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of law and economics, this book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law and economic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law and economics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Firstly, this book sorts out the main achievements, views, methods, and research trajectories of well-known scholar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law and econom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deeply analyzes the context of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law and economics abroad, compares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w and economics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law and economics. Secondly, this book collects the legal and economic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SSCI journals from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o 2019,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law and economics in the past 40 years,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 path, core issues, main methods and key conclusions of Chinese law and economics in the process of cross-integration of law and economics, and further analyzes 250 authoritative journal articles, revealing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w and economics. Thirdly, the literature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on judgment documents is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law and econom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is clarified. Finally,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of law and economic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localization issues of civil procedure and rules, judges' incentives in judicial reform, change of contract liquidated damages, mortgage of rural land operation rights, etc., which provides a new application idea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w and economics in China and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China's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paradigm.(AI翻译)
宁静波:(著)
宁静波,女,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经济系访问学者。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法经济学。出版专著一部,合著六部,译著一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一项,参与完成各类课题十余项。
中文专著
陈尧:《新时期农村土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辽海出版社2019年版。
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中国法院2019年度案例土地纠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林乐芬等:《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金融创新机制与绩效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版。
乔翠霞:《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补贴社会绩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曲振涛:《我国“公司法”的经济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苏艳英:《三权分置下农地权利体系构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
汤维建:《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唐应茂:《法院执行为什么难——转型国家中的政府、市场与法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魏建:《法经济学:分析基础与分析范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魏建、黄立君、李振宇:《法经济学:基础与比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魏建、周林彬:《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姚明斌:《违约金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朱庆、汪莉、尤佳:《承包土地经营权与农房抵押登记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左卫民:《中国法律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中文译著
[美]埃里克·A.波斯纳:《法律与社会规范》,沈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圭多·卡拉布雷西:《法和经济学的未来》,郑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詹正茂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美]李·爱泼斯坦、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如何行为:理性选择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美]黄韬译,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第六版),史晋川译,格致出版社2012年版。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文期刊
艾佳慧:《当法律经济学“遭遇”中国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艾佳慧:《“禁”还是“不禁”,这是个问题——关于“禁放令”的法律经济学分析》,《中外法学》2007年第5期。
