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present, the connot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has far exceeded the original technical scope, and how to re-understand network security and clarify the new connot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has also become the key to opening the door to network security. When revisiting cybersecurity,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what it contains, but also to explai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ecurity, and most importantly, to study th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cybersecurity issues. This book first introduce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military and ideological security implied by cybersecurity, and believes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cybersecurity has extended to all fields of social life. Then, the factors affecting network security are analyzed, such as network surveillance, cyber economic crime, cyber military conflict, and cyber culture intrusion. Then, th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network security issue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existing network security governance strategies were sorted ou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evels. Finally,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some ideas for building and improving China's network security strategy were put forward from seven levels, including strategic deployment,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domestic legisl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alent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cooperation.(AI翻译)
安静:(著)
安静,女,博士,1984年生人,现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于2013—201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站期间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向相关部门呈送多篇网络安全相关报告。近三年在《红旗文稿》《国外社会科学》《情报杂志》《人民论坛》《中国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等期刊上发表多篇网络安全专业论文。
[1][美]P.W.辛格、艾伦·弗里德曼:《网络安全:输不起的互联网战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2][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马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沈华伟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美]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当下的冲击》,孙浩、赵晖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5][美]戈登·贝尔、吉姆·戈梅尔:《全面回忆:改变未来的个人大数据》,漆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6][美]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胡泳、沈满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美]马克·格雷厄姆、威廉·H.达顿:《另一个地球:互联网+社会》,胡泳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8][美]迈克尔·G.罗斯金:《政治科学(第十二版)》,林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9][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夏铸九、黄慧琦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弥尔顿·L.穆勒:《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周程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14][美]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古乐朋)、詹姆斯·富勒:《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简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5][美]尼克·比尔顿:《翻转世界: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如何改变未来》,王惟芬、黄柏恒、杨雅婷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6][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
[17][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8][美]威廉·J.米切尔:《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范海燕、胡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9][美]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高博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
[20][英]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蔡翠红:《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2]蔡翠红:《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研究》,时事出版社2015年版。
[3]陈忠平、李旎、刘青凤等编:《网络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东鸟:《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东鸟:《2020,世界网络大战》,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方兴东、胡怀亮:《网络强国:中美网络空间大博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7]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编:《中国互联网20年:网络安全篇》,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9]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胡泳:《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11]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惠志斌:《全球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战略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13]乐媛:《超越左与右:中国网络论坛的公共讨论与意识形态图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李红:《网络公共事件:符号、对话与社会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6]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刘创:《黑客简史:棱镜中的帝国》,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18]刘会霞等编:《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19]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20]马向阳:《纯粹关系:网络分享时代的社会交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1]沈逸:《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13年版。
