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arly 400 years since the Qing Dynasty have been the most dramatic and rapid period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changes in western China. Taking China's "western region" as a whole, taking "homogeneous change" as its original concept and core proposition, this book explores and reveal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detailed texture of the grand scene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western China in the past 400 years, focusing on the logical main line of political homogenization-homogeniz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homogenization of the earthscape-drastic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first time, an organic, holist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 was constructed for this huge and complex research object. Among them,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art, this book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environmental revolution" in western China today.(AI翻译)
徐波:(著)
徐波男,汉族,1955年生于云南昭通。1977年考入昆明师范学院历史系。曾为下乡知青、煤矿矿工、中学教师。现为昆明学院历史系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及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西部环境史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400年来西部地区社会变迁与生态环境研究”及各级项目多项。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先后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昆明市优秀专家”等称号。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4)(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5)(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6)(后晋)刘昀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8)(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9)(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12)(元)郭松年:《大理行记》,王叔武校注本,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3)(明)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中华书局1959年版。
(15)(明)杨慎:《滇载记》,《古今说海》本。
(16)(明)宋濂、王云五主编:《宋学士文集》,《国学基本丛书四百种》,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
(17)(明)苏琰:《黔草》,明崇祯二年(1629)刊本。
(18)(明)郭子章:万历《黔记》,明万历年间刻本。
(19)(明)包汝楫:《南中纪闻》,《丛书集成新编》本。
(20)(明)王士性:《黔志》,《丛书集成初编》据《学海类编》排印本。
(21)(明)王士性:《广志绎》,吕景琳点校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2)(清)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版。
(23)(清)谷应泰:《明史纪传体本末补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
(24)(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25)(明)李东阳、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新文丰出版公司。
(26)《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光绪年间朱墨印本。
(27)《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
(28)《明实录》,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校印本。
(29)郭厚安编:《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0)《清实录》(含宣统政纪),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31)南开大学历史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中华书局1959年版。
(32)《清实录贵州资料辑要》,贵州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33)《清实录·有关云南历史资料摘抄》,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4)《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湾故宫博物院1977年版。
(35)《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年版。
(36)乾隆朝官修:《清朝文献通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37)(民国)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
(3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0)(清)梁份:《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1)(明)陈诚、李暹:《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点校本。
(42)陈赓雅:《西北视察记(一)》,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
(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王小虹编译:《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清)罗曰褧:《咸宾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45)(清)蒋廷锡校:《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本。
(46)(明)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
(47)(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上海著易堂,清光绪十七年(1891)。
(48)(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49《鄜州直隶州》,四部丛刊本。
(49)(明)何宇度撰:《益部谈资》,涵芬楼,民国九年本。
(50)(明)钱古训撰:《百夷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1)(清)徐炯:《使滇杂记·物产》。
(52)(清)田雯:《黔书》,广东粤雅堂,咸丰三年(1853)刻本。
(53)(清)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陕西通志馆1935年版。
(54)(清)海宁:《晋政辑要》,《官缺繁简》。
(55)(清)黄勤业:《蜀游日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
(56)(清)彭伯通:《重庆题咏录》,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57)(清)吴焘:《游蜀日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
(58)(清)方象瑛:《使蜀日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