艾佳慧:《科斯与波斯纳:道不同,不相为谋?》,《法律和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艾佳慧:《司法知识与法官流动——一种基于实证的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4期。
艾佳慧:《制度环境、诉讼策略与民事上诉率变迁——理论模型与初步检验》,《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第5期。
白建军:《从中国犯罪率数据看罪因、罪行与刑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白建军:《基于法官集体经验的量刑预测研究》,《法学研究》2016年第6期。
白建军:《死刑适用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白建军:《中国民众刑法偏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柏花、李燕凌:《中国法学研究中的实证分析法应用述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蔡立东:《股权让与担保纠纷裁判逻辑的实证研究》,《中国法学》2018年第6期。
蔡立东、姜楠:《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的法构造》,《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
蔡立东、姜楠:《农地三权分置的法实现》,《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曹志勋:《论指导性案例的“参照”效力及其裁判技术——基于对已公布的42个民事指导性案例的实质分析》,《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6期。
曹子东:《关于广东省南海、顺德两县推行治安承包责任制的调查报告》,《中国法学》1985年第1期。
常延龙、刘一鸣:《政府行政级别、司法干预能力和法院判决——来自行政案件判决书的证据》,《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常延龙、龙小宁、孟磊:《异地审理、司法独立性与法官裁决——基于广东省江门市司法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20年第1期。
陈柏峰:《法律实证研究的兴起与分化》,《中国法学》2018年第3期。
陈岱孙:《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陈刚、李树、陈屹立:《人口流动对犯罪率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4期。
陈刚、李树:《司法独立与市场分割——以法官异地交流为实验的研究》,《经济研究》2013年第9期。
陈瑞华、朱红梅、洪湖等:《人民法院办案成本研究——以构建办案成本分析模式为切入点》,《法律适用》2018年第13期。
陈思融:《论行政诉讼补救判决的适用——基于104 份行政裁判文书的统计分析》,《中国法学》2015年第2期。
陈小君:《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变革的思路与框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相关内容解读》,《法学研究》2014年第4期。
陈屹立:《严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2期。
陈禹衡:《“控制”“获取”还是“破坏”——流量劫持的罪名辨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陈运生:《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启动要件——基于1738份裁判文书样本的实证考察》,《法学》2019年第11期。
陈运生:《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标准——基于538 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陈志鑫:《“双层社会”背景下侵犯著作权罪定罪量刑标准新构——基于306份刑事判决书的实证分析》,《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11期。
程金华:《当代中国的法律实证研究》,《中国法学》2015年第6期。
程金华:《迈向科学的法律实证研究》,《清华法学》2018年第4期。
程莹:《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问题、模式与建议》,《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11期。
褚红丽、孙圣民、魏建:《职务级别、法律制度设计与腐败惩罚扭曲》,《经济学(季刊)》2018年第3期。
褚红丽、魏建:《腐败惩罚的边际递减及地区差异:基于腐败金额的实证分析》,《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褚红丽、魏建:《刑期与财产双重约束下的腐败惩罚——2015年刑法修改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期。
崔建远:《不可抗力条款及其解释》,《环球法律评论》2019年第1期。
崔永东、李振勇:《司法改革与司法公开、司法公信》,《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单平基:《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的法实现——以〈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中心》,《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道格拉斯·G.贝尔德、吴晓露:《法经济学的展望与未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4期。
邓炜辉:《行政批示可诉性:司法图景与标准判定——基于我国法院相关裁判文书的规范考察》,《政治与法律》2019年第1期。
狄亚娜、宋宗宇:《宅基地使用权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变革——基于三省(市)法院2004—2013年428件裁判文书的数据分析》,《农村经济》2016年第5期。
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上设定土地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思考和质疑》,《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丁淑娟、陈宗义、陈祖胜等:《期限匹配、交易成本与农户意愿融资期限——来自山东省近万农户调研的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11期。
丁文:《论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
丁以升、张玉堂:《法律经济学中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方法论视角的解读和反思》,《法学研究》2003年第6期。
董雪兵、朱慧:《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与专利保护的比较研究》,《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第3期。
房广亮:《利益衡量方法的司法适用思考——基于274 份裁判文书的考察》,《理论探索》2016年第3期。
房绍坤、林广会:《解释论视角下的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1期。
房绍坤:《〈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的缺陷及其改进》,《法学论坛》2019年第5期。
冯健鹏:《我国司法判决中的宪法援引及其功能——基于已公开判决文书的实证研究》,《法学研究》2017年第3期。
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
冯玉军:《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6期。
冯玉军、方鹏:《〈劳动合同法〉的不足与完善——〈劳动合同法〉在中小企业适用的法经济学分析》,《法学杂志》2012年第2期。
冯玉军:《〈兰州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的成本效益分析》,《发展》1998年第8期。