[22]汪民安、盖琪等:《“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23]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4]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于志刚、于冲:《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与发展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26]张笑容:《第五空间战略:大国间的网络博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27]朱永彪、任彦:《国际网络恐怖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安静:《网络空间安全概念内涵及治理困境》,《中国信息安全》2015年第10期。
[2]安静:《网络安全发展态势与立法思考》,《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5年第10期。
[3]安静:《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网络安全研究综述》,《情报杂志》2016年第4期。
[4][英]巴里·布赞:《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架构》,余潇枫译,《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期。
[5]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课题组:《网络恐怖主义发展趋势及其打击防范对策》,《公安研究》2010年第9期。
[6]蔡翠红:《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及其治理困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5期。
[7]蔡翠红:《国家—市场—社会互动中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9期。
[8]蔡翠红:《美国网络空间先发制人战略的构建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1期。
[9]蔡翠红:《国际关系中的大数据变革及其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5期。
[10]曾凡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九种方式》,《中州学刊》2013年第3期。
[11]陈宝国:《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解析》,《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第1期。
[12]陈东冬:《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与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13]陈明奇、姜禾、张娟等:《大数据时代的美国信息网络安全新战略分析》,《信息网络安全》2012年第8期。
[14]陈潭、罗晓俊:《中国网络政治研究:进程与争鸣》,《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4期。
[15]陈星、齐爱民:《美国网络空间安全威胁论对全球贸易秩序的公然挑战与中国应对——以“美国调查华为中兴事件”谈起》,《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6]陈旸:《欧盟网络安全战略解读》,《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5期。
[17]陈远、倪超群、邹晶:《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述评》,《图书情报知识》2008年第2期。
[18]程聪慧、郭俊华:《网络恐怖主义的挑战及其防范》,《情报杂志》2015年第3期。
[19]程娟:《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泄密与反竞争情报整合》,《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20]程群:《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分析》,《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7期。
[21]程士强:《网络社会管理中的双重逻辑与两难困境》,《人文杂志》2013年第3期。
[22]程同顺、张文君:《互联网技术的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传播——对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研究的批判与反思》,《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23]崔聪聪:《后棱镜时代的国际网络治理——从美国拟移交对ICANN的监管权谈起》,《河北法学》2014年第8期。
[24]崔聪聪、巩姗姗:《全球网络安全与犯罪公约制定的基本问题》,《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5]董爱先:《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主要举措、特点及发展趋势》,《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年第1期。
[26]董青岭、戴长征:《网络空间威慑:报复是否可行?》,《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7期。
[27]董青岭:《多元合作主义与网络安全治理》,《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1期。
[28]董淑英、林克成、郑雨昊:《物联网与网络空间安全》,《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9]董文芳、郭秀萍:《网络政治的兴起、概念及研究意义》,《理论学刊》2013年第11期。
[30]董昀、李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文献的探究》,《金融评论》2014年第5期。
[31]杜跃进:《陌生的危机:我国的网络安全形势》,《中国金融电脑》2014年第1期。
[32]杜治洲、张瑞:《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现状及战略构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3]方滨兴:《从“国家网络主权”谈基于国家联盟的自治根域名解析体系》,《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年第12期。
[34]方付建:《论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35]方兴东、张笑容、胡怀亮:《棱镜门事件与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36]冯伟:《关键基础设施面临的信息安全挑战及对策建议》,《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年第12期。
[37]高望来:《网络治理的制度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4期。
[38]韩雪晴:《全球公域战略与北约安全新理念》,《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第4期。
[39]何维保:《“中美关系中的网络安全问题”研讨会综述》,《美国研究》2013年第3期。
[40]贺龙涛、方滨兴、云晓春:《网络监听与反监听》,《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第18期。
[41]贺小光、兰讽:《网络社区研究综述——从信息交流到知识共享》,《情报科学》2011年第8期。
[42]侯嘉斌:《网络主权维护的法理挑战与制度完善》,《人民论坛》2013年第35期。
[43]后文文:《浅议当代中国网络政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6期。
[44]胡洪彬:《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历程、演变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45]胡键:《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
[46]胡晶:《网络经济安全及其管理对策》,《学术交流》2014年第4期。
[47]胡凌:《网络安全、隐私与互联网的未来》,《中外法学》2012年第2期。
[48]胡文:《计算机网络泄密的分析与对策》,《计算机安全》2009年第1期
