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7]《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9—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1]《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二)古籍类
[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译:《老子道德经注校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
[2](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
[3](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徐小蛮标点:《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5](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6]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
[7]赵守正:《管子译注》(上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蒋南华等注译:《荀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0]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中华书局2011年版。
[11](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明)王阳明撰,于自立、孔薇、杨骅骁注译:《传习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3](汉)贾谊撰,闫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14](清)唐甄著,吴泽民编校:《潜书:附诗文录》,中华书局1955年版。
[15]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16]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7]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0年版。
[18]石磊译注:《商君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
(三)国内学术论著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
[2]童世骏:《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版。
[6]唐君毅:《心物与人生》,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
[7]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8]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9]方克立、李锦全:《现代新儒家学案》(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徐复观:《问录选粹》,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
[1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13]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15]《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6]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17]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吕思勉:《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9]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中国友谊出版社2012年版。
[20]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21]《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3]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4]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5]王树增:《解放战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叶笃初、王作成:《党员干部艰苦奋斗作风读本》,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
[2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8]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9]陈会颖:《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30]李步云:《论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1]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徐显明:《人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第2版),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5]《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6]汪中求:《契约精神》,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37]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39]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41]《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42]《郭嵩焘日记》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3]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4]王栻:《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四)国外学术论著
[1][英]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美]克拉克洪:《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美]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美]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严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5][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6][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7][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8][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9][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3][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5][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6][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8][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9][英]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0][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1][英]穆勒:《论自由》,孔凡礼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美]穆迪莫·艾德勒:《六大观念》,郗庆华、薛笙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2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6][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下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7][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闫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8][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9][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0][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张体伟,孙豫宁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31][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3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李修建、张云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德]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1][美]约瑟夫·格利高里·迈哈内:《通往和谐之路:马克思主义、儒家与和谐概念》,铁阉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2期。
[2][韩]赵英南、郑钟昊:《中国的软实力:讨论、资源和前景》,《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
[3][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4]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4期。
[5]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6]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8][美]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9][美]杜维明:《中国的崛起需要文化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10]冯务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11]余金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解读》,《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12]欧阳康、张冉:《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资源》,《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
[13]王红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传统文化渊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1期。
[14]周荫祖:《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精神》,《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15]刘林元:《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6]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理论参考》2012年第10期。
[17]董四代、刘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考》,《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8]杨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价值诉求》,《理论界》2011年第3期。
[19]李承宗、张宗良、谢翠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目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0]夏兴有:《现代性的历史境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21]郭小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旨归》,《实事求是》2013年第3期。
[22]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党建》2013年第8期。
[23]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24]李贵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5]陈海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保定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26]徐剑雄:《论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的作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27]徐剑锋:《渊源、动力、纽带: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经纬》2010年。
[28]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
[29]刘晓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视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
[30]赵传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文化特质》,《学习论坛》2013年第2期。
[31]郭新和:《论邓小平理论的文化意蕴》,《求实》2000年第5期。
[32]朱艾雨、胡传法:《邓小平理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3]章征科:《邓小平理论的文化特性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4]武夷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内涵》,《前沿》2004年第12期。
[35]朱人求:《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三个代表”的文化哲学诠释》,《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0期。
[36]彭海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观解读》,《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7]周荫祖:《“三个代表”与党的文化精神》,《求实》2002年第3期。
[38]郭树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文化意义》,《人大研究》2001年第6期。
[39]查有梁:《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渊源》,《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40]周军:《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学基础》,《学术交流》2005年第9期。
[41]张谨:《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意蕴》,《学术交流》2011年第10期。
[42]葛英杰:《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底蕴探析》,《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43]陈尚志:《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4]韩庆祥:《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重要问题》,《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5]张奎良:《以人为本的世界历史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46]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
[47]程竹汝:《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晋阳学刊》2014年第1期。
[48]朱可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支撑》,《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49]邹升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特征及其文化生态建设》,《学术论坛》2013年第6期。
[50]汪涛、郑云天、施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统一性》,《理论建设》2012年第5期。
[51]范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文化渊源》,《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52]周利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学术探索》2013年第6期。
[53]冯雷:《海外人士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1期。
[54]洪朝晖:《“中国特殊论”颠覆西方经典理论》,《廉政瞭望》2006年第10期。
[55]张汝伦:《文化研究三题议》,《复旦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56]黄楠森:《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新华文摘》1998年第3期。
[57]衣俊卿:《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北方论丛》2001年第1期。
[58]宋定国:《反和平演变的锐利武器——毛泽东关于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59]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8期。
[60]韩庆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话语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61]贾建芳:《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3期。
[6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
[63]朱谐汉:《洪秀全的社会理想与太平天国的兴衰》,《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64]谭德贵、李纪岩:《中国古代的“为公”思想》,《理论学习》2002年第10期。
[65]史国瑞:《论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人文杂志》1985年第5期。
[66]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红旗文稿》2013年第18期。
[67]陈新、曾耀荣:《试论红色精神与党的思想建设之关系》,《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68]卫建林:《党的历史是形成和完善群众路线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69]韩庆祥、陈远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3期。
[70]韩云川:《坚持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71]孙伟平、齐友:《略论科学的价值》,《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72]刘泽雨:《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73]邹广文:《论市场经济的文化内蕴》,《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74]李宏运、吴保民:《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75]翟昌民:《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76]李维武:《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如何继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
[77]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
[78]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9]张岱年:《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1]王湘江:《中国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9月13日第2版。
[2]丁建庭:《为金砖国家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南方日报》2014年7月17日第2版。
[3]刘庭华:《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学习时报》2005年8月22日第7版。
[4]周忠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支撑》,《学习时报》2012年7月9日第3版。
[5]蒋国林:《“三个代表”中的文化精神》,《社会科学报》2002年3月7日第4版。
[6]王真等:《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蕴涵》,《解放军报》2006年9月14日第6版。
[7]周忠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支撑》,《学习时报》2012年7月9日第3版。
[1]王新颖主编:《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2]胡代光、周安军编:《当代国外学者论市场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编:《关键抉择: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