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is based on the overall religious management system, reflecting the profound conflict between China's indigenous legal civilization and foreign legal civilization. But the result of this conflict is neither the victory of the native over the foreign nor the victory of the foreign over the native, but the limited acceptance of the foreign civilization by the native. In general, Buddhism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from ontology to content to concrete practice. In the specific study,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since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hat law was influenced by Buddhism in many aspects, and that it has declin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us,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takes on a relatively obvious parabolic form.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has a stro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and some periods are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ferences of ruler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make it clear that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should not be overestimated, which is not only limited by the times, but also still shrouded in the basic legal values of Confucian law,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attitude of traditional law to both accept and restrict Buddhist ideas. Although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is secular and ethical, it is still hugely inclusive, allowing it to accept foreign legal civilizations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although the latter is very different in philosophy from the former. Of course, this acceptance is also limited, based on not fundamentally impac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ideas.(AI翻译)
CHAPTER 1:HISTORICAL BACKDROPAGAINST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CHAPTER 2:BUDDHISM'S INFLUENCE ON CONCEPT OF CRI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CHAPTER 3: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FORM OF EXPRESSION AND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CHAPTER 4:BUDDHISM'S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RIME AND PUNISHMENT REGIME
CHAPTER 5:BUDDHISM'S INFLUENCE ON ACTU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1.Background of Buddhism Influenc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2.Variety of Methods of Buddhism Influenc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3.Complication of Contents of Buddhism Influenc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4.Tortuosity of Progress of Buddhism Influenc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6.Regulation and Anti-Regulation:Interactions between Relig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周东平:(著)
周东平,男,1961年生,汉族,福建周宁人,厦门大学本、硕、博毕业,史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在《历史研究》、《法学研究》、《东方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独著、合著、译著多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李勤通(著): 暂无简介
(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民国景宋本。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班固:《汉武帝内传》,明正统道藏本(托伪班固撰)。
曹胜高、安娜译注:《六韬·鬼谷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64年版。
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杜佑:《通典》,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傅璇琮主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高亨注译:《商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年版。
高明士主编:《天圣令译注》,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17年版。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曹础基、黄兰发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版。
(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战国)韩非:《韩非子新校注》,陈奇猷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五代)和凝:《疑狱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汉)桓宽:《盐铁论校注》,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黄帝内经》,姚春鹏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汉)贾谊:《新语校注》,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黄怀信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清)崑冈等续修:《清会典》,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黎翔凤撰:《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4年版。
(宋)李昉:《太平御览》,夏剑钦等点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6年版。
(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2014年版。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金良年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李京:《云南志略辑校》,王权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宋)廖刚:《高峰文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清)刘统修,(清)刘炳纂:河北省《任邱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刘尚慈译注:《春秋公羊传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版。
(战国)吕不韦编:《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集释,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9年版。
