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War I affecte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landscape in East Asia. B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China after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exerts cultural influence on China, the impact of the Japan-US dispute on China's national movement, and Japan's response, this book attempts to make an objective explanation for Japan's adjustment of its China policy after World War I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World War I o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attern of East Asia,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nd the impact of World War I on East Asia.
《近代史资料》总2号,1954年。
《近代史资料》总35号,1965年。
《近代史资料》总38号,1979年。
林开明等编:《北洋军阀史料 徐世昌卷9》,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徐世昌日记》,北京出版社2013年版。
《中日关系史料 二十一条交涉:中华民国四年至五年》(上、下),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编印。
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议录》(2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主编:《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张黎辉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黎元洪卷》8,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1898年第1冊、日本国際連合協会、1954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1914年第2冊、外務省、1965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1914年第3冊、外務省、1966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1915年第3冊上巻、外務省、1968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1917年第2冊、外務省、1968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1917年第3冊、外務省、1969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1918年第3冊、外務省、1969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1919年第2册下巻、外務省、1970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上巻、日本国際連合協会、1955年。
国立国会図書館参考誌部『寺内正毅関係文書目録』、国立国会図書館、1971年。
山本四郎編『寺内正毅日記』、京都女子大学、1980年。
山本四郎編『寺内正毅関係文書 首相以前』、京都女子大学、1984年。
山本四郎編『寺内正毅内閣関係史料』(上、下巻)、京都女子大学、1985年。
尚友倶楽部史料調査室·広瀬順皓·日向玲理·長谷川貴志編『寺内正毅宛明石元二郎書翰』、尚友倶楽部、2014年。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Affairs of China,1910-1929,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Micro copy No.329.
,Vol.31-64,Princeten University Press,1966.
The United States,Department of the State,,1915.
The United States,Department of the State,,1919(In two volumes.)Volume Ⅱ.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34.
美国斯坦福大学收藏的未刊裴克(Peck)文件
明尼苏达大学收藏的传教士档案
《教务杂志》(Chinese Recorder)
《申报》《顺天时报》《盛京时报》《东方杂志》《台湾日日新报》《北京益世报》《基督教青年会驻法华工週报》《清议报》
『神戸又新日報』
『大阪朝日新聞』
『大阪毎日新聞』
『時事新報』
『福岡日々新聞』
『満洲日々新聞』
『中外商業新報』
-
[美]保罗·S.芮恩施著,李抱宏、盛震溯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包笑天:《剑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英]伯特兰·罗素著,秦悦译:《中国问题》,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曹世文、黄季方编著:《美国名人词典》,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美]Carl Crow著,宗姬译:《我为中国人说话》(时代知识丛书5),新兴书店1938年版。
陈三井:《华工与欧战》,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编印。
陈玮芬:《近代日本汉学的〈关键词〉研究:儒学及相关概念的嬗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戴逸主编,张鸣著:《梦醒与嬗变》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
戴逸、李育民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 1840—1949》,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邓野:《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 1919年中国的外交争执与政派利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福建省漳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建省漳州市人物研究学会编《漳州华侨名人传》,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弗莱德利克·穆尔(Frederick Moore)著,晓歌译:《日美外交秘话》,中外出版社1944年版。
[澳]端纳口述,泽勒记录整理,符致兴编译:《端纳与民国政坛秘闻》,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符致兴编译:《端纳与民国政坛秘闻》,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年版。
龚古今、恽修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侵华文件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关捷主编:《日本侵华政策与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1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编印。
