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ssu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IP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utility, practical inevitability,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IP innovation, this book quantifies the practical fairness of agricultural IP innovation. The convergence, speed and constraints of agricultural IP innovation were identified.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further analyzed, the optimization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are proposed,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 intermediary"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 design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is proposed.(AI翻译)
陈祺琪:(著)
陈祺琪,华中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资源经济等。参与相关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在研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6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12篇,包括SCI/SSCI期刊2篇,CSSCI/CSCD期刊6篇。
曹克浩、卢向阳:《新专利法对农业生物技术专利申请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11卷第3期。
陈超、林祥明:《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科技管理》2004年第23卷第2期。
陈传明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科学与社会(STS)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年。
陈会英、步春敏、周衍平:《植物新品种权交易实施的动机、行为、绩效——基于14省份的197份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5期。
陈会英、周衍平:《中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23卷第8期。
陈建伟:《新农村建设需民生科技支撑》,《经济日报》2012年2月1日第13版。
陈亮、虞富莲、姚明哲、吕波、杨坤、堵苑苑:《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茶树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的制订》,《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第41卷第8期。
陈其荣:《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陈祺琪、张俊飚:《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35卷第13期。
陈祺琪、张俊飚、程琳琳、李兆亮:《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区域差异分析及驱动因子分解》,《科研管理》2016年第37卷第3期。
陈琴苓:《农业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战略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6年。
陈思、杨敬华、侯丽薇、任爱胜:《欧盟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制度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11期。
陈晓妮、田源:《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管见》,《甘肃林业科技》2002年第27卷第2期。
陈晓萍:《跨文化管理》(第二版),载陈传明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陈燕娟:《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陈燕娟:《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实证与协同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陈燕娟、邓岩:《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协同机制研究》,《中国种业》2011年第11期。
陈杨:《传统知识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7卷第1期。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崔春晓、李建民、邹松岐:《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3卷第8期。
崔雨:《转基因植物的专利保护》,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邓宏光:《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11期。
邓武红:《国际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格局探析及启示——基于WTO-TRIPS/UPOV模式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4卷第1期。
丁国卿:《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第8期。
杜金沛:《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的主流趋势》,《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8卷第11期。
杜丽珍:《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杜琼:《公益类科研机构农业知识产权战略与种业科技竞争力提升》,《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年第3期。
方丰、唐龙:《科技创新的内涵、新动态及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机制》,《生态经济》2014年第30卷第6期。
傅新红、马文彬、杨锦秀:《试论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年第22卷第4期。
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南方经济》2004年第7期。
高映:《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为视角》,《农业经济》2008年第1期。
高志英:《农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耿邦:《美、日、欧植物新品种权限制的立法与借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2卷第1期。
关永红:《论知识产权权利体系的解构与重构》,《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
郭文宝、马青:《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9卷第32期。
郭文驰:《晋城市农业科技创新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科技大学,2017年。
郭新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31卷第2期。
杭冬婷:《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6期。
郝东升、王晓漫、王晓红:《知识产权的涵义及其法律特征》,《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贺骁勇:《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侯春生、刘嘉、杨小平:《新形势下广东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17期。
胡炳志:《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论述》,《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5期。
胡瑞法、黄季焜、罗斯高:《科研体制改革的再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6期。
胡瑞法、黄颉、P.Carl、黄季焜:《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经济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期。
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12年。
黄季焜:《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及国际比较》,《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黄季焜:《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改革:体制与制度保障》,载《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
黄颉、胡瑞法、Pray Carl、黄季焜:《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及其决定因素》,《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5期。
黄文准:《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31卷第12期。
黄武、林祥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对育种者研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纪传如:《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进展》,《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第40卷第7期。