(战国)吕不韦门客编:《吕氏春秋全译》,关贤柱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汉)马融撰,(汉)郑玄注,(明)陶原良详解:《忠经详解》,《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九百三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四部丛刊景元本。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潘公免灾宝卷》,张希舜等主编:《宝卷初集》第二十三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潘重规编:《敦煌变文集新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清实录》第二十八册《仁宗睿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实录》第二十六册《高宗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实录》第二十三册《高宗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实录》第十册《高宗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实录》第十二册《高宗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实录》第四十四册《文宗显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实录》第四十五册《穆宗毅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金良年整理,朱维铮审阅,上海书店2012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一册《周易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五册《春秋榖梁传》,中华书局2009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五册《尔雅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
(明)申时行:《大明会典》,明万历内府刻本。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宋)释契嵩:《镡津集》,四部丛刊三编景明弘治本。
(唐)释道宣:《大唐内典录》,清径山藏本。
[日]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日]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修订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
(宋)司法光撰,(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点校资治通鉴小组点校,中华书局1956年版。
(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宋会要辑稿》,刘琳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宋)苏轼撰,(明)茅维编:《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孙星衍:《汉官六种》,周天游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
(清)谭嗣同:《仁学》,收入《谭嗣同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赵益点校,中华书局2011年版。
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2016年版。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汉)王充著,黄晖撰:《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
(汉)王逸:《楚辞章句》,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2012年版。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明刻初印本。
(宋)王栐撰:《燕翼诒谋录》,诚刚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魏)王弼:《王弼集校释》,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德明主编:《孔子家语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2017年版。
(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元)吴亮:《忍经》,刘成荣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息讼词》,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许惟贤整理,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
(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怀效锋、李鸣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2016年版。
(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申鉴注校补》,孙启诒校补,中华书局2012年版。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宋)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景宋写本。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汉)应劭:《风俗通义校注》,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清连筠簃丛书本。
(清)裕谦:《救生不救死论》,(清)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九八《刑政·刑论》,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847,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东晋)袁弘:《后汉纪》,张烈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明)云栖祩宏撰,明学主编:《莲池大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俞剑华注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版》,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汉)赵晔:《吴越春秋校注》,张觉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
(民国)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真德秀:《读书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汉)郑玄传,(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王辉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彭林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吕友仁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宋)郑樵:《通志二十略》,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版。
(唐)中敕:《大唐开元礼》,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周才珠、齐瑞端译注:《墨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上海书店2006年版。
(明)朱元璋:《明太祖集》,胡士萼点校,黄山出版社1991年版。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日]竹添光鸿:《毛诗会笺》,台湾大通书局1975年版。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窦仪等:《宋刑统》,吴翊如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窦仪等:《宋刑统》,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宋)窦仪等详定:《宋刑统校证》,岳纯之校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宋)傅霖:《刑统赋解》,清道光二年黄氏礼居钞本。
郭成伟点校:《大元通制条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附大明令 问刑条例)》,辽沈书社1990年版。
黄彰健编著:《明代律例汇编》(上下),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4年版。
蒋宗许等笺注:《龙筋凤髓判笺注》,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
[日]日本律令研究会编:《譯註日本律令》第5—8卷《唐律疏議譯註篇一-四》,东京堂1979年、1984年、1987年、1996年版。
(明)舒化:《大明律附例》,明嘉靖刻本。
(宋)宋慈:《洗冤集录译注》,高随捷、祝林森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清钞本。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元刻本。
(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怀效锋、李鸣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岳纯之点校:《唐律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般泥洹经》(作者佚名),收入《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三三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
(明)(不著撰人名氏):《神僧传》,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六二册,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八六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
(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校释》,学诚法师校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
(唐)道宣律师著述:《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校释》,学诚法师校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
