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mainly studies the effect of civil judgments rendered by Chinese courts on subsequent litig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se effect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judgment effect system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ivil procedure law, and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context and comparative law, normative research and value discussion, system integration and detailed point descrip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book can inspire people to further think about the opposition and unity between normative systems and empirical phenomena,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procedure jurisprudenc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broaden the scope of research.(AI翻译)
陈晓彤:(著)
陈晓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事诉讼法,师从著名民事诉讼法学者王亚新教授,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清华大学2018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16年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卢森堡马克斯·普朗克程序法研究所访问学习。曾在《当代法学》《清华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若干篇文章。
毕玉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释解与适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常怡:《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002年版。
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中)》,台北:三民书局2011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姜世明:《民事诉讼法(下)》,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
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李木贵:《民事诉讼法(下)》,台北:李木贵自版2010年版。
李淑明:《民事诉讼法——通常诉讼程序(下)》,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版。
梁书文:《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新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刘家兴:《民事诉讼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吕太郎:《民事诉讼法》,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版。
[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日]高桥宏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张卫平、许可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苏]A.Ф.克林曼:《苏维埃民事诉讼中证据理论的基本问题》,马绍春、王明毅、陈逸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
[苏]С.Н.阿布拉莫夫:《苏维埃民事诉讼(下)》,中国人民大学审判教研室译,法律出版社1957年版。
[苏]多勃罗沃里斯基:《苏维埃民事诉讼》,李衍译,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王宝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释义——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实用问答》,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王亚新、陈杭平、刘君博:《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肖建华:《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张卫平:《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安海涛:《保证合同诉讼的程序原理——基于民诉法解释第66条的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卜元石:《重复诉讼禁止及其在知识产权民事纠纷中的应用——基本概念解析、重塑与案例群形成》,《法学研究》2017年第3期。
曹志勋:《反思事实预决效力》,《现代法学》2015年第1期。
巢志雄:《诉讼标的理论的知识史考察——从罗马法到现代法国法》,《法学论坛》2017年第6期。
陈爱武、眭鸿明:《论债权人代位权诉讼与债务人自行诉讼之并存》,《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陈杭平:《纠纷事件:美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探析》,《法学论坛》2017年第6期。
陈杭平:《诉讼标的理论的新范式——相对化与我国民事审判实务》,《法学研究》2016年第4期。
程啸、王静:《论保证人追偿权与代位权之区分及其意义》,《法学家》2007年第2期。
崔建远:《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规格论——以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为中心》,《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期。
崔建远:《债权人代位权的新解说》,《法学》2011年第7期。
丁宝同:《论争点效之比较法源流与本土归化》,《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3期。
段文波:《预决力批判与事实性证明效展开:已决事实效力论》,《法律科学》2015年第5期。
耿林:《诉讼上的抵销:抗辩与反诉》,《人民法院报》2003年第9期。
郭翔:《民事争点效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6年。
洪学军:《债权人代位权的性质及其构成研究》,《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9年。
胡军辉:《民事诉讼中如何处理既判事实预决效力问题的思考》,《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8期。
黄毅:《部分请求论之再检讨》,《中外法学》2014年第2期。
霍海红:《民事诉讼契约的意义追问》,《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纪格非:《我国刑事判决在民事诉讼中预决力规则的反思与重构》,《法学杂志》2017年第3期。
纪格非:《争点法律效力的西方样本与中国路径》,《中国法学》2013年第3期。
贾亚强、姚军强:《民行交叉案件中行政判决对民事诉讼的效力》,《人民法院报》2010年第12卷第9期。
江伟、常廷彬:《论已确认事实的预决力》,《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李德飞:《论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9年。