寒灰编:《金刚卖国记》,国民社1919年版。
韩莉:《新外交·旧世界 伍罗德·威尔逊与国际联盟》,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02年版。
韩石山《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何振模著,张笑川等译:《上海的美国人——社区形成与对革命的反应(1919—1928)》,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黄安年编:《从战地到史林 邓蜀生九旬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黄福庆:《近代日本在华文化及社会事业之研究》,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编印。
黄美真、郝盛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件人物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黄尊严:《日本与山东问题 1914—1923》,齐鲁书社2004年版。
胡汶本、田克深主编:《五四运动在山东资料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济南广智院志略》,济南广智院1931年编印。
蒋梦麟译述:《美总统威尔逊参战演说》,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
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4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孔华润(Warren I.Cohen)著,张静尔等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中美关系的历史剖析》,汪熙主编《中美关系研究丛书》4,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孔华润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美]罗伊·沃森·柯里(Roy Watson Curry)著,张玮瑛、曾学白译:《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1913—19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李盛平主编:《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李世伟:《日据时代台湾儒教结社与活动》,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2卷,中华书局1987年版。
李瞻主编:《中国新闻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
梁川主编:《辛亥革命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刘德军编著:《五四运动山东潮》,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文丛》,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卢龙光主编:《基督教圣经与神学词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美]罗因须著,铃木虎雄译:《列国审势支那政治论》,台湾日日新报社1904年版。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 1850—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马士、宓亨利著,姚曾廙等译:《远东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英]马泰士(Basil Mathews)著,张仕章译:《穆德传》,青年协会书局1935年版。
[美]迈克尔·H.亨特(Michael H.Hunt)著,褚律元译:《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钱其琛主编:《世界外交大辞典》(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钱玄同:《关于反抗帝国主义 可以触摸的民国》,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任达著,李伸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入江昭著,李响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阮湘等编:《中国年鉴 第一回》第22辑,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编印。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1983年第3辑(总第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上海市档案馆编:《租界里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日]升味准之辅著,董果良译:《日本政治史》第2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编印。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石源华主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美]泰勒·丹涅特著,姚曾廙译:《美国人在东亚》,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邰爽秋等选编:《庚款兴学问题》,教育编译馆1935年版。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王立新:《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王绳祖主编,朱瀛泉等卷主编:《国际关系史 第三卷(1871—191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王树槐:《庚子赔款》,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版。
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研究丛书,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修订版),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王振坤、张颖:《日特祸华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谋略谍报活动史实》第1卷,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汪熙、田尻利主编:《150年中美关系史论著目录(1823—1900)》,复旦大学2005年版。
