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is book provides an in-depth study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vulnerability. With the support of relevant theories, the vulnerability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is scientifically quantified, and the vulnerability characteristics, vulnerability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potential losses caused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are analyzed in detail. Using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he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s provincial economic vulnerability and their evolution, spatial a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were analyzed. Finally, the regulatory direction and regulatory measures to reduce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vulnerability are proposed. This book aim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suggestions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healthy ope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and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AI翻译)
任崇强:(著)
任崇强,经济学硕士,南京大学理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民族大学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与少数民族经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SCI、SSCI、EI、CS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软科学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相关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成果、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项,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数份。
B.Kochunov、李国栋:《脆弱生态的概念及分类》,《地理译报》1993年第1期。
蔡文:《可拓论及其应用》,《科学通报》1999年第44期。
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蔡文、杨春燕:《可拓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科学通报》2013年第13期。
蔡文、杨春燕、何斌:《可拓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第2期。
蔡文、杨春燕、王光华:《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可拓学》,《中国科学基金》2004年第5期。
曹玉书、尤卓雅:《资源约束、能源替代与可持续发展——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国外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陈萍、陈晓玲:《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4期。
陈倩:《解读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新学术》2008年第5期。
陈惟杉:《习近平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期。
程林:《大城市脆弱性分析及其规划学意义》,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程林、修春亮、张哲:《城市的脆弱性及其规避措施》,《城市问题》2011年第4期。
崔胜辉、李方一、黄静:《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敏感性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第9期。
崔胜辉、李旋旗、李扬等:《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9期。
樊纲:《经济制度与体制改革》,中国改革论坛,2014年。
樊纲:《要素价格体制改革与市场竞争的发展》,《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樊纲:《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展状况》,《经济纵横》2005年第11期。
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因素分析与展望》,《资本市场》2008年第4期。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方修琦、殷培红:《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三个核心概念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5期。
冯振环、刘玉霞、杨亚柳:《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的累积式脆弱性评价》,《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冯振环、赵国杰:《区域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兼论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
傅崇辉、王文军、赵黛青等:《我国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系统对海平面上升的敏感性分析——属性层次模型的应用与扩展》,《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2期。
高超、金凤君、雷军等:《干旱区绿洲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经济地理》2012年第8期。
高鸿业、刘文忻等:《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顾朝林:《气候变化与适应性城市规划》,《建设科技》2010年第13期。
哈斯巴根:《基于空间均衡的不同主体功能区脆弱性演变及其优化调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3年。
哈斯巴根:《区域发展脆弱性研究述评》,《经济论坛》2013年第2期。
韩建飞、宗刚:《基于网络层次分析的工业产业脆弱性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第11期。
韩瑞玲、佟连军、佟伟铭等:《基于集对分析的鞍山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估》,《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3期。
何逢标:《综合评价方法MATLAB实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赫希曼、曹征海:《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1期。
胡晓辉:《制度变迁的空间近邻效应》,博士学位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黄秉维:《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Ⅰ)》,《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
黄承伟、王小林、徐丽萍:《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8期。
黄建毅、刘毅、马丽等:《国外脆弱性理论模型与评估框架研究评述》,《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5期。
黄晓军、黄馨、崔彩兰等:《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11期。
康金:《河北省区域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11年。
郎丽华、周明生:《经济增速换档期的体制改革与发展转型——第八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综述》,《经济研究》2014年第10期。
李博、韩增林:《基于三角图法的沿海城市系统脆弱性分类方法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第11期。
李博、韩增林:《沿海城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以大连市为例》,《经济地理》2010年第10期。