(59)(清)张邦伸:《云栈纪程》,见道光《留坝厅志》卷1《文征》。
(60)(清)杨新才、吴忠礼编:《明实录宁夏资料辑录》(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1)(清)张金城、杨浣雨:《乾隆宁夏府志》卷三,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2)陈锡祺主编:《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3)青海社会科学院省志办公室等编:《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4)(清)刘应中:《边墙议》,见《苗防备览》嘉庆本。
(65)(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清)毛奇龄撰:《蛮司合志》,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
(6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6年版。
(68)(明)沈演:《抚滇奏草》,明天启六年(1626)刊本。
(69)(清)杨雍建撰:《黔抚奏疏》,道光二十五年(1845)海宁杨氏述郑斋重刊本。
(70)方国瑜主编:《张允随奏稿》,《云南史料丛刊》油印本。
(71)(清)刘岳昭撰:《滇黔奏议》,光绪刊本。
(72)(清)《鄂尔泰奏稿》,《续四库全书》本。
(73)(清)贺长龄、魏源等编:《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74)(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巴蜀书社1985年版。
(75)(民国)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
(76)(清)查继佐:《罪惟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7)(清)陈康棋:《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晋石点校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78)(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禽随笔》,《续四库全书》据道光十七年(1837)汪氏振绮堂刻本影印本。
(79)(清)魏源:《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80)(清)赵翼:《簷曝杂记》,李解民点校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
(81)(清)王庆云:《石渠馀纪》,王提华点校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2)(清)倪蜕:《滇云历年传》,李埏点校本,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3)(清)计六奇辑:《明季南略》,《国学基础丛书》民国商务印书馆本。
(84)(清)许缵曾:《滇行纪程》,《丛书集成新编》本。
(85)(清)张泫:《买桐轩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刊本。
(86)(清)杨名时:《自滇入都程记》,《丛书集成续编》据《昭代丛书》排印本。
(87)(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校注》,宋文熙、李东平校注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8)(清)张泓:《滇南新语》,《丛书集成新编》本。
(89)(清)刘崑:《南中杂记》,《丛书集成新编》本。
(90)(清)袁文揆、张登瀛辑:《滇南文略》,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刊本。
(91)(清)黄梦菊:《滇南事实》,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92)(清)何绍祺:《滇牍偶存》,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93)(民国)李根源:《永昌府文征》,民国三十年(1941)编纂。
(94)(清)莫友芝等编:《黔诗纪略》,关贤柱点校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5)(清)田雯:《黔书》,光绪丁酉年(1897)重刻本。
(96)(清)田雯:《黔苗蛮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97)(清)王履阶:《改土归流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98)(清)林溥:《古州杂记》,《丛书集成续编》据《黔南丛书》排印本。
(99)(清)吴振棫:《黔语》,《丛书集成续编》据《黔南丛书》排印本。
(100)(清)李宗昉:《黔记》点校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1)(清)犹法贤编,熊湛英校刊:《黔史》,光绪年间刻本。
(102)(清)张澍:《续黔书》,嘉庆七年(1802)刊本。
(103)(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吴一文校注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4)(民国)凌惕安撰:《成同贵州军事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聚珍仿宋版印。
(105)(清)顾炎武:《肇域志》,《续四库全书》本。
(106)(清)《重修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本。
(107)(清)谢圣纶纂:《滇黔志略》,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108)《华阳国志校注》,刘琳校注本,巴蜀书社1984年版。
(109)(唐)樊绰:《蛮书》,向达校注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0)(唐)樊绰:《云南志补注》,向达原校、木芹补注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1)(元)李京:《云南志略辑校》,王叔武校注本,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12)(明)谢肇淛:《滇略》,《四库全书》本。
(113)(明)陈文、郑颥纂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景泰六年(1455)抄本。
(114)(明)周季风纂修:正德《云南志》,嘉靖三十二年(1553)翻刻本。
(115)(明)刘文微纂:天启《滇志》,天启五年(1625)修、清抄本。
(116)(清)吴自肃、范承勋等纂修:康熙《云南通志》,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117)(清)靖道谟、鄂尔泰等纂修:乾隆《云南通志》,乾隆元年(1736)刻本。
(118)(清)师范撰:《滇系》,光绪十三年(1887)重刊本。
(119)(清)王崧、阮元等纂修:道光《云南通志稿》,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120)(清)王崧撰、杜允中注:道光《云南志钞》,刘景毛点校本,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所1995年。
(121)(清)刘慰三撰:《滇南志略》,光绪年间修,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油印本。
(122)(清)唐炯、王文韶等纂修: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123)(清)王崧纂:《云南备征志》,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124)(民国)周钟岳、龙云纂修:民国《新纂云南通志》,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125)(清)谢俨、张毓碧等纂修:康熙《云南府志》,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
(126)(清)陈淳、王清贤纂修:康熙《武定府志》,《续四库全书》本。
(127)(清)李斯俭、黄元治纂修:康熙《大理府志》,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128)(清)刘联声、张嘉颖纂修:康熙《楚雄府志》,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
(129)(清)陈金钰等纂修:康熙《蒙化府志》,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
(130)(清)李文渊、罗纶纂修:康熙《永昌府志》,康熙四十一年(1702)抄本。
(131)(清)杨墙、沈懋价纂修:康熙《黑盐井志》,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
(132)(清)刘邦瑞纂修:雍正《白盐井志》,雍正八年(1730)抄本。
(133)吴蒲、刘坦等纂修:乾隆《续修蒙化直隶厅志》,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本。