(唐)道宣:《广弘明集》,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唐)道宣:《释迦氏谱》,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五二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道宣:《续高僧传》,郭绍林点校,中华书局2014年版。
(元)德辉编:《敕修百丈清规》,李继武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三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晋)法显:《佛国记注译》,郭鹏等注译,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西晋)法炬译:《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
(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三六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四分律》,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部:《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四十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后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译:《十诵律》,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三七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恒强校注:《阿含经校注·长阿含经》,线装书局2012年版。
恒强校注:《阿含经校注·杂阿含经》,线装书局2012年版。
恒强校注:《阿含经校注·中阿含经》,线装书局2012年版。
(隋)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七册,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
(五胡十六国)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浮陁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毗昙毗婆沙论》,收入《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四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南朝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收入《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一八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后秦)鸠罗摩什译:《大智度论》,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二五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九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赖永海主编,戴传江译注:《梵网经》,中华书局2013年版。
赖永海主编,王彬译注:《法华经》,中华书局2013年版。
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二九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
(隋)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部:《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二三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明)如惺:《大明高僧传》,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译者不详),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四二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后秦)三藏法师、鸠罗摩什、僧叡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七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南朝梁)僧祐:《弘明集校笺》,李小荣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中华书局1992年版。
(南朝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苏晋仁、萧錬子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宋)释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隋)释慧远:《大乘义章》,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四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唐)释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八五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校注》,周叔迦、苏晋仁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十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北凉)昙无谶译:《大方广三戒经》,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九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邢东风辑校:《马祖语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册,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北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2010年版。
(宋)赞宁:《大宋僧史略校注》,富世平校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
(宋)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汉)支娄迦谶译:《佛说遗日摩尼宝经》,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九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志磐:《佛祖统纪》,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八二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
(隋)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译释》,苏树华译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隋)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收入《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九七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
(隋)智者大师智顗说:《摩诃止观》,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九四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南朝梁)诸大法师集撰:《慈悲道场忏法》,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后秦)竺佛念译:《出曜经》,收入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五十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
(宋)宗赜:《禅苑清规》,苏军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岑仲勉:《隋唐史》,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陈登武:《从人间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会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登武:《地狱·法律·人间秩序:中古中国宗教、社会与国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陈俊强:《皇恩浩荡——皇帝统治的另一面》,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版;《皇权的另一面——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陈晓聪:《中国古代佛教法初探》,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陈晓枫、柳正权:《中国法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陈晓枫主编:《中国法制史新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兴良主编:《刑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陈义和:《佛教与宋代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15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成建华:《佛教义理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
丁凌华:《五服制度与传统法律》,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董志翘:《中古文献语言论集》,巴蜀书社2000年版。
杜继文主编:《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高国藩:《中国巫术通史》,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
