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spirit, it is first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Chinese spirit, as well as the essence and internal laws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refore, this book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s a whole, one is to take the definition and combing of the Chinese spirit as the premise of research, and the other is to study the theoretical, historical, realistic, basic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cultivating the Chinese spiri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hinese spirit,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ideas for the current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AI翻译)
魏泳安:(著)
魏泳安,男,1986年11月生,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2007年至2017年本硕博就读于兰州大学,2017年7月任职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精神哲学及中国精神,在CSSCI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获得“2014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秀硕士论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8]《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1998年。
[25]《周恩来军事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6]《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0]《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2]《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3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6]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8]《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9]《中共党史资料选编(一)》,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4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4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44]《中国现代化报告:文化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4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8]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经济新常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49]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5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56]《春秋左传正义》(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
[5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58]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9]王先谦:《荀子集释》,中华书局1988年版。
[60]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61]班固:《汉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
[62]颜之推:《颜氏家训》,岳麓书社1999年版。
[63]韩愈:《韩愈全集·原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4]《朱子语类》,岳麓书社1997年版。
[6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66]张廷玉:《明史》卷289,中华书局1974年版。
[67]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68]陈确:《陈确集·文集》卷5,中华书局2009年版。
[69]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70]严复:《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71]魏源:《魏源集》(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
[72]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京华出版社2003年版。
[73]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
[7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
[7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7]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8]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79]章太炎:《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80]胡伟希:《民声——辛亥时论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中华书局2014年版。
[8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8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84]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85]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86]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版。
[87]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8]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9]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90]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91]胡适:《胡适文集》第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93]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李晨曦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9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5]章学诚:《校雠通义(四部备要本第一卷)》,中华书局1925年版。
[96]《张荫麟文集》,科学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7]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98]郭沫若:《十批判书》,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99]钱穆:《中国文化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00]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1]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0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103]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10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5]李亦园:《文化与行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07]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8]赵存生、宇文利:《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09]宇文利:《中华民族精神现当代发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0]欧阳康:《民族精神——精神家园的内核》,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11]杨叔子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2]詹小美:《民族精神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3]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4]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6]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7]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8]吴潜涛:《中国精神教育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19]佘双好:《中国梦之中国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20]郑永廷、罗珊:《中国精神生活发展与规律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1]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2]童世骏:《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3]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124]俞启定、施克灿:《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5]熊明安、熊焰:《中国古代教学活动简史》,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
[126]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7]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128]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9]史孝贵:《古今家训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0]喻岳衡:《历代名人家训》,岳麓书社1991年版。
[13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2]郝锦花:《新旧学制更易与乡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3]黄书光:《变迁与转型: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134]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135]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6]黄楠森:《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7]李宗桂:《中国传统文化探讨》,花城出版社2012年版。
[138]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9]宋希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40]孙熙国、李翔海:《北大中国文化研究:中国道路与中国文化专辑》(总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141]杨耕:《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2]秦在东:《社会主义精神质量:逻辑关联与价值转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3]俞祖华:《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44]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5]李小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6]吴家庆:《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47]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8]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9]黄绍箕:《中国教育史》,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0]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1]王克迪:《赛博空间之哲学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152]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3]戴晓东:《民族认同与全球化》,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154]林毅夫等:《中国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格致出版社2012年版。
