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英]安德鲁·多布森:《政治生态学与公民权理论》,郭晨星译,郇庆治:《环境政治学:政府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美]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夏善晨、余继英、方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4.[美]保罗·霍肯:《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王乃粒、诸大建、龚义台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版。
5.[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张兆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齐若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7.[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加]布鲁斯·米切尔:《资源与环境管理》,蔡运龙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简明本)》,彭强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版。
10.[美]丹尼尔·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1.[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李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2.[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费方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诸大建、胡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4.[美]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
15.(世界银行)K.哈密尔顿:《里约后五年——环境政策的创新》,张庆丰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全球资源政策和管理研究院:《全球矿业税收比较研究》,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译,地震出版社2006年版。
17.[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季长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1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美]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刘俊勇、孙薇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21.[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2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政治经济学批判》,曾令先、卞彬、金永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2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马良诚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4.[美]迈克尔·T.克莱尔:《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童新耕,之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25.[加]莫德·巴洛、托尼·克拉克:《水资源战争》,张岳、卢莹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26.[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加]乔尔·巴肯:《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朱近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8.[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第三版)》,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9.[希]塔基斯·福托鲍洛斯:《当代多重危机与包容性民主》,李宏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1.[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李琼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2.[英]威廉·配第:《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马妍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3.[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34.[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35.[美]约翰·伽思维尼恩:《能源战争:非洲石油资源与生存状态大揭秘》,伍铁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
3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7.[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叶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英]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蔡运龙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9.《财经文摘》编辑部:《资源越富,百姓越穷?——资源富,良民穷》,《财经文摘》2006年第7期。
40.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41.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6(2005):资源型城市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2.陈丽萍、王威:《2005年世界矿业政策与管理新动态》,《国土资源情报》2006年第2期。
43.成金华、吴巧生:《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成本内化”发展模式》,《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44.程宏伟、冯茜颖、王艳:《自然契约、生态利润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5期。
45.程宏伟、冯茜颖、张永海:《资本与知识驱动的产业链整合研究——以攀钢钒钛产业链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46.程宏伟:《隐性契约、专用性投资与资本结构》,《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8期。
47.程琳琳、胡振琪、宋蕾:《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中国矿业》2007年第4期。
48.程昔武:《资源开采企业超额收益率及其会计上的制度含义——基于2001—2005年度采掘类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49.迟国泰、杨中原:《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1期。
50.崔光莲、贾亚男:《厘清新疆能源资源开发中地方与中央利益关系的建议》,《新疆财经》2007年第4期。
51.戴波:《生态资产与可持续发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干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区层面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7期。
53.丁任重:《西部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段治平、周传爱、史向东:《中外矿业税收制度比较与借鉴》,《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55.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6.方颖、纪衎、赵扬:《祸兮福兮:中国存在“资源诅咒”吗?》,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工作论文,2008。
57.冯茜颖、程宏伟:《基于利益统筹视角的资源企业绩效评价》,《资源与产业》2010年第2期。
58.冯宗宪、姜昕、王青:《中国省际层面“资源诅咒”问题的再检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0期。
59.冯宗宪、姜昕、赵驰:《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之“荷兰病”——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4期。
60.冯宗宪、于璐瑶、俞炜华:《资源诅咒的警示与西部资源开发难题的破解》,《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1.高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实践与改革建议》,《中国矿业》2009年第7期。
62.高小萍:《价、税、费、租联动:矿产资源分配体制改革的思考》,《财政与发展》2007年第5期。
63.耿建新、张宏亮:《基于企业视角的自然资源耗减估价的理论框架及案例分析》,《软科学》2006年第6期。
64.耿建新、张宏亮:《资源性资产超额收益、隐性价值及其收益分配实证研究》,《管理科学》2008年第6期。
65.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广州日报》2008年8月13日(A9)。
66.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68.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9.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何金祥、李茂:《美国国土资源与产业管理》,地质出版社2007年版。
71.何金祥:《澳大利亚生态与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简要回顾及给我国的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8年第7期。
72.何金祥:《简论澳大利亚国土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上)》,《国土资源情报》2009年第4期。
73.何金祥:《简论澳大利亚国土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中)》,《国土资源情报》2009年第5期。
74.何金祥:《简论澳大利亚国土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下)》,《国土资源情报》2009年第6期。
75.何金祥:《美国国土资源管理考察观感》,《国土资源》2004年第12期。
76.何金祥:《美国矿产资源与矿业管理基本政策的介绍》,《中国金属通报》2007年第12期。
77.何伊凡、孙雅男:《澳洲铁矿风云》,《中国企业家》2009年第12期。
78.胡健、吴文洁:《油气资源矿权与土地产权的冲突——以陕北油气资源开发为例的分析》,《资源科学》2007年第5期。
79.胡健:《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81.黄比智、霍军:《西部资源跨区域开发与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问题研究》,《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2期。
82.ICMM,ESMAP,WB:《社区发展工具包》,2005,www.cimg.org.cn.
