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ang Dynasty Nestorian Literature"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returns to the text, and identifies and verifies the difficult vulgar characters and misspellings in Tang Dynasty Nestorian literature, aiming to clear the obstacles of the text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word meaning through the collation and proofreading of Tang Dynasty Nestorian literatur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s of Nestorianism and corrects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Nestorian literature by predecessors. On this basis, it is evidence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Nestorianism and other religions is discussed through heirloom documents, excavated documents and foreign religious documents, examined the spread strategy of Nestorianism in China, and searched for Nestorianism followers with names and surnames, which will help clear up the spread of Nestorianism in China and improve the history of the spread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AI翻译)
聂志军:(著)
聂志军,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访问学者,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10余项;在《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杨荣志:《景教碑文纪事考正》(重刻本),湖南思贤书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版。
张纯一:《墨学与景教》,郭纪云书局1923年版。
潘绅:《景教碑文注释》,中华圣公会书籍委办民国十四年(1925)版。
阳玛诺:《唐景教碑颂正诠》,上海慈母堂民国十六年(1927)版。
张星烺著,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2),中华书局1930年版。
冯承均:《景教碑考》,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文海岀版社有限公司1940年版。
朱维之:《文艺宗教论集》,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51年版。
李圣华、刘楚堂:《耶稣基督在中国古籍之发现》,春秋杂志社1950年版。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龚天民:《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60年版。
郑连明:《中国景教的研究》,台湾基督教长老会1965年版。
罗香林:《唐元二代之景教》,香港中国学社1966年版。
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
谢海平:《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第1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岀版社1981年版。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
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徐光启:《徐光启集》(下册),上海古籍岀版社1984年版。
玄奘译,辩机撰:《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
王昶:《金石萃编》(扫叶山房石印本),陕西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书店199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第三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第四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季羡林:《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董丛林:《龙与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朱谦之:《中国景教》,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献》③,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199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十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马伯英:《中国医学史》,文汇岀版社1994年版。
林梅村:《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周燮藩:《中国的基督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
林治平:《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今日中国岀版社1998年版。
楼宇烈、张志刚:《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段文杰:《甘肃藏敦煌文献(精粹)》,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涌泉:《旧学新知(浙江中青年学者自选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研究篇》,甘肃人民岀版社2000年版。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蒋礼鸿:《蒋礼鸿集》(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段文杰:《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甘肃人民岀版社2001年版。
胡戟、张弓、李斌城、葛承雍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蔡忠霖:《敦煌汉文写卷俗字及其现象》,文津出版社2002年版。
陈秀兰:《敦煌变文词汇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儒家哲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敦煌研究院:《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甘肃人民岀版社2003年版。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关英:《景教与大秦寺》,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曾阳晴:《唐朝汉语景教文献研究》,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5年版。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编:《敦煌秘笈(影片册一)》,武田科学振兴财团2009年版。
聂志军:《唐代景教文献词语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编:《敦煌秘笈(影片册六)》,武田科学振兴财团2012年版。
丁韪良:《天道溯源》,美华书馆铅字排印本清同治八年(1869)版。
P.Y.Saeki. .London:Society for Pron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916.
[日]佐伯好郎:《景教の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昭和十年(1935)版。
[日]佐伯好郎:《支那基督教研究》(一),春秋社昭和十八年(1943)版。
P.Y.Saeki. .东京:株式会社开明堂,昭和二十六年(1951)版。
[日]佐伯好郎:《中国に于ける景教衰亡の历史》,宏文堂昭和三十年(1955)版。
[日]桑原骘藏:《蒲寿庚考》,陈裕菁译,中华书局1957年版。
[日]羽田亨:《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下卷·言语宗教篇),东洋史研究会1958年版。
L.N.Mensikov.Ⅰ-Ⅱ,东方文献出版社1963、1967年版。
[日]羽田亨:《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下卷·言语宗教篇),同朋舍昭和五十年(1975)版。
[英]阿·克·穆尔:《一五五〇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蒋本良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日]羽田亨:《西域文化史》,耿世民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德]克里木·凯特:《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林悟殊翻译增订,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
[美]谢弗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法]沙伯里:《中国基督教徒史》,耿昇、郑德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莫菲特:《亚洲基督教史》,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编译,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Arthur John MacLean,William Henry Browne,(1892),Kessinger Publishing,2010,Montana USA.
