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r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not only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and changes employment patterns, but also helps to transfer excess capacity and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is book sorts ou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number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in China's provincial units, uses the factor production theory of economics, conducts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four aspects: system, manpower, finance and technology, and clarifi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al social trust and sociocultural values,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capital to create a differentiated regional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sulting phenomenon of entrepreneurial space agglomeration are discussed. Remind policy maker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of both soft and hard aspects, and form synergy and strengthening between the two, so as to optimize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more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AI翻译)
陈翊:(著)
陈翊,经济学博士,温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温州大学)”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海外华人创业活动和区域经济发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三项,厅局级项目十余项,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译著一本,曾获得温州市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温州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陈志人、张英保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安虎森、高正伍:《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安虎森、李锦:《适度的“政策梯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的探讨》,《学术月刊》2010年第1期。
[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张兆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张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才凤伟:《城镇化背景下的生存选择——农民工城市创业影像》,《西北人口》2014年第4期。
蔡跃洲:《“互联网+”行动的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技术革命及技术—经济范式视角的分析》,《求是学刊》2016年第3期。
曾铖、李元旭、周瑛:《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对异质性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年第6期。
曾亿武、邱东茂、沈逸婷、郭红东:《淘宝村形成过程研究:以东风村和军埔村为例》,《经济地理》2015年第12期。
陈乘风、许培源:《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
陈刚:《管制与创业——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管理世界》2015年第5期。
陈刚:《金融如何促进创业:规模扩张还是主体多样》,《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年第5期。
陈硕:《民间金融发展中的社会资本作用机制及其效应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陈岩、崔婧:《自主创业家庭的混合融资行为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陈怡安、陈刚:《社会保险与创业——基于中国微观调查的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6期。
陈翊、张一力:《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与企业家集群——基于宁波和温州的比较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10期。
陈翊、张一力:《社会网络和海外华人族裔集聚区的功能分化——以米兰唐人街为例》,《经济地理》2017年第6期。
陈翊:《集体行动、网络与温州企业家群体》,《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陈翊:《移民行动对跨国空间社会网络的依赖——对浙南移民在欧洲族裔聚集区的考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年第3期。
程凌华、李享、谷潇磊、顾佳炜、万旭华、周孚侨:《2016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中国科技产业》2017年第11期。
程郁、罗丹:《信贷约束下农户的创业选择——基于中国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1期。
崔百胜:《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互补还是替代?——基于DSGE模型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财经研究》2012年第7期。
崔巍、文景:《社会资本、法律制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国际金融研究》2017年第11期。
崔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3期。
代明、陈景信、宋慧:《知识创业:创业新发展领域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4期。
邓路、谢志华、李思飞:《民间金融、制度环境与地区经济增长》,《管理世界》2014年第3期。
樊此君、张栋浩:《城镇化进程中房屋拆迁对家庭创业的影响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第6期。
范晓光、吕鹏:《中国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构成:阶层与同期群差异》,《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高峰、龙思佳:《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充值》,《求索》2009年第3期。
高建、石书德:《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创业地区差异的决定因素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7期。
巩宿裕、王聪:《社会资本对城镇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金融论坛》2015年第6期。
郭云南、张琳弋、姚洋:《宗族网络、融资与农民自主创业》,《金融研究》2013年第9期。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郝朝艳、平新乔、张海洋、梁爽:《农户的创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来自“农村金融调查”的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4期。
贺尊、赵莹:《人力资本、收入水平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结合模式——来自网络调查样本的实证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胡金焱、张博:《社会网络、民间融资与家庭创业——基于中国城乡差异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14年第10期。
胡永刚、石崇:《扭曲、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胡宗义、李鹏:《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我国31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第2期。
蒋春燕、赵曙明:《公司企业家精神制度环境的地区差异——1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10年第6期。
黎常:《社会文化特征对区域创业活动影响差异研究》,《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李宝值、朱奇彪、米松华、杨良山、黄河啸:《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影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7年第12期。
李华晶:《知识过滤、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31个地区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7期。
李娟:《经济增长的区域空间结构趋势和我们的现实选择》,《税务与经济》2002年第1期。
李世刚、尹恒:《政府—企业间人才配置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17年第4期。
李文博:《浙江镇域集群缘何普遍拥有发达的小微企业创业行为——基于扎根理论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9期。
李雪莲、马双、邓翔:《公务员家庭、创业与寻租动机》,《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李祎雯、张兵:《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家庭创业的影响机制研究》,《经济科学》2016年第2期。
梁滨、邓祖涛、梁慧:《区域空间研究: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歧与交融》,《经济地理》2014年第2期。
林苞:《知识溢出与创业——基于中国地区数据的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第9期。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刘凤委、李琳、薛云奎:《信任、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刘杰、郑风田:《社会网络,个人职业选择与地区创业集聚——基于东风村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6期。