李博、韩增林:《沿海城市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分类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第3期。
李博、杨智、苏飞:《基于集对分析的大连市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测度》,《地理研究》2015年第5期。
李锋:《基于集对分析法(SPA)的中国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测度研究》,《旅游科学》2013年第1期。
李锋、万年庆、史本林等:《基于“环境—结构”集成视角的旅游产业脆弱性测度——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为例》,《地理研究》2014年第3期。
李鹤:《东北地区矿业城市脆弱性特征与对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第5期。
李鹤、张平宇:《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分析》,《煤炭学报》2008年第1期。
李鹤、张平宇:《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分析》,《地理研究》2009年第3期。
李鹤、张平宇:《矿业城市经济脆弱性演变过程及应对时机选择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经济地理》2014年第1期。
李鹤、张平宇:《全球变化背景下脆弱性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7期。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2期。
李金华:《中国经济增长敏感指数的设计与应用》,《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
李莉、王晓婷、王辉:《脆弱性内涵、评价与研究趋势综述》,《中国渔业经济》2010年第3期。
李平星、陈诚:《基于VSD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太湖流域为例》,《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第2期。
李晓琴、张炜熙:《海洋经济脆弱性的研究综述》,《海洋经济》2014年第1期。
李永友:《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减损效应:中国的经验证据》,《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4期。
李志林:《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特色》,《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梁增贤、解利剑:《传统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以桂林市为例》,《旅游学刊》2011年第5期。
刘建、汤临佳、池仁勇:《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4期。
刘婧、史培军:《中国自然灾害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科学》2006年第2期。
刘燕华、李秀彬:《脆弱性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刘奕:《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刘玉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敏感性测度——基于1991—2005年的数据》,《财会研究》2010年第16期。
卢文刚:《城市地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4期。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地理科学》2002年第1期。
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陆大道:《向100年来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的地理学家致敬——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地理学报》2009年第10期。
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以苏皖沿江地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8年。
那伟:《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钱力:《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适度性分析——基于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测度方法》,《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8期。
秦贤宏、段学军、李慧:《基于EMD的我国经济增长波动多尺度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第2期。
任保平、钞小静、师博:《经济增长理论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任崇强、翟国方、李莎莎等:《中国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制度因素的度量》,《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第2期。
任崇强、翟国方、吴云清:《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10期。
商彦蕊:《灾害脆弱性概念模型综述》,《灾害学》2013年第1期。
沈丹凤、陈妍蓓、周嘉禾等:《基于TOPSIS法的舟山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估》,《资源与产业》2014年第1期。
沈莎莎、高群、陈爽等:《全球变化下的适应性及其研究进展》,《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第2期。
石勇:《灾害情景下城市脆弱性评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史培军、王静爱、陈婧等:《当代地理学之人地相互作用研究的趋向——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透视》,《地理学报》2006年第2期。
宋守信、姚德志、肖楚阳:《基于多级可拓评价方法的大客流扰动下地铁脆弱性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年第1期。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苏飞、储毓婷、张平宇:《我国典型旅游城市经济脆弱性及障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2013年第12期。
苏飞、吴苏娟、应蓉蓉等:《浙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脆弱性及障碍因素分析》,《资源与产业》2016年第3期。
苏飞、张平宇:《阜新市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价》,《资源与产业》2008年第4期。
苏飞、张平宇:《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地理学报》2010年第4期。
苏飞、张平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以大庆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3期。
苏飞、张平宇:《矿业城市社会系统脆弱性研究:以阜新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2期。
苏飞、张平宇:《石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以大庆市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9a年第7期。
苏飞、张平宇:《中国区域能源安全供给脆弱性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6期。
苏飞、张平宇、李鹤:《中国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地理研究》2008年第4期。
孙才志、潘俊:《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评价方法与研究前景》,《水科学进展》1999年第4期。
孙平军、丁四保:《阜新市经济发展脆弱性的动态演变与关联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孙平军、修春亮:《基于PSE模型的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研究》,《地理研究》2011a年第2期。
孙平军、修春亮:《辽宁矿业城市经济系统应对能力分析与脆弱性评价》,《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b年第4期。
汤敏:《中国经济:警惕黑天鹅》,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田亚平、向清成、王鹏:《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地理研究》2013年第1期。
汪小帆:《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红毅:《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12年。