高旭晨:《在神权与王权之间——中国古代宗教法律规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葛兆光:《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龚汝富:《明清讼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顾吉辰:《宋代佛教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韩星:《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何兹全主编:《中国历代名僧》,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贺科伟:《移风易俗与秦汉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黄新亚:《中国魏晋南北朝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黄源盛:《汉唐法制与儒家传统》,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黄源盛:《中国法史导论》,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黄正健:《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贾丽英:《秦汉家族犯罪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群言出版社2013年版。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宽忍法师:《佛教手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八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九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十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十二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商务印书馆(台北)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李春华等:《佛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李俊芳:《晋朝法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李申:《中国儒教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李文玲、杜玉奎:《儒家孝伦理与汉唐法律》,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收入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收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齐鲁书社2004年版。
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刘小平:《中古佛教寺院经济变迁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马宗霍、马巨:《经学通论》,中华书局2001年版。
牟润孙:《论儒释两家之讲经与义疏》,弥勒出版社1984年版。
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修订版。
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秦晖:《传统十论》,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华书局1983年版。
圣凯:《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孙家红:《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海明:《新伦理学》(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王建光:《中国律宗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王建光:《中国律宗通史》,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魏道明:《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文霞:《秦汉奴婢的法律地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吴福助:《睡虎地秦简论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吴亚荣主编:《中国税收犯罪通论》,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版。
夏德美:《晋隋之际佛教戒律的两次变革:〈梵网经〉菩萨戒与智顗注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向熹:《简明汉语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中华书局2019年版。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与社会生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邢义田:《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中华书局2011年版。
徐忠明:《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薛菁:《魏晋南北朝刑法体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杨一凡:《明大诰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于向东:《敦煌变相与变文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曾宪义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海峰:《唐代佛教与法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张箭:《三武一宗抑佛综合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
张金鉴:《中国法制史概要》,台北正中书局1974年版。
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佛说观无量寿经》,收入《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十八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周永坤:《解禁中的人权——中国大陆人权研究》,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版。
周振鹏、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日]釜谷武志:《先秦至六朝时期的罪与罚》,《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日]宫宅洁:《中古古代“罪”的概念——罪秽、净化、分界》,柳立言主编:《史料与法史学》,“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6年版。
[日]水间大辅:《汉初三族刑的变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日]水间大辅:《秦律、汉律中的杀人罪类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柏桦、刘更光:《宗教与邪教——明清时期刑罚政治观》,《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曹旅宁:《释秦律“拔其须眉”及“斩人发结”兼论秦汉的髡刑》,《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曹彦:《佛教的业报与疾病观》,《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常红星:《从清〈刑案汇览〉看法律层面的以儒摄佛》,《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晁福林:《试论殷代的王权与神权》,《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
陈翀:《新校〈白居易传〉及〈白氏文集〉佚文汇考》,《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
陈迪:《王杖简册所见逆不道罪探析——兼论秦汉时期的上谳制度》,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律史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坊”201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交流)。
陈根发:《论宗教宽容的政治化和法律化》,《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
陈观胜、赵红:《中国佛教中的孝》,赵红译,《敦煌学辑刊》1988年第1、2期。
陈雷:《宋代佛教世俗化的向度及其启示》,《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陈灵海:《通往唐永徽〈律疏〉之路——中古佛教律学与世俗律学互动论》,《学术月刊》2015年第9期。
陈玲、张红岩:《汉代髡钳城旦刑考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陈乃华:《秦汉族刑考》,《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陈涛、高在敏:《中国法典编纂的历史发展与进步》,《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陈晓聪:《中国古代佛教法的证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陈义和:《佛教观念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初探》,《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4期。
陈寅恪:《论韩愈》,收入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程大力、张卓:《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详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崔永东:《〈王杖十简〉与〈王杖诏书令册〉法律思想研究——兼及“不道”罪考辨》,《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