李浩:《民事证据的若干问题——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李浩:《证据规定与民事证据规则的修订》,《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林剑锋:《既判力时间范围制度适用的类型化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林剑锋:《既判力时间范围制度适用的类型化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林剑锋:《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4年。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刘东:《回归法律文本: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再解释》,《中外法学》2017年第5期。
刘君博:《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问题研究》,《中外法学》2014年第1期。
刘文勇:《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与诉讼的效力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刘学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之当事人适格问题研究》,《法学评论》2007年第6期。
卢佩:《多数人侵权纠纷之共同诉讼类型研究》,《中外法学》2017年第5期。
卢佩:《困境与突破:德国诉讼标的理论重述》,《法学论坛》2017年第6期。
卢政敏、齐树洁:《连带债务共同诉讼关系之探讨》,《现代法学》2008年第1期。
罗恬漩:《数人侵权的共同诉讼问题研究》,《中外法学》2017年第5期。
罗恬漩、王亚新:《不真正连带责任诉讼问题探析》,《法律适用》2015年第1期。
蒲一苇:《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判决效力范围》,《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任重:《回归法的立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体系思考》,《中外法学》2016年第1期。
任重:《论中国民事诉讼的理论共识》,《当代法学》2016年第2期。
任重:《形成判决的效力——兼论我国物权法第28条》,《政法论坛》2014年第1期。
邵明:《论法院民事预决事实的效力及采用规则》,《人民司法》2009年第15期。
邵明:《诉讼中的免证事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史明洲:《日本诉讼标的理论再认识——一种诉讼法哲学观的转向》,《法学论坛》2017年第6期。
宋春雨:《论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陶志蓉:《民事判决效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王福华:《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研究》,《清华法学》2013年第4期。
王静:《法院对抵销抗辩的认定具有既判力》,《人民司法》2014年第2期。
王亚新、陈晓彤:《前诉裁判对后诉的影响——民诉法解释第93条和第247条解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王亚新:《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适格的再考察》,《法学研究》2014年第6期。
王亚新:《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程序分化》,《中国法学》2011年第4期。
王亚新:《主体/客体相互视角下的共同诉讼》,《当代法学》2015年第1期。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翁晓斌:《论已决事实的预决效力》,《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吴文嫔:《加拿大合同法之受益第三人规则》,《环球法律评论》2015年第2期。
吴英姿:《预决事实无需证明的法理基础与适用规则》,《法律科学》2017年第2期。
吴泽勇:《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适格》,《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夏璇:《论民事重复起诉的识别及规制——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47条的解析》,《法律科学》2016年第2期。
肖建国、黄忠顺:《任意诉讼担当的类型化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肖建华、廖浩:《既判力基准时后的和解——以吴梅案和解协议与执行和解为例》,《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徐澜波:《合同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归属及相关规则辨析》,《法学》2011年第7期。
薛军:《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4条的定性与解释——兼与利他合同论商榷》,《法商研究》2010年第2期。
严仁群:《部分请求之本土路径》,《中国法学》2010年第2期。
严仁群:《既判力客观范围之新进展》,《中外法学》2017年第2期。
阎朝秀:《绝对还是相对:对既判力事实的司法认知》,《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3期。
杨会新:《论诉讼契约的适用范围与效力》,《法商研究》2017年第4期。
杨立新:《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类型体系及规则》,《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
姚强、王丽平:《CPR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诉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判断标准//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2015年第2期。
袁琳:《部分请求的类型化及合法性研究》,《当代法学》2017年第2期。
张嘉军:《论诉讼契约的效力》,《法学家》2010年第2期。
张卫平:《既判力相对性原则:根据、例外与制度化》,《法学研究》2015年第1期。
张卫平:《论民事诉讼的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张卫平:《中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构成与适用》,《中外法学》2013年第1期。
张卫平:《重复诉讼规制研究:兼论一事不再理》,《中国法学》2015年第2期。
赵刚、刘学在:《论代位权诉讼》,《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赵秀举:《论民事执行救济》,《中外法学》2012年第4期。
郑金玉:《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实践运行研究》,《中国法学》2015年第6期。
周翠:《侵权责任法体系下的证明责任倒置与减轻规范》,《中外法学》2010年第5期。
周全林、任子飞、茹华丽:《以不当得利为由二次起诉案件的处理》,《人民司法》2011年第8期。
朱川、周晶:《判决理由既判力的再认识》,《人民司法》2011年第8期。
小山升:《判决效的研究》,东京:信山社1990年版。
Rosenberg,Schwab,Gottwald.Zivilprozessrecht.17.München:C.H.Beck,2010.
Subrin,Minow,Brodin,et,al.Civil procedure,doctrine,practice,and context.New York: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2012.
Klaus Reischl.Die objektiven Grenzen der Rechtskraft im Zivilprozeß.Tübingen:Mohr Siebeck,2002.
American Law Institute.Restatement of the law second judgments 2d.Washington,D.C.:American Law Institute Publishers,1982,Vol.1-2.
铃木正裕、青山善充编集:《注释民事诉讼法(4)》,东京:有斐阁1997年版。
Jauernig,Hess.Zivilprozessrecht.30.München:C.H.Beck,2011.