抗父:《最近二十年中国旧学之进步》,载东方杂志社编《考古学零简》(东方文库第七十一种),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李之藻:《读景教碑后》,载《唐景教碑颂正诠》,土山湾印书馆1927年版。
方豪:《唐代景教考略》,《中国史学》1936年第1期。
岑仲勉:《景教碑书人吕秀岩非吕岩》,《真理杂志》1944年第1期。
方豪:《唐代景教史稿》,《东方杂志》1945年第41卷第8号。
朱维之:《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及尊经考》,《基督教丛刊》1946年第14卷。
朱维之:《景教经典一神论》,《基督教丛刊》1947年第18卷。
朱维之:《宣元本经及志玄安乐经考》,《神学志》1948年第1期。
朱维之:《序听迷诗所经》,载《文艺宗教论集》,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51年版。
朱维之:《景教碑文章句》,载《文艺宗教论集》,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51年版。
李贞明:《景教碑后的中国基督教史料》,载《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合一堂银喜纪念特刊》,1951年。
梁子涵:《唐代景教之文献》,《大陆杂志》1957年第14卷。
罗香林:《景教徒阿罗憾等为武则天皇后造颂德天枢考》,《清华学报》(台湾)1958年新1卷第3期。
苏莹辉:《中外敦煌古写本纂要》,《东海大学图书馆学报》1962年第4期。
龚天民:《景教中佛教述语的解释》,《道风》1965年第47卷。
罗香林:《唐代景教之传入发展与遭禁》,《景风》1967年第14卷。
杨森富:《景教僧阿罗本其人其事》,《现代学苑》1968年第5卷第7期。
杨森富:《景教经典的佛教用语变义考》,《中华学术院天主教学术研究所学报》(台北)1968年第1期。
张济猛:《日本学者与景教经典》,《东西文化》1969年第27卷。
杨森富:《景教经典和古代教会信条》,《景风》1969年第23卷。
杨森富:《景教会名的思想背景研究》,《智慧杂志》(高雄)1970年第7卷第12期。
杨森富:《景教尊经中的〈三际经〉——在华景教与摩尼教之相互影响探讨之一》,《辅大神学论集》1971年第8辑。
杨森富:《景教碑中的福音》,《圣经报》1971年第26卷。
杨森富:《见于景教碑中的风俗信仰》,《圣经报》1971年第26卷。
杨森富:《摩尼教经典中的耶稣》,《道风》1971年第27卷。
封保罗:《由景教资料而浅谈适应文化问题》,《景风》1971年第30卷。
杨森富:《中国基督教本色神学的回顾和展望》,《中华学术院天主教学术研究所学报》(台北),1972年。
龚天民:《景教碑中的佛教用语解释》,《教牧》1972年第7卷。
方豪:《耶稣基督汉文异译考初稿》,载《总统蒋公逝世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76年版。
宋兰友:《景教有关“天主”的翻译》,《神学年刊》1978年第2卷。
川页:《介绍景教碑文内容》,《铎声》1980年第18卷第2期。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序》,载《中国佛教史》卷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周良霄:《元和元以前中国的基督教》,载《元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曹仕邦:《唐代的崇一法师是“景教僧”吗》,《幼狮学志》(台北)1985年第18卷第3期。
吴其昱:《景教三威蒙度赞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57本第3分册。
徐自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考》,《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新疆岀版社1986年版。
贺忠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历史价值》,《文史杂志》1987年第6期。
于贵信:《关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史学集刊》1988年第2期。
陈少杰:《唐景教在中国的流传及原因初探》,《宗教》1989年第1期。
戴淮清:《揭开大秦景教的秘密》,《明报月刊》1989年第3期。
阎文儒:《唐米继芬墓志考释》,《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张德麟:《敦煌景教文献〈尊经〉中的一些问题》,《孔孟学刊》1989年第27卷第11期。
郭在贻、张涌泉、黄征:《敦煌写本书写特例发微》,载《敦煌吐鲁番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郭在贻、张涌泉:《俗字研究与古籍整理》,载《古籍整理与研究》第5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
张伯龄:《考与〈景教碑〉有关的人和事》,《文博》1991年第1期。
林梅村:《中国基督教史的黎明时代》,《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
汪维藩:《中国古代基督教思想初探》,《金陵神学志》1992年第1期。
段玉明:《云南景教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朱万源:《唐朝景教的神学思想点滴》,《金陵神学志》1994年第1期。
周祯祥:《从景教碑所镌僧寺看中西交通和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布》,《文博》1993年第5期。
周祯祥:《关于“景教碑”出土问题的争议》,《文博》1994年第5期。
高永久:《西域景教考述》,《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
李伯毅:《唐代景教与大秦寺遗址》,《文博》1994年第4期。
梁琳:《唐代景教兴亡之原因浅析》,《金陵神学志》1994年第1期。
周菁葆:《西域景教文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周燮藩:《景教传播的几个特征》,《文史知识》1995年第12期。