纪绍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蒋和平:《日本的植物新品种》,《世界农业》2002年第6期。
蒋和平、刘学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评述》,《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年第16卷第4期。
蒋和平、孙炜琳:《国外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管理规则及对我国的借鉴》,《知识产权》2002年第3期。
揭水利、陈恩:《西方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视角下发展我国经济的战略抉择》,《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期。
靖飞:《水稻育种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07年第26卷第9期。
孔星、吕剑平:《甘肃地域特色农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农业科技管理》2019年第38卷第5期。
雷雨:《地理标志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河套大学学报》2012年第9卷第1期。
李波:《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启示》,《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李长萍、尤完、刘春:《中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第8期。
李柏洲、郭韬:《组织创新在企业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机理》,《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220卷第4期。
李道国、谭涛:《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发展中国家育种者创新行为的作用研究》,《世界农业》2006年第8期。
李谷成:《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与收敛性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李惠安:《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相关问题的认识》,“2008中国农业产业化年会暨中国农业企业家高峰论坛”,2008年。
李洪文、黎东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0期。
李景、李秀丽:《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种业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研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年第26卷第6期。
李军、朱先奇、张琰:《基于两阶段博弈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经济问题》2018年第2期。
李玲玲:《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绩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李平:《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绩效及提升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李飒:《农业技术创新对美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研究》,《世界农业》2014年第4期。
黎世民、苏磊、赵博:《试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农业科技管理》2008年第12卷第6期。
李松年:《植物新品种的司法与行政保护》,《农业科技管理》2001年第6期。
李习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
李晓慧、贺德方、彭洁:《美、日、德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启示》,《科技导报》2017年第35卷第19期。
李校堃:《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概述及其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第10期。
李小妹、纪春明:《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视域下的评价问题研究——基于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的视角》,《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李寅秋、陈超、唐力:《品种权保护制度对我国种业集中度影响的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卷第2期。
李依麦:《湖南首例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受到审理》,《林业与生态》2012年第1期。
李玉壁、周永梅:《协同创新战略中的知识产权共享及利益分配问题研究》,《开发研究》2013年第4期。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廖秀健、谢丹:《UPOV91文本及78文本的区别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3卷第2期。
林伯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探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3卷第3期。
林伯强、黄光晓:《梯度发展模式下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演化趋势——基于空间分析的视角》,《金融研究》2011年第12卷第12期。
林祥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特点及立法经验借鉴》,《农业科技管理》2005年第24卷第6期。
林祥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凌远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1995年。
刘桂峰、刘琼、孙华平:《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模式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4年第15期。
刘洪银:《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约束与破解》,《浙江农业学报》2013年第25卷第2期。
刘华军:《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品牌溢出效应——基于中国三部门地理标志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11年第37卷第10期。
刘辉、许慧:《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经济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6期。
刘辉、曾福生、许慧:《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投入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2期。
刘丽军、宋敏:《中国农业专利的质量:基于不同申请时期、申请主体和技术领域的比较》,《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第45卷第17期。
刘圣民:《论农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对策》,《科学管理研究》1995年第1期。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刘洋、熊国富、闫殿海:《浅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制度效应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青海农林科技》2012年第3期。
刘志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4年。
楼洪兴、端木斌、郑纪慈、骆少嘉、冯水英:《农业科研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与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第7期。
鲁柏祥:《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鲁若愚、张鹏、张红琪:《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广东省部合作创新实践研究》,《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2期。
罗红杰、平章起:《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要旨及其当代启示》,《中共福建省党校学报》2019年第6期。
罗忠玲、凌远云、罗霞:《UPOV植物新品种保护基本格局及对我国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4期。
罗忠玲、邹彩芬、王雅鹏:《美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投资与专利保护》,《生态经济》2006年第8期。
吕业清:《中国农业科研、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博士学位论文,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马红霞、刘琪:《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马兆:《我国农业专利申请的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牟萍:《印度植物新品种保护对亚太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农业科技管理》2008年第6期。
聂洪涛:《论植物新品种国际保护的发展趋势——兼评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农业知识产权论丛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五成》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5/1227/c1001-27980641.html,2016年1月28日。
潘婷婷:《校企合作研发知识产权风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庞洁、韩梦杰、胡宝贵:《农业企业协同创新的政策研究》,《农业经济》2015年第2期。