刘倩:《社会资本对收入的作用机制——从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功能分析》,《经济问题》2017年第5期。
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刘宇娜、张秀娥:《金融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12期。
刘长生、简玉峰:《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财贸研究》2009年第2期。
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陆大道、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地理学报》1998年第2期。
陆大道:《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地理科学》2017年第5期。
罗建华、黄玲:《中小企业非正规金融内生成长分析——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1期。
马宏、汪洪波:《社会资本对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影响——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3年第5期。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孟凡臣、R.B.Bouncken:《文化对创业意图影响的比较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5期。
聂富强、崔亮、艾冰:《贫困家庭的金融选择: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财贸经济》2012年第7期。
宁光杰:《自我雇佣还是成为工资获得者?——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和收入差异》,《管理世界》2012年第7期。
彭文慧:《社会资本、产业集聚与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1期。
皮天雷:《社会资本、法治水平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财经科学》2010年第1期。
齐玮娜、张耀辉:《区域环境差异与创业质量的“马太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SYS-GMM检验》,《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
曲兆鹏、郭四维:《户籍与创业:城乡居民自我雇佣的差异研究——来自CGSS2008的证据》,《中国经济问题》2017年第6期。
邵传林:《制度变迁视域下的金融深化与企业家精神——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中国经济问题》2014年第5期。
申云:《社会资本、二元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
宋丽红、李新春、梁强:《创业成长意愿的制度约束及缓解机制》,《管理学报》2015年第9期。
眭纪刚:《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理论与案例研究》,《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7期。
孙久文、原倩:《“空间”的崛起及其对新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增刊第1期。
汤勇:《传统小微企业创业集聚与路径依赖——基于益阳市沧水铺包装企业创业集聚的分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田北海、雷华、佘洪毅:《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孰重孰轻:对农民工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的再探讨——基于地位结构观与网络结构观的综合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1期。
田楹、胡蓓:《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与创业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14年第11期。
童宏保:《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4期。
汪三贵、刘湘琳、史识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农村技术经济》2010年第12期。
王超恩、刘庆:《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创业融资方式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王建廷:《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军辉:《金融深化、银行业垄断与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基于面板数据的结构模型估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王擎、田娇:《非正规金融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2014年第3期。
王煜宇:《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供给过剩的法经济学分析》,《现代法学》2014年第5期。
魏剑锋:《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基于经典和多视角研究的一个综述》,《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第3期。
魏下海、汤哲、王临风:《社会信任环境是否促进“大众创业”》,《产业经济评论》2016年第3期。
魏永峰:《社会资本与社会信任》,《理论界》2009年第2期。
吴一平、王健:《制度环境、政治网络与创业:来自转型国家的证据》,《经济研究》2015年第8期。
吴永钢、范若滢、马亚明:《信任、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南开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谢思全、陆冰然:《个体社会资本与社会偏好——对于信任、非市场交易和网络权威的一个微观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谢宗藩、陈永志:《国家力量与金融制度演化》,《财经科学》2015年第8期。
徐淑芳:《信任、社会资本与经济绩效》,《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闫华飞:《创业行为、创业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发展绩效》,《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1期。
杨军、张龙耀、姜岩:《社区金融资源、家庭融资与农户创业——基于CHARLS调查数据》,《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1期。
杨勇、朱乾、达庆利:《中国省域企业家精神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4年第11期。
杨宇、沈坤荣:《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10年第8期。
姚耀军:《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经济增长效应》,《财经研究》2009年第12期。
叶瑛、姜彦福:《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的信任对双方绩效的作用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1期。
易朝辉:《创业者与创业投资家的信任结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6期。
袁红林、蒋含明:《中国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13年第8期。
张博、胡金焱、范辰辰:《社会网络、信息获取与家庭创业收入——基于中国城乡差异视角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5年第2期。
张东:《法治如何促进大众创新创业——基于专车服务微观样本的分析》,《法学》2016年第3期。
张健华、王鹏:《银行风险、贷款规模与法律保护水平》,《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张俊生、曾亚敏:《社会资本与区域金融发展——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05年第4期。
张龙鹏、蒋为、周立群:《行政审批对创业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家才能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4期。
张龙耀、张海宁:《金融约束与家庭创业——中国的城乡差异》,《金融研究》2013年第9期。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张祥俊、高兴民:《城镇化与创业:理论与实证》,《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2期。
张晓晖、尹海英:《中国创业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8期。
张鑫、谢家智、张明:《社会资本、借贷特征与农民创业模式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3期。
张璇、刘贝贝、汪婷:《信贷寻租、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
张玉利、杨俊:《试论创业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其应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期。
赵朋飞、王宏健、赵曦:《人力资本对城乡家庭创业的差异影响研究——基于CHFS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3期。
郑风田、程郁:《创业家与我国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机理——基于云南斗南花卉个案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期。
郑鸿、徐勇:《创业团队信任的维持机制及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7年第5期。
郑馨、周先波、张麟:《社会规范与创业——基于62个国家创业数据的分析》,《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
仲伟伫、王亚平、王丽平:《创业文化对创业者创业动机影响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9期。
周广肃、谢绚丽、李力行:《信任对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管理世界》2015年第12期。
周广肃、谭华清、李力行:《外出务工经历有益于返乡农民工创业吗》,《经济学》(季刊)2017年第2期。
周敏慧、Jean-Louis ARCAND、陶然:《企业家精神代际传递与农村迁移人口的城市创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1期。
朱红根、康兰媛:《金融环境、政策支持与农民创业意愿》,《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5期。
庄子银:《创新、企业家活动配置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Abhijit,V.,Banerjee and Andrew,F.,Newman,“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Vol. 101,No.3,1993.