83.金碚:《资源环境管制与工业竞争力的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3期。
84.(春秋)李耳:《道德经》,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85.李国平、吴迪:《使用者成本法及其在煤炭资源价值折耗测算中的应用》,《资源科学》2004年第3期。
86.李军杰:《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期。
87.李社宁:《资源利益约束下西部经济持续增长的财税对策》,《财政研究》2007年第4期。
88.李天籽:《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经济科学》2007年第6期。
89.李义天:《地区共同体:生态政治学的典型处方及其问题》,《绿叶》2008年第6期。
90.李同升、陈文言:《我国西部自然资源开发的体制创新与立法问题》,《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第5期。
91.李章华、朱嬿:《三重基线——21世纪企业可持续发展解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92.林毅夫:《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版。
93.刘灿:《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构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4.刘传江、徐建玲:《利益补偿与分享机制缺失下的政策失效问题探讨——基于西北地区环境重建的分析》,《经济评论》2006年第4期。
95.刘金红、段庆林、董明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期。
96.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7.刘羽羿:《我国矿业税费现状及其改善措施》,《矿业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5期。
98.鹿心社、叶冬松:《全国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出版社2004年版。
99.罗志军:《关于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调研报告》,《群众》2008年第10期。
100.Martha G.Roberts,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脆弱性分析方法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第1期。
101.马衍伟:《中国资源税制——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2.梅付春:《失地农民合理利益完全补偿问题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3期。
103.牛文元:《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09》,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4.漆先望、赵西:《四川钒钛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四川省情》2006年第8期。
105.陕西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探讨》,《税务研究》2007年第5期。
106.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107.邵帅、齐中英:《自然资源开发、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一个对“资源诅咒”的机理解释及实证检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08.邵腾伟、丁忠民:《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09.施训鹏:《国外如何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矿业》2005年第5期。
110.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2009/2010》,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1.世界银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课题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社区受益机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2.宋国明:《加拿大国土资源与产业管理》,地质出版社2005年版。
113.孙钢:《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税务研究》2007年第11期。
114.孙立平:《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68期。
115.滕飞:《煤炭开发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的再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16.铁卫、王军:《略论对资源开发地政府利益的尊重与保护》,《理论导刊》2006年第3期。
117.汪生金:《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中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118.王必达、王春晖:《“资源诅咒”制度视域的解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19.王慧博:《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20.王克强:《从地产对农民的生活保障效用谈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的紧迫性》,《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21.王立彦、耿建新:《环境会计与管理(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2.王利清、马建荣:《矿产资源开发中政府、企业与牧民的利益博弈——以锡林郭勒盟矿产资源开发为例》,《前沿》2010年第5期。
123.王庆新:《我国矿产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版。
124.王小萍:《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法律制度研究》,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9。
125.王延明:《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研究——来自规模、地区和行业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126.王雁、刘红亮:《能源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探析——以陕北地区为例》,《资源与产业》2007年第5期。
127.蔚永胜:《“资源诅咒”论:一个伪命题》,《消费导刊》2010年第4期。
128.魏铁军:《矿产资源法律改革初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9.温素彬、薛恒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
130.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131.武盈盈:《资源产品利益分配问题研究——以油气资源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32.邢新田:《矿业权市场矛盾关系研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年第9期。
133.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134.徐玉高、侯世昌:《可持续的、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1期。
135.许家林:《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
136.杨俊青:《金融危机、工资激励职能与我国企业可持续成长》,《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137.杨宁、殷耀、刘军:《利益冲突搅乱能源开发》,《瞭望》2005年第22期。
138.杨云彦、赵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本的调查与分析——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139.姚慧琴:《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0.于永达、王智辉:《基于集聚优势视角的资源诅咒现象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4期。
141.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2.张复明:《矿业寻租的租金源及其治理研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8期。
143.张复明:《资源型经济:理论解释、内在机制与应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4.张贡生、李伯德:《驳资源诅咒论》,《经济问题》2010年第3期。
145.张宏亮:《企业资源会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6.张金麟:《区域资源开发中当地居民利益的保障问题》,《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7期。
147.张景华:《自然资源是“福音”还是“诅咒”:基于制度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48.张雷:《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矿产资源消费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及意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49.张亮亮、张辉明:《比较优势和“资源诅咒”悖论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路径选择——基于对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原因的扩展分析》,《当代财经》2009年第1期。
150.张伟:《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年第4期。
151.张新安、杨培英、魏培军:《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矿业税收制度研究》,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
152.张新伟、吴巧生、孟刚:《西部能源矿产资源产权价值实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年第10期。
153.张云:《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154.张云华:《构筑收益共享型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青海省天峻县调查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6。
155.赵全军:《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分析》,《行政论坛》2002年第2期。
156.赵仕玲:《中国与外国矿业税费比较的思考》,《资源与产业》2007年第5期。
157.《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8.《中国矿业年鉴》编辑部:《中国矿业年鉴2009》,地震出版社2010年版。
159.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关于煤炭企业税收负担的调研报告》,《煤炭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16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中国发展指数(2008)编制成果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6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中国发展指数的编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2006年。
16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课题组:《减轻税负促进发展》,《有色金属工业》2004年第2期。
16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9》,地质出版社2009年版。
164.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65.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6.A.M.Esteves.,Resources Policy,2008(33):39—47.