冯玉军:《论当代美国法经济学的理论流派——以学术传统为视角》,《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冯玉军:《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弈——我国当前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冯玉军:《中国法律规范体系与立法效果评估》,《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高飞:《进城落户农户承包地处理之困境与出路》,《法学论坛》2019年第5期。
高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理阐释与制度意蕴》,《法学研究》2016年第3期。
高丰美、丁广宇:《合同解除权行使“合理期限”之司法认定——基于36份裁判文书的分析》,《法律适用》2019年第22期。
高海:《论农用地“三权分置”中经营权的法律性质》,《法学家》2016年第4期。
高鹏芳:《“三权分置”背景下林地经营权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高圣平:《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后的承包地法权配置》,《法学研究》2019年第5期。
高圣平:《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高圣平:《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与民法典物权编编纂——评〈民法典物权编(草案二次审议稿)〉》,《法商研究》2019年第6期。
高小刚、谷昔伟:《“三权分置”中农地经营权融资担保功能之实现路径——基于新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高小珺、孙长江、王卫波:《农村民间借贷纠纷探源——基于农村民间借贷纠纷案由裁判文书的数据分析》,《农业经济》2016年第8期。
顾培东:《判例自发性运用现象的生成与效应》,《法学研究》2018年第2期。
顾培东:《效益:当代法律的一个基本价值目标——兼评西方法律经济学》,《中国法学》1992年第1期。
郭文利:《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存在问题实证分析——以757 份裁判文书为依据》,《时代法学》2010年第5期。
何家弘、何然:《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政法论坛》2008年第2期。
胡昌明:《被告人身份差异对量刑的影响:基于1060份刑事判决的实证分析》,《清华法学》2018年第4期。
胡昌明:《中国基层法院司法满意度考察——以民事裁判文书为对象的实证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胡铭:《电子数据在刑事证据体系中的定位与审查判断规则——基于网络假货犯罪案件裁判文书的分析》,《法学研究》2019年第2期。
胡铭:《审判中心、庭审实质化与刑事司法改革——基于庭审实录和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法学家》2016年第4期。
胡铭、自正法:《司法透明指数:理论、局限与完善——以浙江省的实践为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胡平仁、蔡要通:《部门法学领域的法律实证研究——基于文章和课题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学术论坛》2017年第6期。
胡若溟:《国家法与村民自治规范的冲突与调适——基于83份援引村民自治规范的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3期。
黄辉:《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正当性:基于债权人保护功能的法经济学分析》,《中国法学》2015年第6期。
黄立君、杨芳:《3Q之争:监管失灵与法律缺失情境下的企业行为选择》,《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黄立君:《中国法经济学发展概览》,《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
黄启辉:《行政诉讼一审审判状况研究——基于对40 家法院2767 份裁判文书的统计分析》,《清华法学》2013年第4期。
黄少安、陈斌开、刘姿彤:《“租税替代”、财政收入与政府的房地产政策》,《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
黄少安、宫明波:《价格听证会的效率分析——以中国首次铁路客运价格听证会为例》,《消费经济》2002年第4期。
黄少安:《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缺陷分析(上)》,《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4期。
黄少安:《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缺陷分析(下)》,《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5期。
黄少安、刘明宇:《公平与效率的冲突:承包制的困境与出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经济学解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黄少安、刘明宇:《农地产权冲突、经济绩效与土地制度创新差异化原则——〈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与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黄少安、王安:《对拾遗者定罪及其权利主张的法经济学分析》,《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
黄少安、阎晓莹:《供需双方信息不完全、交易费用差异与火车票市场扭曲——对“倒票”行为的交易费用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年第8期。
黄韬:《为什么法院不那么重要——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观察》,《法律和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黄文平:《法制转型、不平等与中国的经济增长——1952—2003 中国法院诉讼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4期。
黄学贤、刘益浒:《权力清单法律属性探究——基于437 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法治研究》2019年第1期。
江平:《经济学的法律眼镜》,《法人杂志》2004年第5期。
江晓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司法认定——基于372 份裁判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第6期。
姜楠:《土地经营权的性质认定及其体系效应——以民法典编纂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为背景》,《当代法学》2019年第6期。
蒋大兴:《“法官言说”:问题意识、特殊知识与解释技艺》,《法学研究》2011年第6期。
蒋惠岭:《“裁判文书上网”中寄托的司法期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8期。
蒋兆康、田培炎:《作为一种法哲学的法律经济学——它的历史、基础和方法》,《中外法学》1992年第1期。
金海军:《我国知识产权经典案例统计分析——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5—2014)为据》,《知识产权》2015年第6期。
晋海、王颖芳:《污染环境罪实证研究——以中国裁判文书网198 份污染环境罪裁判文书为样本》,《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李本森:《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实效检验——基于12666 份速裁案件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法学研究》2017年第5期。
