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field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t the intersec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science, this book explores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media as a technical carrier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o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citiz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citizen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examines the social impact of emerging technological forc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online media on China's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Based on China's network society, this research topic examines the new connotation of China's Internet citizen culture an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deepens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practice and social governance in China.
(一)中文译著
[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陈欣银、李伯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林颖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埃里克·尤斯拉纳:《信任的道德基础》,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埃瑞克·洛:《西方媒体如何影响政治》,陈晞、王振源译,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郭忠华、徐法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媒体技术》,任孟山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英]安吉拉·克拉克:《全球传播与跨国公共空间》,金然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
[美]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伯纳德·贝雷尔森、黑兹尔·高德特:《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第3 版),唐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丹尼尔·哈林、[意]保罗·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式》,陈娟、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英]布莱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2 版),殷祺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韦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再造政府:政府改革的五项战略》,谭功荣、刘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戴维·马格莱比、保罗·莱特:《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23版·中国版),吴爱明、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荷兰]梵·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第二版),蔡静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第4卷),王逢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弗兰克·韦伯斯特:《信息社会理论》(第三版),曹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邵国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宾厄姆·鲍威尔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修订译本),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美]亨利·詹金森:《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何增科、[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英]史蒂文·拉克斯:《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禹建强、王海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英]凯文·罗宾斯、弗兰克·韦伯斯特:《技术文化的时代:从信息社会到虚拟社会》,何朝阳、王希华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会的衰落与复兴》,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罗伯特·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陶庆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美]兰斯·本奈特、罗伯特·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董关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罗纳德·英格尔哈尔:《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张秀琴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马修·辛德曼:《数字民主的迷思》,唐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美]迈克尔·舒德森:《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郑一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迈克尔·布林特:《政治文化的谱系》,卢春龙、袁倩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美]迈尔斯、休伯曼:《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第2 版),张芬芬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美]贝丝·诺维克:《维基政府: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李忠军、于卉芹、李晶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英]詹姆斯·卡伦、[韩]朴明珍:《去西方化媒介研究》,卢家银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云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威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郭为桂、林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美]雪莉·特克:《虚拟化身:网络世代的身分认同》,谭天、吴家真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英]约翰·菲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英]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朱丽叶·科宾、安塞尔姆·施特劳斯:《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第3 版),朱光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化的途径》,董洪川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詹姆斯·凯茨、罗纳德·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上网、参与和互动》,郝芳、刘长江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英]詹姆斯·柯兰、娜塔莉·芬顿、德斯·弗里德曼:《互联网的误读》,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唐文方:《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张东锋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国斌:《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邓燕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邱道隆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周永明:《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尹松波、石琳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二)中文著作
包刚升:《政治学通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邓正来:《西方大师看中国:中国社会科学论丛》(夏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丁未:《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小安:《网民民主的可能性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范式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侯军:《疲软的舆论监督》,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纪秋发:《中国数字鸿沟——基于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金玉萍:《电视实践:一个村庄的民族志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梁丽萍:《政治社会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李斌:《网络参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良荣:《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李文明、吕福玉:《网络文化通论》,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刘智峰:《国家治理理论:国家治理转型的十大趋势与中国国家治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齐鲁书社2003年版。