[奥]魏格林、朱嘉明主编:《一战与中国》,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五百旗头真编著,周永生等译:《日美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吴沧海:《山东悬案解决之经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项立岭:《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曲折——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徐国琦著,马建标译:《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宣谛之:《美帝侵华一百年》,世界知识社1950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杨生茂、林静芬编:《美国史论文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姚崧龄:《芮恩施使华纪要》,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翊勋《蒋党真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应俊豪:《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2001年版。
俞辛焞:《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臧运祜:《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三卷 皖系军阀与日本》,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张惠芝:《“五四”前夕的中国学生运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章开沅:《章开沅文集》第9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张艳茹:《近代日本的元老、宫中势力与内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元卿:《民国北派通俗小说论丛》,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祝曙光:《徘徊在新、旧外交之间:20世纪20年代日本外交史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美]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周策纵著,陈永明等译:《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阿部洋『「対支文化事業」の研究——戦前期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の展開と挫折——』、汲古書院、2004年。
青島守備軍民政部『青島之商工業』、1918年10月。
伊藤正徳『加藤高明』上巻、加藤伯伝記編纂委員会、1929年。
井上寿一『日本の外交』、信山社、2005年。
大蔵省理財局『日支親善ト日支経済的提携二関スル方策施設概要』、1918年。
小澤三郎『内村鑑三不敬事件』、新教出版社、1980年。
外務省百年史編纂委員会『外務省の百年』上·下、原書房、1980年。
青島守備軍編『済南要覧』、青島新報社、1920年。
鬼頭玉汝『不可不読』、晩晴書房、1909年。
鬼頭玉汝『支那必亡論』、出版社不详、1913年。
鬼頭玉汝『青島問題』、扶桑館(止宿)、1919年。
鬼頭玉汝『対支問題ノ根本義』,青島新報社、出版时间不详。
熊本史雄『大戦間期の対中国文化外交——外務省記録にみる政策決定過程』、吉川弘文館、2013年。
中谷直司『強いアメリカと弱いアメリカの狭間で』、千倉書房、2016年。
農商務省商務局『海外各地に於ける重要なる日本商品取扱商店調査』、1911年。
在華日本紡績同業会編『船津辰一郎』、東邦研究会、1958年。
参謀本部編『大正三年日独戦史』(上、下)、東京偕行社、1916年。
千田稔、宇野隆夫編『東アジアと「半島空間」——山東半島と遼東半島——』、思文閣、2003年。
辻清明『新版 日本官僚制の研究』、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
徳富猪一郎編『公爵山県有朋伝』下巻、山県有朋公記念事業会、1933年。
徳富猪一郎『支那漫遊記』、民友社、1918年。
村松正俊訳『西洋の没落』、批評社、1926年。
原圭一郎編著『原敬日記』第4巻、乾元社、1951年。
原圭一郎編著『原敬日記』第8巻、乾元社、1950年。
林権助『わが七十年を語る』、第一書房、1935年。
小野信爾『青春群像:辛亥革命から五四運動へ』、汲古書院、2012年。
小野信爾『救国十人団運動の研究』、同朋舎、1987年。
嬌溢生『独笑珍話』、実業之日本社、1907年。
原野彦太郎編『真面目の人』、教文館、1911年。
福田吉蔵『ウィルソン』、民友社、1919年。
佐藤綱次郎『支那一ヶ月旅行』、二酉社、1920年。
大隈侯八十五年史編纂會編『大隈侯八十五年史』第2巻、原書房、1970年。
大隈侯八十五年史編纂会編『大隈侯八十五年史』第3巻、原書房、1970年。
長谷川雄一編著『大正期日本のアメリカ認識』、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1年。
服部龍二『東アジア国際環境の変動と日本外交 1918―1931』、有斐閣、2001年。
山室信一『複合戦争と総力戦の断層——日本にとっての第一次世界大戦』、人文書院、2011年。
山室信一ほか編『世界戦争(現代の起点 第一次世界大戦第1巻)』、岩波書店、2014年。
伊勢弘志『近代日本の陸軍と国民統制——山県有朋の人脈と宇垣一成——』、東京校倉書房、2014年。
奈良岡聡智『対華二十一か条要求とは何だったのか 第一次世界大戦と日中対立の原点』、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5年。
伊藤正徳編『加藤高明』下巻、加藤伯伝記編纂委員会、1929年。
高原秀介『ウィルソン外交と日本 理想と現実の間 1913―1921』、創文社、2006年。
斎藤道彦『五·四運動の虚像と実像: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 北京』,中央大学出版部、1992年。
笠原十九司『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の中国民族運動』、汲古書院、2014年。
大谷正『近代日本の対外宣伝』、研文出版、1994年。
勝田龍夫『中国借款と勝田主計』、ダイヤモンド社、1972年。
田原天南『膠州湾』、満洲日日新聞社、1914年。
『五十人の新聞人』、東京株式会社電通編集出版、1955年。
西山勉『山東省視察復命書』、東京高等商業学校、1907年。
上海日本商業会議所『山東問題に関する日貨排斥の影響』第1輯、1919年。
渋川玄耳『玄耳小品』、隆文館、1910年。
外務省調査部第一課吉村道男編『世界大戦関係日本外交文書』第1卷、クレス出版、1998年。
佐藤鋼次郎『日米若し戦はば』、目黒書店、1920年。
中下正治『新聞にみる日中関係史』、研文出版、1996年。
千田稔、宇野隆夫編『東アジアと「半島空間」——山東半島と遼東半島』、思文閣、2003年。
秋山雅之伝記編纂会『秋山雅之介伝』、秋山雅之介伝記編纂会、1941年。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明治出版社、1917年。
服部宇之吉『孔子教大義』、富山房、1939年。
森紀子『転換期における中国儒教運動』、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5年。
津田左右吉『支那思想と日本』、岩波書店、1948年。
田村幸策『第一次世界大戦と日本外交』、有甲斐、1953年。
梅津和郎『成金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戦と日本』、教育社、1978年。
井上寿一『第一次世界大戦と日本』、講談社、2014年。
情報部第一課『最近ニ於ケル欧米人ノ支那観』(第一輯)、1923年。
山根幸夫『東方文化事業の歴史:昭和前期における日中文化交流』、汲古書院、2005年。
小幡酉吉傳記刊行会『小幡酉吉』、小幡酉吉傳記刊行会、1957年。
徳富猪一郎編『公爵山県有朋伝』下巻、山県有朋公記念事業会、1933年。
ポール·エス·ラインシュ著、高田早苗訳『帝国主義論:早稲田小篇』、東京専門学校出版部、1901年。
ポール·エス·ラインシュ著、吉武源五郎訳『世界政策』、世界堂、1903年。
入江昭『米中関係史』、サイマル出版会、1971年。
Annie Laurie and Lawrence Todnem,,,Olympia Washington,1974.