李昌超、詹亮:《行政案例指导制度之困局及其破解——以最高法院公布的11 个行政指导性案例为分析样本》,《理论月刊》2018年第7期。
李长健、蒋诗媛、陈志科:《基于利益视角的小产权房中的博弈问题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李广德:《农地流转纠纷的类型构造与司法治理——基于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的实证展开》,《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李国强:《论农地流转中“三权分置”的法律关系》,《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李辉:《腐败的两幅面孔:基于7000 个司法裁判文书数据的描述分析》,《理论与改革》2017年第5期。
李荣珍:《中国司法信息公开:实践、问题与对策》,《兰州学刊》2018年第1期。
李睿鉴、陈若英:《对私募投资中“对赌协议”的法经济学思考——兼评我国首例司法判决》,《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李胜兰、冯玉军:《法律经济学方法论研究》,《兰州学刊》1996年第3期。
李树:《行为法经济学的勃兴与法经济学的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
李帅:《个人信息公法保护机制的现存问题及完善对策——基于295 份行政判决书的定量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李兴宇:《论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塑造——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改为中心》,《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9年第1期。
李拥军、周芳芳:《我国判决说理激励机制适用问题之探讨》,《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3期。
李永升、胡冬阳:《P2P网络借贷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以我国近三年的裁判文书为研究样本》,《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5期。
李振贤:《我国司法判例研究状况的实证分析——以211 篇学术论文为样本》,《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李振宇、黄少安:《制度失灵与技术创新——农民焚烧秸秆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5期。
梁成、韩小雨:《学生伤害事故案件司法诉讼现状及特征分析——基于517份民事判决文书的实证研究》,《教育学报》2018年第4期。
梁平、陈焘:《司法权力去行政化改革——基于H省某中院案件评查纠错与动态式主审法官负责制的调研》,《河北法学》2015年第10期。
廖永安、王聪:《路径与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司法——基于352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林虎:《“三权分置”背景下农村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林少伟、林斯韦:《中国商法学实证研究测评——基于2000年至2015年的法学核心期刊论文》,《法学》2018年第1期。
林遥:《民商事类型化案件要素式审判机制研究——以C市法院民事庭审优质化改革情况为样本分析》,《法律适用》2018年第15期。
林一民、林巧文、关旭:《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创新》,《改革》2020年第1期。
刘大洪:《反垄断法的法经济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刘大洪:《论经济法成本》,《经济评论》1999年第3期。
刘孔中、张浩然:《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见解及其作成方式的评价与反思》,《知识产权》2018年第5期。
刘锐:《〈民法典(草案)〉的土地经营权规定应实质性修改》,《行政管理改革》2020年第2期。
刘维:《我国注册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的理论反思——以2009年以来的35份裁判文书为样本》,《知识产权》2015年第9期。
刘云生:《土地经营权的生成路径与法权表达》,《法学论坛》2019年第5期。
龙卫球:《民法典物权编“三权分置”规范的体系设置和适用》,《比较法研究》2019年第6期。
龙小宁、黄小勇:《公平竞争与投资增长》,《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龙小宁、林菡馨:《专利执行保险的创新激励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3期。
龙小宁、王俊:《法治与改革——基于中国法院系统的历史与实证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1期。
龙小宁、王俊:《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基于知识产权案例的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14年第3期。
卢建平、苗淼:《刑罚资源的有效配置——刑罚的经济分析》,《法学研究》1997年第2期。
吕忠梅:《环境行政司法:问题与对策——以实证分析为视角》,《法律适用》2014年第4期。
梅锦、徐玉生:《中国腐败犯罪状况的实证研究——以新型客观测量模式的引入为研究视角》,《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蒙柳、帅青:《“三权分置”下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法律困境与出路》,《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10期。
孟融:《中国法院如何通过司法裁判执行公共政策——以法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为分析对象》,《法学评论》2018年第3期。
苗妙、魏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偏好与企业创新激励——基于转型期“大调解”机制政策效果的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倪继信、任祖耀:《法经济学研究对象初探》,《现代法学》1983年第3期。
宁静波:《法官与法院的产出效率:问题与对策——基于基层法院的实证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宁静波:《基层法院法官激励因素与激励效果的实证研究——以S省部分基层法官为例》,《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潘越、潘健平、戴亦一:《专利侵权诉讼与企业创新》,《金融研究》2016年第8期。
彭中礼:《司法判决中的指导性案例》,《中国法学》2017年第6期。
亓培冰、史智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残疾赔偿金的裁判差异与趋同化研究——以京津冀三地样本法院的公开裁判文书为分析视角》,《法律适用》2018年第3期。
钱弘道:《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钱弘道:《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分析》,《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钱弘道、肖建飞:《论司法公开的价值取向——对〈人民法院报〉409篇报道及评论的分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乔仕彤、毛文峥:《行政征收的司法控制之道:基于各高级法院裁判文书的分析》,《清华法学》2018年第4期。
曲振涛:《论法经济学的发展、逻辑基础及其基本理论》,《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冉昊:《反思财产法制建设中的“事前研究”方法》,《法学研究》2016年第2期。