三谷忠之:《民事诉讼法讲义》,东京:成文堂2011年版。
Christooh Althammer.Streitgegenstand und Interesse eine zivilprozessuale Studie zum deutschen und europäischen Streitgegenstandsbegriff.Tübingen:Mohr Siebeck,2012.
Gruber.Beck’scher Online-Kommentar zur ZPO.27.2017.
Musielak,Voit.ZPO.14.2017.
Gottwald.Münchner Kommentar zur ZPO.5.2016.
Ingo Saenger.ZPO.7.2017.
伊藤真:《民事诉讼法》,东京:有斐阁2014年版。
Wolfram Henckel.Parteilehre und Streitgegenstand im Zivilprozeß.Heidelberg:Carl Winter Universitätsverlag,1961.
Thomson West.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as amended to may 13,2005.St.Paul,Minn.:Thomson-West,2005.
柏木邦良:《民事诉讼法要说》,东京:リンパック有限会社2005年版。
三月章:《民事诉讼法》,东京:有斐阁1959年版。
Konrad Hellwig.Wesen und subjektive Begrenzung der Rechtskraft.Neudruch der ausgabe Leipzig 1901.Aalen:Scientia Verlag,1967.
Kathrin Ziegert. Die Interventionswirkung. Tübingen:Mohr Siebeck,2003.
上田徹一郎、井上治典:《注释民事诉讼法(2)》,东京:有斐阁1992年版。
Karl Heinz Schwab.Der Streitgegenstand im Zivilprozess.München und Berlin: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1954.
Matthias Jacobs.Der Gegenstand des Feststellungsverfahrens.Tübingen:Mohr Siebeck,2005.
Panajotta Lakkis.Gestaltungsakte im internationalen Rechtsverkehr.Tübingen:Mohr Siebeck,2007.
Ioannis Mantzouranis.Die notwendige Streiggenossenschaft im Zivilprozess.Tübingen:Mohr Siebeck 2013.
Yuval Sinai.The downside of preclusion:some behaviour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cause of action estoppel in civil actions.McGill Law Journal,2011,56.
Gottwald. Streitgegenstand und Sinnzusammenhänge. Symposium Schwab,2000.
Kremer.Gemenschaftsrechtliche Grenzen der Rechtskraft.EuR 2007 Heft 4,0470.
Bach.Deine Rechtskraft? Meine Rechtskraft! EuZW 2013,56.
Kremer.Effektuierung des europäischen Beihilferechts durch die Begrenzung der Rechtskraft.EuZW 2007,726.
Schmahl,Köber.Durchbrechung der Rechtskraft nationaler Gerichtsentscheidungen zu Gunsten der Effektivität des Unionsrechts? EuZW 2010,927.
Obermann.Materielle Rechtskraft Im FamFG-Gedanken zum anwendungsbereich von § 48 FamFG.NZFam 2016,961.
Berkowsky. Umfang der Rechtskraft klagestattgebender Kündigungsschut-zurteile. NZA 2008,1112.
Schwab.Streitgegenstand und Rechtskraft bei der arbeitsrechtlichen Kündigungsschutzklage.RdA 2013,357.
Leitmeier.Rechtskraft der Hauptschuld und Verjährungseinrede des Bürgen.NJW 2017,1273.
Christopher Klein,Lawrence Ponoroff,Sarah Borrey.Principles of preclusion and estoppel in bankruptcy cases.American Bankruptcy Law Journal,2005,79.
Edward D.Cavanagh.Issue preclusion in complex litigation.Review of Litigation,2010,29.
Justin Vickers.Res judicata claim preclusion of properly filed citizen suit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10,104.
Lauren Drake.Preventing inequity:extending issue preclusion to claim construction during reexamination of previously litigated patents.Loyola of Los Angeles Law Review,2011,44.
William V.Luneburg.Claim preclusion as it affects non-parties to clean air act enforcement actions:the ghosts of gwaltiney.Widener Law Review,2003,10.
George S.Geis.Shareholder derivative litigation and the preclusion problem.Virginia Law Review,2014,100.
Elzer.Rechtskraft von Teilklagen-BGH,NJW 1997,1990;3019.JuS 2001,224,227.
Rimmelspacher.Materielle Rechtskraft und Gestaltungsrechte.JuS 2004,560,562.
Ernst.Gestaltungsrechte im Vollstreckungsverfahren,NJW 1986,401.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