(134)(清)李倬云、佟镇等纂修:乾隆《鹤庆府志》,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135)(清)胡蔚、方桂纂修:乾隆《东川府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136)(清)屠述濂纂修:乾隆《镇雄州志》,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
(137)(清)谢俨、张毓碧等纂修:康熙《云南府志》,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
(138)(清)陈淳、王清贤纂修:康熙《武定府志》,《续四库全书》本。
(139)(清)李斯俭、黄元治纂修:康熙《大理府志》,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140)(清)刘联声、张嘉颖纂修:康熙《楚雄府志》,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
(141)(清)陈金钰等纂修:康熙《蒙化府志》,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
(142)(清)万重篔、何怀道等纂修:道光《开化府志》,道光九年(1829)刻本。
(143)(清)李熙龄纂修:道光《广南府志稿》,道光间修,抄本。
(144)(清)宋成基、吴光汉纂修:光绪《镇雄州志》,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145)(清)刘毓珂等纂修:光绪《永昌府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印本。
(146)(清)赵端礼、陈宗海纂修:光绪《腾越厅志》,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
(147)(清)茅紫方、余泽春纂修,冯誉聪续修:光绪《东川府续志》,光绪二十三年(1897)本。
(148)何怀道等纂修:道光《开化府志》,道光九年(1829)刻本。
(149)(清)李熙龄纂修:道光《广南府志稿》,道光间修,抄本。
(150)(清)李希玲、林则徐等纂修:光绪《广南府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抄本。
(151)(清)彭学曾原纂,薛祖顺增纂:康熙《熠峨县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增刻本。
(152)(清)阚桢兆、魏荩臣纂修:康熙《通海县志》,康熙三十年(1691)刻补本。
(153)(清)叶涞、陈肇奎纂修:康熙《建水州志》,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
(154)(清)周天任、刘芳等纂修:康熙《河西县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
(155)(清)舒鹏翮、张云翮等纂修:康熙《新平县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
(156)(清)张殿桂、韩三异纂修:康熙《蒙自县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
(157)张伦、王世贵纂修:康熙《剑川州志》,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本。
(158)(清)李焜纂修:乾隆《蒙自县志》,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
(159)(清)赵淳、程近仁等纂修:乾隆《赵州志》,乾隆元年(1736)刻本。
(160)(清)戴纲孙纂修:道光《昆明县志》,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161)(清)朱光鼎、刘沛霖等纂修:道光《宣威州志》,道光二十四年(1844)抄本。
(162)(清)查枢等纂修、邹勗旃增校:嘉庆《永善县志略》,光绪年间抄本。
(163)(清)张翊辰、毛玉成纂修:咸丰《南宁县志》,咸丰二年(1852)抄本。
(164)(清)侯允钦、钮方圆纂修:咸丰《邓川州志》,咸丰三年(1853)刻本。
(165)(清)黄士杰撰:光绪《云南省城六河图说》,光绪六年(1880)重刊本。
(166)(清)戴天赐、朱若功原纂修:光绪《呈贡县志》,光绪十一年(1885)续修刊本。
(167)(清)黄炳垫、项联晋纂修:光绪《云南县志》,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168)(清)周沅等纂修:光绪《浪穹县志略》,光绪二十九年(1903)刊本。
(169)(清)崇谦等修纂:宣统《楚雄县志》,宣统二年(1910)抄本。
(170)阙名撰:宣统《续蒙自县志》,清宣统年间修,稿本。
(171)(清)常星景纂:《隆德县志》,康熙二年抄本。见《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3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
(172)(清)刘俊声修,张桂芳纂:《清水县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本。
(173)(清)郑居中、麟书纂修:《府谷县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174)(清)钟庚起纂修:《甘州府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
(175)(清)鲁廷琰修,田吕叶纂:《陇西县志》,乾隆三十七年(1772)补刻本。
(176)(清)邵陆纂:《庄浪县志略》,乾隆三十六年(1771)抄本。
(177)(清)陶奕曾纂修:《合水县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抄本。
(178)(清)费廷珍纂修:《直隶秦州新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刊本。
(179)(清)张玿美修:《镇番县志》,《平番县志》,《永昌县志》,《古浪县志》,《武威县志》,乾隆十四年《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本。
(180)(清)聂焘纂修:《镇安县志》,乾隆二十年(1755)郡学斋刻本。
(181)(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乾隆二年(1737)刻本。
(182)(清)杨应琚纂修:《西宁府新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83)(清)张金城修,杨涴雨纂:《宁夏府志》,乾隆四十五年(1780)刻本。
(184)(清)傅恒等纂:《西域图志》,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本。
(185)(清)严如煜修,郑炳然等纂:《汉南续修郡志》,道光九年(1829)增刻本。
(186)(清)严一青纂修:《白河县志》,嘉庆六年(1801)刻本。
(187)(清)叶世倬纂修:《续兴安府志》,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
(188)(清)高廷法、沈琮修,陆耀通、董祐诚纂:《咸宁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189)(清)南济汉纂:《永昌县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
(190)(清)兴肇辑:《塔尔巴哈台事宜》,见《西部地方》第15号。
(191)(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卷下,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二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2)(清)和宁(瑛)纂修:《回疆通志》,嘉庆九年(1804)刊本。
(193)(清)舒钧纂修:《石泉县志》,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194)(清)张廷槐纂修:《西乡县志》,道光八年(1828)刻本。
(195)(清)贺仲缄修,蒋湘南纂:《留坝厅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196)(民国)杨履乾、符廷硷等纂修:民国《昭通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197)(民国)杨履乾、卢金锡等纂修:民国《昭通县志稿》,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198)(民国)汤祚、陆崇仁纂修:民国《巧家县志稿》,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199)(民国)缪果章、王钧图等纂修:民国《宣威县志稿》,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200)(民国)澂江县政府编:民国《澂江县乡土资料》,民国抄本。
(201)(民国)陈秉仁、杨竹铭纂修:民国《盐津县志》,民国抄本。
(202)(民国)周宗麟、张培爵等纂修:民国《大理县志稿》,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203)(民国)梁友檍、李春曦纂修:民国《蒙化志稿》,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204)(民国)黄元直修:民国《元江志稿》,民国十一年(1921)刊本。
