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ound of new Chinese poetry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poetics. Sound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e musical attributes of poetry, but because music itself is not poetry, musicality cannot includ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Chinese new poetry. Therefore, adopting the term sound is more effective. In addi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sounds and sounds, pointing to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same problem. In poetry, sound mainly refers to the laws related to music, mainly written language, and sound focuses on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produced by musical accompaniment or other oral means. This book takes the new Chinese poetry 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tudies the sound of Chinese new poetry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This book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based on the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of new Chinese poetry 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integrates the research of literary history, cultural history and linguistics, while showing the richness of sound in Chinese new poetry 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also tries to open up a new research path for the sound research of Chinese new poetry.(AI翻译)
翟月琴:(著)
翟月琴,女,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诗歌和戏剧。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东亚系访问学者。曾出版专著《独弦琴:诗人的抒情声音》,在《清华学报》(台北)、《东方文化》(香港)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评论》《戏剧艺术》《华文文学》等重要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
[俄]安年斯基等:《跨世纪抒情——俄苏先锋派诗选》,荀红军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德]保罗·策兰:《保罗·策兰诗文选》,王家新、芮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法]彼埃尔·勒韦尔迪:《勒韦尔迪诗选》,树才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俄]茨维塔耶娃:《茨维塔耶娃诗集》,汪剑钊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美]菲利普·拉金:《菲利普·拉金诗选》,桑克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希腊]卡瓦菲斯:《卡瓦菲斯诗集》,黄灿然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华莱士·史蒂文斯:《最高虚构笔记:史蒂文斯诗文集》,陈东飚、张枣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勒内·夏尔:《勒内·夏尔诗选》,树才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美]罗伯特·洛威尔等:《美国自白派诗选》,赵琼、岛子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俄]普希金:《普希金诗选》,查良铮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波兰]切·米沃什:《切·米沃什诗选》,张曙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R.P.沃伦:《沃伦诗选》,周伟驰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特朗斯特罗姆全集》,李笠译,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
[英]雪莱:《雪莱诗选》,江枫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法]伊夫·博纳富瓦:《博纳富瓦诗选》,郭宏安、树才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三国魏)曹操:《曹操集》上册,夏传才注,中华书局1974年版。
(三国魏)曹植:《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三国魏)阮籍:《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艾青:《归来的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安琪、远村、黄礼孩编:《中间代诗全集》上、下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安琪:《像杜拉斯一样生活》,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柏桦:《望气的人》,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版。
柏桦:《往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柏桦:《今天的激情:柏桦十年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柏桦:《夜航船:江南七家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柏桦:《水绘仙侣——1642—1651:冒辟疆与董小宛》,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柏桦:《演春与种梨》,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柏桦:《山水手记》,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北岛:《北岛诗选》,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
北岛:《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北岛:《时间的玫瑰》,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北岛:《北岛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昌耀:《昌耀诗文总集》,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陈东东编选:《行板如歌——音乐与人生》,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陈东东:《词的变奏》,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陈东东:《海神的一夜》,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陈东东:《明净的部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陈东东:《短篇·流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陈东东:《即景与杂说》,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
陈东东:《夏之书·解禁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梦家:《陈梦家诗全编》,杭州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陈树才选编:《1999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树才选编:《2000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先发:《春天的死亡之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陈先发:《前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先发:《写碑之心》,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程光炜编选:《岁月的遗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程光炜、洪子诚编选:《第三代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大卫:《内心剧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丁当:《房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多多:《多多诗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戈麦、西渡编:《戈麦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耿占春编,蓝蓝:《内心生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顾城:《顾城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顾城、顾工编:《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海男:《虚构的玫瑰》,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海子、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韩东:《白色的石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韩东:《爸爸在天上看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韩作荣主编:《情人花朵:〈人民文学〉新诗歌》,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黑大春:《黑大春歌诗集》,长征出版社2006年版。
虹影:《鱼教会鱼歌唱》,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侯马:《他手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胡宽、牛汉、徐放主编:《胡宽诗集》,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
胡续冬:《日历之力》,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黄灿然:《必要的角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黄灿然:《奇迹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黄灿然:《我的灵魂》,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江河:《太阳和他的反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蓝蓝:《睡梦 睡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蓝蓝:《诗篇》,长征出版社2006年版。