阮致远:《“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经营权的立法规制——以民法典的编纂为视角》,《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桑本谦:《从经济学视角看非法获得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桑本谦:《法律经济学视野中的赠与承诺——重解〈合同法〉第186条》,《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桑本谦:《法律控制的成本分析——以对通奸和黄色短信的法律控制为例》,《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桑本谦:《民间的社会保障——对山东农村互助合作规范的经济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桑本谦:《疑案判决的经济学原则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沈满洪:《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以黑河流域“均水制”为例》,《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第3期。
沈满洪:《水权交易与政府创新——以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为例》,《管理世界》2005年第6期。
沈宗灵:《论波斯纳的经济分析法学》,《中国法学》1990年第3期。
石冠彬:《民法典合同编违约金调减制度的立法完善——以裁判立场的考察为基础》,《法学论坛》2019年第6期。
石冠彬、魏沁怡、单平基等:《民法典(草案)物权编修改笔谈》,《法治研究》2020年第1期。
史晋川:《法律经济学:回顾与展望》,《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史晋川:《计算机软件盗窃案中厂商收益损失确定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11期。
史晋川、汪晓辉、吴晓露:《产品侵权下的法律制度与声誉成本权衡——一个微观模型补充》,《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
史晋川、汪晓辉、吴晓露:《缺陷监管下的最低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基于垂直差异理论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1期。
史晋川、吴晓露:《产品责任制度建立的经济学分析——对“三菱帕杰罗事件”的思考》,《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史晋川、吴晓露:《法经济学:法学和经济学半个世纪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财经研究》2016年第10期。
史晋川、吴兴杰:《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流动人口与刑事犯罪率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史晋川、姚如青:《所有权与先占行为的挂钩和脱钩——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案例研究》,《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年第4期。
佀连涛:《基于经济学家立场和法学家立场的法经济学研究进路》,《制度经济学研究》2019年第1期。
宋连斌、张溪瑨:《我国涉外一般侵权法律适用的现状、特点及改进建议——基于93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宋晓燕:《诉讼经济学研究动态评述》,《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5期。
宋志红:《再论土地经营权的性质——基于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目的解释》,《东方法学》2020年第2期。
苏力:《“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孙建伟:《土地经营权物权化规则构建路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孙圣民:《对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思考》,《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
孙圣民:《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现状——基于〈中国社会科学〉等四种期刊的统计分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年第1期。
孙宪忠:《推进农地三权分置经营模式的立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唐清利、何真:《公私权模糊领域社会治理的理论与路径——基于日常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经济学分析》,《管理世界》2016年第12期。
唐清利:《效率违约:从生活规则到精神理念的嬗变》,《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唐伟、宋宗宇:《人工智能时代司法产品供给模式之变革——从法官知识管理的角度切入》,《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
唐雯:《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侵权人获利的证明——基于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唐仪萱、聂亚平:《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中止侵权诉讼的问题与对策——基于2946份民事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唐应茂:《司法公开及其决定因素: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分析》,《清华法学》2018年第4期。
唐忠民、杨彬:《司法机关领导办案的形式化困局与制度性破解——基于媒体报道与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田开友:《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的司法实践研究——以司法裁判文书(2013—2014年)为分析样本》,《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田燕梅、魏建、白彩全:《原告诉求金额影响法院判决金额吗——基于著作权一审判决书的实证分析》,《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汪青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制度效果分析——基于流转纠纷司法裁判文书数据挖掘的实证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7期。
王安、魏建:《法律执行与道路交通事故——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效果的评价》,《浙江学刊》2012年第1期。
王传丽:《中国反倾销法——立法与实践》,《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
王阁:《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保障机制研究——以H省三级法院为调研对象》,《学习论坛》2017年第8期。
王阁:《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背景下的当事人信息保护制度——基于对H省三级法院的实证调研》,《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6期。
王徽、沈伟:《论外国法查明制度失灵的症结及改进路径——以实证与法经济学研究为视角》,《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王俊、龙小宁:《版权保护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吗——来自德化陶瓷企业的证据》,《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6期。