刘阳:《最早的汉译基督教文献与翻译中的误解误释》,《暨南学报》1995年第1期。
林梅村:《洛阳岀土唐代波斯侨民阿罗憾墓志跋》,载《学术集林》,上海远东岀版社1995年版。
林悟殊:《摩尼教“三常”考——兼论景教碑“启三常之门”一句的释读》,载《华学》,中山大学岀版社1995年版。
高永久:《景教的产生及其在西域的传播》,《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
顾卫民:《推介翁绍军先生注释之〈唐代景教文献诠释〉》,《神学论集》1996年第108号。
黄夏年:《景教与佛教关系之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1期。
黄夏年、梁晓俭:《唐代景教四则》,《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李兴国:《景教在中国的兴亡》,《中国宗教》1996年第3期。
刘伟民:《唐代景教之传入及其思想之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徐谦信:《唐朝景教碑文注释》,载刘小枫主编《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周祯祥:《浅谈景教碑几个叙利亚文字考释之歧异》,《文博》1996年第6期。
陈怀宇:《所谓唐代景教文献两种辨伪补说》,载《唐研究》,北京大学岀版1997年版。
董太和:《评价天主教会与东方叙利亚教会发表的〈共同声明〉及其对中国“景教”的意义》,《中国天主教》1997年第6期。
路远:《〈景教碑〉移藏西安碑林经过》,《文博》1997年第5期。
谭立铸:《从基督教的汉化说开去》,《读书》1997年第6期。
晓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新考》,《人文杂志》1997年第4期。
杨森富:《唐元二代基督教兴衰原因之研究》,载《基督教入华百七十年纪念集》,台湾宇宙出版社1997年版。
杨志玖:《唐代的景教》,《历史教学》1997年第4期。
张晓华:《景教东渐初探》,《史学月刊》1997年第6期。
林仁川:《唐朝景教的传播及其影响》,《安徽史学》1998年第3期。
段祺:《从基督教历史看教会的本色化》,《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
罗振玉:《敦煌本景教三威蒙度赞跋》,载《罗振玉校刊群书叙录》卷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
荣新江:《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载《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2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逸:《中国基督信仰本土化之类型》,《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张晓华:《从佛教景教传播中国的成败看外来宗教本土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
范爱侍:《景教碑·景教·基督教》,《天风》1999年第10期。
耿昇:《外国学者对于西安府大秦景教碑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
罗尚贤:《从大秦景教看道学与神学的关系》,《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马小鹤:《摩尼教、基督教、佛教中的“大医王”研究》,载《欧亚学刊》第1辑,中华书局1999年版。
荣新江:《〈历代法宝记〉中的末曼尼和弥师诃——吐蕃文献中的摩尼教和景教因素的来历》,载《藏学研究丛刊——贤者新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黄夏年:《中国唐代景教的再认识》,载《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三),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陈增辉:《敦煌景教文献〈志玄安乐经〉考释》,载《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三),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葛承雍:《从景教碑试论唐长安景教的兴衰》,《碑林集刊》2000年第6期。
关英:《话说景教》,《丝绸之路》2000年第5期。
石明培:《略论景教在中国的活动与北京的景教遗迹》,《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张晓华:《佛教景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比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陈怀宇:《景教在中古中国的命运》,《华学》2000年第4期。
林悟殊:《唐代首所景教寺院考释》,《华学》2000年第4期。
葛承雍:《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林悟殊:《高楠氏藏景教〈序听迷诗所经〉真伪存疑》,《文史》2001年第5期。
颜廷亮:《敦煌文化中的祆教、摩尼教和景教》,载《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绍峰:《〈汉语景教文典诠释〉指谬》,《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
吴其昱:《唐代景教之法王与尊经考》,载季羡林、饶宗颐、周一良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晓华:《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及其比较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期。
张晓华:《7世纪前后国内外环境对景教传播中国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张晓华:《佛教与景教在华早期传教策略的比较研究》,《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
