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宋)洪适:《隶释》,《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版。
[4](元)潘昂霄:《金石例》,朱记荣辑:《金石全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5](明)陶宗仪辑:《古刻丛钞》,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明)都穆:《金薤琳琅》,乾隆四十三年汪氏刻本。
[7](清)王昶:《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版。
[8](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9](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祛伪》,《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版。
[10](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1](清)朱记荣辑:《金石全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12](清)吴镐:《汉魏六朝唐代墓志金石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陈公柔、张明善点校:《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版。
[14]岑仲勉:《金石论丛》,中华书局2004年版。
[15]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16]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17]李希泌:《曲石精庐藏唐墓志》,齐鲁书社1987年版。
[18]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9]叶国良:《石学蠡探》,大安出版社1989年版。
[2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2]陈长安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3]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4]张沛编著:《昭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
[25]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1994年版。
[26]华人德:《魏晋南北朝墓志概论》,《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北京荣宝斋1995年版。
[27]赵力光编:《鸳鸯七志斋藏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28]朱剑心:《金石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9]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洛阳新获墓志》,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30]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32]程章灿:《石学论丛》,大安出版社1999年版。
[33]叶国良:《石学续探》,大安出版社1999年版。
[34]朱亮洛主编:《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6]罗维明:《中古墓志语词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赵超:《古代墓志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38]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巴蜀书社2003年版。
[39]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版。
[40]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41]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版。
[42]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9辑),三秦出版社1994—2007年版。
[43]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线装书局2007年版。
[44]赵君平编:《河洛墓刻拾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45]曾良:《隋唐出土墓志文字研究及整理》,齐鲁书社2007年版。
[46]赵力光等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线装书局2007年版。
[47]中国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各省市卷),文物出版社1994—2016年版。
[48]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9]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2008年版。
[50]姚美玲:《唐代墓志词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谢飞、张志忠、杨超:《北宋临城王氏家族墓志》,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52]程章灿:《古刻新诠》,中华书局2009年版。
[53]李慧、王晓勇:《唐碑汉刻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4]于景祥、李贵银:《中国历代碑志文话》,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
[55]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56]赵振华:《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
[57]气贺泽保规编:《新版唐代墓志所在总和目录》(增订版),东京汲古书院2009年版。
[58]何如月:《汉碑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9]周阿根:《五代墓志汇考》,黄山书社2012年版。
[60]郭茂育、赵水森:《洛阳出土鸳鸯志辑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
[61]胡戟、荣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2]赵君平、赵文成:《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
[63]胡可先:《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
[64]毛阳光、余扶危:《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
[65]郑嘉励、梁晓华:《丽水宋元墓志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66]厉祖浩:《越窑瓷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67]杨向奎:《唐代墓志义例研究》,岳麓书社2013年版。
[68]陈爽:《出土墓志所见中古谱牒研究》,学林出版社2015年版。
[69]马立军:《北朝墓志文体与北朝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70]郭茂育、刘继保:《宋代墓志辑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1](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3](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5](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6](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8](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9](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12](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13](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4](唐)令狐德棻等:《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15](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16](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1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8](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9](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
[20](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21](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2](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3](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2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25](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26](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27](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8]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29](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30](清)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1](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
[32](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3](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4]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5]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6](梁)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7]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38](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9](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40](宋)李昉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
[41](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42](清)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90年版。
[43]陈尚君:《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44](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4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46]阎琦:《韩昌黎文集注释》,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47]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8]刘真伦、岳珍:《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
[49]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0]谢思炜:《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51]周相录:《元稹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5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53](唐)权德舆撰,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4]陈允吉点校:《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5]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56](唐)李肇、赵璘:《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7]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58](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版。
[59](唐)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
[60]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61]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62](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63](宋)韩琦撰,李之亮、徐正英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
