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列宁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列宁选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二 中文原著
[1]《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2]《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葛洪义:《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黄文艺:《全球结构与法律发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胡水君:《法律的政治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姚建宗:《法律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2]俞可平等:《阶级和革命的基本观点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景天魁:《现代社会科学基础:定性与定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8]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陆学艺:《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2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1]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陆德山:《认识权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3]李景鹏:《中国政治理论发展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7]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9]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0]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张文显主编:《政治与法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理论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3]张文显、李步云:《法理学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34]张文显、李步云:《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35]张树义:《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周子东、傅绍昌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1898—194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37]周尚文等:《社会主义15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8]朱光磊等:《当代中国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钟家栋、王世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中国法学会研究部:《马克思恩格斯论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2]庞正:《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形成的理论脉象》,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5]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6]王勇飞:《法律基础参考资料》(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7]王学典、牛方玉:《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吴云梁:《科学方法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1]齐延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53]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三 外文译著
[1][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英]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英]迈克尔·曼:《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袁亚愚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7][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8][英]G.A.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9][英]戴维·李、布赖恩·特纳:《关于阶级的冲突》,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10][英]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辞典》,蔡振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1][英]理查德·斯凯恩:《阶级/西方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读本》,周希正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美]唐纳德·J.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6][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政治学说史》(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9][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0][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1][美]阿兰·S.罗森鲍姆:《宪政的哲学之维》,郑戈、刘茂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22][美]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版。
[23][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4][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3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5][美]斯蒂芬·M.菲尔德曼:《从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法律思想》,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美]卡尔霍恩:《变革时代的社会科学》,李述一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7][美]威廉·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28][美]戴维·格伦斯基主编:《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9][美]悉尼·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0][美]艾里克·奥林·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陈心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1][美]艾里克·奥林·赖特:《阶级》,李崇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2][美]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3][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4][美]道格·麦克亚当等:《斗争的动力》,李义中、屈平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35][德]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翁延真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6][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7][德]卡尔·科尔施:《卡尔·马克思》,熊子云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8][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39][德]施密特:《历史与结构》,张伟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40][德]卡尔·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荣新海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4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42][德]维·勃兰特:《社会民主与未来》,丁冬红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43][德]马克思·霍克海姆:《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44][法]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5][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6][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7][法]迭朗善:《摩奴法典》(第10卷),马香雪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8][法]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周以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49][法]亨利·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李青宜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50][苏]德·沃尔科戈诺夫:《胜利与悲剧——斯大林的政治肖像》,苏群译,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51][苏]托洛斯基:《文学与革命》,刘文飞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52][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柴发邦、江伟译,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
[53][苏]玛·巴·卡列娃等:《国家与法的理论》,李嘉恩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54][苏]罗马什金等:《国家与法的理论》,中国科学院法学所译,法律出版社1963年版。
[55][苏]阿列克谢耶夫:《法的一般理论》(上册),黄良平、丁文琪译,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5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57][希腊]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8][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9][奥]凯尔森:《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王名扬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四 中文期刊
[1]陈金钊:《“思想法治”的呼唤——对中国法理学研究三十年的反思》,《东岳论丛》2008年第2期。
[2]陈金钊:《法学理论与微观法治的实现方法》,《法律方法》第9卷。
[3]陈金钊:《研究对象的迷失——对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点看法》,《法学》1999年第3期。
[4]蔡定剑:《关于前苏联法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法学》1999年第3期。