乐媛:《超越左与右:中国网络论坛的公共讨论与意识形态图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邱林川:《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SPSS(PASW)数据分析范例解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卫华:《网络与网络公民文化——基于批判与建构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兰英:《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法硕:《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明生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立京:《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吉、张解放:《在线革命:网络空间的权利表达与正义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邱林川、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叶再春:《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研究(1990—201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曾繁旭:《表达的力量:当公益组织遇上媒体》,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曾繁旭:《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
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公民资格的演变及其意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明新:《参与型政治的崛起——中国网民政治心理和行为的实证考察》,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郑永年:《民主,中国如何选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张明澍:《中国人想要什么样民主——中国“政治人”(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张华:《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一种后现代的状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臧雷振:《变迁中的政治机会结构与政治参与: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图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翟学伟:《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三)中文论文
白淑英:《网络文化研究的哲学观问题》,《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陈福平:《跨越参与鸿沟:数字不平等下的在线政治参与》,《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4期。
陈云松:《互联网使用是否扩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CGSS2006的工具变量分析》,《社会》2013年第5期。
陈立辉:《互联网与社会组织模式重塑:一场正在进行的深刻社会变迁》,《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陈力丹、谭思宇、宋佳益:《社交媒体减弱政治参与——“沉默螺旋”假说的再研究》,《编辑之友》2015年第5期。
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丛日云:《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曹淑芹、曾珍:《网络舆论监督:公共权力制约的新途径》,《前沿》2011年第3期。
党国英:《民主政治的动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丁征:《论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5期。
段京肃、李惠民、王锡苓:《经济不发达地区互联网发展的三种状态:对黄羊川镇、金塔县、镇巴县的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冯强:《互联网使用、政治效能、日常政治交流与参与意向》,载《新闻传播评论》,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
傅慧芳:《物质世界的消极冷漠与网络社会的积极主动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两面性分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
黄荣贵:《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社会》2010年第2期。
吴鼎铭:《西方新闻传播学关于新媒体与社会运动的研究现状——兼论“Twitter革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何明升:《虚拟社会治理的概念定位与核心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黄华新、顾坚勇:《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2期。
黄少华、袁梦遥:《网络公民参与:一个基于文献的概念梳理》,《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期。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李镭:《Web2.0与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结构转型——奥巴马互联网战略的政治分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2期。
罗文辉、陈韬文、潘忠党:《大陆、香港、台湾新闻人员对媒介角色的认知》,《传播研究集刊》2001年第6期。
李亚妤:《互联网使用、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以沿海发达城市网民为例》,《新闻大学》2011年第1期。
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李莹、林功成:《制度信任和政治兴趣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以香港为个案》,《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期。
刘德霓:《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成因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总71期。
刘晓苏:《论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成本—收益分析》,《理论与改革》2002年第4期。
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总第6期。
刘德寰、崔忱:《网络在时间维度上对传统媒介提出的挑战——基于网络媒介使用时间超越传统媒介使用时间》,《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年第6期。
罗文辉、李郁青、施盈廷、杨秀娟:《网路采用、使用与获得之满足》,《新闻学研究》2005年4月刊。
李智:《互联网时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态势——基于传媒公共性的考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梅俊:《图绘新闻传播结构面像:从结构功能主义到结构化理论》,《新闻界》2015年第11期。
孟祥远:《如何超越二元对立?——对布迪厄与吉登斯比较性评析》,《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彭兰:《Web2.0 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0期。
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网络传播》2011年第2期。
潘忠党:《互联网使用和公民参与:地域和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中的普遍性》,《新闻大学》2012年第6期。
潘忠党、於红梅:《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使用与评价切入》,《新闻大学》2010年第4期。
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邱林川:《信息“社会”:理论、现实、模式、反思》,《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总第5期。
戚攻:《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重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任孟山:《“新媒体总统”奥巴马的政治传播学分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2期。
邵培仁:《信息公平论:追求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孙五三、刘晓红:《量化vs.质化是非七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4期。
唐丽萍:《从代议民主制到参与式民主制——网络民主能否重塑民主治理》,《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唐丽萍:《网络民主能重塑民主治理吗?——对现代民主制三种形式的解读》,《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田作高:《国外网络政治研究现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1期。
唐世平:《超越定性与定量之争》,《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4期。
韦路、张明新:《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4期。
韦路、谢点:《全球数字鸿沟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0-2010世界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9期。
王新松:《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及社会参与:概念辨析与理论解读》,《浙江学刊》2015年第1期。
王树生:《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王海明、任娟娟、黄少华:《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及其与网络认知的相关性研究》,《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王锡锌:《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王清:《从权宜之计到行政吸纳:地方政府回应社会方式的转型》,《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6期。