蓝蓝:《从这里,到这里》,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李丽中、张雷等选评:《朦胧诗后:中国先锋诗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李少君主编:《21世纪诗歌精选》第一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李少君主编:《21世纪诗歌精选》第二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李亚伟:《豪猪的诗篇》,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梁晓明、南野等主编:《中国先锋诗歌档案》,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刘希全主编:《先锋诗歌2002》,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骆一禾、张玞编:《骆一禾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吕德安:《适得其所》,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欧阳江河:《谁去谁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欧阳江河:《透过词语的玻璃》,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欧阳江河:《事物的眼泪》,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潘维:《潘维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桑克:《转台游戏》,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诗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编:《世纪心声——朗诵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沈浩波:《蝴蝶》,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
舒丹丹译:《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舒婷:《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宋琳、张小波等:《城市人》,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宋琳:《门厅》,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孙党伯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孙方杰、王夫刚选编:《到诗篇中朗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孙文波:《孙文波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孙文波:《与无关有关》,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覃子豪:《覃子豪诗选》,香港文艺风出版社1987年版。
唐晓渡编选:《先锋诗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万夏、潇潇主编:《后朦胧诗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王敖:《王道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光明主编:《2002—2003中国诗歌年选》,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光明编选:《2004中国诗歌年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王光明编选:《2005中国诗歌年选》,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王光明编选:《2006中国诗歌年选》,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王光明编选:《2007中国诗歌年选》,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王光明编选:《2008中国诗歌年选》,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王光明编选:《2009中国诗歌年选》,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
王光明编选:《2010中国诗歌年选》,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
王光明编选:《2011中国诗歌年选》,花城出版社2012年版。
王家新、沈睿编:《当代欧美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王家新:《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王家新:《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王家新:《王家新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家新:《没有英雄的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家新:《为凤凰找寻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家新:《未完成的诗》,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王家新:《雪的款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家新:《在你的晚脸前》,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2001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2002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2003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2004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2005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2006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2003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2009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2010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王蒙主编,宗仁发选编:《2012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王小妮:《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王小妮:《王小妮的诗:半个我正在疼痛》,华艺出版社2005年版。
王小妮:《有什么在我心里一过》,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王寅:《刺破梦境》,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版。
王寅:《王寅诗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年版。
西川:《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西川:《隐秘的汇合》,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西川:《西川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西川:《深浅:西川诗文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
西川:《个人好恶》,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西渡:《雪景中的柏拉图》,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西渡、郭骅编:《先锋诗歌档案》,重庆出版社2004年。
溪萍编:《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萧开愚:《萧开愚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萧开愚:《联动的风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肖水:《中文课》,台北酿2012年版。
谢冕、唐晓渡主编,陈超编选:《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谢冕、唐晓渡主编,崔卫平选编:《苹果上的豹——女性诗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谢冕主编,刘福春副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谢冕主编:《中国新诗总系》全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徐敬亚、孟浪等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严力:《严力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阎月君、周宏坤选编:《后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杨爱群、陈力编选:《新中国朗诵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杨克:《陌生的十字路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杨克主编:《90年代实力诗人诗选》,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
杨克:《笨拙的手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杨克主编:《1999中国新诗年鉴》,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杨克主编:《2000中国新诗年鉴》,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杨克主编:《2001中国新诗年鉴》,海风出版社2002年版。
杨克:《广西当代作家丛书·杨克卷》,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
杨克主编:《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海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杨克主编:《2008中国新诗年鉴》,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杨克主编:《60年中国青春诗歌经典》,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杨黎:《灿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杨黎:《一起吃饭的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杨炼、顾城等:《五人诗选》,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杨炼、宇峰:《太阳与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杨炼、友友:《人景·鬼话:杨炼、友友海外漂泊手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杨炼:《大海停止之处:杨炼作品1982—1987诗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杨炼:《叙事诗》,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杨牧:《杨牧诗集Ⅲ》,台北洪范书店2010年版。
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伊蕾:《伊蕾诗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伊沙:《饿死诗人》,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版。
伊沙:《我的英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伊沙:《伊沙诗选》,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于坚:《于坚诗集·对一只乌鸦的命名》,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
于坚:《棕皮手记》,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于坚:《于坚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于坚:《于坚诗歌·便条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于坚:《O档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于坚:《只有大海苍茫如幕》,长征出版社2006年版。