崔永东:《从竹简看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法律化》,收入氏著:《简帛文献与古代法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戴建国:《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戴炎辉:《唐律十恶之溯源》,中国法制史学会出版委员会编:《中国法制史论文集》,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版。
丁明夷:《佛教与中国雕塑》,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版。
董春林:《论唐宋僧道法之演变》,《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董群:《佛教戒律的伦理诠释》,《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董群:《佛教轮回观的道德形而上学意义》,《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董涛:《秦汉简牍〈日书〉所见“日廷图”探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杜斗城:《〈地狱变相〉初探》,《敦煌学辑刊》1989年第1期。
段塔丽:《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对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范立舟:《论南宋“吃菜事魔”与明教、白莲教的关系》,《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范立舟:《弥勒信仰与宋元白莲教》,《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范依畴:《羞辱性刑罚:传统价值及其现代复兴》,《政法论坛》2016年第2期。
范忠信:《律令关系、礼刑关系与律令制法律体系演进》,《法律科学》2014年第4期。
方立天:《佛教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冯浩菲:《疏体小议》,《文献》1995年第4期。
甘怀真:《〈唐律〉“罪”的观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编:《中西法律传统》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高惠娟:《由〈三国演义〉论头发与古代刑罚》,《殷都学刊》2012年第3期。
高明士:《“义”与非血缘人伦秩序——以唐律所见义合与义绝为例》,《法律史译评》第八卷,中西书局2020年版。
高圣兵、刘莺:《“格义”思想杂合之途》,《外语研究》2006年第4期。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龚培:《本土禅宗流变与国民无讼心理》,《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
顾俊杰:《论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关桐、袁建:《原始佛教哲学的“缘起”说》,《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4期。
桂齐逊:《唐格再析》,徐世虹主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4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郭东旭:《论宋代赦降制度》,《宋史研究论丛》1999年总第3辑。
何柏生:《从衙署楹联看中国古代官吏的法律意识》,《法学》2019年第12期。
何柏生:《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商研究》1999年第4期。
何铭:《论“无讼”》,《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何勤华:《宗教法本质考》,《法学》2014年第11期。
何蓉:《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何善蒙:《批判、模仿与价值认同:对传统中国民间宗教与正统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何兹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收入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贺万里:《儒学伦理与中国古代画像赞的图式表现》,《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侯欣一:《孝与汉代法制》,《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胡文和:《地狱变相图》,《四川文物》1988年第2期。
胡晓明:《论儒家阴阳思想下的汉代赦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胡兴东:《赦宥在中国古代死刑适用中的作用》,《现代法学》2008年第5期。
胡兴东、刘婷婷:《中国古代死刑适用机制初探》,《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华方田:《清代佛教的衰落与居士佛教的兴起》,《佛教文化》2004年第4期。
黄东海、范忠信:《春秋铸刑书刑鼎究竟昭示了什么巨变》,《法学》2008年第2期。
黄剑华:《略论早期佛教图像的传播》,《中原文物》2014年第1期。
黄丽、刘志坚:《论佛教对中国法治的借鉴意义》,《政法学刊》2012年第1期。
黄心川:《从印度到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之路》,《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2期。
黄展岳:《记凉台东汉画像石上的“髡笞图”》,《文物》1981年第10期。
黄振萍:《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州学刊》2014年第5期。
霍存福、丁顺相:《〈唐律疏议〉“以”“准”字例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
纪华传:《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的历史根源与时代意义》,《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5期。
贾艳红:《论汉代政权对民间信仰的多重政策》,《齐鲁学刊》2012年第4期。
简修炜、庄明辉:《南北朝时期寺院地主经济与世俗地主经济的比较研究》,《学术月刊》1988年第11期。
剑艺、万禄:《我国古代的假发》,《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
江傲霜:《同经异译的〈维摩诘经〉及其对汉语词汇发展的贡献》,《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姜涛:《〈唐律〉中的量刑制度及其历史贡献》,《法学家》2014年第3期。
姜涛:《基于法益保护位阶的刑法实质解释》,《学术界》2013年第9期。
净因:《国法与教规的关系——从佛教戒律的角度阐释》,《中国宗教》2016年第1期。
孔学:《〈庆元条法事类〉研究》,《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
李放:《南北朝时期佛教对法律思想的影响》,《船山学刊》2008年第3期。
李海波:《佛教信仰及其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李静杰:《北朝隋代佛教图像反映的经典思想》,《民族艺术》2008年第2期。
李俊强:《从佛教史的角度看髡刑的废除》,《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李力:《出家·犯罪·立契——1—6世纪“僧人与法律”问题的初步考察》,《法制史研究》第17期,2010年6月。
李明权:《从语言学看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法音》1993年第1期。
李勤通:《“辠”与“罪”及其所见之刑法观的变迁》,《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李勤通:《公私观念下罪与非罪的界限》,《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6年第17卷(上)。
李勤通:《令、格、式何以称刑书——对〈新唐书〉“唐之刑书有四”的解读》,《唐史论丛》第22辑,三秦出版社2016年版。
李勤通:《论礼法融合对唐宋司法制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李勤通、周东平:《秦汉初期律令中的史官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大学教育》2016年第1期。
李四龙:《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李向平、黄海波:《中国古史上的宗教管理——世俗皇权下的神圣世界》,《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
李学竹:《佛教教义中的爱国思想》,《中国藏学》2007年第1期。
梁景之:《从“邪教”案看清代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
梁漱溟:《文化是整体还是可以零售》,《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9月19日第10版。
梁晓虹:《论佛教词语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林明:《传统法制中的孝道文化因素释义》,《法学论坛》2001年第6期。
林沄:《髡发种种》,《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3期。
刘炳涛:《试论清代调整佛教和道教的法律制度及其特点》,《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刘长东:《论宋代的僧管制度》,《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刘海年:《秦律刑罚考析》,中华书局编辑部:《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版。
刘剑锋:《两晋沙门敬不敬王者之争再考察——以儒佛关系的变迁为切入点》,《北方论丛》2008年第5期。
刘进宝:《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佛教寺院的“唱衣”》,《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刘立夫:《论格义的本义及其引申》,《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2期。