[49]胡晓荷:《从网络管理的角度看网络战》,《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0年第4期。
[50]黄冬霞、吴满意:《近年来国内学界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状况述评》,《天府新论》2015年第5期。
[51]黄奕信:《网络空间安全视角下的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路径论析》,《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5期。
[52]黄志雄:《2011年“伦敦进程”与网络安全国际立法的未来走向》,《法学评论》2013年第4期。
[53]惠志斌:《网络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安全研究》,《中国信息安全》2015年第4期。
[54]贾可卿:《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机遇、挑战与反思》,《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6期。
[55]姜明辉、蒋耀平、王海伟:《中美网络空间安全环境比较及美国经验借鉴》,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论文,北京,2005年8月。
[56]蒋磊、崔冬华:《浅析计算机网络战的对抗手段》,《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21期。
[57]蒋丽、张小兰、徐飞彪:《国际网络安全合作的困境与出路》,《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9期。
[58]蒋耀平:《我国网络空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
[59]蒋耀平、李一军、王海伟:《国际网络信息安全战略规划的国际比较研究》,《管理科学》2004年第2期。
[60]金太军、李娟:《虚拟与现实的互动:网络政治文化的社会作用机理》,《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
[61]柯江宁、吕晓健:《美军应对网络攻击的新战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62]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63]郎平:《网络空间安全:一项新的全球议程》,《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1期。
[64]郎平:《全球网络空间规则制定的合作与博弈》,《国际展望》2014年第6期。
[65]李超民:《近五年来网络文化安全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66]李鸿渊:《论网络主权与新的国家安全观》,《行政与法》2008年第8期。
[67]李华伟:《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策略选择》,《人民论坛》2014年第8期。
[68]李满意:《关于网络空间安全的访谈录》,《保密科学技术》2011年第10期。
[69]李兴选:《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理论导刊》2015年第2期。
[70]李艳艳:《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红旗文稿》2015年第14期。
[71]李一:《网络行为:一个网络社会学概念的简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72]李玉华、马立:《网络黑客行为的定性分析与公共治理》,《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73]刘伯超、李佳:《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现状解析》,《信息网络安全》2009年第8期。
[74]刘勃然、黄凤志:《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评析》,《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3期。
[75]刘勃然、黄凤志:《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博弈问题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3期。
[76]刘骞:《大国关系“路向何方”?——“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与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综述》,《美国研究》2013年第4期。
[77]刘建军、沈逸:《网络政治形态:国际比较与中国意义》,《晋阳学刊》2013年第4期。
[78]刘建伟:《恐惧、权力与全球网络安全议题的兴起》,《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2期。
[79]刘密霞、丁艺:《“棱镜事件”折射出的中国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与对策》,《电子政务》2013年第12期。
[80]刘权:《多方合力保障工控安全》,《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第6期。
[81]刘胜湘、石磊:《网络安全困境与国际治理探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82]刘阳子:《对国家网络主权的理解》,《中国信息安全》2012年第11期。
[83]刘杨钺、杨一心:《网络空间“再主权化”与国际网络治理的未来》,《国际论坛》2013年第6期。
[84]刘玉青、龚衍丽:《网络战时代的安全威胁及对策研究》,《情报探索》2014年第11期。
[85]刘跃进:《国际安全体系中的社会安全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86]卢有学、吴永辉:《极端主义犯罪辨析——基础理论与立法剖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87]鲁传颖:《主权概念的演进及其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1期。
[88]鲁传颖:《试析当前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困境》,《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1期。
[89]鲁传颖:《美国智库在网络安全政策决策机制中的作用及特点》,《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7期。
[90]罗力:《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91]罗忠荣、杨永志:《论树立互联网的“阵地”意识》,《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92]吕晶华:《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政策述评》,《国际观察》2012年第2期。
[93]马国春、曹君:《网络恐怖主义中的“伊斯兰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3期。
[94]马杰:《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0期。
[95]毛雨:《北约网络安全战略及其启示》,《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第4期。
[96]孟利艳:《近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运作规律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10期。
[97]苗伟山:《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基于媒体多元互动的分析路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7期。
[98]宁永刚、陈文海:《浅谈当前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威胁》,《才智》2013年第32期。
[99]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7期。
[100]皮天雷、赵铁:《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财经科学》2014年第6期。
[101]皮勇:《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网络恐怖活动及其犯罪立法研究——兼评我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和〈反恐怖主义法(草案)〉相关反恐条款》,《政法论丛》2015年第1期。
[102]齐爱民、王基岩:《论威胁网络空间安全的十大因素及其立法规制》,《河北法学》2014年第8期。
[103]齐百健:《民主执政视角内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求实》2009年第2期。
[104]钱惠新:《美国网络空间安全研发战略规划的作用与影响》,《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年第9期。
[105]秦安:《国家网络空间治理的总体要求和现实策略》,《中国信息安全》2013年第10期。
[106]卿斯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信息网络安全》2015年第2期。