于坚:《在漫长的旅途中》,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于坚:《于坚诗学随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俞心樵:《俞心樵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宇向:《宇向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臧棣、萧开愚等编:《中国诗歌评论——诗在上游》,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臧棣:《燕园纪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臧棣选编:《1998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臧棣:《风吹草动》,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
臧棣:《新鲜的荆棘》,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臧棣:《宇宙是扁的》,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臧棣:《慧根丛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翟永明:《女人》,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翟永明:《在一切玫瑰之上》,沈阳出版社1992年版。
翟永明:《翟永明诗集》,成都出版社1994年版。
翟永明:《称之为一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翟永明:《黑夜里的素歌》,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翟永明:《终于使我周转不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翟永明:《最委婉的词》,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翟永明:《十四首素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广天:《板歌》,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张清华主编:《2001年中国最佳诗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张清华主编:《2008年诗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张曙光:《小丑的花格外衣》,文化艺术出版公司1998年版。
张曙光:《午后的降雪》,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枣:《春秋来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张枣:《张枣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郑小琼:《暗夜》,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郑小琼:《散落在机台上的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钟鸣:《旁观者》共三册,海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钟鸣:《中国杂技:硬椅子》,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周伦佑:《周伦佑诗选》,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诗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邹荻帆、谢冕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邹进、霍用灵编:《情绪与感觉——新生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此外,参考的诗歌刊物主要有《今天》《现代汉诗》《当代国际诗坛》《诗歌与人》《诗江湖》《下半身》《南京评论》《诗东西》《独立》《当代诗》《读诗》《飞地》等。
[爱尔兰]西默斯·希尼:《希尼诗文集》,吴德安等译,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爱沙尼亚]扎娜·明茨、伊·切尔诺夫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王薇生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诗的见证》,黄灿然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德]G.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宇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李双志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德]W.希尔德斯海姆:《莫扎特论》,余匡复、余未来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德]威廉·狄尔泰:《体验与诗:莱辛·歌德·诺瓦利斯·荷尔德林》,胡其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俄]奥斯普·曼德尔施塔姆:《曼德尔施塔姆随笔选》,黄灿然等译,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
[俄]巴赫金:《周边集》,李辉凡、张捷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俄]瓦·叶·哈里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法]阿兰·科尔班:《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王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茨维坦·托多洛夫、罗贝尔·勒格罗等:《个体在艺术中的诞生》,鲁京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茨维坦·托多洛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法]蒂菲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法]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刘自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法]罗兰·巴特:《文之悦》,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马塞尔·雷蒙:《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邓丽丹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批评与临床》,刘云虹、曹丹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法]瓦雷里:《瓦莱里诗歌全集》,葛雷、梁栋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斐多:柏拉图对话录》,杨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加拿大]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捷克]米兰·昆德拉:《笑忘录》,莫雅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捷克]亚罗斯拉夫·普实克编:《抒情与史诗:中国现代文学论集》,郭建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美]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埃德蒙·威尔逊:《阿克瑟尔的城堡:1870年至1930年的想象文学研究》,黄念欣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爱德华·T.科恩:《作曲家的人格声音》,何弦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爱德华·罗特斯坦:《心灵的标符:音乐与数学的内在生命》,李晓东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布罗茨基:《见证与愉悦》,黄灿然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美]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布罗茨基论诗和诗人》,刘文飞、唐烈英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美]高友工、梅祖麟:《唐诗的魅力——诗语的结构主义批评》,李世耀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美]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等:《读诗的艺术》,王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瑶、王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美]雷纳·威莱克:《西方四大批评家》,林骧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美]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张宏生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腾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罗伯特·司格勒斯:《符号学与文学》,谭大立、龚见明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M.H.艾布拉姆斯:《以文行事:艾布拉姆斯精选集》,赵毅衡、周劲松等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杨德友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刘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美]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钟振振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美]唐纳德·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周荣胜等译,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
[美]田晓菲:《留白:写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之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美]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奚密:《台湾现代诗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9年版。
[美]奚密:《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陈引驰、陈磊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宇文所安:《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贾晋华、钱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迈尔斯:《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帕斯选集》上、下卷,赵振江等编译,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挪威]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瑞士]埃米尔·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胡其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苏]彼得洛夫斯基:《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苏]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集》中卷,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新加坡]萧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王夫之诗学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匈]李斯特:《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张洪岛、张洪模等译,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李永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英]锡德尼:《为诗辩护》,钱学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Alan B Galt:,Bern:H.Lang,1973.