王雷、万迪昉、贾明等:《司法者激励对司法公正影响的模型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6期。
王庆芳、杜德瑞:《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来自2012至2014年度1126篇论文的分析报告》,《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第3期。
王圣学:《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于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王铁雄:《土地经营权制度入典研究》,《法治研究》2020年第1期。
王一璠:《著作权权利“兜底”条款的解释适用——基于398 份裁判文书的类型化》,《中国出版》2019年第23期。
王育才:《法律经济学初探》,《法学研究》1994年第5期。
魏建:《法经济学:效率对正义的替代及其批评》,《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魏建、黄少安:《经济外部性与法律》,《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
魏建:《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经济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魏建、宁静波:《法经济学在中国:引入与本土化》,《中国经济问题》2019年第4期。
魏建、彭康、田燕梅:《版权弱司法保护的经济分析——理论解释和实证证据》,《中国经济问题》2019年第1期。
魏建、彭涛:《财产的最佳利用与遗失物制度的法律选择——遗失物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魏建、宋微:《财产规则与责任规则的选择——产权保护理论的法经济学进展》,《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魏建:《谈判理论: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温世扬:《农地流转:困境与出路》,《法商研究》2014年第2期。
翁晓斌、郑云波:《证明责任裁判的中国境遇:理论、规范与适用》,《社会科学家》2019年第3期。
吴元元:《信息基础、声誉机制与执法优化——食品安全治理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武亦文、杨勇:《论土地承包经营权处分之限制性规范的科学配置——基于司法裁判文书的整理和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第6期。
夏锦文、徐英荣:《裁判文书法理依据蓄积深藏之缘由——以民事疑难案件的裁判为分析对象》,《法学》2012年第10期。
谢潇:《民法典编纂视野下土地经营权概念及规则的妥当构造》,《当代法学》2020年第1期。
谢晓尧、黄胜英:《格式条款的法经济学分析》,《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
谢宇:《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2期。
熊谋林:《三十年中国法学研究方法回顾——基于中外顶级法学期刊引证文献的统计比较(2001—2011)》,《政法论坛》2014年第3期。
熊跃敏、梁喆旎:《虚假诉讼的识别与规制——以裁判文书为中心的考察》,《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徐宏、陈颖:《侵犯著作权罪实证研究——以上海市近5年的裁判文书为分析样本》,《中国出版》2019年第2期。
徐剑:《网络版权侵权诉讼中的地方司法保护实证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徐雷、陶好飞:《公立高校教师人事争议诉讼现状及特征研究——基于134份裁判文书的实证视角》,《复旦教育论坛》2017年第4期。
徐昕、黄艳好:《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闫建华:《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特征、法律归责及风险防控措施研究——基于对58 例裁判文书的荟萃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阎云峰:《法律经济学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6期。
杨丹:《公司资本制度变革下抽逃出资“除罪化”的实证研究》,《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
杨金晶、覃慧、何海波:《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的中国实践——进展、问题与完善》,《中国法律评论》2019年第6期。
杨凯:《论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实例评注研究的引领功用》,《中国法学》2018年第2期。
姚明斌:《〈合同法〉第114条(约定违约金)评注》,《法学家》2017年第5期。
姚子范:《制度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的比较》,《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
叶良芳:《P2P网贷平台刑法规制的实证分析——以104 份刑事裁判文书为样本》,《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叶青、张栋、刘冠男:《刑事审判公开问题实证调研报告》,《法学》2011年第7期。
叶卫平:《产业重组与反垄断法实施》,《法治社会》2017年第6期。
叶燕杰:《司法政策执行视阈下刑事裁判文书“部分上网”问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易宪容:《法经济学的思想轨迹与当前发展》,《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7期。
易延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范式——基于1459个刑事案例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殷继国:《我国法经济学文献被引频次的统计分析与评价——以CNKI为数据基础的法经济学研究现状之考察》,《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殷继国:《中国法经济学研究本土化探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应飞虎:《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思考——基于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的视角》,《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于飞:《从农村土地承包法到民法典物权编:“三权分置”法律表达的完善》,《法学杂志》2020年第2期。
于立、冯博:《最高人民法院首个指导性案例的法律经济学分析——“跳单案”案例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9期。
于立深:《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运行的实证分析——以诉讼裁判文书为对象的研究》,《法商研究》2010年第2期。
余斌:《论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司法裁判层级的适用——以商事裁判为例》,《学术研究》2018年第3期。
余淼杰、崔晓敏、张睿:《司法质量、不完全契约与贸易产品质量》,《金融研究》2016年第12期。
余明桂、李文贵、潘红波:《民营化、产权保护与企业风险承担》,《经济研究》2013年第9期。
於勇成、魏建:《当事人资源理论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的变异——基于合同纠纷案一审判决书的实证研究》,《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郁光华:《法律的经济分析——现代北美法学流派之一》,《法学评论》1994年第5期。