王士君、王永超、冯章献:《石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发生过程、机理及程度研究——以大庆市为例》,《经济地理》2010年第3期。
王祥荣、凌焕然、黄舰等:《全球气候变化与河口城市气候脆弱性生态区划研究——以上海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第6期。
王小鲁:《经济增长放缓的根本原因是结构失衡》,《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王小鲁:《经济增长与结构失衡》,《中国房地产业》2014年第7期。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王岩、方创琳:《大庆市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与动态演变研究》,《地理科学》2014年第5期。
王岩、方创琳、张蔷:《城市脆弱性研究评述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5期。
王竹泉:《利润敏感性分析与利润预测分析和经营风险防范》,《会计研究》1996年第7期。
韦惠兰、宋桂英:《西北半干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脆弱性的分析与测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1期。
魏宏耀:《运用索洛残差法估算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发展》2013年第3期。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
魏震波、刘俊勇、朱国俊等:《电力系统脆弱性理论研究》,《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年第7期。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1991年第3期。
徐广才、康慕谊、贺丽娜等:《生态脆弱性及其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9年第5期。
徐明东、田素华:《转型经济改革与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基于中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管理世界》2013年第2期。
许经勇:《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要素生产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闫白洋:《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影响下上海市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价》,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杨爱婷、武剑:《我国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牵扯:15年样本》,《改革》2012年第2期。
杨春燕、张拥军:《可拓集合及其应用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年第2期。
杨文健、李晓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综合脆弱性影响因素及其测度——以长江经济带的36个城市为例》,《城市问题》2017年第1期。
杨艳茹:《石油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姚丽、谷国锋:《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科学》2014年第4期。
伊特韦尔、陈岱孙:《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于维洋:《河北省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余强毅、吴文斌、唐华俊等:《复杂系统理论与Agent模型在土地变化科学中的研究进展》,《地理学报》2011年第11期。
袁海红、高晓路:《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价研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第7期。
翟国方、崔功豪、谢映霞等:《风险社会与弹性城市》,《城市规划》2015年第12期。
张伟、段学军、张维阳:《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测度与演化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0期。
张炜熙:《区域脆弱性与系统恢复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赵芳:《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家》2009年第12期。
赵国杰、张炜熙:《海岸带社会经济脆弱性研究》,《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5期。
赵人伟:《经济学译丛》,经济研究杂志社1988年版。
赵昕、肖凡:《沿海地区经济系统海洋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以山东省台风灾害为例》2013年第3期。
郑达:《区域综合交通系统经济适应性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周利敏:《从自然脆弱性到社会脆弱性:灾害研究的范式转型》,《思想战线》2012年第2期。
朱姗姗:《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4年。
Acosta-Michlik,L.,Mark,R.,“From Generic Indices to Adaptive Agents:Shift Foci in 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ization”,,2005,1:14-16.
Adger,W.N.,Brooks,N.,Bentham,G.,et al.,(Technical Report No.7),Norwich: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4.
Adger,W.N.,“Vulnerability”,,2006,16(3):268-281.
Anselin,L.,Bera,A.,“Spatial Dependence in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1998,155.
Anselin,L.,Bera,A.K,Florax,R.,et al.,“Simple Diagnostic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1996,26(1):77-104.
Anselin,L.,Rey,S.,“Properties of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in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1991,23(2):112-131.
Anselin,L.,Syabri,I.,Kho,Y.,“GeoDa:An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Data Analysis”,,2006,38(1):5-22.
Anselin,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1995,27(2):93-115.
Atkins,J.P.,S.Mazzi,C.D.Easter,et al.,“A Commonwealth Vulnerability Index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Position of Small States”,,2000,No.40.
Beck,U.,“Risk Society:Toward a New Modernity”,,1992,73(1).
Belliveau,S.,Smit,B.,Bradshaw,B.,“Multiple Exposures and Dynamic Vulnerability:Evidence from the Grape Industry in the Okanagan Valley,Canada”,,2006,16(4):364-378.
Birkmann,J.,,Tokyo: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2006.
Blaikie,P.,Cannon,T.,Davis,I.,et al.,,London:Routledge,1994.
Blaikie,P.,T.Cannon,I.Davis and B.Wisner,,New York:Routledge,1996.
Bogard,W.C.,“Bringing Social Theory to Hazards Research:Condi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Mi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1988,31(2):147-168.
Bohle,H.G.,“Vulnerability and Criticality:Perspectives from Social Geography”,,2001.
Bootle,R.,“How Much is the Financial Se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Real Economy?”(Take 15 Series),,2016.
Briguglio,L.,Kisanga,E.J.,Secretariat,C.,“Economic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Small States”,,2009,37(3):229-247.
Briguglio,L.,,UNCTAD/LDUMisc.4(Geneva:UNCTA D),1992.