Albin J.Zak:,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
Attridge,Derek,Poetic & Rhyth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Carper,Thomas Arrridge,Derek,Meter and Meaning:,New York:Routledge,2003.
Charles Bernstei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98.
Christopher Lupk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8.
Cooper,G.Burns,,Redwood C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D.W.Winnicott:,New York:Tavistock,1989.
Gross,Harvey & Mcdwell,Robert,Sound and Form in Modern Poetry,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
Hollander,John,Vision and Resona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Joseph.Frank, .William J.Handy and Max Westbrook(eds.),New York:The Fress Press,1974.
Krystyna Mazur,,John Ashbery,New York:Routledge,2005.
Maghiel van Crevel,Tian Yuan Tan and Michel Hockx:,Leiden·Boston:Brill,2009.
Ong.Walter J,Orality and literacy:,New York:Routledge,1988.
Voices in Revolution Poetry and Auditory Imagination in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2009.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王运熙、周锋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宋)沈括:《梦溪笔谈校证》,胡道静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诗刊》编辑部编:《新诗歌的发展问题》1—4,作家出版社1959—1961年版。
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柏桦:《外国诗歌在中国》,巴蜀书社2008年版。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会议论文),2007年。
边建松:《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卞之琳:《卞之琳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常文昌:《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陈超编:《最新先锋诗论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陈超:《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大为:《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陈均:《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陈思和、杨扬编:《九十年代批评文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
陈旭光编选:《快餐馆里的冷风景:诗歌诗论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陈旭光:《中西诗学的会通——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仲义:《诗的哗变》,鹭江出版社1994年版。
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陈子展撰,徐志啸导读:《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程光炜:《程光炜诗歌时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华书局2006年版。
邓程:《论新诗的出路:新诗诗论对传统的态度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丁鲁:《中国新诗格律问题》,昆仑出版社2010年版。
废名、陈子善编:《论新诗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冯至:《冯至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傅浩:《英国运动派诗学》,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高兰编:《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耿占春:《观察者的幻象》,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顾颉刚、钱小柏编:《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海岸选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何其芳:《关于写诗与读诗》,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子诚:《学习对诗说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胡怀琛编纂:《尝试集批评与讨论》,泰东图书局1923年版。
胡怀琛编纂:《新诗概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胡怀琛:《小诗研究》,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胡怀琛:《诗学讨论集》,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年版。
胡适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1917—1927),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胡适:《白话文学史》,新月书店1939年版。
黄玫:《韵律与意义:20世纪俄罗斯诗学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
简政珍:《台湾现代诗美学》,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江弱水:《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丛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江弱水:《抽思织锦:诗学观念与文体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江弱水:《古典诗的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江依铮:《现代图像诗中的音乐性》,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敬文东:《抒情的盆地》,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敬文东:《中国当代诗歌的精神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黎志敏:《诗学构建:形式与意象》,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广田:《诗的艺术》,开明书店1943年版。
李健吾、郭宏安编:《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振声:《季节轮换:“第三代”诗叙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梁实秋、徐静波编:《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梁宗岱:《宗岱的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梁宗岱、卫建民校注:《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梁宗岱:《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燎原:《海子评传》,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