(205)(明)张道、谢东山等纂修:嘉靖《贵州通志》,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本。
(206)(清)潘驯、曹申吉等纂修:康熙《贵州通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207)(清)靖道谟、鄂尔泰等纂修:乾隆《贵州通志》,乾隆六年(1741)刻本。
(208)(清)潘文芮纂修:乾隆《贵州通志稿》,乾隆年间残本。
(209)(清)爱必达:《黔南识略》,乾隆十四年(1749)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210)(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211)(民国)任可澄、刘显世等纂修:民国《贵州通志》,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212)(明)钟添纂修:嘉靖《思南府志》,嘉靖十五年(1536)补本。
(213)(明)陈以曜纂修:万历《铜仁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
(214)(清)李其昌纂修:乾隆《南笼府志》,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
(215)(清)唐本洪、刘宇昌纂修:道光《黎平府志》,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216)(清)路元升、萤朱英纂修:乾隆《毕节县志》,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217)(清)冯光宿纂修:乾隆《黔西州志》,乾隆九年(1744)纂修。
(218)(清)龚傅绅、蔡宗建纂修:乾隆《镇远府志》,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
(219)(清)徐文璧、刘永安等纂修:嘉庆《黔西州志》,嘉庆八年(1803)刻本。
(220)(清)邹汉黝、周作楫等纂修:道光《贵阳府志》,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221)(清)邹汉黝、黄宅中纂修:道光《大定府志》,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222)(清)郑珍、平翰等纂修:道光《遵义府志》,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223)(清)覃梦榕、曹其昌等纂修:光绪《普安直隶厅志》,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224)(清)陈瑜、俞渭等纂修:光绪《黎平府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225)(清)吴其溶撰、徐金生绘:《滇南矿厂图略》,《续四库全书》本。
(226)(清)黄辅辰,《营田辑要》,中国农史丛刊综合之部:《营田辑要校释》,马宗申校释本,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227)(清)钱仪吉撰:《刊石斋记事稿》卷八,《故光禄大夫浙江总督赵清献公事状》,清道光刻咸丰四年增修光绪六年钱彝甫印本。
(228)(清)素尔呐撰:《学政全书》卷六十九,《土苗事例》,清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229)(清)刘斯枢辑:《程赋统会》卷十八,《外译》,清康熙刻本。
(230)(清)李心衡:《金川琐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
(231)(清)高廷法等纂:《嘉庆咸宁县志》卷十,嘉庆二十四年刻本。
(232)(清)叶世倬修,董朴因纂:《嘉庆续兴安府志》,咸丰三年刻本。
(233)(民国)赵恺、周恭寿等纂修:民国《续遵义府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
(234)(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安顺市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编印本。
(235)(民国)李光斗、陈铭典纂修:民国《余庆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本。
(236)(民国)犹海龙、李世祚纂修:民国《桐梓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237)(清)杨德明、陶有容等纂修:光绪《续修正安州志》,光绪三年(1877)刻本。
(238)(清)吴宗周、欧阳曙纂修:光绪《湄潭县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239)(清)王复宗纂修:康熙《天柱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
(240)(清)刘再向、李云龙纂修:乾隆《平远州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241)(清)陶廷淑续修:道光《黄平州志》,贵州省图书馆1965年油印本。
(242)(清)郑士范纂修:道光《印江县志》,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
(243)(清)黄培杰纂修:道光《永宁州志》,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244)(清)王孚镛、李台纂修:嘉庆《黄平州志》,嘉庆六年(1801)刻本。
(245)(清)申云根、黄绍先等纂修:光绪《平远州续志》,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246)(清)余嵩庆、余泽春等纂修:光绪《古州厅志》,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247)(清)杨树琪、林佩纶等纂修:光绪《天柱县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本。
(248)(民国)田广心、张礼纲纂修:民国《德江县志》,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249)(民国)翠梦松、杨化育纂修:民国《沿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250)李芳、张缢等纂修:民国《大定县志》,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251)黄华清等纂:民国《羊场分县访册》,贵州省图书馆1966年油印本。
(252)(民国)钱光国、朱嗣元纂修:民国《施秉县志》,贵州省图书馆1965年油印本。
(253)(民国)阮略纂修:民国《剑河县志》,贵州省图书馆1965年油印本。
(254)(民国)周恭洪、拓泽忠等纂修:民国《麻江县志》,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255)(民国)李承栋、陈昭令纂修:民国《黄平县志》,贵州省图书馆1965年油印本。
(256)(民国)王世□等纂修:民国《八寨县志稿》,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257)(民国)朱勋、李退谷等纂修:民国《斑安县志》,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
(258)(清)陈昌言纂:民国《水城厅探访册》,贵州省图书馆1965年油印本。
(259)(民国)《贵定县志稿》,民国初年修,贵州图书馆1964年油印本。
(260)(民国)钟景贤、欧先哲纂修:民国《开阳县志稿》,民国二十八年(1939)铅印本。
(261)(清)曾国荃、卞宝第等纂修:光绪《湖南通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262)(清)金蓉镜编:光绪《靖州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263)(清)褚彦昭、周伟业纂修:嘉庆《直隶叙永厅志》,嘉庆十七年(1812)抄本。
(264)(明)倪辂:《南诏野史》,木芹校注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65)(清)檀萃:《武定凤氏本末笺证》,何耀华笺校本,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266)(清)佚名:《西南彝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67)(清)鄂容安:《鄂尔泰年谱》,李致忠点校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
(268)《大理州图书馆民族文献研究室馆藏契约原件》,1986年冬装裱本。
(269)方树梅辑纂:《续滇南碑传集》校补本,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270)方树梅辑纂:《滇南碑传集》点校本,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71)姚炽昌选辑、点校,锦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县志办编:《锦屏碑文选辑》,1997年本。
(272)张了、张锡禄编:《鹤庆碑刻辑录》,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史研究会2001年印。