[155]许海清:《中国共产党党情概论》,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
[156]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7]刘智峰:《道德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8]姜奇平:《新文明论概略》(上),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159]曹正善、熊川武:《教育信任:减负提质的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0]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1]风笑天:《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62]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3]邵泽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64]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65]杨明、张伟、郑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66]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7]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8]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9]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0]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华世出版社1977年版。
[171]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近二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学林出版社2013年版。
[172]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173]田继周等:《少数民族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74]武翠英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75]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76]董振华:《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77]裴德海:《中国梦视域下的中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178]范晓:《复兴之路系列丛书:中国梦·中国精神》,同心出版社2013年版。
[179]黄爱平:《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0]张健:《论人的精神世界》,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81]邢云文:《时代精神:历史解读与当代阐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82]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中国道路的现实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83]李培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84]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85]贾立政:《论剑:新视野下的中国大战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186]胡潇:《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7]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8][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8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190][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91][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9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93][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4][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9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96][美]戴维·蓝普顿:《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姚芸竹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197][德]马克斯·韦伯:《世界经济通史》,姚曾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198][德]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梁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99][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0][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1][美]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命运》,郑大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2][英]汤比因、[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比因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苟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203][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204][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纲要》,何兆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5][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6][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07][英]罗素:《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0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209][美]艾历克斯·英格尔斯:《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王今一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10][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第1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211][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12][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3][德]尼可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214][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5][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16][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17][法]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8][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19][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20][苏]瓦·尼·萨多夫斯基:《一般系统论原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21][瑞典]汤姆·R.伯恩斯:《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周长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习近平论爱国主义——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党建》2016年第2期。
[2]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
[3]吴晓明:《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及其思想资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4]袁祖社:《“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5]李德顺:《阐释中国精神的哲学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1期。
[6]胡海波:《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哲学研究》2015年第12期。
[7]胡海波:《精神生活、精神家园及其信仰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
[8]樊浩:《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9]李太平、黄岚:《论教育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10]牟成文:《论马克思的精神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
[11]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2]陆杰荣、张丽:《时代精神的权力及其微观转化探释》,《哲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13]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
[14]包心鉴:《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15]庄锡福:《时代精神探本:唯物史观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9期。
[16]王学俭、李东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1期。
[17]刘景泉、张健:《毛泽东与中国精神》,《南开学报》2013年第6期。
[18]王立胜、聂家华:《毛泽东精神与新时期中国精神的建构》,《现代哲学》2014年第5期。
[19]宋俭、杨安妮:《论毛泽东精神与当代中国精神》,《党的文献》2014年第4期。
[20]贺照田:《当代中国精神的深层构造》,《南风窗》2007年第18期。
[21]张三元、李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中国精神的弘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
[22]陈少英、方世南:《全球化态势下的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3]徐蓉、宋城长:《论建构中国精神的三重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12期。
[24]邹广文:《中国精神: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2期。
[25]杨可心、崔秋锁:《追梦的中国人需要怎样的中国精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4期。
[26]鲍振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国精神》,《文化学刊》2010年第9期。
[27]张瑜:《“中国精神宣传普及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9期。
[28]葛晨虹:《社会主义中国精神家园的理念内涵》,《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8期。
[29]梅珍生:《论中国精神及其特质》,《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
[30]翁淮南、武淳、王慧:《以强大的中国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党建》2014年第4期。
[31]高振岗、王椿艳:《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长安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32]李明泉、向荣、肖云:《中国精神:历史内涵与主体性建构》,《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3期。
[33]王泽应:《中国精神:形塑中国模式,助推中国崛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34]马欣欣、周向军:《论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的三个基本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35]柴尚金:《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红旗文稿》2013年第10期。
[36]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4期。