计翔翔:《明末奉教官员李之藻对“景教碑”的研究》,《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计翔翔:《“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岀土时间考析》,《文史》2002年第58辑。
林悟殊:《敦煌汉文景教唐代写本研究述评》,《欧亚学刊》2002年第3辑。
虞恕:《“入华”与“融华”——比较景教与佛教东渐来华的不同遭遇》,《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黄兰兰:《唐代秦鸣鹤为景医考》,《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邱树森、王秀丽:《唐代景教之流行及其消亡》,《历史教学》2002年第6期。
王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天风》2002年第7期。
陈义海:《论景教的“他者”特征与景教碑的文化身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陈义海:《变了形的福音——唐代景教研究之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段晴:《景教碑中“七时”之说》,载叶奕良主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段晴:《唐代大秦寺与景教僧新释》,载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孙景尧:《成在此,败在此:解读唐代景教文献的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徐永志:《景教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杨共乐:《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若干问题的重新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周祯祥:《试析唐代景教会的组织与制度》,《文博》2003年第1期。
王越群:《基督教在唐代传播之顿挫及其原因探析》,《唐都学刊》2003年第2期。
高伟浓、王国强:《罗香林对中外关系史和华侨史的研究》,《暨南学报》2003年第5期。
王静:《中国境内聂斯脱利教遗物分布状况综述》,《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曹增友:《基督教传播与中国科学的关联和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陈义海:《唐代景教的传教模式和译经模式研究——唐代景教研究之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杨晓春:《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景教研究综述(1982—2002)》,《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6期。
赵晓阳:《〈圣经〉汉译版本之最》,《中国宗教》2004年第3期。
江慰庐、犀泽:《“胡姆丹”是唐朝国都吗?——试析Khumdan之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辑。
严锡禹:《“景风东扇”——景教的经典译述及教义伦理化初探》,《金陵神学志》2005年第2期。
陈鼎亮:《景教东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再读》,《金陵神学志》2005年第4期。
康兴军:《景教与中国医药学》,《医古文知识》2005年第3期。
张绪山:《景教东渐及传入中国的希腊——拜占庭文化》,《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
叶贵良:《敦煌社邑文书词语选释》,《敦煌研究》2005年第5期。
段晴:《大秦寺的守望者》,《书城》2005年第11期。
林英:《佛菻僧:关于唐代景教之外基督教派别入华的一个推测》,《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2期。
王静:《唐代景教在华衰落之文化原因探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王静:《唐代中国景教与景教本部教会的关系》,《长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徐晓鸿:《唐代景教人物考略》,《金陵神学志》2006年第2期。
张艳琴:《析唐代景教文献的改写译经思想》,《暨南学报》2006年第6期。
张艳琴:《生存空间与立身之本——析汉语景教文典的变译归化策略》,《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陈义海:《从当代翻译理论看唐代景教的译经模式》,《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成祖明、罗铮:《再析唐代景教之兴衰》,《天风》2006年第7期。
冯其庸:《〈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即其他》,《中国宗教》2007年第11期。
张乃翥:《跋河南洛阳新出土的一件唐代景教石刻》,《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
汪维藩:《景净之神学言说——“景教碑”〈序〉之研究》,《金陵神学志》2007年第4期。
何欢、刘云屏:《文化对话史的一大史证——新近发现的〈景教宣元至本经幢〉的价值》,《博览群书》2007年第5期。
王兰平:《唐代敦煌汉文景教写经研究述评》,载郝春文主编《2007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上海古籍岀版社2007年版。
叶蓉:《唐代景教之地域背景及名称质疑》,《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赵晓军、褚卫红:《洛阳新出大秦景教石经幢校勘》,《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罗炤:《洛阳新出土〈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及幢记〉石幢的几个问题》,《文物》2007年第6期。