Allen,F.,Qian,J.and Qian,M.,“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Vol.77,No.1,2005.
Amit,R.E.Muller,“Push and Pull Entrepreneurship”,,Vol.12,No.4,1995.
Arenius,P. and Minniti,M.,“Perceptual variables and nascent entrepreneurship”,,Vol.24,No.3,2005.
Autio,E.,Sapienza,H.J.and Arenius,P.,“International Social Capital,Technology Sharing,and Foreign Market Learning in Internationalizing Entrepreneurial Firms”,,Vol.8,No.5,2005.
Barney,J.B.and Hansen,M.H.,“Trustw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Vol 15,No.S1,1994.
Baumol,W.,“Entrepreneurship:Productive,Unproductive,and Destructive”,,Vol.98,No.5,1990.
Blanchflower,D.G. and Oswald,A.J.,“What Makes an Entrepreneur?”,,Vol.16,No.1,1998.
Blanchflower,D.G.,“Self-Employment In OECD Countries”,,Vol.7,No.5,2000.
Bó,E.D. and Rossi,M.A.,“Corruption and Inefficiency: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Electric Utilities”,,Vol.91,No.5,2007.
Burke,A.E.,FitzRoy,F.R. and Nolan,M.A.,“When Less is More:Distinguishing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Choice and Performance”,,Vol.62,No.5,2000.
Busenitz,L.W.,Fiet,J.O. and Moesel,D.D.,“Reconsidering the Venture Capitalists’ Value Added Proposition:An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Vol.19,No.6,2004.
Catherine Armington and Zoltan,J.Acs,“The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Variation in New Firm Formation”,,Vol.36,No.1,2002.
Chlosta,S.,Patzelt,H. and Klein,S.B.,“Parental Role Models and the Decision to Become Self-Employed: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rsonality”,,Vol.38,No.1,2012.
Clercq,D.D. and Sapienza,H.J.,“When Do Venture Capital Firms Learn from Their Portfolio Companies?”,Vol.29,No.4,2005.
Coffee,J.C.,“Do Norms Matter? A Cross-Country Evaluation”,,Vol.149,No.6,2001.
David Keeble,“Small Firms,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Britain in the 1990s”,,Vol.31,No.3,1997.
Demetriades,P.O. and Hussein,K.A.,“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 Time-series evidence from 16 countries”,,Vol.51,No.2,1995.
Dincer,O.C. and Uslaner,E.M.,“Trust and Growth”,,Vol.142,No.12,2010.
Djankov,S.,Yingyi,Q.,Gerard,R.and Ekaterina,Z.,“Who Are China’s Entreprenerus?”,Vol.96,No.2,2006.
Dunn,T. and Holtz-Eakin,D.,“Financial Capital,Human Capital,and the Transition of Self-Employment:Evidence from Intergenerational Links”,,Vol.18,No.2,2000.
Ejaz,G.,William,R.K. and Stephen,O.C.,“Spatial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India”,,Vol.48,No.6,2014.
Ellison,G. and Glaeser,E.L.,“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Vol.89,No.2,1999.
Evans,D.S. and Jovanovic,B.,“An Estimated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Choice under Liquidity Constraint”,,Vol.97,No.4,1989.