Briguglio,L.,“Small Island States and Their Economic Vulnerabilities”,,1995,23(9):1615-1632.
Briguglio,L.G.,N.Farrugia Cordina and S.Vella,“Economic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2009,37(3):229-247.
Burton,I.,R.W.Kates and G.F.Whit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Chambers,R.,Conway,G.R.,“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1991,296.
Chun-chieh,Wang,“Reconsidering the Economic Vulnerability Index of the United Nations”,,2013,34(4):553-568.
Cordina,G.,“Economic Vulner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Some Results from A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ling Approach”,,2004,29(2):21-39.
Crowards,T.,,1999.
Cullen,A.C.,O’Kelly,F.,Flanagan,X.,et al.,“Mental Impairment in the Elderly”,,1978,71(15):496-499.
Cutter,S.L,,London:Edward Arnold,1993.
Cutter,S.L.,Boruff,B.J.,Shirley,W.L.,“Soci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003,84(2):242-261.
Cutter,S.L.,“The Vulnerability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Vulnerability”,,2003,93(1):1-12.
Cutter,S.L.,“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1996,20(4):529-539.
Denevan,W.M.,“Adaptive Responses of Native Amazonians”,,1984(1):91-93.
DFID,,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0.
Dietz,T.,Ostrom,E.,Stern,P.,“The Struggle to Govern the Commons”,,2003,302:1907-1912.
Dow,K.,“Exploring Differences in Our Common Futures:The Meaning of Vulnerability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2,23(3):417-436.
Eriksen,S.H.,Brown,K.,Kelly,P.M.,“The Dynamics of Vulnerability:Locating Coping Strategies in Kenya and Tanzania”,,2005,171(4):287-305.
FAO,,Rome:FAO,1996.
Gaiha,R.,Imai,K.,“Measuring Vulnerability and Poverty:Estimates for Rural India”,,2009,81(2):S329.
Gallopin,G.C.,“Linkages Between Vulnerability,Resilience,and Adaptive Capacity”,,2006,16(3):293-303.
Getis,A.,Ord,J.K.,“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1992,24(3):189-206.
Gilberto C.Gallopin,“Generating,Sharing and Using Science to Improve and Integrate Policy”,,1999,2(3):397-410.
Gogu,R.C.,Hallet,V.,Dassargues,A.,“Comparison of Aquif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Techniques Application to The Néblon River Basin(Belgium)”,,2003,44(8):881-892.
Greenwald,“Aversive Learning,Individual Differences,and Psychophysiological Response”,,1992,113(1-2):70-73.
Griffith,D.A.,“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1989,65(2):160.
Guillaumont,P.,,mimeo,CERDI-CNRS,Université d’Auvergne,France,1999.
Guillaumont,P.,“An Economic Vulnerability Index:Its Design and Us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2009,37(3):193-228.
Haining,R.,Zhang,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077.
Haining,R.P.,,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Hallegatte,S.,“Economic Resilience: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2014,a2(2):291-299.
Henri,G.,Theil,H.,“Linear Aggreg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1955,52(6):283.
Holling,C.S.,“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Economic,Ecological,and Social Systems”,,2001,4(5):390-405.
IPCC,,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26.
IPC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IPC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Jones,D.J.,Hall,K.L.,Haus,H.A.,et al.,“Asynchronous Phase-modulated Optical Fiber-ring Buffer”,,1998,23(3):177-179.
Kates,R.W.,Clark,W.C.,Corell,R.,et al.,“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Sustainability Science”,,2001,292:641-642.
Kienberger,S.,Hagenlocher,M.,“Spatial-Explicit Modeling of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Malaria in East Africa”,,2014,13(1):29.
Kienberger,S.,“Participatory Mapping of Flood Hazard Risk in Munamicua,District of Búzi,Mozambique”,,2014,10(2):269-275.
Knaap,T.,,University of Groningen,2004.
Lankao,P.R.,Qin,H.,“Conceptualizing Urban Vulnerability to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2011,3(3):142-149.
Linstone,H.A.,Turoff,M.,“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1976,18(3):363-364.
Luers,A.L.,Lobell,D.B.,Sklar,L.S.,et al.,“A Method for Quantifying Vulnerability,Applied to the Agricultural System of the Yaqui Valley,Mexico”,,2003,13(4):255-267.