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廖亦武编:《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刘半农编、刘复辑:《初期白话诗稿》,星云堂书店1933年版。
刘波:《“第三代”诗歌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刘春:《朦胧诗以后》,昆仑出版社2008年版。
刘春:《一个人的诗歌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大白:《旧诗新话》,开明书店1928年版。
刘方喜:《声情说:诗学思想之中国表述》,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刘方喜:《“汉语文化共享体”与中国新诗论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刘福春:《中国新诗编年史》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涛:《百年汉诗形式的理论探求——20世纪现代格律诗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现强:《汉语诗歌的节奏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刘尧民:《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陆正兰:《歌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陆志韦:《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陆志韦:《中国诗五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版。
路文彬:《视觉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失聪》,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和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9年版。
罗志田:《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骆寒超:《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吕同六:《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下,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编修:《触摸·旁通·分享:中日当代诗歌对话》,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潘颂德:《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钱谷融:《钱谷融论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饶孟侃、王锦厚、陈丽莉编:《饶孟侃诗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任半塘:《唐声诗》上、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沈从文:《抽象的抒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沈苇、武红编:《中国作家访谈录》,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年版。
沈亚丹:《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孙玉石:《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学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唐圭璋:《元人小令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唐晓渡、西川主编:《当代国际诗坛》第4辑,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干:《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家新、孙文波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靖献、谢谦译:《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0年版。
王力:《王力词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王力:《现代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王书婷:《新诗节奏和意象的理论与实践(1917—1937)》,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年版。
王佐良:《论诗的翻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佐良:《王佐良随笔:心智文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佐良:《英国诗史》,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论新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吴梅、郭英德编:《吴梅词曲论四种》,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吴盛青、高嘉谦主编:《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吴为善:《汉语韵律句法结构探索》,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吴翔林:《英诗格律及自由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选编》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西渡:《守望与倾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锡金:《标点符号怎样使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年版。
谢冕、唐晓渡主编,吴思敬编选:《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徐遒翔编:《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史料集》(1937—1949),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下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杨晓霭:《宋代声诗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姚家华编:《朦胧诗论争集》,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叶公超、陈子善编:《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一行:《词学伦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殷国明:《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于坚:《于坚诗学随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版。
余光中:《掌上雨》,大林出版社1970年版。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张曙光、孙文波、西渡编:《语言:形式的命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桃洲、孙晓娅主编:《内外之间: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张晓红:《互文视野中的女性诗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新颖、坂井洋史:《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张远山:《汉语的奇迹》,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章太炎演讲,曹聚仁编:《国学概论》,泰东图书局1922年版。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章太炎,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赵元任:《赵元任音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版。