Evans,D.S. and Leighton,L.S.,“Some Empirical Aspects of Entrepreneurship”,,Vol.79,No.3,1989.
Fehr,E. and Fischbacher,U.,“Third-Party Punishment and Social Norms”,,Vol.25,No.2,2004.
Gerich,J.,“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s on Health from a Stres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Vol.118,No.1,2014.
Gibson,D.E.,“Role Models in Career Development:New Direc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Vol.65,No.1,2004.
Guiso,L.,Sapienza,P. and Zingales,L.,“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Financial Development”,,Vol.94,No.3,2004.
Hansen,M.T.,“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Vol.44,No.1,1999.
Hofstede,G.,,2nd ed.,California:Sage,2001.
Hurst,E.and Lusardi,A.,“Liquidity Constraints,Household Wealth,and Entrepreneurship”,,Vol.112,No.2,2004.
Kissan,Danisw,M. and Cavusgilst,“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ing Economies:A Critical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Vol.27,No.2,2012.
Krugman,P.,“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Vol.33,No.2,1993.
Luthans,F.,Stajkovic,A.D. and Ibrayeva,E.,“Environ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Challenges Facing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Vol.35,No.1,2011.
Martínez-Cañas,R.,Sáez-Martínez,F.J. and Ruiz-Palomino,P.,“Knowledge Acquisition’s Mediation of Social Capital-Firm Innovation”,,Vol.16,No.1,2012.
Maxwell,A.L.,Jeffrey,S.A. and Lévesque,M.,“Business angel early stage decision making”,,Vol.26,No.2,2011.
Mcallister,D.J.,“Affect- 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Vol.38,No.1,1995.
Mehlum,H.,Moene,K. and Torvik,R.,“Predator or Prey?:Parasitic Enterpris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Vol.47,No.2,2000.
Miner,J.B. and Raju,N.S.,“Risk Propensity Differences Between Managers and Entrepreneurs and Between Low- and High-Growth Entrepreneurs:A Reply in a More Conservative Vein”,,Vol.89,No.1,2004.
Mohieldin,M.S. and Wright,P.W.,“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Egypt”,,Vol.48,No.3,2000.
Nanda,R. and Sørensen,J.B.,“Workplace Peers and Entrepreneurship”,,Vol.56,No.7,2010.
North,D.C. and Wallis,J.J.,“Integrat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Vol.150,No.4,1994.
North,D.C.,“Institutions”,,Vol.5,No.2,1991.
Obschonka,M.,Schmittrodermund,E.,Silbereisen,R.K.,et al.,“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correlates of an entrepreneurship-prone personality profile in the United States,Germany,and the United Kingdom:A socioecological perspective”,,Vol.105,No.1,2013.
Oviatt,B.,“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ies”,,Vol.24,No.3,1999.
Paul Reynolds and David,J.,“Storey,Paul Westhead.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the Variation in New Firm Formation Rates”,,Vol.41,No.sup1,2007.
Piore,M.J. and Sabel,C.F.,“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Vol.73,No.1,1986.
Porta,R.L.,Lopez-De-Silanes,F.,Shleifer,A.,et al.,“Law and Finance”,,Vol.106,No.6,1998.
Pouder,R. and John,C.H.S.,“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Vol.21,No.4,1996.
Reynolds,P.D.,Bygrave,W.D.,Autio,E.,et al.,“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03 Executive Report”,,Vol.38,No.2,2003.
Sahlman,W.A.,“The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of Venture-capital Organizations”,,Vol.27,No.3,1990.
Sangnier,M.,“The co-evolu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Vol.31,No.2,2011.
Schartinger,D.,Dchibanya and Gassler,H.,“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Firms:Empirical Evidence for Austria”,,Vol.26,No.3,2001.
Schoorman,F.D.,Mayer,R.C. and Davis,J.H.,“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Past,Present,and Future”,,Vol.20,No.3,1995.
Singh,R.P.,“A Comment on Developing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the Study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Exploitation”,,Vol.26,No.1,2001.
Sobel,R.S.,“Testing Baumol: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Entrepreneurship”,,Vol.23,No.6,2008.
Velamuri,M.Taxes,“Health Insurance,And Women’s Self-Employment”,,Vol.30,No.2,2012.
Welter,F.,“All You Need Is Trust?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rust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Vol.30,No.3,2012.
Yuan,K.C.,“Three simple models of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Vol.35,No.5,2006.
Zak,P.J.,“Trust and Growth”,,Vol.111,No.17,2001.
Zolin,R.,Kuckertz,A. and Kautonen,T.,“Human Resource Flexibility And Strong Ties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Vol.64,No.10,2011.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