[107]曲成义:《网络空间安全保密对抗态势和应对策略》,《保密科学技术》2012年第4期。
[108]任俊英:《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战略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09]若英:《什么是网络主权?》,《红旗文稿》2014年第13期。
[110]尚小溥、张润彤:《信息安全:意义、挑战与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11]沈木珠:《网络安全立法问题与对策》,《法学杂志》2001年第3期。
[112]沈逸:《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演进及实践》,《美国研究》2013年第3期。
[113]沈逸:《后斯诺登时代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5期。
[114]沈逸:《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与金砖国家合作》,《国际观察》2014年第4期。
[115]沈逸:《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原则之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外交评论》2015年第2期。
[116]宋玉萍:《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以欧洲委员会〈网络犯罪公约〉为例》,《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1期。
[117]孙丽丽:《网络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危机及其治理之道》,《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
[118]谭安芬:《美国信息安全政策发展及其启示》,《计算机安全》2011年第11期。
[119]唐小松:《加拿大网络安全战略评析》,《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3期。
[120]陶娅娜:《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金融发展评论》2013年第11期。
[121]田作高:《国外网络政治研究现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1期。
[122]万希平:《中国网络文化传播的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15年第2期。
[123]汪婧:《美国对中国网络战能力的评估与对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24]汪业周、吴丽丽:《网络政治空间:特性、限度与诉求》,《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25]汪玉凯:《网络安全战略意义及新趋势》,《人民论坛》2014年第16期。
[126]王娜、薛阿敏:《试论网络恐怖主义及其应对之策——以中亚地区为视角》,《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127]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2期。
[128]王军:《多维视野下的网络战:缘起、演进与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7期。
[129]王军:《观念政治视野下的网络空间国家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3期。
[130]王孔祥:《网络安全的治理路径探析》,《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8期。
[131]王韶春、陶海波:《论网络社会行为失范及其法律规制》,《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
[132]王扩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种新型危机形态的考量》,《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33]王磊、范振宇、张前悦:《美军网络战武器发展现状及趋势》,《飞航导弹》2011年第8期。
[134]王明国:《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模式变迁、制度逻辑与重构路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3期。
[135]王鹏:《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框架:概述》,《保密科学技术》2014年第3期。
[136]王仕勇:《网络群体性事件:集合行为与社会问题》,《新闻界》2011年第9期。
[137]网络安全课题组:《网络空间安全国际对话机制与对策研究》,《电子政务》2014年第7期。
[138]汪玉凯:《网络安全战略意义及新趋势》,《人民论坛》2014年第16期。
[139]吴小平:《网络主权的国际立法与我国的对策研究》,《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期。
[140]吴瑞:《从一起典型网络泄密案件看过失泄密的认定》,《保密工作》2012年第11期。
[141]吴刚:《试析美军网络战实战化建设》,《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4年第12期。
[142]伍俊斌:《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价值与限度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43]肖华龙:《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关系辨析》,《电子世界》2012年第8期。
[144]谢加书:《美国对华和平演变信息化趋势分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145]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146]谢新洲:《网络政治:理论与现实》,《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2期。
[147]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教育与研究》2011年第1期。
[148]熊光清:《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49]熊光清:《网络政治研究(专题讨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50]熊光清:《推进中国网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社会治理》2015年第2期。
[151]徐仲伟:《论我国网络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倾向与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152]许开轶:《网络边疆的治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新场域》,《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7期。
[153]许瑶瑶:《美俄法的国家信息安全保护及其启示》,《新视野》2014年第3期。
[154]颜琳、陈侠:《美国网络安全逻辑与中国防御性网络安全战略的建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4期。
[155]杨文华:《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及其应对》,《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1期。
[156]杨静娴:《网络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及维护》,《理论月刊》2011年第7期。
[157]杨静娴、刘路路:《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58]杨君佐:《发达国家网络信息内容治理模式》,《法学家》2009年第4期。
[159]杨嵘均:《论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面临的难题及其应对策略》,《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160]杨嵘均:《论网络空间草根民主与权力监督和政策制定的互逆作用及其治理》,《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3期。
[161]杨嵘均:《论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策略》,《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
[162]杨耀威、鄂继怀:《网络经济犯罪的现状及侦查对策研究》,《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6期。
[163]杨玉菡:《网络安全:影响中美战略互信的新因素——以美国国家核试验室事件和华为事件为例》,《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9期。
[164]姚伟达:《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应对》,《理论探索》2010年第4期。