钱虎君、杨镒铭、施超、杜文丽、宋云攀:《我国种子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第10期。
秦丽容:《农业协同创新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冲突及治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邱密、李建军:《荷兰Rondeel 协同创新主体及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31卷第15期。
曲洪建、拓中:《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32卷第7期。
全永波、奚安娜、熊良敏:《海水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制度模式与对策思考》,《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25卷第5期。
邵长勇、唐欣、梁凤臣、张晓明、孙伟光:《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种子产业发展战略》,《中国种业》2010年第4期。
邵建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石肖琳:《黑龙江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
宋敏:《农业知识产权》,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
宋晓琪:《种子企业自然风险控制及管理研究——以水稻小穗头病害防治措施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孙景翠:《中国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孙庆忠:《地理标志产品与县域经济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卷第1期。
孙炜林、王瑞波:《对提高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运行效率的思考》,《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27卷第1期。
孙亚楠、胡浩:《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对策》,《经济地理》2014年第34卷第4期。
孙韵云、李克歌:《资本积累与技术扩散——基于增长收敛角度的分析》,《理论界》2015年第6期。
孙志国、王树婷、黄莉敏、熊晚珍、钟学斌:《武陵山民族地区茶叶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保护》,《陕西农业科学》2012年第2期。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张敏:《湖南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第5期。
孙志国、熊晚珍、王树婷、钟学斌:《江西茶类的地理标志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第23卷第4期。
涂玉琴、熊小文:《种业新政对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农业科技管理》2012年第31卷第2期。
万宝瑞:《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抓好五大转变》,《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0期。
王晨雁:《对知识产权概念的质疑与反思》,《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王冬冬、王文昌:《农业知识产权的定位及界定标准》,《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卷第11期。
汪飞杰:《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研究及启示》,《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王海峰:《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王海峰、张明军:《农业科研单位离职人员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管理》2007年第2期。
王寒、陈通:《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现状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8卷第4期。
王农、周莉、王跃华:《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探讨》,《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34卷第1期。
王建明:《国外农业科研投资管理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6卷第6期。
王磊、赵瑞莹:《农户申请使用地理标志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1期。
王孟欣、王俊霞:《河北省R&D经费投入分析》,《中国统计》2008年第3期。
王明琴:《入世后我国种业的法制化管理》,《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2期。
王缨、陈建民、曾玉荣:《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对育种科研的影响及对策》,《福建农业学报》2015年第30卷第4期。
王宇新、姚梅:《我国省域间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均衡:2006—2008》,《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7期。
王志刚、高利敏:《农业知识产权与综合竞争力的关联:对日本做法的借鉴》,《改革》2010年第4期。
魏守华、禚金吉、何嫄:《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科研管理》2011年第32卷第4期。
温裕峰:《高校带动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吴彬、刘珊:《法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对中国的启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吴春梅:《论知识产权的双重性与公益性农技推广中的双性协调机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2期。
吴立增、刘伟平、黄秀娟:《植物新品种保护对品种权人的经济效益影响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3期。
吴林海:《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伍莺莺:《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对策探析——以农业知识产权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为视角》,《农业科技管理》2010年第29卷第2期。
武忠远:《关于农业科技人才分类的探讨》,《农业经济》2006年第6期。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谢向英:《福建白茶地理标志品牌结盟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
解学梅、左蕾蕾、刘丝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效应的影响——协同机制和协同环境的双调节效应模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第35卷第5期。
谢雨鸣、邵云飞:《后发企业技术发展与其协同创新模式的演化》,《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年第6期。
邢广智、李建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低效运行的深层次原因》,《农业科技管理》2006年第25卷第5期。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熊励、孙友霞、蒋定福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4期。
许从建:《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及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20卷第16期。
徐建国、吴贵生:《国家科技计划与地方科技计划关系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5期。
徐金海、蒋乃华、秦伟伟:《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服务需求意愿及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2期。
许朗:《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研究——能力、效率与模式》,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许朗、袁文华:《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2003年海峡两岸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徐士元、何宽、樊在虎:《对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索洛模型的重新审视》,《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4期。
徐卫、郭顺堂、孙利辉、李志宏:《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13年第32卷第4期。
徐盈之、金乃丽:《高校官产学合作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科研管理》2010年第1期。
薛爱红:《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信息管理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4期。
杨波:《基于TRIZ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科研管理》2014年第35卷第8期。
杨晨露:《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杨传喜、黄珊、徐顽强:《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运行效率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杨传喜、张俊飚、赵可:《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卷第3期。