(273)曹善寿主编、李荣高编注:《云南林业文化碑刻》,德宏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74)朱琚元编:《彝文石刻译选》,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75)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大理历代名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276)《蒙自文史资料(碑刻专辑)》,政协蒙自县委文史资料委员会2003年编。
(277)刘锋:《百苗图疏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78)李汉林:《百苗图校释》,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79)杜薇:《百苗图汇考》,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民国三十二年(1943)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印行。
(2)丁道谦:《贵州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1946)版。
(3)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六年(1947)版。
(4)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5)文焕然等著、文榕生选编整理:《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版。
(6)[美]戴维·波普洛:《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中国国家地理·西北》2007年第2期。
(9)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刘燕华、李秀彬主编:《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1)赵珍:《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谢丽:《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成崇德主编:《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4)程霖、王昉、张薇:《中国近代开发西部思想政策研究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田澍主编:《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7)周琼:《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英]墨里(Geoffrey Murray)、[英]谷义仁(Ian G.Cook):《绿色中国》,姜仁凤译,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19)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0)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第3编(下),《中国历史人口地理》,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22)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3)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云南省志》卷71,《人口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葛剑雄主编、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葛剑雄主编、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清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6)李寿:《云南历史人文地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秦树才:《清代云南绿营兵研究——以汛塘为中心》,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8)陆韧主编:《现代西方学术视野中的中国西南边疆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曹树基:《清代中期的云南人口——以嘉庆二十五年的户口数据为中心》,载《历史地理》2001年第十七辑。
(30)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博士论文,云南大学1999年。
(3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考察课题组:《滇池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考察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34)马国君:《清代至民国云贵高原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博士论文,云南大学2008年。
(35)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6)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秦大河总主编:《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卷,《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王绍武、董光荣主编:《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第1卷,《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罗桂环、舒简民编著:《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40)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1)刘方健、史继刚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李德龙:《〈黔南苗蛮图说〉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4)[日]秋道智弥主编:《生态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5)[日]古久川雄、尹绍亭主编:《民族生态——从金沙江到红河》,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6)鲁明中主编:《中国环境生态学》,气象出版社1994年版。
(47)刘燕华、李秀彬主编:《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8)方铁、方慧:《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9)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0)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1)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2)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3)于希贤:《滇池地区历史地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4)青海社会科学院省志办公室等编:《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5)[日]左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6)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57)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报告》,新华社北京2007年10月17日。
(58)田澍主编:《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9)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0)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1)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2)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蒙古民族通史》第4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3)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64)龚荫:《中国土司制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65)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66)戴逸等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7)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华书局2008年版。