[165]姚元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究》,《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66]叶蕾、王玉蓉:《2013年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动态综述》,《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年第1期。
[167]叶征、赵宝献:《关于网络主权、网络边疆、网络国防的思考》,《中国信息安全》2014年第1期。
[168]叶征:《对网络主权的思考》,《中国信息安全》2015年第7期。
[169]奕文莉:《中美在网络空间的分歧与合作路径》,《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7期。
[170]尹亚辉、刘思阳:《涉法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法律体系的健全》,《河北法学》2014年第5期。
[171]于志刚:《“信息化跨国犯罪”时代与〈网络犯罪公约〉的中国取舍——兼论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理念重塑和规则重建》,《法学论坛》2013年第2期。
[172]于志刚:《网络思维的演变与网络犯罪的制裁思路》,《中外法学》2014年第4期。
[173]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第10期。
[174]袁秀丽、周洪宇、周谷:《世界网络战发展现状的初步研究》,《信息化研究》2010年第8期。
[175]岳小颖:《网络安全与澳美同盟》,《美国研究》2013年第3期。
[176]张佰韬、张娱嘉:《浅析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演变及对国内的启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77]张兵兵:《网络经济犯罪的类别及打击防范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第23期。
[178]张煌、朱启超:《论网络武器对现代战争伦理体系的挑战》,《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11期。
[179]张景全:《日美同盟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5期。
[180]张宽裕、丁振国:《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2期。
[181]张莉:《沿袭与变革:美国保护关键基础设施政策分析》,《中国信息安全》2014年第7期。
[182]张林江:《当前虚拟社会的特点、管理挑战及其对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83]张林杰、贾哲:《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研究》,《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年第8期。
[184]张敏钰:《网络战与美国网络司令部》,《保密科学技术》2011年第1期。
[185]张瑞红、孙振京:《新时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理论导刊》2010年第10期。
[186]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求实》2007年第12期。
[187]赵冬:《网络泄密的特点与防范》,《保密工作》2011年第4期。
[188]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
[189]郑志龙、余丽:《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介”作用》,《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190]钟龙彪:《奥巴马政府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191]周德旺:《强化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强国》,《保密工作》2014年第3期。
[192]周汉华:《论互联网法》,《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
[193]周秋君:《欧盟网络安全战略解析》,《欧洲研究》2015年第3期。
[194]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9期。
[195]朱东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特征分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96]朱瑾、王兴元:《网络社区治理机制与治理方式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197]朱莉欣:《〈塔林网络战国际法手册〉的网络主权观评介》,《河北法学》2014年第10期。
[198]朱莉欣、朱雁新、陈伟等:《〈塔林网络战国际法手册〉述评》,《中国信息安全》2013年第11期。
[199]庄林、司惠晶:《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实质》,《国防科技》2013年第4期。
[1]Bob Butler and Irving Lachow,“Multilateral Approaches for Improving Global Security in Cyberspace,”,September 2012.
[2]Brianna Heidenreich and David H.Gray,“Cyber-Security:The Threat of the Internet,”,Vol.4,Iss.3,Summer 2013.
[3]Cristina Berriz,“Cybersecurity and United States Policy Issues,”,Vol.5,Iss.3,July 2014.
[4]Dave Clemente,“Cyber Security As A Wicked Problem,”,Vol.67,Iss.10,October 2011.
[5]Eneken Tikk-Ringas,“The Implications of Mandates in International Cyber Affairs,”,2012.
[6]Franklin D.Kramer,“Cyber Security:An Integrated Governmental Strategy For Progress,”,2011.
[7]Franklin D.Kramer,“Achieving International Cyber Stability,”,2012.
[8]Hannes Ebert and Tim Maurer,“Contested Cyberspace and Rising Powers,”,Vol.34,No.6,July 2013.
[9]Ian Walden,“Crime and Security in Cyberspace,”,Vol.18,No.1,April 2005.
[10]Jan Neutze and J.Paul Nicholas,“Cyber Insecurity:Competition,Conflict,and Innovation Demand Effective Cyber Security Norms,”,2013.
[11]John D.Podesta and Raj Goyle,“Lost in Cyberspace?Finding American Liberties in a Dangerous Digital World,”,Vol.23,No.2,Spring 2005.
[12]John Palfrey,“Four Phases of Internet Regulation,”,Vol.77,No.3,Fall 2010.
[13]Koen Gijsbers and Matthijs Veenendaal,“Protec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in Cyberspace,”,2011.
[14]August G.Roesener,Carl Bottolfson,and Gerry Fernandez,“Policy for US Cybersecurity,”,Vol.28,Iss.6,November 2014.
[15]Melissa E.Hathaway,“Leadership and Responsibility for Cybersecurity,”,2012.
[16]Myriam Dunn Cavelty,“From Cyber-Bombs to Political Fallout:Threat Representations with an Impact in the Cyber-Security Discourse,”,Vol.15,No.1,January 2013.
[17]Ronald Deibert,“Divide and Rule:Republican Security Theory as Civil Society Cyber Strategy,”,2013.
[18]Ronald J.Deibert and Masashi Crete-Nishihata,“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Spread of Cyberspace Controls,”,Vol.18,Iss.3,July 2012.
[19]Timothy Farnsworth,“China and Russia Submit Cyber Proposal,”,Vol.41,No.9,November 2011.
[20]Tom Kellermann,“Civilizing Cyberspace,”,2011.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