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10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报告

    刘志明,李鸿训,杨斌艳

    2017-06-01

    978-7-5203-0678-2

    148千字

    33

    不发达地区 旅游业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扶贫减贫是个世界级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扶贫减贫事业,不仅关系上亿国人的生活与命运,其经验和教训也有着全球性意义。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的扶贫减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联合国提出的将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的千年发展目标,在世界各国中,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率先完成了任务。这也为全世界各国的扶贫工作带来有益的经验。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政府为缓解农村贫困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决策和取得的杰出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也为其他国家的扶贫工作做出示范。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和政策举措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建设强化扶贫机构,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强监督力度。做到扶贫资金用之有效,真正地用在贫困地区民众身上;第三,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广大贫困群众受益良多;第四,国家不断加大科技扶贫的工作力度,致力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有效地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但总体来看,我国的贫困形势依然严峻。云南、贵州、广西、河南、四川等省、自治区的贫困人口都超过了500万。虽然整体的贫困发生率下降,但部分省、自治区的贫困发生率仍在15%以上。而贫困人口分布的区域大多比较分散,对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就成为新时期扶贫的主导方向与发展策略。精准扶贫是与粗放扶贫相对的概念,其实质就是将扶贫的政策和资源真正落实到贫困人群身上。而旅游扶贫则是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连片山区、有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我国832个国定贫困县中现有397个4A级和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迄今为止,已有一批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将旅游扶贫作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强调要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而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提出:到2020年,要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使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代表着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的产业地位。旅游扶贫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由于人们所处位置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往往难以形成共识,在推广过程中,也不免出现诸多偏差。这也成为阻碍旅游扶贫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有必要组织跨行业、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的人士参与对旅游扶贫发展的全面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的各种案例、各地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探索我国旅游扶贫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扶贫的全面评价体系,把软硬件评价有机集合起来,推动旅游扶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本书是构建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的首次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指数等机构及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编者2017年4月2日

  • 中国—东盟研究.2018年.第一辑:总第五辑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018-03-01

    978-7-5203-4157-8

    181千字

    12

    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 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

  •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与产能合作

    TRADE AND CAPAC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RAB COUNTRIES

    刘冬

    2021-05-01

    978-7-5203-8432-2

    85千字

    12

    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合作 中国、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差别巨大,资源要素在各国分布存在高度不平衡性决定了中国在与阿拉伯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时,必须根据阿拉伯国家的具体情況,甄选和确定重点合作国家与重点推进产业。首先,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制造业部门,尽管劳动力充裕程度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力供给价格是相关部门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条件,然而,文化、教育、劳动习惯等难以量化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劳动生产效率施加重要影响,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与心理距离较远的现实进一步增加了中国企业管理当地员工的困难,因此,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制造业部门,中国应当依据“产品距离”理论,甄选已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制造业发展上展现出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作为重点合作囯家,并且选择与东道国优势产品包含相似技术含量的制造业部门作为重点推进的产业部门。其次,在资金密集型工业制造业部门,由于相关产业对电力供给价格高度敏感,且频繁遭受国际贸易摩擦,中国应当选择电力供给有保障且与欧盟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作为重点合作国家,并且选择那些频繁与欧盟发生贸易摩擦、产业链相对较短的制造业部门作为重点推进的产业部门。

  • 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产业互补研究

    张学鹏

    2021-05-01

    978-7-5203-8315-8

    270千字

    47

    产业发展 研究 西北地区

    本书在深入分析中亚五国和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动、对外贸易的区域特征、产业(产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贸易的区域和产业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产业和贸易的互补性,以及中国西北地区在中国对中亚贸易中的区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产业结构互补性有所下降,但中国西北地区出口对中亚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双方贸易的互补性十分明显,同吋,西北地区在中国对中亚贸易中具有极强的区位优势。

  •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微观基础及动力机制研究

    王思文

    2015-12-01

    978-7-5161-7011-3

    168千字

    6

    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研究 中国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问题开始凸显。近些年,产业转移研究在国内迅速升温,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世界各国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先进地区的边际产业向后进地区转移是必然趋势。根据“雁行模式论”,日本和亚洲NIES(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效果较好,为自身经济发展及与后进地区缩小差距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形成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约束上的耦合,中国重点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当时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软硬环境的约束以及相应政策支持不够,没有条件把握这一机遇。改革开放的深化,东部地区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政策偏重上,都是要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然而大量文献研究发现,作为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顺利地承接产业转移,而且转移的效果大不如人意,原因何在?本书在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问题:首先,研究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微观基础——企业迁移。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迁移的因素、形成机理和政策方面的已有研究有助于认识企业迁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但目前研究都侧重于讨论影响企业迁移的外部经济与环境因素,缺乏对企业内部因素的考虑。作者认为,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的迁移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企业内部因素对迁移行为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变得极为重要。通过对企业迁移决定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企业迁移的动因,从微观角度解释了产业转移发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其次,从要素视角研究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对于某个具体经济区域而言,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之前,必须弄清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产业转出与承接的基础和条件是否成熟,以及当前产业转移的决定因素是政府意志,还是利益诱导?应该选择怎样的时机、通过怎样的方式,以及选择怎样的产业(群)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把握并深化研究这些问题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向外转移、地区开放战略的设计和政策制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者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进行建模,对区际层面上是否存在产业转移黏性进行分析,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尚未发生。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对我国工业企业迁移行为进行分析,通过计量方法检验影响企业迁移的因素,避免了国内已有文献仅从定性角度分析企业迁移决定因素,导致分析结论缺乏说服力,从而为企业迁移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2)梳理了已有文献对“大规模产业转移已发生”的质疑,从要素视角建立数理模型,研究了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问题,并对产业转移是否存在黏性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未发生,产业转移仍然处于黏性状态。产业转移问题尤其是微观企业的迁移,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相当大的难度,要完成有特色的研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本书作者尽管做了巨大努力,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一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促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个更大的进展。“一带一路”的提出将成为西部扩大开放的契机,也将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提供动力。因此,希望作者今后的研究在深入的基础上多角度论证,并与中国的实践紧密结合。 5 2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6月15日

跳转共21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