2001年。
谢佑平、邓立军:《德国的秘密侦查制度》,《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谢佑平、万毅:《困境与进路:司法审查原则与中国审前程序改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熊秋红:《秘密侦查之法治化》,《中外法学》2007年第2期。
熊秋红:《刑事辩护的规范体系及其运行环境》,《政法论坛》2012年第5期。
徐美君:《侦查权的司法审查制度研究》,《法学论坛》2008年9月第5期。
徐益初:《刑事诉讼与人权保障》,《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
许宗力:《论法律保留原则》,《法与国家权力》(上),月旦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
杨雄:《刑事诉讼中司法审查机制的实证分析——以俄罗斯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司法改革为范例》,《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杨云骅:《通讯监察“违反令状原则”以及“另案监听”在刑事证据法上之效果》,《台湾法学》第141期。
詹建红,张威:《我国侦查权的程序性控制》,《法学研究》2015年第2期。
张建伟:《技术侦查的程序规范和信息处理》,《检察日报》2012年7月4日第3版。
张千帆:《人大常委为何不能是政府官员?》,《新世纪》2011年第11期。
赵海峰:《欧洲人权法院简介》,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郑雷:《技术侦查使用原则之域外探析》,《中国检察官》2013年第9期。
郑铭勋:《刑事程序法定原则论纲》,《河南法学》2007年第3期。
郑曦:《〈反腐败公约〉规定的特殊侦查手段的实施状况与困境》,《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1期。
郑曦:《刑事侦查中远程在线提取电子数据的规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朱朝亮:《非正规侦查之类型及其搜证效力(上)》,《月旦法学教室》第90期。
纵博:《侦查中运用大规模监控的法律规制》,《比较法研究》2018年第5期。
Schroth:《徘徊于有效性与法治国之间的犯罪控制》,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德]安德烈亚斯·冯·阿尔诺:《欧洲基本权利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以比例原则为例》,刘权译,《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1期。
[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趋势与冲突领域》,樊文译,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荷]帕尔特·海因·凡·科姆普恩:《荷兰刑事诉讼程序权利保障及其新发展》,倪铁、陈波译,《犯罪研究》2013年第1期。
[加]艾琳·斯金尼德:《反恐措施及其对司法领域国际人权标准的影响——加拿大、美国、英国反恐措施的比较研究》,胡铭、张栋译,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马丁·马库斯:《监控的正当程序》,赵琳琳译,陈光中、陈泽宪主编《比较与借鉴:从各国经验看中国刑事诉讼法改革路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四 外文文献部分(以首字母排序)
田宫裕:《刑事诉讼法》(Ⅰ),有斐阁1985年版。
Allen,Hoffman & Livingston,Stuntz,,2nd Edition,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2005.
Barton L.Ingraham&Thomas P.Mauriello, 5-1,1990.
Cf.Privacy International,“Leading surveillance societies in the EU and the World 2007”,on〈http://www.privacyinternational.org〉(see under: Key PI Resources).
Clive Harfield&Karen Harfield,,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Edward Shils,“Privacy: Its Constitution and Vicissitudes”,31 281,1996.
Elizabeth Gillingham Daily,“Beyond‘Persons,Houses,and Effects':Rewrite the Fourth Amendme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Surveillance”641,Fall 2006.
Jerold H.Isreal,,West Publishing Co.1980.
Jie Xu,“The Roles of the Judiciary in Examing and Supervising the Changing Laws of Electronic Surveillance”229,2003.
Kevin S.Bankston,“Only the DOJ Knows: The Secret of Electronic Surveillance”589,606(2007).
Malone v.the United Kingdom,8691/79[1984]ECHR 10(2 August 1984).
Marc Jonathan Blitz,“The Fourth Amendment Future of Public Surveillance: Remote Recording and Other Searches in Public Space”,,October,2013.
Stewart Field and Caroline Pelser eds.,,Athenaeum Press 1998.
“Surveillance,Basic Law Article 30,and the Right to Privacy in Hong Kong”,,Oct.2005.
Susan Freiwald,“Online Surveillance: Remembering the Lessons of the Wiretap Act”56 9,Fall 2004.
Telecommunication(Interception)Act 1979.Act No.114,2005.
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Privacy Act of 1986,Title Ⅱ & Ⅲ,Pub.L.No.99-508,100 Stat.
The Honorable Brian L.Owsley,“The Fourth Amendment Implications of the Government's Use of Cell Tower Dumps in its Electronic Surveillance”,,October,2013.
Warren Freedman,,Quorum Books Greenwood Press,Inc.,1987.
William J.Stuntz,“Privacy's Problem and the Law of Criminal Procedure”,,March 1995.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