杨德桥:《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之处与推进措施——以过去十年的农业实践为考察对象》,《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24期。
杨佳斯、葛敬豪:《浅析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四个历史时期主要代表思想》,《商》2011年第5期。
杨建仓:《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及其科技支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杨桔、万青、康愿愿:《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竞争力的贡献检验(1985—2011)》,《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第17期。
杨旭红:《澳大利亚〈植物育种者权利〉的特点及与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异同》,《知识产权法研究》2005年第2卷第1期。
杨依山:《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重新解读》,《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杨中楷、刘则渊:《论知识产权的资源属性》,《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尹艳、康艺之、张禄祥、方伟、梅盈洁:《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
于俊年:《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的使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俞立平、蔡绍洪、储望煜:《协同创新下产业创新速度的要素门槛效应——基于高技术产业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期。
俞培果、蒋葵:《经济收敛理论与检验方法研究综述》,《管理学报》2006年第3卷第4期。
于天琪:《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工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7期。
袁宇、张嵩、周海霞:《山东省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18年第37卷第1期。
贠苗苗:《完善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
曾维忠、陈秀兰:《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四川省的实证》,《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4期。
[日]斋藤优:《技术开发论——日本的技术开发机制与政策》,王月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占辉斌、俞杰龙:《农户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经济效益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2期。
展进涛、黄武、陈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育种投资结构的影响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3期。
张波、朱帅:《试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2卷第1期。
张成亮、吴爽、赵杨、孙瑀琪、刘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专利保护现状及发展建议》,《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年第4期。
张钢仁:《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种子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锦绣华农种业公司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张红云:《浅谈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建设》,《湖南农业科学》2007年第4期。
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张俊飚:《生态产业链与生态价值链整合中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
张蕾、陈超、赵艳艳:《我国农业专利申请的影响因素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张勤:《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产权》2010年第20卷第4期。
张淑辉:《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张守萍、张憬:《知识产权与农业企业竞争力》,《种子科技》2010年第1期。
张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管理》2001年第20卷第1期。
张文珠、李加旺:《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第19卷第3期。
张肖娟:《植物新品种保护与DUS测试的发展现状》,《林业科学研究》2011年第24卷第4期。
张晓妮:《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4期。
张熠:《中国农业公共科研体系专利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张玉敏:《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张展、张洪娟:《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综述》,《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7卷第6期。
张振海、陈红喜:《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江苏高教》2010年第4期。
张卓元:《中国经济四十年市场化改革的回顾》,《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39卷第3期。
张雪:《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及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技技术大学,2019年。
赵桂民、封娟:《我国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研究》,《2008第二届中国法治论坛会议论文》,2008年。
赵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及评述》,《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2期。
赵金丽、张落成、陈肖飞:《江苏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第36卷第4期。
赵鹏:《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技术创新的二律背反——基于梳理模型的分析》,《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5期。
赵喜仓、单兰倩:《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33卷第4期。
赵永辉、高金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统计与分析》,《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5期。
郑思成:《知识产权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郑翔峰:《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关系的理性思考》,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郑予洪:《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简明述评》,《商业经济》2013年第2期。
钟甫宁:《农业政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钟甫宁、孙江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现代农业》2007年第1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5)》,智农361http://www.tpa361.com/2020年3月18日。
周安平、陈庆:《论知识产权的二阶性与知识产权请求权——基于“Idea—IP—IPRs”框架的分析》,《知识产权》2012年第8期。
周宏、陈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卷第1期。
周密:《技术空间扩散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7卷第6期。
周曙东、张西涛:《地理标志对陕西苹果经济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6期。
周小丁、罗骏、黄群:《德国高校与国立研究机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科研管理》2014年第5期。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以湖北省植物新品种保护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祝宏辉、高晶晶:《新疆农业专利申请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科学管理》2013年第32卷第6期。
祝宏辉、连旭:《新疆兵团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第29卷第2期。
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朱烨、吴贤荣、张俊飚:《基层农技人员对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价值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8期。
邹学校:《美国农业科研体系及成果产业化》,《湖南农业科学》2002年第4期。
祖冬琦、李一兵、李莹:《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年。
Abramovitz,M.,“Catching up,Forging ahead,and Falling Behind”,,Vol.46,No.2,1986.