(68)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9)马忠良、宋朝枢、张清华:《中国森林的变迁》,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版。
(70)蓝勇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戴逸、张世明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2)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3)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4)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5)[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侯文惠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76)[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许友民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7)[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惠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8)史念海:《河山集》及其二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陕西师大出版1991、1999年版。
(79)何业恒:《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
(80)《中国珍稀鸟类的历史变迁》,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81)《中国珍稀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的历史变迁》,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2)《中国珍稀兽类(II)的历史变迁》,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3)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4)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九》,中华书局1936年版。
(85)鲁明中主编:《中国环境生态学》,气象出版社1994年版。
(86)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7)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8)刘亚荷:《边远地区的内地化——以八番土司地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89)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载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0)雀丹、柯正才、洛桑:《乾隆金川之役》,阿坝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年版。
(91)阎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92)傅增湘:《绥远通志稿》第7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3)胡焕庸等:《中国人口地理》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94)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林业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5)《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96)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版。
(97)任美锷、包浩生主编:《中国自然区域开发整治》,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8)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9)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100)陆洋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101)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2)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5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3)孙代兴、吴宝璋主编:《云南抗日战争史》(增订本),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4)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05)周天豹等:《抗日战争时期西南经济发展概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6)程弘毅:《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博士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
(107)《新疆通志·农业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农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8)程琳、王昉、张薇:《中国近代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9)张波:《西北农牧史》,陕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
(110)[瑞典]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李述礼译,上海书店1984年版。
(111)樊自立:《新疆土地开发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气象出版社1996年版。
(112)谢丽:《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3)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编写组:《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14)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10年。
(115)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二十《烟草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6)本书编写组:《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7)姚乃哲等主编:《云南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8)秦和平:《云南鸦片问题与禁烟运动》(1840—1840),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19)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四川贵州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0)本书编写委员会:《云南森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
(121)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22)孙果达:《民族工业大迁徙——抗日战争时期民营工厂的内迁》,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23)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
(124)何一民:《抗战时期人口“西进运动”与西南城市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25)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6)唐凌:《开发与掠夺——抗战时期的中国矿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7)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128)李云峰、曹敏:《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