葛承雍:《唐元时代景教歌咏音乐考述》,《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3期。
刘振宁:《唐代景教入华之际的时空环境及其影响》,《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王三三:《基督教四入中国及其特点初探》,《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卓新平:《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宗教》2007年第8期。
陈广恩:《西夏流传过景教吗?》,《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3期。
林悟殊、殷小平:《经幢版〈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考释——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一》,《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1期。
殷小平、林悟殊:《〈幢记〉若干问题考释——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二》,《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
王兰平:《以〈志玄安乐经〉“十观”为例看唐代景教与佛道之间的关系》,《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1期。
张雯霞:《唐代“景教”音乐初探》,《文教资料》2008年1月上旬刊。
陈继春:《唐代景教绘画遗存的再研究》,《文博》2008年第4期。
傅敬民:《〈圣经〉汉译原则的嬗变及其影响》,《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刘俊:《圣经翻译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林悟殊:《唐代“景僧”释义》,《文史》2009年第1期。
林悟殊:《唐代景僧名字的华化轨迹——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四》,《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2期。
葛承雍:《西安、洛阳唐两京出土景教石刻比较研究》,《文史哲》2009年第2期。
杨共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若干史实考析》,《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
张乃翥:《洛阳景教经幢与唐东都“感德乡”的胡人聚落》,《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耿昇:《从基督宗教的第3次入华高潮到西方早期中国观的形成》,《华侨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牛汝极:《中国与中亚景教研究新信息与新成果——“第三届中国与中亚景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3期。
田海华:《〈序听迷诗所(诃)经〉之“十愿”刍议》,《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
刘振宁:《唐代景教“格义”论发凡——兼论“格义”之利弊》,《贵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赵静:《唐代来华的波斯使臣、僧侣和商人》,《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0期。
张志京:《试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四次传播中对法律文化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9月下旬刊。
徐晓鸿:《唐代景教颂赞诗歌(一)》,《天风》2009年第4期。
徐晓鸿:《唐代景教颂赞诗歌(二)》,《天风》2009年第5期。
徐晓鸿:《古代怀古诗与基督教》,《天风》2009年第6期。
徐晓鸿:《洛阳景教经幢的发现与初探》,《金陵神学志》2009年第3期。
汪维藩:《景净之神学言说(续)》,《金陵神学志》2009年第2期。
王旸:《景教及景教音乐在唐代发展原因的思考》,《广播歌选》2009年第12期。
吴昶兴:《论景教〈序听迷诗所经〉中之上帝、基督与救世思想》,《基督教台湾浸会神学院浸神学刊》,2010年。
吴莉苇:《关于景教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反思》,《复旦学报》2011年第5期。
宗亦耘:《比较元代景教与天主教传播的异同》,《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5期。
黄珊:《唐代景教在华传播规模探讨》,《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陈玮:《13—14世纪黑水城的景教信仰》,《寻根》2011年第1期。
周联华:《景教与聂斯脱利派的辩正》,《天风》2012年第4期。
徐若梦:《唐代景教经典翻译研究》,《海外英语》2012年第16期。
宗亦耘:《宋元时期景教文献的中土接受与诠释》,《上海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沈双喜:《景教在元代的传播初探》,《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7期。
包基娜:《浅析景教消亡的原因》,《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13期。
彭鉴道:《从景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中反思》,《中国天主教》2013年第3期。
彭金章:《敦煌新近发现的景教遗物——兼述藏经洞所出景教文献与画幡》,《敦煌研究》2013年第3期。