[64]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65](宋)王安石撰,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66]《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67](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68](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69](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70]李修生:《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71](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72](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73](清)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74](清)方苞撰,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75](清)刘大櫆撰,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6]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77](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版。
[78]高步瀛:《古文辞类纂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清)姚鼐纂集,胡士明、李祚唐标校:《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0](清)李慈铭撰,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
[8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8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8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8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86]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87]岑仲勉:《唐史馀瀋》,中华书局2004年版。
[88]台静农著,陈子善编:《龙坡论学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9]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90]陈垣:《陈援庵先生全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
[9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93]汪篯著,唐长孺等编:《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94]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年版。
[95]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96]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97]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98]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99]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0]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1]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
[102]陈戍国:《中国礼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3]李斌城、吴丽娱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4]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蔡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05]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6]毛蕾:《唐代翰林学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7]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08]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9]黄正建主编:《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0]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1]陈弱水:《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2]陈尚君:《唐五代文作者索引》,中华书局2010年版。
[113]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4]万军杰:《唐代女性的生前与卒后——围绕墓志资料展开的若干探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115]孙国栋:《唐宋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116]赵友林:《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7]傅璇琮:《唐代翰林学士传论》,辽海出版社2011年版。
[118]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七卷,中古碑志与社会文化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9]吴夏平:《唐代文馆文士社会角色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0]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21]杜希德:《唐代官修史籍考》,黄宝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122]柯马丁:《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刘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1]耿慧玲:《金石学历史析论》,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97年。
[2]陈文豪:《魏晋南北朝墓志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8年。
[3]黄清发:《唐代墓志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2年。
[4]缐仲珊:《唐代墓志的文体变革》,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严春华:《中唐碑志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6]王鹏江:《唐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黄震:《唐代墓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6年。
[8]刘城:《唐代墓志的写人进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赵海丽:《北朝墓志文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10]魏宏利:《北朝碑志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
[11]江波:《唐代墓志撰书人及相关文化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
[12]孟国栋:《新出石刻与唐文创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2年。
[13]张蕾:《唐代赵氏墓志行文结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3年。
[14]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
[15]张志亮:《洛阳东汉刑徒墓砖概说》,《史学月刊》1982年第3期。
[16]赵超:《墓志溯源》,《文史》第21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黄展岳:《早期墓志的一些问题》,《文物》1995年第12期。
[18]陈春生:《〈金石三例〉与金石义例之学》,《东南文化》2000年第7期。
[19]刘涛:《魏晋南朝的禁碑与立碑》,《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
[20]赵超:《试论北魏墓志的等级制度》,《文物》2002年第4期。
[21]周敏:《韩愈碑志的创革之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2]张铭心:《高昌墓砖书式研究——以“纪年”问题为中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3]刘静贞:《北宋前期墓志书写活动初探》,《东吴历史学报》2004年第11期。
[24]刘静贞:《正史与墓志资料所映现的五代女性意象》,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董延寿、赵振华:《唐代支谟及其家族墓志研究》,《洛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6]黄震:《略论唐人自撰墓志》,《长江学术》2006年第1期。
[27]陈尚君:《唐代的亡妻与亡妾墓志》,《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辑。
[28]陆扬:《从墓志的史料分析走向墓志的史学分析——以〈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4辑。
[29]严春华:《论中唐碑志文之题》,《唐都学刊》2006年第6期。
[30]党圣元、陈志扬:《清代碑志义例:金石学与辞章学的交汇》,《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
[31]朱智武:《东晋南朝出土墓志若干问题探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2]陈志扬:《拘守与变通:清代碑志义例的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3]李慧、刘凯:《庾信及魏晋南北朝墓志与韩愈及唐墓志之比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4]王水照:《欧阳修所作范〈碑〉尹〈志〉被拒之因发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35]刘成国:《北宋党争与碑志初探》,《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
[36]胡可先:《新出土〈苑咸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7]徐冲:《从“异刻”现象看北魏后期墓志的“生产过程”》,《复旦学报》2011年第2期。
[38]马立军:《北朝墓志作者考论》,《文艺评论》2011年第2期。
[39]何诗海:《论清代文章义例之学》,《浙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40]陆扬:《论唐五代社会与政治中的词臣与词臣家族——以新出石刻资料为例》,《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41]胡可先:《文学自传与文学家传:新出土唐代墓志文体的家庭因素》,《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42]高濑奈津子:《唐代宦官墓志的修辞特点》,《新汉时代,与世界的沟通/战争与和平——第16届韩中教育文化论坛暨第4届世界汉语修辞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
[43]马立军:《论庾信对北朝墓志写作传统的继承》,《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44]马立军:《论北朝墓志的演变及其文体意义——从永嘉之乱前后墓志形态的变化谈起》,《兰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45]李雪梅:《金石义例学中的公文碑例与私约碑例》,《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第3期。
[46]仝相卿:《宋代墓志碑铭撰写中的政治因素——以北宋孔道辅为例》,《河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47]彭国忠:《从纸上到石上:墓志铭的生产过程》,《安徽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48]徐俪成:《唐代僧人碑志书写与儒释互动》,《文艺研究》2016年第6期。
[1]马得志:《西安市唐大明宫翰林院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年。
[2]马得志:《唐长安城发掘新收获》,《考古》1987年第4期。
[3]赵力光:《拓印溯源》,《文博》1987年第5期。
[4]曹之:《拓本探源》,《图书馆建设》1993年第6期。
[5]刘路、朱玲:《关于破体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俞樟华、盖翠杰:《行状职能考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7]刘德清:《范仲淹神道碑公案考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8]范兆飞:《从墓葬地看隋唐太原郭氏的迁移》,《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10]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11]龚延明、邱进春:《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2]辛德勇:《唐人模勒元白诗非雕版印刷说》,《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13]白彬:《唐以前道士墓和道教信众墓研究》,《古代文明》(第七卷),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14]朱刚:《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15]刘钦荣、孟昭泉:《别号产生的文化基础》,《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6]张帆:《从道教的根本追求看道教发展及其得失》,《〈老子〉思想与现代社会——曲江楼观老子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
[17]郭海文:《大唐宮尼研究——以墓志为中心》,《唐史论丛》第十八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8]杨佳鑫:《私家传记与〈宋史〉列传关系考辨》,《河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19]马强:《大动乱时期的士庶遭际与记忆——基于涉及安史之乱出土唐人墓志的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