[5]程金良:《对马克思阶级分析法的两重性理解》,《探讨与争鸣》2006年第11期。
[6]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的反思》,《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丛淑萍:《社会转型与犯罪》,《法学杂志》2009年第8期。
[8]池元吉:《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与当代现实:西方国家阶级关系的演变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9]杜飞进、孔晓红:《转折与追求:上——新时期法学论析》,《中国法学》1989年第1期。
[10]丁以升:《法的阶级性的理论危机》,《法学》2005年第2期。
[11]段志超:《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对政党政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
[12]邓丽兰:《阶级话语的形成、论争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教学》2009年第4期。
[13]冯必扬:《多维视角认识阶级分析方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14]顾銮斋:《阶级分析理论起源新探》,《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15]龚廷泰:《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特征与现实价值》,《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秋)。
[16]高嵩:《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方法论归属探析》,《经济经纬》2007年第1期。
[17]洪韵珊:《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8]侯德锋:《刍议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的意义》,《探讨与争鸣》2005年第11期。
[19]侯猛:《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变迁》,《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20]贺卫方:《自治与开放之间的法学》,《陕西科技报》2004年第14期。
[21]胡建兰:《马克思恩格斯论所有制与阶级阶层的关系》,《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22]姚建宗:《思考与补正——论法的调整对象》,《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6期。
[23]姚建宗:《主题变奏:中国法学在路上——以法理学为视角的观察》,《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
[24]姚建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引领法学研究》,《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
[25]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倾向》,《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
[26]姚建宗:《权利思维的另一面》,《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27]姚建宗:《中国法律哲学的立场和使命》,《河北法学》2007年第1期。
[28]喻中:《阶级分析:一种法学方法的死亡与再生》,《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9]杨心宇、徐怀宇:《法的本体论思考——对苏维埃法概念的再思考》,《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30]杨供法:《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学术论坛》2002年第6期。
[31]杨红良:《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在阶级理论上的分歧点》,《理论观察》2009年第1期。
[32]严存生:《社会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法治论丛》2006年第5期。
[33]叶传星:《法学阶级话语论析》,《法律科学》2006年第1期。
[34]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35]袁曙宏、韩春晖:《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发展规律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
[36]季金华:《政法法学的基本范畴初探》,《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
[37]季卫东:《社会变革与法的作用》,《开放时代》2002年第1期。
[38]姜迎春:《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理论特色与实践意义》,《学海》2005年第3期。
[39]康文龙:《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多重阐释》,《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
[40]李龙、陈佑武:《中国法理学三十年创新的回顾》,《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2期。
[41]李权:《阶级分析——法学研究的基本观点与方法》,《现代法学》1991年第6期。
[42]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4期。
[43]李路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4]刘钰、徐锦贤:《关于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辨析》,《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45]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46]刘祖云:《论社会转型与二元社会结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7]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8]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四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9]刘保国:《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8期。
[50]刘保国:《阶级分析之当代反思》,《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1]刘欣:《阶级惯习与品位:布迪厄的阶级理论》,《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52]刘军:《汤普森阶级理论述评》,《世界历史》1996年第2期。
[53]刘俊杰:《论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54]彭恒军:《一种将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结合起来的努力:赖特的阶级理论及其价值》,《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55]彭恒军:《重返阶级:“世界工厂”的必然逻辑》,《兰州学刊》2008年第6期。
[56]季涛:《法学方法论的更新与中国法学的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57]潘毅、陈敬慈:《阶级话语的消逝》,《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58]张文显等:《中国法理学二十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
[59]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
[60]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61]张秀琴:《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2]张乃根:《法社会学分析——框架与范例》,《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63]张荣艳:《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第1期。
[64]郑杭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的几个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65]郑成良:《法律的阶级性:理论的建构与词的暴政》,《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66]朱国华:《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布迪厄阶级理论评析》,《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67]朱旭斌:《阶级形成的国外研究述评》,《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8期。
[68]朱旭斌:《阶级形成研究的三个面向:客观存在、主体建构和话语建构》,《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69]赵宇霞、王成亮:《试析入市对中国弱势群体的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6期。
[70]周穗明:《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西方阶级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评述》(上),《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1]周穗明:《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西方阶级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评述》(下),《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72]周穗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与社会结构理论的三大形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73]钟君:《马克思阶级理论在西方理论界的历史境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74]王冠玺:《再论中国法学发展的“十字军现象”》,《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2期。
[75]王立端:《阶级和阶级意识理论的重构》,《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76]谢晖:《全球化、社会转型与法治模式选择》,《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7]徐亚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8]徐行、薛琳:《阶级与阶层两种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79]任剑涛:《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80]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81]舒国滢:《面临机遇与挑战的中国法理学》,《法学》1995年第9期。
[82]孙振中:《法与社会:对新中国法理学的社会学透视》,《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83]苏伟:《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新论与和谐社会的阶级合作论》,《探索》2006年第3期。
[84]童之伟:《论阶级分析方法在宪法学中的合理定位》,《探讨与争鸣》1997年第4期。
[85]文正邦:《法的本源——本质和本体的法哲学论析》,《法制现代化研究》第7期。
[86]吴忠民:《阶级分析再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
[87]吴忠民:《从阶级分析到当代社会分层研究》,《学术界》2004年第1期。
[88]王梅:《社会转型与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