Luers,A.L.,“The Surface of Vulnerabilit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15(3):214-223.
Meadows,D.H.,Meadows,D.L.,Randers,J.,et al.,“Technology and the Limits to Growth”,,1972,19(4):325-335.
Meadows,D.H.,Meadows,D.L.,Randers,J.,“Beyond the Limits:Confronting Global Collapse 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Future”,,1992,73(9):1204-1208.
Meadows,D.H.,Randers,J.,Meadows,D.,“Limits to Growth:The 30-Year Update”,,2005,201(1):12-27.
Metzger,M.J.,Leemans,R.,Schroter,D.,“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cale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Vulnerabilities to Global Change”,,2005,7(4):253-267.
Metzger,M.J.,Rounsevell,M.D.A.,Acosta-Michlik,L.,et al.,“The Vulnerability of Ecosystem Services to Land Usechange”,,2006,114(1):69-85.
Olley,G.S.,Pakes,A.,“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1992,64(6):1263-1297.
Ord,J.K.,Getis,A.,“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tatistics:Distributional Issues and an Application”,,1995,27(4):286-306.
Ord,J.K.,Getis,A.,“Testing for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Global Autocorrelation”,,2001,41(3):411-432.
O’Brien,M.,Holland,T.D.,“The Role of Adaptation in Archeological Explanation”,,1992,57:36-69.
O’Brien,K.,Eriksen,S.,Schjolden,A.,et al.,“What’s in a Word? Conflicting Interpretations of Vulnerability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4.
O’Brien,K.,Leichenkob,R.,Kelkar,U.,et al.,“Mapping Vulnerability to Multiple Stressors: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ization in India”,,2004,14(4):303-313.
Polsky,C.,Neff,R.,Yarnal,B.,“Building Comparable Global Chang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The 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2007,17(3):472-485.
Ray,M.,Northam,“Declining Urban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1940-1960”,,1963,53(1):50-59.
Richardson,S.,Guihenneuc-Jouyaux,C.,“Impact of Cliff and Ord(1969,1981)on Spatial Epidemiology”,,2009,41(4):444-451.
Rose,A.,Krausmann,E.,“An Economic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silience Index for Business Recovery”,,2013,5:73-83.
Rubinstein,R.Y.,Kroese,D.P.,,Springer New York,2004.
Saaty,T.L.,“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1977,15(3):234-281.
Saldaña-Zorrilla,Sergio,Omar,,Doctoral thesis,WU Vienna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6.
Sen,A.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Shannon,C.E.,Weaver,W.,,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Urbana,1947.
Simon Kuznets,“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e:Selected Essays”,,1966(1):1-12.
Sims,C.A.,Goldfeld,S.M.,Sachs,J.D.,“Policy Analysis with Econometric Models”,,1982(1):107-164.
Sims,C.A.,“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1980,48(1):1-48.
Smit,B.,Burton,I.,Klein,R.J.T.,et al.,“An Anatomy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2000,45(1):223-251.
Smit,B.J.,Wandel,J.,“Adaptation,Adaptive Capacity and Vulnerability”,,2006,16(3):282-292.
Srinivasan,T.N.,Sen,A.K.,“Poverty and Famines: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1983,65(1):200.
Steward,H.J.,,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401-402.
Suárez-Lledó,J.,“The Black Swan: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2011,25(2):87-90.
Theil,H.,,North Holland:Amsterdam,1967.
Timmerman,P.,,Toronto,Canada: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University of Toronto,1981.
Tobler,W.R.,“Lattice Tuning”,,1979,11(1):36-44.
Turner,I.I.B.L.,Kasperson,R.E.,Matson,P.A.,et al.,“A Framework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2003,100(14):8074-8079.
Turner,I.I.B.L.,Matson,P.A.,McCarthy,J.J.,et al.,“Illustrating the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Three Case Studies”,,2003,100(14):8080-8085.
UNISDR,,Biomed Central,2004.
Vogel,C.,“Vulnerabilit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8,3:15-19.
Watts,M.J.,Bohle,H.G.,“The Space of Vulnerability:The Causal Structure of Hunger”,,1993,17(1):43-67.
White,G.F.,,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Young,Steph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