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吴群、刘建华:《论网络民主的结构性缺陷》,《理论导刊》2013年第3期。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年第5期。
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熊光清:《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夏学銮:《网络社会学建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夏倩芳、黄月琴:《“公共领域”理论与中国传媒研究的检讨:探寻一种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路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5期。
闫文捷:《网络时代重谈媒体评价——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比较》,《新闻大学》2012年第6期。
徐大同、高建:《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徐世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后现代联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肖茂盛、杨明:《论网络文化与文化范式的转化》,《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7期。
余红:《知识决定参与?大学生网上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影响因素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5期。
杨嵘均:《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4期。
叶敏:《网络民主的可能与不可能:西方文献与中国实践》,《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袁峰:《现代传播技术与深度民主的形成》,《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杨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学术论坛》2002年第4期。
杨嫚:《救赎与超越:互联网的民主价值与现实困局》,《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杨秉茹:《大众传媒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天府新论》2008年第2期。
叶浩生:《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9期。
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线》2014年第1期。
曾凡斌:《互联网使用时间、方式对现实政治参与的影响》,《暨南学报》2013年第8期。
曾凡斌:《互联网使用方式与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兼析互联网传播能力在其间的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4期。
张卿卿:《网路的功与过:网路使用与政治参与及社会资产关系的探讨》,《新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钟智锦、李艳红、曾繁旭:《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公民参与行为》,《青年研究》2013年第2期。
张明新、刘伟:《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与我国公众的政治信任——一项经验性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期。
祝建华、何舟:《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现状与前景:2000年京、穗、港比较研究》,《新闻大学》2002年夏。
何舟:《中国互联网的政治影响》,《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年卷),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
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复旦学报》2003年第1期。
张云鹏:《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
张伦、祝建华:《瓶颈效应还是马太效应?——数字鸿沟指数演化的跨国比较分析》,《科学与社会》2013年第3期。
钟智锦、曾繁旭:《十年来网络事件的趋势研究:诱因、表现与结局》,《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4期。
臧雷振、劳昕、孟天广:《互联网使用与政治行为:研究观点、分析路径及中国实证》,《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2期。
赵云泽、付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5期。
郑佳雯:《中国“数码不平等”调查——互联网使用的社会与人口学特征》,《新闻大学》2012年第6期。
郑雯、桂勇:《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思考》,《新闻记者》2014年第12期。
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褚松燕:《中国互联网治理:秩序、责任与公众参与》,《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期。
朱迪:《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研究策略及应用——以消费模式研究为例》,《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四)英文著作
Bakardjieva,M.Internet Society: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London:Sage,2005.
Blumler,J.G.&Katz,E.The Uses of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Beverly Hills,CA:Sage,1974.
Bennett,W.L.Civic Life Online:Learning How Digital Media Can Engage Youth.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2008.
Berker,T.,Hartmann,M.,Punie,Y.& Ward,K.J.Domestication of Media and Technology,UK: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
Bolin,G.Cultural Technologies:The Shaping of Culture in Media and Society,UK:Routledge,2012.
Collins,R.,Curran,J.,Garnham,N.,Scannell,P.,Schlesiner,P.&Sparks,C.Media,Culture and Society:A Criti cal Reader,London:Sage Publication,1986.
Cooper,S.Technoculture and Criti cal Theory:In the Service of theMachin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Dahlgren,P.Media and Politi cal Engagement:Citizens,Communication,and Democrac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Dijk,J.The Deepening Divide.Inequal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5.
Edelman,M.J.The Symbolic Uses of Politics,Urban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5.
Howard,P.N.& Jones,S.Society Online:The Internet in Context,Thousand Oaks,CA:Sage,2004.
Herold,D.K.&Marolt,P.Online Society in China:Creating,Celebrating,and Instrumentalising the Online Carnival.Routledge,2011.
Holmes,D.Virtual Politics: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 Cyberspace,London:Sage,1997.
Lagerkvist,J.After the Internet,Before Democracy:Competing Norms in Chinese Media and Society,New York:Peter Lang,2010.
Margolis,M & Resnick,D.Politics as Usual:The Cyberspace Revolution,UK:Sage Publication,2000.
Macedo,S.,Alex-Assensoh,Y.,Berry,J.M.,Brintnall,M.,Campbell,D.E.& Fraga,L.R.,et al.Democracy at Risk:How Politi cal Choices Undermin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5.
Michael Benedikt.Cyberspace:First Steps,Cambridge.MA:MIT Press,1991.
Meyer,T.& Hinchman,L.Media Democracy:How the Media Colonize Politics,UK:Polity Press,2002.
Milbrath,L.W.Politi cal Participation: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USA:Rand McNally & Company,1965.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Falling Through the Net: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Washington,DC: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1999.
Norris,P.A Virtuous Circle:Politi cal Communication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Norris,P.Digital Divide:Civic Engagement,Information Poverty,and the Internet Worldwide,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Porter,D.Internet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7.
