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籍类(含今人辑校、注译)
《十三经注疏》之《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王贻樑:《穆天子传汇校集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中华书局1964年版。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9年版。
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胡渭:《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二 甲骨文、金文著录书(简称)及工具书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9—1982年版。《合集》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胡厚宣主编,肖良琼等编:《甲骨文合集来源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彭邦炯、谢济、马季凡:《甲骨文合集补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合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中华书局1980年版。《屯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小屯南地甲骨补遗》,《考古学集刊》第9集。《屯南补》
李学勤、齐文心、艾兰:《英国所藏甲骨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英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花东》
许进雄:《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影印本,1979年。《怀特》
胡厚宣:《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苏德》
李学勤等:《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中华书局1999年版。《瑞典》
《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藏品·甲骨文字》,天理大学天理教道友社, 1987年。《天理》
董作宾:《殷虚文字甲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甲》
董作宾:《殷虚文字乙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乙》
钟柏生:《殷虚文字乙编补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5年。《乙补》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购藏甲骨集》,史语所珍藏史料暨典籍系列之四,2009年。《史购》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通》
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粹》
曹玮:《周原甲骨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蔡哲茂:《甲骨缀合集》,台北乐学书局1999年版。
蔡哲茂:《甲骨缀合续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版。
黄天树:《甲骨拼合集》,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版。《集成》
刘雨、卢岩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近出》
孙海波:《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刘钊等:《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周法高、张日昇:《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1970年。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
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增订版),汲古书院1971年版。
王心怡:《商周图形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饶宗颐:《甲骨文通检》地名、田猎分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1998年版。
沈建华、曹锦炎:《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宋镇豪:《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 考古发掘(研究)报告
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洛阳考古集成·夏商周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年第10期。
夏商周断代工程朝歌遗址调查组:《1998年鹤壁市、淇县晚商遗址考古调查报告》,《华夏考古》2006年第1期。
江西省文物研究所等:《江西樟树吴城商代遗址西城墙解剖的主要收获》,《南方文物》2003年第3期。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4期。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杨贵金、张立东:《焦作市府城古城遗址调查报告》,《华夏考古》1994年第1期。
钱耀鹏等:《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
杨杰:《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遗骸研究》,载《中国早期青铜文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钟健、刘东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1949年第4册。
袁靖、唐际根:《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考古》2000年第11期。
袁靖、宫希成:《安徽滁州何郢遗址出土动物遗骸研究》,《文物》2008年第5期。
袁靖、徐良高:《沣西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宋艳波等:《桓台唐山、前埠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东方考古》第5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宋艳波:《济南大辛庄1984年发掘动物遗存分析》,《东方考古》第5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宋艳波、燕生东:《鲁北地区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35期。
曹玮:《耀县北村商代遗址出土动物骨骼鉴定报告》,《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6期。
宋国定等:《郑州商代遗址孢粉与硅酸体分析报告》,《环境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振卿等:《殷墟地区土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第四纪研究》2007年第3期。
孙雄伟等:《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吴妍等:《安徽滁州何郢遗址的植硅体分析》,《农业考古》2005年第3期。
靳桂云、方辉:《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植硅体研究》,《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林敬等:《南京牛头岗遗址植硅体分析及环境考古意义》,《古生物学报》2009年第1期。
四 专著、文集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陈炜湛:《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濮茅左、顾伟良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版。
董作宾:《殷历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十三, 1945年。
杜金鹏:《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高师第:《禹贡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1969年。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季旭升:《说文新证》上、下册,台北艺文印书馆2002年版。
季旭升:《甲骨文字根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版。
张德二:《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1册,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广宇等:《商周时期的天象和月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民:《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进程》,线装书局2008年版。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刘起釪:《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三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马如森:《殷墟甲骨学:带你走进甲骨文的世界》,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彭邦炯:《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施雅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
史念海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史念海:《河山集》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宋豫秦:《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宋镇豪:《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宋镇豪、刘源:《甲骨学殷商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孙诒让:《契文举例》(吉石盦丛书本一册,1917年),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7册。