曾婧婧、张阿城、童文思:《刑事重典对遏制不同类型犯罪效果的比较研究——对拐卖妇女儿童和集资诈骗案件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4期。
曾耀林:《第三人到期债权保全研究——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214 份文书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占善刚、刘洋:《部分请求容许性的“同案不同判”及其规制——基于107份裁判文书的文本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张海燕:《督促程序的休眠与激活》,《清华法学》2018年第4期。
张海燕:《论法官对民事实体抗辩的释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张华:《论指导案例的参照效力——基于1545份已公开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张建伟:《新法律经济学:理论流派与反思性评论》,《财经研究》2000年第9期。
张乃根:《论法—经济学研究》,《法学》1992年第9期。
张青:《基层法官流失的图景及逻辑:以Y省部分基层法院为例》,《清华法学》2018年第4期。
张青:《基层法官薪酬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及其因应》,《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
张守文:《经济法学的法律经济学分析》,《法学研究》1992年第5期。
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张维迎、柯荣住:《诉讼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及其解释——以契约纠纷的基层法院判决书为例的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张文显、马新福:《关于改革我国理论法学的初步设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5期。
张永健:《量化法律实证研究的因果革命》,《中国法律评论》2019年第2期。
张忠民:《环境司法专门化发展的实证检视:以环境审判机构和环境审判机制为中心》,《中国法学》2016年第6期。
张忠民:《环境与健康诉讼的困境与突破——以河南省高院公开的裁判文书(2009—2011)为样本》,《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张忠民:《生态破坏的司法救济——基于5792份环境裁判文书样本的分析》,《法学》2016年第10期。
赵凤梅、李军:《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历史性考察》,《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赵和旭:《当代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原理简述》,《江淮论坛》1990年第6期。
赵骏:《中国法律实证研究的回归与超越》,《政法论坛》2013年第2期。
赵龙、阮梦凡:《土地经营权抵押的破产处置——以“浙江大唐生态农业公司破产案”为实践》,《法律适用》2020年第2期。
赵琦:《刑事审判公开实施效果实证研究——基于传统与信息化两个途径的考察》,《现代法学》2012年第4期。
赵永巍、梁茜:《〈民法总则〉显失公平条款的类型化适用前瞻——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显失公平案例大数据分析出发》,《法律适用》2018年第1期。
赵正群、董妍:《中国大陆首批信息公开诉讼案件论析(2002—2008)》,《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
种明钊、顾培东:《西方法经济学评介》,《现代法学》1985年第1期。
种明钊:《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基础与法经济学的建立》,《现代法学》1983年第2期。
周林彬、黄健梅:《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聚焦经济理性》,《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周林彬、马恩斯:《数据财产归属的反思——基于卡尔多—希克斯模型》,《制度经济学研究》2018年第4期。
周林彬:《市场经济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
周林彬、王佩佩:《试论商事惯例的司法适用——一个经济法学的视角》,《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
周林彬、王睿:《法律与经济发展“中国经验”的再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周林彬:《中国法律经济学研究中的“非法学化”问题——以我国民商法和经济法的相关研究为例》,《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
周尚君、邵珠同:《核心价值观的司法适用实证研究——以276 份民事裁判文书为分析样本》,《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朱春华:《行政诉讼二审审判状况研究——基于对8家法院3980份裁判文书的统计分析》,《清华法学》2013年第4期。
朱慧、史晋川:《版权保护悖论的经济学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朱金东:《农村集体成员撤销权制度的实证分析——基于107 份裁判文书的整理》,《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朱力宇:《关于法律的经济分析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朱芒:《论指导性案例的内容构成》,《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朱全景:《法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的法律分析》,《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
朱宪辰、高岳:《法律变迁的“主观知识”解释——以业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为例的立法逻辑矛盾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朱宪辰、章平:《业主自治的可能性:基于复制动态的合作均衡条件》,《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3期。
邹川宁、王雷:《审判组织治理的实证研究》,《人民司法》2008年第1期。
左卫民:《实证研究:正在兴起的法学新范式》,《中国法律评论》2019年第6期。
左卫民:《刑事诉讼的经济分析》,《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学位论文
黄修启:《合同自由原则及限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刘福临:《“三权分置”下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1年。
中文报纸
程金华:《奢侈的学术时尚:法律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9日第7版。
外文专著
Herbert A.Simon,,Cambridge:MIT Press,1982.
Peter Cane,Herbert M.Kritzer,,:,2010.
Steven Shavell,,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外文期刊
Amy Farmer,Paul Pecorino,“Pretrial Bargaining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Endogenous Expenditure at Trial”,,2010.
Amy Farmer,“Pretrial Bargaining with Self-Serving Bias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2000.
Barry J.Nalebuff,“Credible Pretrial Negotiation”,,Vol.18,No.2,1987.