Rasmussen,T.Social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Burlington:Athenaeum Press,2000.
Rheingold,H.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Reading,MA:Addison-Wesley,1993.
Song,F.W.Virtual Communities:Bowling Alone,Together Online,New York,NY:Peter Lang,2009.
Shields,B.R.Cultures of Internet:Virtual Spaces,Real Histories,Living Bodies,Sage Publications,1996.
Thompson,J.B.The Media and Modernity: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Tsagarousianou,R.Cyber Democracy:Technology,Cities and Civic Networks,Routledge,1998.
Verba,S.& Nie,N.H.Participation in America:Politi 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New York:Harper & Row,1972.
Verba,S.,Schlozman,K.L.& Brady,H.E.Voice and Equality: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五)英文论文
Adler,R.P.& Goggin,J.“What do We Mean by‘Civic Engagement’?”,Journal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2005,3(3).
Adoni,H.“The Functions ofMass Media in the Politi cal Socialization of Adolescents”,Communication Research,1979,6(1).
Albrecht,S.“Whose Voice is Heard in Online Deliberation?A Study of Particip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Politi cal Debates on the Interne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2006,9(1).
Ahmed,A.“Open Access Towards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Policie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2007,13(4).
Almond,G.A.“Comparative Politi cal Systems”,Journal of Politics,1956,18(3).
Bimber,B.“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ivic Engagement”,Politi cal Communication,2000,17(4).
Blumler,J.B.& Kavanagh,D.“The Third Age of Politi cal Communication:Influences and Features”,Politi cal Communication,1999,16(3).
Bennett,W.L.“The Uncivic Culture:Communication Identity and the Rise of Lifestyle Politics”,PS:Politi cal Science & Politics,1998,31(4).
Bennett,W.L.,Wells,C.& Rank,A.“Young Citizens and Civic Learning:Two Paradigms of Citizenship in the Digital Age”,Citizenship Studies,2009,13(2).
Bennett,W.L.“Communication and Civic Engagement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Politi cal Communication,2000,17(4).
Boulianne,S.“Does Internet Use Affect Engagement?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Politi cal Communication,2009,26(2).
Best,S.J.& Krueger,B.S.“Analyzing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Internet Politi cal Participation”,Politi cal Behavior,2005,27(2).
Bakardjieva,M.“Subactivism:Lifeworld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9,25(2).
Bentivegna,S.“Rethinking Politics in the World of ICTs”,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6,21(3).
Bakker,T.P.& Vreese,C.H.“Good News for the Future?Young People,Internet Use and Politi cal Participa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1,38(4).
Banaji,S.“The Trouble with Civic:A Snapshot of Young People’s Civic and Politi cal Engagement in Twenty-First-Century Democracies”,Journal of Youth Studies,2008,11(5).
Brady,H.E.,Verba,S.& Schlozman,K.L.“Beyond SES:A Resource Model of Politi cal Participation”,American Politi cal Science Review,1998,89(2).
Borgida,E.,Sullivan,J.L.,Oxendine,A.,Jackson,M.S.,Riedel,E.&Gangl,A.“Civic Culture Meets the Digital Divide:The Role of Community Electronic Network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1).
Chu,L.L.“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China’s Media Refor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4,44(3).
Chigona,W.,Vally,J.,Beukes,D.,& Tanner,M.“Can Mobile Internet Help Alleviate Social Exclu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Electronic Journal on Information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09,36(1).
Carpini,M.Gen.“Com:Youth,Civic Engagement,and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Politi cal Communication,2000,17(4).
Chang,C.“Politi cally Mobilizing vs.Demobilizing Media:A Mediation Model”,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17(4).
Dahlberg,L.“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Discourse:Exploring the Prospects of Online Deliberative Forums,Extending the Public Sphere”,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Society,2001,4(4).
Dahlgren,P.“The Internet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ivic Culture”,Politi cal Communication,2000,17(4).
Deibert,R.J.“Dark Guests and Great Firewalls:The Internet and Chinese Security Policy”,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1).
Deursen,A.V.&Dijk,J.“The Digital Divide Shifts to Differences in Usage”,New Media & Society,2014,16(3).
Esarey,A.& Qiang,X.“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 cal Change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1,5(5).
Eveland,W.P.“New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s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2,79(1).