庄小波:《浅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景教石碑》,《东方收藏》2013年第4期。
殷小平:《唐元景教关系考述》,《西域研究》2013年第2期。
殷小平:《第四届萨尔兹堡国际景教会议综述》,《西域研究》2013年第3期。
焦建辉:《龙门石窟发现的景教遗迹及相关问题》,《文物世界》2013年第6期。
陈玮:《公元7—14世纪景教在宁夏区域发展史研究》,《敦煌研究》2014年第1期。
王静:《新疆境内出土景教遗物综述》,《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林悟殊:《景教“净风”考——夷教文典“风”字研究之一》,《西域研究》2014年第3期。
王兰平:《〈唐朝汉语景教文献研究〉述评及相关问题》,《西域研究》2014年第3期。
王兰平:《日本杏雨书屋藏唐代敦煌景教写本〈序听迷诗所经〉释考》,《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4期。
王兰平:《再论敦煌景教写本P.3847〈尊经〉之译撰时间》,《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葛承雍:《景教天使与佛教飞天比较辨识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4期。
王卡:《明代景教的道教化——新发现一篇道教碑文的解读》,《学术界》2014年第9期。
徐晓鸿:《昭武九姓与景教信仰》,《天风》2014年第3期。
杨二祥:《景教碑与景教》,《中国天主教》2014年第4期。
赵文朝:《〈景教碑〉研究中张赓之辨》,《华夏文化》2014年第3期。
赵丽云:《汉唐时人对大秦的认知及其域外观念——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记“大秦”为中心》,《石河子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杨富学、盖佳择:《李白〈上云乐〉景教意蕴探蠡》,《石河子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秦琰:《元代景教医学特性及景医的社会身份认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年第1期。
石勇:《丝路上的景教遗存》,《中国宗教》2015年第2期。
林仰山:《唐代之景教文献》,单伦理译,《一九五四年度香港大学学生会会刊》1954年版。
[日]羽田亨:《景教经典序听弥诗所经に就ぃて》,钱稻孙译,《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9年第1卷第6号。
[日]羽田亨:《景教经典〈志玄安乐经〉考论》,钱稻孙译,《清华周刊》1929年第32卷第10期。
[日]羽田亨:《中世纪中亚地方的诸宗教及其典籍》,林玖译,《中国新论》1937年第3卷第3期。
[法]伯希和:《中国时代中亚西亚及中国之基督教》,陆翔译,《说文月刊》1939年第1卷第12期。
[法]伯希和:《景教碑中叙利亚文之长安洛阳》,冯承钧译,载《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法]伯希和:《唐元时代中亚及东亚之基督教徒》,冯承钧译,载《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法]伯希和:《景教所用之二佛教称谓》,马又垣译,《景风》1967年第14卷。
[法]伯希和:《中国景教史译丛》,《景风》1967年第15卷。
[日]松元荣一:《景教〈尊经〉の形式に就て》,《东方学报》1938年第8册。
陈伟强:《论〈志玄安乐经〉的宗教操练》,硕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1999年。
侯昕:《唐代景教若干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0年。
冯利华:《中古道书语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3年。
黄兰兰:《唐代景教与宫廷:围绕西安景教碑文内容的历史考察》,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3年。
刘振宁:《唐代景教“格义”规律探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王兰平:《唐代敦煌汉文景教写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6年。
侯冠辉:《大秦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西方医药交流》,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张淼海:《泉州景教初探》,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段园园:《7—11世纪景教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
项秉光:《三种景教敦煌写卷考释》,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李勇兰:《试论蒙元时期汪古部的景教》,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1年。
钟丽娟:《丝绸之路景教艺术初探》,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李超:《西域景教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12年。
黄昌渊:《中国古代基督教研究——以7至14世纪景教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马玲玲:《莲花上的十字——中国元代景教碑刻图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4年。
徐文娟:《〈内蒙古景教遗存的发现、修缮和挪用〉第八章翻译项目报告》,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4年。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