刘立夫:《儒佛政治伦理的冲突与融合——以沙门拜俗问题为中心》,《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刘平:《中国“邪教”的由来与演变》,《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卷。
刘绍云:《戒律、家规、国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调控》,《理论学刊》2005年第10期。
刘亚丁:《道术:佛教进入中土的法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刘洋:《“髡刑”的法人类学考察》,《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6期。
刘泳斯:《民间信仰在“三教合一”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秋之卷。
刘跃进、周忠强:《“左图右史”的传统及图像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刘柱彬:《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形成及其精神实质》,《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
柳立言:《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审判宗教犯罪的范例》,柳立言主编:《性别、宗教、种族、阶级与中国传统司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之十二,2013年。
龙大轩:《孝道:中国传统法律的核心价值》,《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
龙泉:《中国佛教制度史话之一——汉地教团的建立及早期形态》,《法音》1996年第8期。
楼劲:《隋无〈格〉、〈式〉考——关于隋代立法和法律体系的若干问题》,《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
楼劲:《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立法研究——以〈贞观式〉有无之悬疑为中心》,《文史哲》2014年第6期。
陆永峰:《论宝卷的劝善功能》,《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吕丽:《中国传统的慎杀理念与死刑控制》,《当代法学》2016年第4期。
吕丽、郭庭宇:《报应观对中国古代司法理念的影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8期。
马作武:《古代息讼之术探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马作武:《先秦法家重刑主义批判》,《中外法学》2012年第6期。
彭瑞花:《浅议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影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彭永捷:《认识儒教》,《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皮庆生:《论宋代的打击“淫祀”与文明的推广》,《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皮庆生:《宋人的正祀、淫祀观》,《东岳论丛》2005年第4期。
钱大群:《〈唐律疏议〉结构及书名辨析》,《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钱大群:《律、令、格、式与唐律的性质》,《法学研究》1995年第5期。
钱群英:《佛教戒律文献释词》,《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邱高兴:《孝戒关系论——佛教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调和性解释》,《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任宜敏:《明代佛教政策析论》,《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任宜敏:《清代汉传佛教政策考证》,《浙江学刊》2013年第1期。
邵天松:《从〈法显传〉看佛典词汇的中土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沈刚:《汉代廷尉考述》,《史学集刊》2004年第1期。
沈厚铎:《试析中国古代的赦》,《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圣凯:《〈维摩诘经〉僧俗伦理与隋唐“沙门致敬王者”的论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圣凯:《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中国宗教》2009年第4期。
石云涛:《东晋南朝佛教三宝供养风俗》,耿昇、戴建兵主编《历史上中外文化的和谐与共生: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宋立道:《佛教与中国文化》,《佛学研究》2017年第1期。
孙桂彬:《理论与现实:从杖打透视佛教律学本土化》,《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3期。
孙家洲:《试论战国、秦、汉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孙英刚:《跨文化中的迷惘:“民间宗教”概念的是与非》,《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
孙英刚:《武则天的七宝——佛教转轮王的图像、符号及其政治意涵》,《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2期。
孙英刚:《转轮王与皇帝:佛教对中古君主概念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1期。
谭家健:《云梦秦简〈为吏之道〉漫论》,《文艺评论》1990年第5期。
谭洁:《从汉译〈阿含经〉考察早期佛教孝道思想》,《江汉论坛》2011年第7期。
谭万全:《论传统法制对宗教组织的合法性要求——以汉传佛教寺院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唐小蓉:《图像中的信仰与信仰中的图像——藏传佛教六道轮回图释义》,《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田庆锋、蒙爱红:《法治视域下的清代金瓶挚签立法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王航:《印度早期佛教乞食制度的衰落及其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王建光:《禅宗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农史》2005年第4期。
王晶波、王晶:《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古时期的法外酷刑》,《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
王立民:《唐律与中国传统法制论纲》,《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王立民:《中国古代刑法与佛道教——以唐宋明清律典为例》,《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王联合:《观念刑论纲》,《法学评论》2013年第1期。
王玲霞:《神圣与世俗之间——从〈沙门不敬王者论〉看慧远的政治思想特点》,《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王青:《孔子的祭祀观及其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王森:《秦汉律中髡、耐、完刑辨析》,《法学研究》1986年第1期。
王伟萍:《论佛教在六朝的确立及其对中土丧葬观念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王喜旺:《教化视野中的佛道关系》,《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2009年。
王永会:《佛教政治哲学简论》,《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王永平:《东晋中后期佛教僧尼与宫廷政治之关系考述》,《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
王永平:《晋宋之间佛教僧尼与宫廷政治之关系考述》,《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5期。
王永平:《刘宋时期佛教僧尼与社会政治之关系考述》,《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王瑜:《宋代“淫祀”观及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实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王月清:《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王月清:《中国佛教孝亲观初探》,《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魏承思:《唐代佛教和孝亲观》,《法音》1985年第6期。
吴向红:《典之风俗与典之法律——本土视域中的典制渊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吴晓欧:《古代印度佛教造像艺术溯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04年第3期。
吴信如:《佛法戒律论》,《佛学研究》1996年刊。
吴燕平:《“教化”与“故实”——汉、晋人物画管窥》,《新美术》2008年第3期。
吴勇:《传统无讼思想的产生及其历史根源》,《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武乾:《中国古代对巫术邪教的法律惩禁》,《法学》1999年第9期。
武树臣:《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夏德美:《南朝祭祀与佛教》,《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夏金华:《论佛教平等观的独特性及其表现与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夏清瑕:《佛教伦理对传统法律影响三题》,《江淮论坛》2010年第4期。