Akira Iriy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1981.
Millard,Thomas F.(Thomas Franklin),:',New York:The Century co.,1916.
Noel H.Pugach,,New York:KTO Press,1979.
James Reed,,,Washing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Warren I.Cohe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
James Ree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崔志海:《关于美国第一次退还部分庚款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
陈其钦:《评〈密勒氏评论报〉》,《图书馆杂志》1991年第6期。
陈三井:《基督教青年会与欧战华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上册,1988年6月。
顾德曼(Bryna Goodman):《美国胡佛研究所藏索克思档案》,《档案与史学》2000年1月。
顾卫民:《20世纪初期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运动》,《近代中国》2000年第1期。
郭宁:《中国参加一战的美国因素——以驻华公使芮恩施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14年第1期。
侯中军:《一战爆发后中国的中立问题——以日本对德宣战前为主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4期。
侯中军:《1949年以来的中国与一战外交研究》,《兰州学刊》2015年第6期。
季剑青:《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王风等编《对话历史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金光耀:《顾维钧与中美关于二十一条的外交活动》,《复旦学报》1996年第5期。
李嘉冬:《日本的东方文化事业之发端研究》,王建朗、栾景河主编《近代中国:政治与外交》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刘国鹏:《存在非此即彼的历史评判吗?——一桩有关光若翰的历史公案》,会议论文,基督教思想评论第10辑,2009年。
刘宜庆:《被忽视的细节和被湮没的声音——从个体记忆和公共舆论看“五四”》,《人物》2009年第5期。
罗毅:《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与北京政府“联美制日”外交的形成》,栾景河、张俊义主编《近代中国 文化与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毛雍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法国的中国劳工》,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 青岛涉外足迹》,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欧阳哲生:《严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美]入江昭著,王建华译:《用文化方法研究外交史》,《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1年第5期。
孙颖:《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的“对支文化事业”研究——基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与“日华学会”》,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史桂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对外扩张与东亚格局之变动—以华盛顿体系为中心的考察—》,《世界历史》2012年第4期。
陶飞亚:《“文化侵略”源流考》,《文史哲》2003年第5期。
陶文钊:《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世界历史》1992年第3期。
唐海江:《建构“文化权势”:成舍我在五四前后的社交圈与世界报系之建立》,周奇编《传播视野与中国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256页。
王建朗:《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王立新:《伍德罗·威尔逊政府承认中华民国问题再研究》,《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
王立新:《在国家之外发现历史: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与跨国史的兴起》,《历史研究》2014年第1期。
王神荫:《七七事变以前的齐鲁大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东省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王玉鹏:《雷鸣远与近代中国天主教本地化运动的发端》,《基督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
熊沛彪、肖伟:《概述日本百年外交形态的变迁》,米庆余主编《日本百年外交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田:《对德奥宣战》,《近代史资料》总第2号,1954年第2期。
姚波:《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山东问题看美日矛盾》,《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袁叶如、王神荫、苗其训:《济南基督教青年会》,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修订本)上,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俞志厚:《天津〈益世报〉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赵晓阳:《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 第六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305页。