Abramovitz,M.,“Dynamics of Inter-firm Linkages in Indian Auto Component Industry: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2005.
Acs,Z.J,Anselin L.,Varga A.,“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Vol.31,No.7,2002.
Adam,B.J.,“Reinventing Public R&D:Patent Policy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ational Laboratory Technologies”,,Vol.32,No.1,2001.
Adam,B.J.,Manuel T.,Rebecca H.,“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ons”,,No.108,1993.
Alston,J.M.,Norton G.W.,Pardey P.G.,:,Cornell University Press,Ithaca,NY,1995.
Amede,T.,Descheemaeker K.,Peden D.,Andre V.R.,“Harnessing Benefits from Improved Livestock Water Productivity in Crop-livestock Systems of Sub-Saharan Africa:Synthesis”,,Vol.31,No.2,2009.
Anselin,L.,“Spatial Dependence and Spatial Structural Instability in Applied Regression Analysis”,,No.30,1990.
Arrow,K.J.,.:.:,New York:UMI Press,1962a.
Arrow,K.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Vol.29,No.3,1962b.
Baldwin,C.,et al,“Modeling a Paradigm Shift:from Producer Innovation to User and Op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Vol.22,No.6,2011.
Barro,R.,Gregory,M.,“Capital Mobility in Neoclassical Models of Growth”,,Vol.85,No.1,1995.
Barro,R.,Sala-i-Martion,X.,“Convergence”,,Vol.100,No.2,1992.
Barro,R.,Sala-i-Martion,X.,“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No.1,1991.
Barzel,Y.,“Optimal Timing of Innovations”,,Vol.50,No.3,1968.
Basu,S.,Leeuwis,C.,“Understanding the Rapid Spread of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in Andhra Pradesh:Exploring the Building of Support Networks and Media Representation”,,No.111,2012.
Baumol,W.J.,“Productivity Growth,Convergence,and Welfare”,,Vol.76,No.5,1986.
Baumol,W.J.,Wolff,N.,“Productivity Growth,Convergence,and Welfare:Reply”,,Vol.78,No.5,1988.
Blakeney,M.,“The Rol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Regional Commercial Unions”,,Vol.1,No.4,1998.
Bode,E.,“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ized R&D Spillover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Germany”,,Vol.4,No.1,2004.
Brian,C.,“Regional Innovation Potential in the United States:Evidence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No.80,2001.
Calatrava,J.,Agustin,F.J.,“Using Pruning Residues as Mulch:Analysis of Its Adoption and Process of Diffusion in Southern Spain Olive Orchards”,,Vol.92,No.3,2011.
Carletto,C.,Kirk,A.,Winters,P.C.,Davis B.,“Globalization and Smallholders:the Adoption,Diffusion,and Welfare Impact of Non-Traditional Export Crops in Guatemala”,,Vol.38,No.6,2010.
Chen,C.M.,“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Vol.57,No.3,2006.
Chen,C.M.,Ibekwe-SanJuan,F.,Hou,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Vol.61,No.7,2010.
Chen,Q.Q.,Zhang,J.B.,Zhang,L.,“Risk Assessment,Partition and Economic Loss Estimation of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Vol.7,No.1,2015.
Chen,S.H.,et al,“Driving Factors of External Funding and Funding Effects on Academic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Linkages”,,Vol.94,No.03,2013.
Conley,T.G.,Udry,C.R.,“Learning about a New Technology:Pineapple in Ghana”,,Vol.100,No.1,2010.
Dagum,C.,“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n”,,No.22,1997.
David,F.T.,“Employment-Based Analysis:an Alternative Methodology for Project Evaluation in Developing Regions,with an Application to Agriculture in Yucatan”,,Vol.36,No.2,2001.
David,M.,Scott,R.Templeton,M.K.,“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an Economic Perspective with Implications for Nutrition”,,Vol.24,No.2,1999.
D'Este P.,et al,“Shaping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What Type of Proximity Does Really Matter?”,Vol.13,No.04,2013.
Domar,E.D.,“Capital Expansion,Rate of Growth,and Employment”,,Vol.14,No.2,1946.
Dosi,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Vol.11,No.3,1982.
