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天柱县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龚茂富:《中国民间武术与社会变迁:基于四川地区民间武术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郭荣茂:《传统手工艺的行动者网络——闽南永春漆篮变迁考察》,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郭振华:《滇黔武术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雷辉:《多主体协同共建的行动者网络构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刘保、肖峰:《社会建构主义——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罗康智等:《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以侗族为例案》,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马明达:《说剑丛稿(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
马鑫:《边界与利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毛艳等:《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宋健:《鼓楼侗歌》,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年版。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版。
吴秋林:《文化基因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杨海晨:《族群体育与认同建构:对黑泥屯演武活动的田野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杨秀芝:《侗族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周志俊:《体育辩证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社科的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阿尔君·阿帕杜莱:《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刘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美]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邵宏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罗伯特·波拉克(Robert Pollack):《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杨玉龄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张海洋、王曼萍译,陈来胜校,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艾少伟、苗长虹:《从“地方空间”、“流动空间”到“行动者网络空间”:ANT视角》,《人文地理》2012年第2期。
程大力:《论图腾崇拜对象性武术的影响》,《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崔榕:《“国家在场”下湘西苗族文化的调试策略与现实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11期。
戴国斌:《武术的仿生性生产》,《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邓艳辉等:《少数民族婚俗中的武术文化探微》,《四川体育科学》2015年第4期。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郭俊立:《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哲学意蕴评析》,《自然辩证法》2007年第2期。
郭学松:《一个少数民族村落传统武术人口变迁的考察》,《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
郭玉成:《武术标准化研究的概念、方法和体系——基于标准化学科视域的基础理论构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和春云等:《原始宗教仪式舞蹈与武术套路形成的双向实证研究》,《体育科学》2014年第11期。
胡万祥:《论以套路为主要技术传承方式的传统武术对技击的超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方法论》,《体育科学》2013年第11期。
李凤成:《从师徒关系到约定契约:武术文化传承机制演变的价值审视》,《体育与科学》2017年第3期。
李立华等:《旅游空间的空间转向——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14年第4期。
李丽丹:《“在地化”与“在场化”: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艺术》2010年第4期。
李亚平:《客商“在地化”的概念、进程及其意义》,《兰州学刊》2014年第4期。
李延红:《“国家在场”与侗族噶老的乡村传承》,《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李忠汉、刘普:《“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视野下社会治理的建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第3期。
梁立新:《超越外生与内生: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转型——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两个村庄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廖耀南:《姜映芳领导的农民起义》,《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刘长林:《宇宙基因·社会基因·文化基因》,《哲学动态》1988年第11期。
刘述先:《对全球在地化问题的反思与响应》,《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刘文燕等:《黔东南侗族黑虎拳的人类学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7年第7期。
罗辑:《少数民族武术中“物”的在场、脱域与出场:以贵州少数民族武术为例》,《体育科学》2014年第3期。
罗辑、刘积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贵州侗族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161期。
马翀炜、张雨龙:《国家在场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世界民族》2013年第5期。
欧阳开松:《侗族武术月牙镋引进校园的创编与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12年第S1期。
尚晴:《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个案与在地化思考——兼谈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借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谭广鑫等:《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体育科学》2014年第3期。
汤立许:《岳家拳传承治理的特征、问题与路径》,《体育学刊》2017年第1期。
汪流、王凯珍:《“国家在场”的中国老年体育:回顾与思考》,《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7期。
王东:《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王海萍:《合理性的乌托邦与个人的自我实现》,《学术交流》2017年第4期。
王俊奇:《从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引发对“保守主义”的文化思考》,《体育学刊》2008年第2期。
王林等:《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王明建:《村落武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王明建:《拳种与村落:武术人类学研究的实践空间》,《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王思斌:《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参与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王增鹏:《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科学与社会》2012年第4期。
王振等:《黔东南州侗族月牙镋武术文化研究》,《体育科技》2017年第2期。
吴秋林:《原始文化基因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吴永存、周振东:《全球化场域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武超等:《论民间习武共同体之生态保护》,《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闫艾萍:《关公信仰“在地化”研究——以关帝故里山西解州为中心考察》,《青海社会研究》2011年第3期。
杨海晨等:《论体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中的跨文化比较》,《体育与科学》2012年第8期。
杨海晨等:《走向相互在场:“国家—社会”关系变迁之仪式性体育管窥》,《体育与科学》2017年第3期。
张江龙等:《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生态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7年第8期。
张忠杰:《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山地特征》,《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第3期。
张忠杰等:《中国少数民族武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体育科技》2016年第2期。
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