夏清瑕:《明代宗教法律制度》,《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谢晖:《论法律实效》,《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
谢晶:《家可出否:儒家伦理与国家宗教管控》,《北方法学》2015年第4期。
谢无量:《佛学大纲》,蓝吉富:《现代佛学大系》第四十六册,弥勒出版社1984年版。
谢重光:《魏晋隋唐佛教特权的盛衰》,《历史研究》1987年第6期。
熊德米:《〈大清律例〉法律术语特征探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徐文明:《〈四分律序〉辨伪》,《佛学研究》2010年总第19期。
徐燕斌:《汉简扁书辑考——兼论汉代法律传播的路径》,《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徐忠明:《“刑治主义”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3、4期。
徐忠明:《明清国家的法律宣传:路径与意图》,《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期。
闫化川:《民间信仰的“正名传播”及其路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6期。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儒家礼制》,《学术月刊》2002年第9期。
严耀中:《论佛教戒律对唐代司法的影响》,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严耀中:《试论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
严耀中:《述论中国佛教的居士戒律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严玉明、王文东:《中国佛教戒律的伦理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颜洽茂:《试论佛经语词的“灌注得义”》,朱庆之编:《佛教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杨广伟:《“完刑”即“髡刑”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杨鸿雁:《中国古代耻辱刑考略》,《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杨华:《秦汉帝国的神权统一》,《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
杨建宏:《略论宋代淫祀政策》,《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杨梅:《唐代尼僧与世俗家庭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杨学勇:《三阶教化度寺无尽藏机构的管理与运转》,《敦煌学辑刊》2017年第3期。
杨耀坤:《刘宋初期的皇权政治与佛教》,《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杨曾文:《为协调佛法与王法立论——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析》,《佛学研究》2004年刊。
杨振红:《从出土秦汉律看中国古代的“礼”、“法”观念及其法律体现》,《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叶炜:《北魏〈大律〉新探》,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2001年第1辑,中华书局2001年版。
殷啸虎:《佛教与古代法制》,《文史知识》1994年第2期。
尹富:《〈地藏菩萨本愿经〉综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尤陈俊:《“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学术月刊》2019年第3期。
尤俊成:《试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游彪:《宋代有关僧尼的法条初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于豪亮:《中山三器铭文考释》,《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岳纯之:《论唐五代法律中的十恶与五逆》,《史学月刊》2012年第10期。
岳辉:《从魏晋南北朝时“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争论看佛教的中国化》,《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2期。
张光杰:《谈谈佛教的政治法律观》,《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张海峰:《唐律“十恶”一词的佛教渊源》,《现代法学》2012年第3期。
张建国:《叔孙通定〈傍章〉质疑——兼析张家山汉简所载律篇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张建国:《夷三族解析》,《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张建国:《中国律令法体系概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张径真:《唐代〈道僧格〉复原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2期。
张全民:《髡、耐、完刑关系考辨》,《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张仁善:《传统“息讼”宣教的现代性启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张田田:《元代律学探析》,《中西法律传统》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文卓:《从转轮王到顶轮王——佛教轮王思想盛行的政治因素剖析》,《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张雪松:《唐代法律对宗教异端书籍查禁制度探析——以佛教疑伪经录为个案的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3期。
张忠炜:《秦汉律令关系试探》,《文史哲》2011年第4期。
赵晶:《唐代〈道僧格〉再探——兼论〈天圣令·狱官令〉“僧道科法”条》,《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赵静静:《风俗与教化之间——论唐政府对地方淫祀活动的态度》,《天中学刊》2018年第1期。
郑炳林、屈直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的道德观念初探》,《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
郑定:《“罪”之渊源与哲学依据》,《法学家》2006年第5期。
郑鹏:《元代大赦与政治关系论析》,《史学月刊》2014年第12期。
郑文、张方:《地狱观念的本土化与早期的地狱经变图》,《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郑显文:《唐代〈道僧格〉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郑显文、于鹏翔:《试论唐律对唐前期寺院经济的制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郑弌:《道成舍利:重读仁寿年间隋文帝奉安佛舍利事件》,《美术研究》2016年第3期。
周东平:《“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之法理补论——兼论隋律立法技术的重要性》,《东方学报》(京都)第八十七册,2012年12月。
周东平:《论佛教对儒家思想及传统法律的影响——以隋文帝时代为中心》,《法制史研究》第24期,2013年12月。
周东平:《论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周东平:《隋〈开皇律〉十恶渊源新探》,《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周东平:《隋〈开皇律〉与佛教的关系论析》,中国法律史学会编:《中国文化与法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周东平、李勤通:《〈大明律〉采六部体系编纂模式原因考辨》,《法律科学》2017年第1期。
周东平、李勤通:《论佛教之“罪”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化及其限度》,《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周东平、李勤通:《唐明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再辨析》,《法制史研究》2015年第27期,2015年12月。
周建波:《佛教寺院金融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2期。
周齐:《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
周相卿:《隋唐时期佛教与法的关系》,《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祝总斌:《略论晋律之“儒家化”》,《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2期。
党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佛教信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9年。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董云香:《先秦秦汉移祸巫术诸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冯翠:《〈妙法莲华经〉词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年。
傅映兰:《佛教善恶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高海燕:《中国汉传佛教本生故事研究——以“舍身饲虎本生”和“睒子本生”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5年。
郭文:《中国佛教僧制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3年。
胡长海:《宋儒与宋代宗族文化建设》,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8年。
贾彦文:《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李勤通:《中国古代罪的观念及其文本化》,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6年。