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周殿福:《艺术语言发音基础》,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1980年版。
周瓒:《透过诗歌写作的潜望镜》,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朱光潜:《谈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自清:《新诗杂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自清:《中国歌谣》,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贝恩:《诗应当改善人生吗?》,《当代国际诗坛》第4辑,贺骥译,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英]布莱恩·霍尔顿:《杨炼诗集译事》,《诗探索》,蒋登科译,2002年第3—4辑。
[美]奚密:《论现代汉诗的环形结构》,《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3期。
[美]奚密:《诗与戏剧的互动——于坚〈0档案〉的探微》,《诗探索》1998年第3期。
[美]奚密:《杨牧:台湾现代诗的Game—Changer》,《台湾文学学报》2010年12月第17期。
[美]奚密:《中国式的后现代——现代汉诗的文化政治》,《中国研究》1998年9月第37期。《“2011年中克诗人互访交流项目”圆满结束》,《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十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诗歌的声音与形象——“传媒与中国新诗”暨“央视新年新诗会”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柏桦:《旁观与亲历:王寅的诗歌》,《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卞之琳:《哼唱型节奏(吟调)和说话型节奏(诵调)》,《作家通讯》1954年第9期。
蔡宗齐、李冠兰译:《节奏 句式 诗境——古典诗歌传统的新解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曹成竹:《从“民族的诗”到“民族志诗学”——从歌谣运动的两处细节谈起》,《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朝戈金:《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陈大卫:《论于坚诗歌迈向“微物叙事”的口语写作》,《台湾诗学学刊》2012年7月第19号。
陈丹:《寻找城市的精神——以成都为例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书写的得与失》,《当代文坛》2010年第3期。
陈东东、木朵:《陈东东访谈 诗跟内心生活的水平同等高》,《诗选刊》2003年第10期。
陈东东:《杂志八十年代》,《诗林》2008年第2期。
陈卫、陈茜:《音乐性与中国当代诗歌》,《江汉论坛》2010年第7期。
陈仲义:《现代诗语与文言诗语的分野——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6期。
陈仲义:《重启:语音变奏及纯音演出——现代诗语修辞研究之四》,《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邓仁:《顿和它的活动——诗歌狭义节奏论》,《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2期。
邓仁:《回环——诗歌广义节奏论》,《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丁瑞根:《陆志韦〈渡河〉与新诗形式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1期。
范荣:《杜拉斯的写作:句子、场景、叙事——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教授访谈录》,《法国研究》2012年第3期。
方长安:《1920年代初中国新诗中的“西方”》,《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
傅宗洪:《“音乐的”还是“文学的”?——歌谣运动与现代史学传统的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9期。
傅宗洪:《延安时期民歌改造的诗学阐释》,《文学评论》2011年第5期。
高小康:《在“诗”与“歌”之间的振荡》,《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郜元宝:《汉语之命运——百年未完的争辩》,《南方文坛》2009年第2期。
公木:《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胡兴:《声音的发现——论一种新的诗歌倾向》,《山花》1989年第5期。
胡续冬:《诗歌:自我的腾挪》,《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
黄灿然:《译诗中的现代敏感》,《读书》1998年第5期。
黄丹纳:《论新声诗的现代性》,《中州学刊》2011年第3期。
黄丹纳:《新声诗初探》,《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黄悦:《中国传统诗歌格律的美学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第5期。
金盾:《从诗朗诵的活跃谈起》,《诗刊》1982年第9期。
金燕、贺中:《把诗歌带回到声音里去》,《艺术评论》2004年第4期。
冷霜:《分叉的想象——重读林庚1930年代的新诗格律思想》,《新诗评论》2006年第2辑。
李荣启:《文学语言节奏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4期。
李怡:《“新诗现代化”及其中国意义——重温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思想》,《文学评论》2011年第5期。
李章斌:《多多诗歌的音乐结构》,《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3期。
李章斌:《瘸腿的诗学——关于当代新诗批评音乐维度的一些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李章斌:《韵律如何由“内”而“外”——谈“内在韵律”的限度与出路问题》,《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
李振声:《晚期桐城“文”观念的“旧”中之“新”——中国新文学“前史”研究之一》,《文艺争鸣》2011年第10期。
燎原:《诗歌写作中的“普通话”与“方言”》,《大昆仑》创刊号,2011年。
廖亦武:《朗诵》,民刊《现代汉诗》,1994年春夏合卷。
林少阳:《未竟的白话文——围绕着“音”展开的汉语新诗史》,《新诗评论》2006年第2辑。
刘继业:《朗诵诗理论探索与中国现代诗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刘淑玲:《〈大公报·战线〉与抗战时期的朗诵诗》,《河北学刊》2001年第6期。
刘再复、楼肇明:《关于新诗艺术形式问题的质疑》,《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
罗念生:《格律诗谈》,《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罗文军:《成都内外——对四川第三代诗歌传播的社会学考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罗振亚:《“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梅家玲:《有声的文学史——“声音”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汉学研究》2011年第29卷第2期。
钱志熙:《歌谣、乐章、徒诗——论诗歌史的三大分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沈亚丹:《通向寂静之途——论汉语诗歌音乐性的变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沈亚丹:《声音的秩序——汉语诗律作为国人宇宙意识的形式化呈现》,《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孙大雨:《诗歌底格律》(续),《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7年第2期。
孙基林:《论“第三代诗”的本体意识》,《文史哲》1996年第6期。
孙绍振:《我国古典诗歌节奏的历史发展及其他》,《诗探索》1980年第1期。