Eaton,D.,“TRIPS and Plant Varietal Protection: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Choices”,,2002.
Ehrlich,P.R.,Raven,P.H.,“Butterflies and Plantsa Study Incoevolution”,,No.8,1964.
Evans,P.,Karras G.,“Convergence Revisited”,,No.37,1996.
Feder,G.,Just,R..E,Zilberman D.,“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o.33,1985.
Feder,G.,Umali,D.L.,“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a Review”,..,Vol.43,No.3-4,1993.
Foley,J.A.,Ramankutty,N.,Brauman,K.A.,Cassidy,E.S.,Gerber,J.S.,Johnston,M.,Mueller,N.D.,Connell,C.O.,Ray,D.K,West,P.C.,Balzer,C.,Bennett,E.M.,Carpenter,S.R.,Hill,J.,Monfreda,C.,Polasky,S.,Rockstrom,J.,Sheehan,J.,Siebert,S.,Tilman,D.,et al,“Solutions for a Cultivated Planet”,,No.478,2011.
Foster,A.D.,Rosenzweig,M.R.,“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Human Capita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Vol.103,No.6,1995.
Freeman,C.,,The MIT Press,1982.
Friedman,M.,“Do Old Fallacies Ever Die?”,,Vol.30,No.4,1992.
Furman,J..L,Porter,M.E.,Stern,S.,“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bility”,,Vol.31,No.6,2002.
Gini,C.,“Memorie di Metodologia Stafistica,Variabilita e Concentrazione”,,,No.1,1912.
Hagerstrand,T.,,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53.
Harvey,M.,Pilgrim,S.,“The New Competition for Land:Food,Energy,and Climate Change”,,Vol.36,No.1,2011.
Harrod,R.F.,“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Vol.193,No.49,1939.
Harrod,R.F.,,Macmillan,London,1948.
Hemmert,M.et al,“Bridging the Cultural Divide:Trust Formation in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in the US,Japan,and South Korea”,,Vol.34,No.10,2014.
Hounkonnou,D.,Kossou,D.,Kuyper,T.W.,Leeuwis,C.,Nederlof,E.S.,Roling,N.,Sakyi-Dawson,O.,Traore,M.,Huis,A.V.,“An Innovation Systems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 Change:Smallholder Development in West Africa”,,No.108,2012.
Ito,J.,“Inter-regional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Distinction between Biochemical and Machinery Technology”,,Vol.21,No.3,2010.
Ivanova,I.A.,et al,“A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Redundancy”,,Vol.9,No.03,2014.
Jaffe,A.B.,“Real Effect of Academic Research”,,No.79,1989.
Jaffe,A.B.,“Reinventing Public R & D:Patent Policy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ational Laboratory Technologies”,,Vol.32,No.1,2001.
Jaffe,A.B.,Trajtenberg,M.,Henderson,R,“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ons”,,Vol.63,No.3,1993.
Jobert,T.,Karan,F.,Tykhonenko,A.,“Convergence of Per Capita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Eu:Legend or Reality?” s,No.32,2010.
Jonathan,E.,Samuel,K.,“International Patenting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Theory and Measurement”,,No.40,1999.
Jones,C.J.,“R&D-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Vol.103,No.4,1995.
Kaldor,N.,“Economic Growth and the Verdoorn Law——a Comment on Mr Rowthorn's article”,,Vol.85,No.340,1975.
Klerkx,L.,Aarts,N.,Leeuwis,C.,“Adaptive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heir Environment”,,Vol.103,No.6,2010.
Klerkx,L.,Leeuwis,C.,“Establishment and Embedding of Innovation Brokers at Different Innovation System Levels:Insights from the Dutch Agricultural Sector”,,Vol.76,No.6,2009.
Korterlainen,M.,“Dynamic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Analysis:a Malmquist Index Approach”,,Vol.64,No.4,2008.
Koundouri,P.,Nauges,C.,Tzouvelekas,V.,“Technology Adoption under Production Uncertainty: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Irrigation Technology”,,Vol.88,No.3,2006.
Lee,SM.,et al.,“Co-innovation:Convergenomics,Collaboration,and Co-creation for Organization Values”,Management Decision,Vol.50,No.05,2012.