李远明:《春秋时期司法研究——从纠纷解决的视角切入》,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连宏:《汉唐刑罚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4年。
刘涛:《明〈大诰〉与明代社会管理》,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4年。
龙大轩:《汉代律章句学考论》,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吕丽:《中国古代刑法特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马刘凤:《中国古书凡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9年。
马晓菲:《明代僧官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4年。
彭瑞花:《菩萨戒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田庆锋:《清代西部宗教立法研究——以藏传佛教与伊斯兰教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王迪:《汉化佛教空间的“象”与“教”——以禅为特征》,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3年。
王宏选:《法律文化视野下的宗教规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王永会:《中古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1年。
邬文玲:《汉代赦免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
吴智勇:《六到七世纪僧人与政治》,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3年。
谢山:《唐代佛教兴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4年。
杨会永:《〈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
杨荔薇:《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杨琳:《秦赦免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5年。
张径真:《法律视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
张磊:《中国古代怨恨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张鲁君:《〈道藏〉人物图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年。
赵久湘:《秦汉简牍法律用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澳]A.L.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闵光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李俍工译,上海书店2001年版。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
[日]大庭脩:《汉律中的“不道”概念》,徐世虹译,杨一凡、[日]寺田浩明主编:《日本学者中国法制史论著选·先秦秦汉卷》,中华书局2016年版。
[日]夫马进:《中国诉讼社会史研究》,范愉、赵晶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日]冨谷至:《从终极的肉刑到生命刑——汉至唐死刑考》,周东平译,《中西法律传统》(总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日]冨谷至:《奸罪的观念——从汉律到唐律》,赵晶译,《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八辑。
[日]冨谷至:《前近代中国的死刑论纲》,周东平译,《法制史研究》第14期,2008年12月。
[日]冨谷至:《秦汉二十等爵制和刑罚的减免》,胡平生、陈青译,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版。
[日]冨谷至:《秦汉刑罚制度研究》,柴生芳、朱恒晔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版。
[日]冨谷至:《通往泰始律令之路(Ⅱ):魏晋的律与令》,朱腾译,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编:《日本学者中国法论著选译》(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德]柯若朴:《中国民间宗教的基本形态和传承方式》,盛洋译,《文化遗产》2013年第6期。
[美]柯家豪:《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赵悠等译,中西书局2015年版。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夏应元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日]内藤乾吉:《大明令解说》,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中华书局1992年版。
[日]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庄昆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
[日]浅井虎夫:《中国法典编纂沿革史》,陈重民译,李孝猛点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日]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牟发松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美]芮沃寿:《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常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苏远鸣:《道教的十日斋》,辛岩译,《法国汉学》第二辑。
[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日]辛嶋静志:《佛典语言及传承》,裘云青、吴蔚琳译,中西书局2016年版。
[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李四龙、裴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英]詹姆斯·乔治·费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张芝联:《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施康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日]浜田直也:《唐代仏教制度管見——仏教と律令》,《仏教史学研究》34.1,1991年。
[日]布目潮沨:《布目潮渢中國史論集》(上下卷),汲古书院2003年版。
[日]布目潮沨:《隋開皇律と仏教》,佛教研究论集刊行会编:《仏教研究論集:橋本博士退官記念》,清文堂1975年版。
[日]布目潮沨、栗原益男:《隋唐帝国》,讲谈社1997年版。
[日]大薮正哉:《元代の法制と仏教──税糧·詞訟·民間信仰関係の規定》,《東京教育大学文学部紀要》86,1972年。
[日]岛田正郎:《清末における近代的法典の編纂——東洋法史論集 第三》,创文社1980年版。
[日]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法藏馆1957年版。
[日]冨谷至:《漢唐法制史研究》,创文社2016年版。
[日]冨谷至:《秦漢刑罰制度の研究》,同朋舍1998年版。
[日]砺波护:《隋唐の仏教と国家》,中央公论社1999年版。
[日]砺波护:《唐代における僧尼拝君親の断行と撤回》,《東洋史研究》1981年9月。
[日]镰田茂雄:《中国仏教史》,大东出版社2001年版。
[荷兰]Oliver Moore:《中国の前近代絵入り史話における死刑と暴力の図像》,[日]冨谷至编:《東アジアの死刑》,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8年版。
[日]若江贤三:《秦漢律における“不孝”罪》,《東洋史研究》55.2,1996年9月。
[日]三浦周行:《法制史の研究》,岩波书店1919年版。
[日]藤善真澄:《隋唐時代の仏教と社会——弾圧の狭間にて》,白帝社2004年版。
[日]藤善真澄:《唐中期仏教史序説——僧尼拝君親を中心に》,《南都仏教》(22),1969年1月。
[日]小野清一郎:《仏教と法律》,《愛知学院大学宗教法制研究所紀要》34,1987年。
[日]诸户立雄:《中国仏教制度史の研究》,平河出版社1990年版。
[日]竺沙雅章:《中国仏教社会史研究》,同朋舍1982年版。
[日]滋贺秀三:《中国法制史論集 法典と刑罰》,创文社2003年版。
[日]滋贺秀三主编:《中国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版。
[日]佐藤诚实著,泷川政次郎编:《佐藤誠實博士律令格式論集》,律令研究会出版,汲古书院1991年版。
Anthony J.Barbieri-Low(李安敦),Robin D.S.Yates(叶山),,Leiden:Brill,2015.
Emily Martin Aher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Glen Dudbrid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Hsu Dau-lin(徐道邻).Crime and Cosmic Order,,Vol.30 (1970).
Martin Kovan.Buddhism and Capital Punishment:A Revisitation.,Vol.26 (2019).
Paul R.Katz,,London:Routledge,2009.
Wolfram Eberhar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版。
丁保福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1991年版。
孙维张主编:《佛源语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
望月信亨编:《望月佛教大辭典》(增补版),日本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57年版。
综合佛教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集:《総合仏教大辭典》,日本京都法藏馆1988年版。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