Graber,D.A.& Smith,J.M.“Politi cal Communication Faces the 21st Century”,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5,55(3).
Guo,Z.& Li,L.“Perceptions of Media Functions and Processing of News:Analysis of Audience in a Chinese Metropolis”,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1,21(1).
Garrett,R.K.,Bimber,B.,Zuniga,H.G.,Heinderyckx,F.,Kelly,J.& Smith,M.“New ICTs and the Study of Politi cal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2,6(1).
Gunkel,D.J.“Second Thoughts:towards a Critique of the Digital Divide”,New Media & Society,2003,5(4).
Hetherington,M.J.“The Politi cal Relevance of Politi cal Trust”,American Politi cal Science Review,1998,92(4).
Hargittai,E.“Weaving the Western Web: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Connectivity Among OECD Countries”,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1999,23(10).
Hassid,J.“Safety Valve or Pressure Cooker?Blogs in Chinese Politi cal Life”,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2,62(2).
Inglehart,R.“The Renaissance of Politi cal Culture”,American Politi cal Science Review,1988,8(4).
Jennings,M.K.& Zeitner,V.“Internet Use and Civic Engagement:A Longitudinal Analysis”,Public Opinion Quarterly,2003,67(3).
Jung,J.-Y.,Qiu,J.L.& Kim,Y.-C.“Internet Connectedness and Inequality:Beyond the‘Divide’”,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1,28(4).
Johnson,R.B.& Onwuegbuzie,A.J.“Mixed-Methods Research: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0,33(7).
Kroh,M.&Neiss,E.“Internet Access and Politi cal Engagement:Selfselection or Causal Effect?”,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to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Politi cal Science Association,Toronto,September 3-6,2009.
Kraut,R.,Patterson,M.,Lundmark,V.,Kiesler,S.,Mukopadhyay,T.& Scherlis,W.“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 cal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9).
Kraut,R.,Kiesler,S.,Boneva,B.,Cummings,J.,Helgeson,V.&Crawford,A.“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1).
Kruikemeier,S.,Noort,G.,Vliegenthart,R.& Vreese,C.H.“Unraveling the Effects of Active and Passive Forms of Politi cal Internet Use:Does it Affect Citizens’Politi cal Involvement”,New Media & Society,2014,16(6).
Kate,K.& Natalie,J.S.“Connections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Politi cal Efficacy,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Broadcasting &Electronic Media,2006,50(2).
Lei,Y.“Politi cal Consequences of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Politi cal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Chinese Netizens”,Politi cal Communica-tion,2011,28(3).
Livingstone,S.&Markham,T.“The Contribution of Media Consumption to Civic Participation”,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08,59(2).
Liu,Fengshu.“Politi cally Indifferent´ Nationalists?Chinese Youth Negotiating Politi cal Identity in the Internet Age”,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12,15(1).
Lee,N.,Shah,D.V.& McLeod,J.M.“Processes of Politi cal Socialization:A Communication Mediation Approach to Youth Civic Engagement”,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2,40(5).
Min,S.“From the Digital Divide to the Democratic Divide:Internet Skills,Politi cal Interest,and the Second-level Digital Divide in Politi cal Internet Use”,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2010,7(1).
Norris,P.“Does Television Erode Social Capital?A Reply to Putnam”,Politi cal Science and Politics,1996,29(3).
Nisbet,E.C.,Stoycheff,E.& Pearce,K.E.“Internet Use and Democracy Demands:Internet Use and Citizen Attitudes About Democracy”,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2,62(2).
Nie,N.H.,Powell,G.B.& Prewitt,K.“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 cal Participation: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American Politi c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9,63(2).
Papacharissi,Z.“The Virtual Sphere:The Internet as a Public Sphere”,New Media and Society,2002,4(1).
Papacharissi,Z.“Democracy Online:Civility,Politeness,and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Online Politi cal Discussion Groups”,New Media and Society,2004,6(2).
Putnam,R.D.“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ournal of Democracy,1995,6(1).
Prior,M.“News VS Entertainment:How Increasing Media Choice WidensGaps in Politi cal Knowledge and Turnout”,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 cal Science,2005,49(3).
Plattner,M.F.“Media and Democracy:The Long View”,Journal of Democracy,2012,23(4).
Pearce,K.E.& Rice,R.E.“Digital Divides from Access to Activities:Comparing Mobile and Personal Computer Internet User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3,63(4).