167.Arezki R.,Ploeg F.V..?,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7.
168.Asea P.K.,Lahiri A..,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9,23(5—6):823—849.
169.Australian Government.,2006,http://www.minerals.org.au/_data/assets/pdf_file/0003/17643/CED.pdf.
170.Auty R.M..,London:Routledge,1993.
171.Biatrice Labonne.,Natural Resources Forum,1999(23):315—322.
172.Brunnschweiler C.N.,Bulte E.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8,55(3):248—264.
173.Bulte E.H.,Damania R.,Deacon R.T..,World Development,2005,33(7):1029—1044.
174.Camey D..,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8.
175.Chambers R.,Conway G.. 21,IDS Discussion Paper 296.Brighton,England: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2.
176.Cobb C.W.,Douglas P.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8,18(1):139—165.
177.Connor J.O..,Washington D.C.:World Bank Publications,1996.
178.Corden W.M.,Neary J.P..,Economic Journal,1982,92(12):825—848.
179.D.Humphreys.?Resources Policy,2001(27):1—7.
180.Daly H.E.,Cobb J.B.,Cobb C.W..,Boston:Beacon Press,1989.
181.Daniel Franks.,ENVIROMINE 2009-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Mining Industry,Santiago,Chile.
182.Davis G.A..,World Development,1995,23(10):1765—1779.
183.DFID.,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0.
184.Dunning T..,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2005,49(4):451—482.
185.Fardmanesh M..,World Development,1991,19(6):711—717.
186.Friedman M..,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13):211—234.
187.Gylfason T.,Zoega G..,Copenhagen K.: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Unit Working Paper,2001.
188.Gylfason 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4—6):847—859.
189.Hicks J.R..1946.(2),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0.Higgins R.C..,New York:McGraw-Hill Higher,1998.
191.Hodler R..,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50(6):1367—1386.
192.Jean-Philippe C..Stijns.,Resources Policy,2005(30):103—124.
193.John Elkington. 21,Capstone,Oxford,1997.
194.Jonas Hjort.,Resources Policy,2006(31):183—191.
195.Kathryn McPhail.“”,Corporate Gover-nance,2008(4):152—171.
196.Kortenkamp K.V.,Moore C.F..,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1,21(3):261—272.
197.Lederman D.,Maloney W.F..,Washington D.C.: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8.
198.Leite C.,Weidmann J.?,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1999.
199.Lutz M..,World Development,1994,22(12):1959—1975.
200.Mackey J..,Reason,2005(10):132—141.
201.Manzano O.,Rigobon R..?,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1.
202.Marcello M..Veiga,Malcolm Scoble,Mary Louise McAllister.,Natural Resources Forum,2001(25):191—202.
203.Matsuyama K..,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2,58(2):317—334.
204.Michel Serre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
205.Mikesell R.F..,Resources Policy,1997,23(4):191—199.
206.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Washington,DC:Island Press,2005.
207.Odum H.T..,New York:John Wiley,1986.
208.Odum H.T..,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6.
209.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1:,Pari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1.
210.Papyrakis E.,Gerlagh R..,Kiel:Economic Growth,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orking Paper,2005.
211.Papyrakis E.,Gerlagh R..,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7,51(4):1011—1039.
212.Papyrakis E.,Gerlagh R..,Resources Policy,2006,31(2):117—128.
213.Papyrakis E.,Gerlagh R..,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4,32(4):181—193.
214.Pendergast S.M.,Clarke J.A.,van Kooten G.C..,Victoria:Resource Economics and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Group,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Victoria Working Paper,2008.
215.Pinto B..,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87,1(3):419—445.
216.Porter M.E.,van der Linde C..-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97—118.
217.Ramey G.,Ramey V.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5):1138—1151.
218.Rees W.E..,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219.Robinson J.A.,Torvik R.,Verdier T..,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79(2):447—468.
220.Ross M.L..?,World Politics,2001,53(3):325—361.
221.Sachs J.D.,Warner A.M..,Cambridge: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1997.
222.Sachs J.D.,Warner A.M..,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5.
223.Sachs J.D.,Warner A.M..,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827—838.
224.Sala-i-Martin X.,Subramanian A..,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3.
225.Sarageldin I..,Ecological Economics,1996(3):112—129.
226.Scoones.,Working Paper 72.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8.
227.Scotti M.,Bondavalli C.,Bodini 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9,29(1):39—50.
228.Sen A..,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29.Siche R.,Pereira L.,Agostinho F.,Ortega E..,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2010,15(10):3182—3192.
230.Siegfried J..,National Tax Journal,1974(27):245—259.
231.Stijns J.P.C..,Resources Policy,2005,30(2):107—130.
232.Theresa Garvin,Tara K.McGee,Karen 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571—586.
233.Torvik R..,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7(2):455—470.
234.United Nations.),New York:United Nations,2007.
235.Yang Z.F.,Jiang M.M.,Chen B.,Zhou J.B.,Chen G.Q.,Li S.C..,Energy Policy,2010,38(2):875—886.
236.Zimmerma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3(5):11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