[37]左鹏:《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前线》2013年第5期。
[38]冯培:《“中国梦”与中国精神》,《马克思主义学刊》2013年第1期。
[39]高旭东:《以“中国精神”弘扬中国梦》,《人民论坛》2014年第18期。
[40]朱志明、刘磊、蔡毅强:《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红旗文稿》2013年第22期。
[41]袁久红、甘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2]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3期。
[43]李忠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6期。
[44]郑永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中国精神的三重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年第1期。
[45]陆保良:《国家认同视阈中的中国精神》,《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46]张瑜:《“中国精神宣传普及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9期。
[47]冯秀军:《如何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9期。
[4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0期。
[49]宋妍:《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7期。
[50]何小英、李晓衡、苏美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5期。
[51]李定庆、刘磊:《浅析在高校中弘扬中国精神 促进实现中国梦》,《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52]石开玉:《“中国梦”思想融入“中国精神”知识点教学的若干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53]朱效梅:《弘扬中国精神以构筑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力量》,《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
[54]魏婷:《我国社会转型期中“中国精神”的弘扬》,《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55]王益峰:《中国精神当代建构的原则探析》,《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56]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0期。
[57]魏泳安:《新媒体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要宽眼量、接地气》,《甘肃教育》2016年第5期。
[58]魏泳安:《政治社会化与“中国体验”》,《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11期。
[59]魏泳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体验》,《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8期。
[60]唐凯麟:《试析爱国主义和经济全球化》,《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3期。
[61]陶文昭:《论时代精神》,《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3期。
[62]汪谦干:《“中国梦”一词的由来》,《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11期。
[63]张立文:《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学术月刊》1995年第9期。
[64]陈宝良:《论晚明实心任事的精神》,《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1期。
[65]张志红、杨士泰:《论西柏坡精神体系》,《河北学刊》2015年第2期。
[66]周晓虹:《再论中国体验:内涵、特征与研究意义》,《社会学评论》2013年第1期。
[67]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8]吴鲁平、杨巧:《“社会互构论”视野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1期。
[69]成伯清:《“中国体验”的意义和价值》,《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3期。
[70]李元书、杨海龙:《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71]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
[72]廖小琴:《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学术交流》2005年第12期。
[73]刘建军:《论共产主义信仰的崇高境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3期。
[74]杨洁篪:《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求是》2013年第16期。
[75]翟学伟、屈勇:《中国人的价值观:传统与现代的一致与冲突》,《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76]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国家治理》2015年第24期。
[77]李晗龙、高军:《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征及其类型分析》,《学术交流》2010年第2期。
[78]张吉雄、王员等:《革命老区公民民族精神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79]高秉江:《家园与人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80]彭国胜:《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
[8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9期。
[82]汤荣光:《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导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
[83]张静、于安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探析——兼论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理论学刊》2016年第4期。
[84]刘建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实质》,《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
[85]孙正聿:《辩证法与精神家园》,《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86]万光侠、夏锋:《人的文化存在与精神家园价值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87]宇文利:《当前我国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困境和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2期。
[88]宇文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89]刘立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90]温静、王树荫:《试论中共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创新》,《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4期。
[91]郑富兴:《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取向》,《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3期。
[92]夏中义:《“精神成人”与大学》,《学术月刊》2003年第7期。
[93]黄聘、李辉:《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现代特征与教育指向》,《江苏高教》2012年第6期。
[94]孔德立:《孔子修己思想之诠释》,《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95]陈理:《“大一统”理念中的政治与文化逻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96]许纪霖、陈思和、蔡翔、郜元宝:《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道统学统与政统》,《读书》1994年第5期。
[97]韩星:《重建中国式的道统与政统关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14期。
[98]李建军:《“国民性批判”的发生、转向与重启》,《文艺研究》2009年第10期。
[99]郑杭生:《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一种社会学视野》,《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
[100]万美容、彭红艳:《加强国情教育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国德育》2014年第23期。
[101]邱吉:《从重大突发事件看青少年思想品德升华的契机》,《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
[102]王莉萍、王芳:《民族地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1期。
[103]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104]许瑞芳:《论儒家的社会关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德育》2014年第24期。
[105]张萃萍:《敬业精神: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06]李健:《敬业精神的一般本质与历史形式》,《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07]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108]余清臣:《教育哲学的实践观演变与实践教育哲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109]杨国荣:《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学术月刊》2014年第3期。
[110]任辉:《论社会结构、道德实践和道德有效性》,《伦理学研究》2014年第3期。
[111]宇文利:《意识形态教育与民族性的互塑与协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
[112]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113]邹诗鹏:《民族国家构架下的国家精神》,《哲学研究》2014年第7期。
[114]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
[115]夏兴有:《论人的精神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116]张彦、郑永廷:《论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现代哲学》2011年第6期。
[117]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齐鲁学刊》2012年第2期。
[118]罗珊:《论精神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119]温静:《论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120]周玲:《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三者间关系的思辨》,《前沿》2006年第9期。
[1]Everrtt E.Hagen,,Illinois:The Dorsey Press,1962.
[2]Keijiro Nakamura,“The History and Spirit of Chinese Ethics”,,1897.
[3]Emile Durkhei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4]Bantock,,London:Faber&Faber Limited,1965.
[5]Halstead,Taylor,,London,Washington D.C.:The Falmer Press,1996.
[6]Lichona,T.,,New York:A Bantam Book,1991.
[7]Sarup,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Ltd,1979.
[8]Wright,A.,,London,New York:Routledge Falmer,2000.
[9]SCAA,,London:School Curriculum an Assessment Authority,1995.
[10]OFSTED,,London:HMSO,1994.
[11]Emile Durkhri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12]Margarrt Mead,,New Haven,London:Yale University,1964.
[13]J.J.Chambliss,,New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1996.
[14]D.A.Helminiak,,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6.
[15]B.K.Myers,,New York,London:Routledge,1997.
[16]Rodolf Steiner,,London:Anthroposophical Publishing Company,1954.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