唐文吉:《声音与中国诗歌》,《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期。
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江文也的音乐与诗歌》,《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王东东:《护身符、练习曲与哀歌:语言的灵魂——张枣论》,《新诗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辑。
王干:《辉煌的生命空间——论杨炼的组诗》,《文学评论》1987年第5期。
王光明:《诗歌的题材与形式》,《山花》1988年第5期。
王家新:《翻译与中国新诗的语言问题》,《文艺研究》2011年第10期。
王力:《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
王莅:《歌谣:新诗的另一种开端——略论新诗初创期拟歌谣体新诗创作》,《清华学报》2009年增2期。
王书婷:《寻找“富于暗示的音义凑拍的诗”——论现代派的“纯诗”艺术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3期。
王小妮、木朵:《诗是现实中的意外》,《诗潮》2004年第1期。
王雪松:《闻一多的诗歌节奏理论与实践》,《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
王泽龙、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内涵论析》,《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文学武:《朱光潜、梁宗岱诗学理论比较论》,《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
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西川:《这十年来》,《诗刊》2011年9月号(上半月刊)。
西渡:《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4期。
西渡:《诗歌中的声音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锡金:《朗诵的诗和诗的朗诵》,《战地》1938年6月1日。
徐盛桓:《论诗的织体》,《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颜炼军:《“天鹅”在当代汉语新诗中的诗意漂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1期。
杨炼:《中文之内》,《天涯》1999年第2期。
杨炼、阿莱士:《杨炼与阿莱士对话:方言写作,大象和老鼠的交流》,《诗东西》2011年第3期。
杨雄:《唱诗论——关于今诗形式、传播的思考》,《山花》2009年第14期。
杨扬:《海派文学与地缘文化》,《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杨扬:《城市空间与文学类型——论作为文学类型的海派文学》,《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杨扬:《南移与北归——从文学视角看城市文化的变迁》,《中文自学指导》2009年第1期。
杨志学:《论诗歌的传播特质》,《延安文学》2006年第2期。
于坚、陶乃侃:《“抱着一块石头沉到底”》,《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
于坚:《玻璃盒、自我、诗歌的音乐性——与德国青年诗人巴斯·波特舍对谈》,《青年文学》2008年第6期。
于坚:《在汉语中思考诗》,《文学报》2008年4月3日。
于坚:《如果不是工匠式写作,你会被淘汰》,《南方周末》,2013年11月7日。
于晓磊:《上世纪20至40年代新诗朗诵与新诗语言的关系》,《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余夏云:《出夏之梅:陆忆敏的诗》,《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
臧棣:《后朦胧诗人: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文艺争鸣》1996年第1期。
臧棣:《记忆的诗歌叙事学——细读西渡的〈一个钟表匠的记忆〉》,《诗探索》2002年第1—2辑。
翟永明:《再谈“黑夜意识”和“女性诗歌”》,《诗探索》1995年第1辑。
翟月琴:《轮回与上升:陈东东诗歌的声音抒情传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张闳:《丽娃河畔的纳喀索斯——宋琳诗歌的抒情品质及其焦虑》,《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张清华:《持续狂欢·伦理震荡·中产趣味——对新世纪诗歌状况的一个简略考察》,《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张清华:《当代诗歌中的地方美学与地域意识形态——从文化地理视角的观察》,《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
张桃洲:《诗歌的非朗诵时代》,《诗选刊》2006年第6期。
张桃洲:《论西渡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声音问题》,《艺术广角》2008年第2期。
张桃洲:《内在旋律:20世纪自由体新诗格律的实质》,《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
张枣、颜炼军:《“甜”——与诗人张枣一席谈》,《名作欣赏》2010年第10期。
张枣:《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当代中国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上海文学》2001年第1期。
赵飞:《剔清那不洁的千层音——论诗歌语言的声音配置》,《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赵黎明:《“音律中心”论与诗“从朗诵入手”——朱光潜的解诗理论》,《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
赵黎明:《格调诗学传统与朱光潜现代“声律批评”观的建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赵黎明:《“声诗”传统与现代解释学的“声解”理论建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赵心宪:《“朗诵诗”的文体形式及诗学阐释——抗战诗歌朗诵运动的诗学反思之二》,《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
赵毅衡:《汉语诗歌的节奏不是由顿构成的》,《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期。
郑成志:《初期白话诗的另一种形式构想——以刘半农、赵元任和陆志韦等人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7期。
郑慧如:《新诗的音乐性——台湾诗例》,杨宗翰:《当代诗学》,台北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台湾文学研究所,2005年第1期。
郑毓瑜:《声音与意义——“自然音节”与现代汉诗学》,《清华学报》2014年第44卷第1期。
钟鸣:《笼子里的鸟儿和外面的俄尔甫斯》,《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
钟鸣:《旁观与见证》,《诗探索》1996年第1期。
钟润生、黄灿然:《“以前是我在写诗,现在是诗在写我”》,《深圳特区报》2012年9月25日。
周峰:《现代诗歌的音乐性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周佩红:《城市诗发展走向漫议》,《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6期。
朱大可:《懒慵的自由——宋琳及其诗论》,《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3期。
朱光潜:《谈新诗格律》,《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李力:《百年歌词创作繁荣及其对新诗创作的启示》,四川大学,2006年。
张入云:《问题史:中国新诗的音乐性(1917—1949)》,复旦大学,2011年。
雷斯予:《诗歌里的“声音”: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云南大学,2012年。
诗生活:http://www.poemlife.com/
今天:http://www.jintian.net/today/
中国诗歌网:http://www.poetry—cn.com/
中国诗歌库:http://www.shigeku.org/
灵石岛:http://www.lingshidao.cn/
flash超文学网站:http://home.educities.edu.tw/purism/aa01.htm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