张北根:《巴黎和会后至华盛顿会议前英国对待山东问题的态度》,《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第98—107页。
张克明:《美商收买〈益世报〉的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张泉:《文化:日本侵华史研究中有待深化的领域——评〈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研究丛书〉之两种》,《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3期。
张威:《“密苏里新闻帮”与中国》,《国际新闻界》2008年10月。
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石原直紀「大正初期の外政機構―二局四課制の確立から臨時外交調査委員会設置に至る過程」、『社会科学ジャーナル』20(1)、1981年10月。
内山正熊「日独戦争と山東問題」、慶應義塾大学法学研究会『法学研究』第33巻第2号、1960年2月。
大井知範「19世紀末ドイツ帝国の膠州湾獲得」、『政治学研究論集』27号、2008年2月。
斉藤聖二「寺内内閣と西原亀三―対中国政策の初期段階」、日本国際政治学会編『国際政治』第75号「日本外交の非正式チャンネル」、1983年10月。
中谷直司「対列強協調から対米協調へ―日本外務省の政策構想の変容1916―1919」、『同志社法学』第316号、2006年。
森田貴子「日本陸軍の中国における新聞操縦」、『東京大学日本史学研究室紀要』第8号、2004年3月。
服部龍二「パリ講和会議と五·四運動」、『千葉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3、1999年2月。
服部龍二「協調の中の拡張策―原内閣の在華権益拡張策と新4国借款団」、『千葉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2、1998年2月。
米沢秀夫「対日ボイコットと民族ブルジョア階級」,『中国近代化と日本』中国研究所紀要第2号、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1963年10月。
具島兼三郎「中国における日米争覇戦―第一次世界大戦からワシントン会議まで―」、『法政研究』第22巻第1号、1954年10月。
具島兼三郎「日中関係と国際情勢―日露戦争から太平洋戦争まで―」、『国際政治』15号、1961年。
熊本史雄「第一次大战期における外务省の对中政策——『经济提携』から『文化提携』への转换」、歴史人類学会『史境』45、2002年9月。
熊本史雄「外務省『対支文化事業』の創出経緯——『精神的帝国主義』論の起源」、『ヒストリア』(173)、2001年1月。
内山正熊「日独戦争と山東問題」、慶應義塾大学法学研究会『法学研究』第33巻第2号、1960年2月。
池井優「山東問題、五四運動をめぐる日中関係」、慶應義塾大学法学研究会『法学研究』第43巻第1号、1970年1月。
大谷正「『新聞操縦』から『対外宣伝』へ——明治·大正期の外務省対中国宣伝活動の変遷——」,メディア史研究会『メディア史研究―特集 政治のなか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Vol.5、ゆまに書房、1996年11月25日。
渋川玄耳「山東と日本人」、『新日本見物 台湾·樺太·朝鮮·満州·青島之巻』、金尾文淵堂、1918年。
青島軍司令官由比光衛「彼我共に目醒めよ」(上)、『亜細亜時論』第4巻第5号、1920年5月1日。
木村時夫「対華二十一条要求と大隈重信」、『早稻田人文自然科學研究』23号、1983年3月。
細谷千博「『二一要求』とアメリカの対応」、『一橋論叢』43巻1号、1960年1月。
池田十吾「対支二一ヶ条要求と米国の態度(一)」、『日本政教研究所紀要』第4号、1980年3月。
池田十吾「対支二一ヶ条要求と米国の態度(二)」、『日本政教研究所紀要』第5号、1981年2月。
山腰敏寛「中国におけるウィルソン主義の宣伝と五四運動」、『現代中国研究』(14·15)、2004年9月。
山腰敏寛「元祖中国ビジネス案内人 上海のカール·クロウ」、『東方』266、2003年4月。
山腰敏寛「同時代アメリカ人による中華民国(1912―1949)頌:カール·クロウの中国観」、『鳴門史学』第8号、1994年。
西田敏宏「幣原喜重郎の国際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戦後の転換期を中心として——」、日本国際政治学会編『国際政治』第139号、2004年11月。
申春野「パリ講和会議と日米中関係:『山東問題』を中心に」、『国際公共政策研究』第9巻第2号、2005年3月。
胆紅「五四運動と日本のジャーナリズム」、『国際公共政策研究』第11卷第2号、2007年3月。
Dimirti Daniel Lazo,:..,,,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1977.
松尾弌之「中国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プロパガンダ活動:1918―1919の合衆国広報委員会」、『アメリカ·カナダ研究』14、1997年3月、19―42頁。
山腰敏宽:《五四运动与美国对于中国宣传活动再论》,《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1999年编印。
失衡与再平衡:塑造全球治理新框架
Imbalance and Rebalance: Shaping a New Framework for Global Governance文化资本与国家治理:基于对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考察
Cultural Capital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ay of Governance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内涵与路径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nnotation and Paths改革共识论:中国的历史与反思
The Theory of Reform Consensus:History and Reflection on China流动浪潮下的人口有序管理
Orderly Population Management under the Wave of Mobility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