Leeuwis,C.,Van den Ban,A.(eds),,:,Third Edition,Blackwell Science Lid.Oxford,UK,2004.
Lele,U.J.,Lesser,W.,Wessler,G.H.,:,World Bank Press,1999.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Vol.22,No.1,1988.
Lundvall,B.,:,Pinter,London,1992.
Maddison,A.,,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Mansfield,E.,“Inter-firm Rate of Diffusion of an Innovation”,,No.45,1963.
Maskus,K.E.,Smith,P.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Tuscon,2001.
Mckelvey,B.,“Quasi-natural Organization Science”,,Vol.8,No.4,1997.
Meijer,S.S.,Catacutan,D.,Ajayi,O.C.,Sileshi,G.W.,Nieuwenhuis,M.,“The Role of Knowledge,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in the Uptake of Agricultural and Agro-forestry Innovations among Smallholder Farmers in Sub-Saharan Africa”,,Vol.13,No.1,2015.
Moore,J.F.,:,New York:Harper Business,1996.
Mowery,D.,Rosenberg,N.,“The Influence of Market Demand upon Innovation:a Critical Reviews of Some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Vol.8,No.2,1979.
Naseem,A.,Spielman,D.J.,Omamo,S.W.,“Private-Sector Investment in R&D:a Review of Policy Options to Promote its Growth in Developing-Country Agriculture”,,Vol.26,No.1,2010.
Norgaard,R.B.,:--,London:Rout ledge,1994.
Pederson,P.O.,“Innovation Diffusion with and Between National Urban Systems”,,No.2,1970.
Rogers,E.M.,,4th Edition,The Free Press,New York,1995.
Rogers,E.M.,,5th Edition,The Free Press,New York,2003.
Roling,N.G.,Hounkonnou,D.,Offei,S.K.,Tossou,R.C.,Huis,A.V.,“Linking Science and Farmers' Innovative Capacity:Diagnostic Studies from Ghana and Benin”,-,Vol.52,No.3,2004.
Romer,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No.98,1990.
Rothwell,R.,“Industrial Innovation:Success,Strategy,Trends”,,1994.
Roy,R.,Walter,Z.,-,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Scherer,F.M.,“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 Allocation under Rivalry”,,No.81,1967.
Schumpete,J.A.,:,New York:Mcgraw-Hill,P87,1939.
Schumpete,J.A.,,,New York:Harper&Row,1942.
Schumpete,J.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Scotchmer,S.,“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Cumulative Research and the Patent Law”,,Vol.5,No.1,1991.
Seyoum,B.,“Patent Protec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Vol.48,No.3,2006.
Siebert,H.,“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ory and Policy”,Scranton,Pennsylvania:,1969.
Solow,R.W.,“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Vol.70,No.1,1956.
Solow,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Vol.39,No.3,1957.
Srinivasan,C.S.,“The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Vol.2,No.2,2005.
Sulaiman,V.R.,Hall,A.,“Beyond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Reinvent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e,Vol.31,No.4,2002.
Takalo,T.,Kanniainen,V.,“Do Patent Slow Down Technology Progress?Real Options in Research,Patenting,and Market Introduction”,-,Vol.18,No.7,2000.
Tilman,D.,Cassman,K.G.,Matson,P.A.,Naylor,R.,Polasky,S.,“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Intensive Production Practices”,,No.418,2002.
Uzawa,H.,“Neutral Inven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Growth Equilibrium”,,Vol.28,No.2,1961.
Uzawa,H.,“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Vol.6,No.1,1965.
Patto,M.C.V.,Amarowicz,R.,Aryee,A.N.A.,Domoney,C.,“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Improving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Food Legumes”,,Vol.34,No.SI,2015.
Wolfgang,K.,“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No.92,2002.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中国表达
THE THIRD PARTY OPPOSITION PROCEEDING IN CHINA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新解:基于马克思正义观的立场
A New Explanation of “Leaning Protection Principle” in Labor Law:Based on Marx’s Standpoint of Justice房产税的法理研究
Jurisprudence Research on the Real Estate Tax宋朝立法通考
A General Examination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Song Dynasty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及应用
Loc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aw and Economics in China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