(129)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30)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131)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13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卷26,《冶金工业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3)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走向社会重建之路》,《战略与研究》2010年第9/10期合编本。
(134)陆学艺:《三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3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01/200606/t98279.htm。
(137)蔡昉主编:《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8)许涤新:《当代中国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9)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0)曲格平:《困境与选择——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141)曲格平:《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2)《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143)《当代云南》编辑委员会主编:《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144)《贵州通史》编辑部:《贵州通史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14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林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6)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
(147)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48)胡焕庸等:《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9)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0)《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编委会:《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51)韦苇主编:《西部蓝皮书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52)蒋高明著:《中国生态环境危急》,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
(153)自然之友编,杨东平主编:《环境绿皮书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54)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张永江:《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管理体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2)王育民:《清代人口考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编:《历史地理》第1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李中清:《明清时期中国西南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
(4)曹树基:《清代中期的云南人口——以嘉庆二十五年的户口数据为中心》,载《历史地理》2001年第十七辑。
(5)葛美玲、封志明:《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1期。
(6)何炳棣:《捍卫汉化:驳伊芙琳·罗斯基之“再观清代”》(上、下),《清史研究》2000年第1、3期。
(7)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8)龙先琼:《政治秩序变动与区域社会生活的变迁——对改土归流前后湘西社会生活演变的历史考察》,《吉首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9)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2期。
(10)李伯重:《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人口研究》1999年第1期。
(11)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12)[美]尼尔·J.斯梅尔塞:《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
(13)齐德舜、王力:《论金川之役与金川地区的社会变迁》,《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张文生:《移民与民俗散论——以明清以来土默特地区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5)潘先林、潘先银:《“改土归流”以来滇川黔交界地区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6)李和、袁国:《明清滇东南地区的汉族移民与文化变迁》,《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17)路伟东:《清代前中期陕甘地区的人口西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4辑。
(18)孟晋:《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
(19)汪一鸣:《历史时期宁夏地区农林牧分布及其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
(20)朱士光:《浅论历史时期宁夏地区农牧业开发与环境变迁问题》,《古今农业》1989年第1期。
(21)马雪芹:《明代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历史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22)雍际春:《论明清时期陇中地区的经济开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期。
(23)马波:《历史时期河套平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期。
(24)李并成:《历史上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与变迁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期。
(25)萧正洪:《论清代西部农业技术的区域不平衡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期;《清代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选择与自然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
(26)周邦君:《清代四川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以水土流失为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7)朱士光:《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辑。
(28)戴逸:《近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迁徙》,《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
(29)鲜肖威:《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30)苏德:《试论晚清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
(31)张玉法:《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史学月刊》2006年第3期。
(32)[美]李中清(James Z.Lee):《清代中国西南的粮食生产》,秦树才、林文勋译,《史学集刊》2010年第7期。