Pan,Z.,Yan,W.Jing,G.& Zheng.J.“Exploring Structured Inequality in Internet Use Behavior”,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1,21(2).
Ruggiero,T.E.“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in the 21Century”,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2000,3(1).
Robinson,J.P.&Martin,S.“IT Use and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More Cold Water From 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GSS)and the American Time-Use Survey(ATUS)”,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0,28(1).
Rasmussen,T.“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in Public Deliberation”,Javnost-the public,2009,16(1).
Rosen,S.“Is the Internet a Positive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a Public Sphere,and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0,27(1).
Shah,D.V.“Civic Engagement,Interpersonal Trust and Television Use:An Individual-level Assessment of Social Capital”,Politi cal Communication,1998,19(3).
Shen,F.et al.“Online Network Size,Efficacy and Opinion Expression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9,21(4).
Schlozman,K.L.,Verba,S.& Bragy,H.E.“Weapon of the Strong?Participatory Inequality and the Internet”,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10,8(2).
Shah,D.V.,Cho,J.,Eveland,W.P.& Kwak,N.“In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in a Digital Age:Modeling Internet Effects on Civic Participa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5,32(5).
Sparrow,B.& Chatman,L.“Social Cognition in the Internet Age:Same As It ever Was?”,Psychology Inquiry,2013,24(4).
Shah,D.V.,Kwak,N.&Holbert,R.L.“‘Connecting’and‘Disconnecting’with Civic life:Patterns of Internet Use and the Production of Social Capital”,Politi cal Communication,2001,18(2).
Stanley,J.W.& Weare,C.“The Effect of Internet Use on Politi cal Participation:Evidence from an Agency Online Discussion Forum”,Administration & Society,2004,36(5).
Scheufele,D.A.& Nisbet,M.C.“Being a Citizen Online:New Oppor tunities and Dead Ends”,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2002,7(3).
Shie,T.R.“The Tangled Web:Does the Internet Offer Promise or Peril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4,13(40).
Shah,D.V.,Friedland,L.A.,Wells,C.,Kim,Y.M.& Rojas,H.“Communication,Consumers,and Citizens”,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 cal & Social Science,2012,644(1).
Tolbert,C.J.& Mcneal,R.S.“Unraveling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Politi cal Participation”,Politi cal Research Quarterly,2003,56(2).
Uslander,E.M.“Social Capital,Television,and the‘Mean World’:Trust,Optimism,and Civic Participation”,Politi cal Psycholo-gy,1998,19(3).
Weber,L.M.,Loumakis,A.& Bergman,J.“Who Participates and Why?An Analysis of Citizens on the Internet and theMass Public”,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3,21(1).
Wright,C.R.“Functional Analysis andMass Communication”,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60,24(4).
Wellman,B.,Hasase,A.Q.,Witte,J.& Hampton,K.“Does the Internet Increase,Decrease,or Supplement Social Capital?Social networks,Participation,and Community Commitment”,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1,45(3).
Wei,R.& Lo,V.H.“News Media and Knowledge About 2006 US Midterm Elections:Why ExposureMatters in Voter Lear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8,20(3).
Wolff,M.“Democracy Means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1949,23(3).
Wang,S.“Politi cal Use of the Internet,Politi cal Attitudes and Politi cal Participation”,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17(4).
Zhou,X.,Yuen-Ying Chan & Zhen-Mei Peng.“Deliberative of Online Politi cal Discussion: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Guangzhou DailyWebsite”,Journalism Studies,2008,9(5).
Yang Guobin.“The Co-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Asian Survey,2003,43(3).
Yamamoto,M.& Kushin,M.J.“More Harm than Good?Online Media Use and Politi cal Disaffe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2008 Election”,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3,19(3).
Zhu,J.H.& He,Z.“Perceived Characteristics,Perceived Needs,and Perceived Popularity:Adoption and Use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2,29(4).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若干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New Er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及云南实践路径探讨
Exploring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th of Yunnan Practice创新·繁荣·发展:中国政治学四十年巡礼与撷英
INNOVATION,PROSPERITY,DEVELOPMENT: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迈向优质优价:中国出口企业加成率决定因素及动态演进
Towards High Quality and Good Price:The Determinants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Markup Rate of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