Bruce H.Kobayashi,Jeffrey S.Parker,“Civil Procedure:General Economic Analysis”,,1999.
Cheryl Xiaoning Long,“Does the Rights Hypothesis Apply to China?”,,Vol.53,No.4,2010.
Cheryl Xiaoning Long,Jun Wang,“Judicial Local Protectionism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IP Cases”,,Vol.42,2015.
Christine Jolls,Cass R.Sunstein,Richard Thaler,“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Vol.50,No.5,1998.
David S.Kaplan,Joyce Sadka,Jorge Luis Silva-Mendez,“Litigation and Settlement:New Evidence from Labor Courts in Mexico”,,Vol.5,No.2,2008.
Eric Langlais,“An Analysi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in Judicial Litigations:The Case with Loss/Disappointment Averse Plaintiffs”,,Vol.1,No.1,2010.
Henry S.Farber,Max H.Bazerman,“Why is there Disagreement in Bargaining?”,,Vol.77,No.2,1987.
George L.Priest,Benjamin Klein,“The Selection of Disputes for Litigation”,,Vol.13,No.1,1984.
James W.Hughes,Edward A.Snyder,“Allocation of Litigation Costs:American and English Rules”,,Vol.38,No.1,1998.
James W.Hughes,Edward A.Snyder,“Litigation and Settlement under the English and American Rules:Theory and Evidence”,,Vol.38,No.1,1995.
John P.Gould,“The Economics of Legal Conflicts”,,Vol.2,1973.
Katharina Pistor,Cheng-Gang Xu,“Governing Stock Marke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Lessons from China”,,Vol.7,No.1,2005.
Kuo-Chang Huang,Kong-Pin Chen,Chang-Ching Li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ettlement and Litigation—The Case of Taiwanese Labor Disputes”,,Vol.7,No.4,2010.
William M.Landes,“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ourts”,,Vol.14,No.1,1971.
Lewis A.Kornhauser,Richard L.Revesz,“Multidefendant Settlements:The Impact of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Vol.23,No.1,1994.
Lin Yu-Hsin,Chang Yun-Chien,“Does Mandating Cumulative Voting Weaken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pproach”,,Vol.52,2017.
Lucian Arye Bebchuk,“Litigation and Settlement under Imperfect Information”,,Vol.15,No.3,1984.
Lucian Arye Bebchuk,“Suing Solely To Extract a Settlement Offer”,,Vol.17,No.2,1988.
Geoffrey P.Miller,“Some Agency Problems in Settlement”,,Vol.16,1987.
Oliver Wendell Holmes,“The Path of the Law”,,Vol.10,No.8,1897.
Jeffrey J.Rachlinski,“Gains,Losses,and the Psychology of Litigation”,,Vol.70,No.1,1996.
Jennifer F.Reinganum,Louis L.Wilde,“Settlement,Litigation,and the Allocation of Litigation Costs”,,Vol.17,No.2,1986.
Richard A.Posner,“An Economic Approach to Legal Procedure and Judicial Administration”,,Vol.2,No.2,1973.
Richard A.Posner,“A Theory of Negligence”,,Vol.1,No.1,1972.
Richard A.Posner,Gary Becker,“The Future of Law and Economics”,,Vol.10,No.3,2014.
Robert Cooter,“Maturing into Normal Science:The Effect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on Law and Economics”,,Vol.5,2011.
Daniel L.Rubinfeld,Suzanne Scotchmer,“Contingent Fees for Attorneys:An Economic Analysis”,,Vol.24,No.3,1993.
Shari Seidman Diamond,Pam Mueller,“Empirical Legal Scholarship in Law Reviews”,,Vol.6,No.1,2010.
Stephen J.Choi,G.Mitu Gulati,Eric A.Posner,“Judicial Evaluations and Information Forcing:Ranking State High Courts and Their Judges”,,Vol.58,2009.
中国涉外仲裁裁决司法审查:案例与评析
A Study on Setting Aside of Arbitration Award with Foreign Elements in China:Typical Cases and Analysis中国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政策与法律
The Reuse And Recycling Of Solid Waste In China:Policies And Laws专利劫持行为法律规制论
Legal Regulation against Patent Hold-upTRIPS协议与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
TRIPS AGREEMENT AND CHINESE INTELLCTUAL PROPERTY POLICY司法透明的理论与推进路径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