(33)吴伟荣:《论抗战期间后方农业的发展》,《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34)王乃昂、颉耀文、薛祥燕:《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辑。
(35)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36)杨惠斌:《近代塞外生态环境退化的人为原因试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7)何凡能、葛全胜、戴君虎、林珊珊:《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地理学报》2007年第1期。
(38)刘龙雨:《清代到民国时期鄂尔多斯的垦殖与环境变迁》,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3年。
(39)李芳:《试论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0)常云平、陈英:《抗战大后方难民移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1)郑维宽:《清代玉米和番薯在广西传播问题新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42)李中清:《清代中国西南的粮食生产》,《史学集刊》2010年第4期。
(43)严奇岩:《清代玉米的引进与推广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4)张祥稳、惠富平:《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遏止措施》,《中国农史》2006年第3期。
(45)蓝勇:《明清美洲农作物引进对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形成的影响》,《中国农史》2001年第4期。
(46)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世界农业》1979年第6期。
(47)张保见:《近代(1840—1949)川西北的森林开发与破坏述论》,《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48)潘洵、杨光彦:《近代西南地区经济开发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49)谭刚:《个旧锡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1期。
(50)杨熠达:《清代中期(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51)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王江松:《农民与国家三十年的历史博弈》,《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53)魏沂:《中国新德治论析:文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
(54)张鸣:《执政的道德困境与突围之道——“三反五反”运动解析》,《二十一世纪》2005年12月号。
(55)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
(56)王文成:《解放初期的云南边政与边疆民族区域自治的确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4期。
(57)路宪民:《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特征》,《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58)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59)武力:《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60)陈夕:《156项工程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
(61)何一民、周明长:《156项工程与中国工业城市的新生》,《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第9期。
(62)岳珑:《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北地区重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与反思》,《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63)何一民、周明长:《156项工程与中国工业城市的新生》,《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第9期。
(64)马英明:《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65)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66)胡智育:《甘肃河西走廊农垦与土地沙漠化问题》,《经济地理》1986年第1期。
(67)杨红伟:《论历史上农业开发对西北环境的破坏及其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8)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69)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
(70)凌弓:《新中国劳动力转移中的“逆工业化”现象分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71)洪大用:《试论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学的阐释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72)陆学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
(73)李春玲:《移民与社会流动》,见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4)孙立平:《当前中国的贫富格局》,《经济观察报》2011年4月4日。
(75)杨勤业等:《中国的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域》,《地理研究》1992年第4期。
(76)郑晓云:《当代的环境问题及其文化背景——云南几个实例的人类学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77)杨瑞珍:《中国农垦区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1996年第2期。
(78)武力:《试论近代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演变》,《武陵学刊》2011年第1期。
(79)侯隽:《GUCCI被指用工存双重标准 劳务派遣制度遭诟病》,《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11月1日。
(80)胡炜光:《公司型地方政府:概念、成因和弊端》,《团结》2011年第6期。
(81)武建奇:《省际竞争论(一)》,《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7年03期;《省际竞争论(二)》,《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82)吴敬琏、马国川:《吴敬琏:中国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同舟共进》2012年第2期。
(83)陈志武:《中国最大的收入差距在政府和民间》,《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03月31日。
(84)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走向社会重建之路》,《战略与管理》2010年第9/10期合编本。
(85)宋识径:《于建嵘:劳教制度沦为地方政府打击报复工具》,《新京报》2012年08月16日。
(86)张剑荆、斯方吾:《当前中国改革最紧要的问题 吴敬琏谈改革需要“顶顶层设计”》,财新网《中国改革》2011年第12期。
(87)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比较》第48辑。
(88)何丰伦、王骏勇、戴劲松:《城市规划浪费背后的腐败黑幕》,《半月谈》2009年10月22日。
(89)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十字路口的选择——重建权力,还是重建社会》,《南方周末》2010年9月16日。
(90)李永忠:《中国“整体性”国家的形成与破解》,《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91)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求索》2003年第5期。
(92)罗群:《云南省山地丘陵的开发与保护浅析——云南与日本比较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93)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