孙作云:《孙作云文集》第2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汤卓炜:《环境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兰:《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唐兰:《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兰:《中国文字学》(开明书店1949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静爱、左伟:《中国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年版。
王星光:《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王震中:《商代都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吴忱:《华北平原四万年来自然环境演变》,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辛树帜:《禹贡新解》,农业出版社1964年版。
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 耐林庼甲文说 卜辞琐记 卜辞求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叶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版),收入《甲骨文献集成》第7册。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
张秉权:《甲骨文与甲骨学》,台北“国立”编译馆,1988年。
张国硕:《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版。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政烺:《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释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
游修龄:《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钟柏生:《殷商卜辞地理论丛》,台北艺文印书馆1989年版。
周宝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朱彦民:《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五 论文
陈德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2期。
陈剑:《“邍”字补释》,《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版。
陈桥驿:《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陈星灿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陈雪香、方辉:《从济南大辛庄遗址浮选结果看商代农业经济》,《东方考古》第4集。
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董琦:《环境选择——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四》,《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6期。
葛毅卿:《说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4分, 1938年。
葛英会:《释殷墟甲骨的土田封疆卜辞》,《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7年第33期。
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郭发明:《谈三星堆古城的兴废和水的关系》,《四川水利》1994年第6期。
郭旭东:《从甲骨文字“刍”“牧”论及商代的经济生活》,《华夏考古》2009年第1期。
黄然伟:《殷王田猎考》,《中国文字》1964年第十四期。
蓝勇:《有关先秦气候研究的方向问题——兼对 〈商时期的雨量〉 一文商榷》,《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雷焕章:《商代晚期黄河以北地区的犀牛和水牛——从甲骨文中的
和兕字谈起》,《南方文物》2007年第4期。
李恩玮:《河北邢台商代遗址概述》,《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李学宁:《天津滨海贝壳堤成因与海岸线的演变》,《资源调查与环境》2009年第1期。
李学勤:《商代的名号和地望》,《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刘丽华:《诗经动物物象探微》,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刘起釪:《卜辞的河与 〈禹贡〉 大伾》,《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刘兴诗:《三星堆文明与古地理环境》,《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刘志岩、孙林、高蒙河:《苏北海岸线变迁的考古地理研究》,《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罗琨:《卜辞滳水探析》,《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江苏省甲骨文学会,1999年。
钱穆:《中国古代山居考》,载《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6年版。
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史念海:《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史念海:《论 〈禹贡〉 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
史念海:《由地理的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历史地理》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宋爱平:《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宋豫秦等:《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考古》2002年第12期。
宋镇豪、谢宝耿:《古史研究:会通多学科与启动现代思维——访宋镇豪研究员》,《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
宋镇豪:《商代的道路交通》,载田昌五主编《华夏文明》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宋镇豪:《论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2001年。
宋镇豪:《释
昼》,载《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宋镇豪:《中国上古时代的建筑营造仪式》,《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孙亚冰:《衍字补释》,《古文字研究》第28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
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际根等:《姬家屯遗址西周文化层下伏生土与商代安阳地区的气候变化》,《殷都学刊》2005年第3期。
王邨等:《近五千余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变迁》,《中国科学》(B辑)1987年第1期。
王晖、黄春长:《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
王会昌:《河北平原的古代湖泊》,《地理集刊》第18号,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王守春:《历史时期野生亚洲象与犀牛地理分布变化与气候环境变迁若干新认识》,《历史地理》第十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星光:《生态环境变迁与商代农业发展》,《环境考古研究》第3辑, 2006年。
王学荣:《偃师商城布局的探索和思考》,《考古》1999年第2期。
王震中:《商代的王畿与四土》,《殷都学刊》2007年第4期。
魏继印:《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6期。
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1分,1930年。
杨升南:《商时期的雨量》,《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
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猎考》,《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叶文宪:《商代疆域新论》,《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岳洪彬等:《小屯宫殿宗庙区布局初探》,载《三代考古(二)》,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国硕:《论殷都的变迁》,《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张淑萍等:《〈禹贡〉 九河分流地域范围新证——兼论古白洋淀的消亡过程》,《地理学报》1989年第1期。
赵希涛、张景文:《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的基本特征》,《中国第四纪研究》1985年第2期。
郑杰祥:《释滳》,《殷都学刊》1988年第2期。
郑振香:《安阳殷墟布局及其相关问题》,《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郅田夫、张启龙:《菏泽地区的堌堆遗存》,《考古》1987年第11期。
钟柏生:《卜辞中所见的刍牧地名》,《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995年第50期。
朱继平:《从商代东土的人文地理格局谈东夷族群的流动与分化》,《考古》2008年第3期。
朱歧祥:《论甲骨文的部首——中国最早的一批象形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5期。
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
朱彦民:《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南开学报》2006年第5期。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A辑) 1973年第2期。
邹逸麟:《东汉以后黄河下游出现长期安流局面问题的再认识》,《人民黄河》1989年第2期。
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六 其他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动物志》,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