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problem changes of Chinese art criticism in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sorts out and outlines a number of critical themes, and then discusses various related ideological systems, so as to give art criticism in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a unified academic historical form.
一 中文参考文献
1.著作
王琦:《新美术论集》,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
王朝闻:《喜闻乐见》,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艾思奇:《胡适梁漱溟哲学思想批判》,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王朝闻:《王朝闻文艺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刘梦溪:《文艺论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王克千、樊莘森:《存在主义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徐崇温等:《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高尔太:《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守昌等:《现代西方哲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文艺理论争鸣辑要》(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金观涛:《在历史的表现背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朝闻:《审美谈》,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评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会:《现代外国哲学·7 ·存在主义专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刘纲纪:《艺术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凌继饶:《苏联当代美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戴士和:《画布上的创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柳鸣九:《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朱青生、费大为等:《西方现代哲学与文艺思潮》,文化部教育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李小兵:《八十年代中西文化讨论文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金观涛刘青峰集——反思·探索·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蔷:《绘画新潮》,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毛崇杰:《存在派主义美学与现代派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柳鸣九:《自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范景中:《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版。
何博传:《山坳上的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世平:《感情与符号:康定斯基与抽象主义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柳鸣九:《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卢辅圣:《天人论——球体说:一个关于历史发展的假说》,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李小山等:《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讨论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卢辅圣、汤哲明:《历史的象限》,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版。
樊波、崔伟齐:《二十世纪西方十大哲学家》,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邓福星:《绘画的抽象与抽象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王朝闻:《美术谈》,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陈池瑜:《现代艺术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陈奎德:《中国大陆当代文化变迁(1978—1989)》,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赵士林:《防“左”备忘录》,书海出版社1992年版。
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1978—1989》,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严善钅享、黄专:《关于当代艺术问题》,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吕澎:《现代艺术与文化批判·艺术选集(1983—1988)》,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李路明:《中国当代艺术文献》,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邵宏、杨小彦:《艺术学方法批判》,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曹维劲、魏承思:《中国80年代人文思潮》,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柳鸣九:《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尹吉男:《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陈侗、杨小彦:《与实验艺术家的谈话》,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范景中:《范景中学术论文选·图像与观念》,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贾方舟:《走向现代——新时期美术论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
邓福星、孙津:《美术批评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陈传席:《现代艺术论》,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刘骁纯:《解体与重建——论中国当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贾方舟:《多元与选择》,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邓平祥:《论第三代画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陶咏白:《画坛·一位女评论者的思考》,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王林:《当代中国的美术状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高名潞:《'85美术运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邹跃进:《他者的眼光——当代艺术中的西方主义》,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邓福星:《艺术美学文选1979—1989》,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刘骁纯:《解体与重建:论中国当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刘梦溪:《传统的误读》,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陈池瑜:《美术评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琦:《当代中国美术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朱育和、张勇、高敦复:《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潘公凯:《限制与拓展:关于中国画的思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周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小山:《批评姿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丁宁:《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曹意强、范景中:《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皮道坚:《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水天中:《穿越四季》,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外国美学》编委会:《外国美学·第十六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洪林:《中国思想运动史》,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
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顾丞峰:《感受诱惑·中国当代艺术静观》,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孙振华:《走向荒原》,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陈孝信:《水墨潮流》,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吕品田:《漫游的存在:新生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邹文:《第三类美术批评》,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杭间:《艺术向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水天中:《历史、艺术与人》,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夏学銮:《转型期的中国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谭桂林:《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王林:《与艺术对话》,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李小山:《阵中叫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邵宏:《艺术史的意义》,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勇、高化民:《大论争:建国以来重要论争实录》(上、下),珠海出版社2001年版。
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李泽厚:《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邵大箴:《艺术格调》,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顾丞峰:《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尹吉男:《后娘主义·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李小山:《我们面对什么》,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曹意强:《艺术与历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甘阳:《将错就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哲学语法》,程志民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孙振华:《在艺术的背后》,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王列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发展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1985—200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贾方舟:《批评的时代:20世纪末中国美术批评文萃·Ⅰ、Ⅱ、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1980)、 (1981)、 (1983)、 (1984)、 (1985)、(1986)、(1987)》,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Ⅰ》 (修订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常宁生:《超越时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范迪安、殷双喜:《时代与学术:祝贺邵大箴教授70寿诞暨从艺50周年学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易英:《历史的重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易英:《艺术的方位》,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曹卫东:《霍克海默集·批判理论》,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王镛:《移植与变异——东西方艺术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邹文:《美术与社会观——当代美术与公共文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波、韩林合:《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陈望道:《陈望道学术著作五种》,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端廷:《从现代到后现代——西方艺术论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心峰:《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易英:《偏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吕澎:《艺术的历史与问题: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若干课题1950—1999》,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殷双喜:《现场·殷双喜艺术批评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黄专:《创造历史: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纪念展》,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殷双喜:《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王林:《美术批评方法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南溟:《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范达明:《美术评论18年: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文集1988—2006》,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彭锋:《引进与变异——西方美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甘阳:《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范达明:《中国画浙江传统与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吕澎、孔令伟:《回忆与陈述——关于1949年之后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吕澎:《从新具象到新绘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杨卫:《批评之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张晓凌:《〈中国现代美术史〉文献集》(第1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单继刚:《翻译的哲学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曹意强:《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曦林:《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刘曦林卷》,李松涛、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翟墨:《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翟墨卷》,李松涛、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杨小彦:《篡图·杨小彦艺术批评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萧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卷10)·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鲁虹:《蜕变·鲁虹艺术批评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萧功秦:《中国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顾丞峰:《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支宇:《新批评:中国后现代性批评话语》,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黄宗贤、彭彤:《艺术批评学》,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殷双喜:《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王林:《在场·王林论当代艺术家》,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黄专:《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范迪安、陈履:《周恩来与中国美术》,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高名潞:《'85美术运动历史资料汇编》(0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关山月美术馆:《开放与传播: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批评论坛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唐青叶:《语篇语言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段炼:《观念与形式:当代批评语境中的视觉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朱其编:《当代艺术理论前沿:新艺术史批评和理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范景中:《附庸风雅和艺术欣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孙振华:《静观·孙振华艺术批评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邓福星:《中国美术论辩》(上、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尚辉:《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邵大箴:《穿越中西·邵大箴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邵大箴:《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1949—2009)》,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贾方舟编:《批评与我》,水天中等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贾方舟:《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贾方舟卷》,李松、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水天中卷》,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刘纲纪:《刘纲纪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杜大恺:《清华美术》卷8《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梁治平:《转型期的社会公正:问题与前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张晓凌:《消费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寓言·中国当代艺术考察报告》,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杜大恺:《清华美术》第9卷《消费文化的艺术镜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潘公凯:《自觉与中国现代性的探询》,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彭漪、柴同文:《功能语篇分析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伍新军:《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黄专:《艺术世界中的思想和行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姚玳玫编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薛永年:《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薛永年卷》,李松、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刘骁纯:《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刘骁纯卷》,李松、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郎绍君:《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郎绍君卷》,李松、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张家敏:《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建国以来(1949—1997)》,香港政策研究所2010年版。
吕澎:《美术的故事:从晚清到今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潘公凯:《四大主义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陈漫兮:《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2009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批评研讨会论文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叶朗:《意象照亮人生·叶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松:《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李松卷》,李松、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邵大箴:《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邵大箴卷》,李松、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吕澎、易丹:《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
马钦忠:《见证中国当代美术》,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
邓福星:《从古代到现代——20世纪中国美术散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第3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凌继饶:《中国艺术批评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彭锋:《中式表现:流动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范明达:《徐永祥美术短评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敢:《清华美术》卷11《当代抽象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丁建新等:《批评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邹跃进:《立场·邹跃进美术理论与批评文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邹跃进:《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湖南美术出版2012年版。
吕澎:《中国艺术编年史(1900—2010)》,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水天中:《20世纪中国美术纪年》,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李军:《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张敢:《清华美术》第13卷《重读现实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一、赵权利:《〈美术观察〉学术文丛:批评卷》,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年版。
甘阳:《古今中西之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2.学位论文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黑龙江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闫月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进程》,暨南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芳:《80年代小说与西方荒诞思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方贤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苏州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顾丞峰:《现代化——现代性在中国美术中的表述》,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翟红:《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苏州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杨昊成:《毛泽东图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彭越:《〈江苏画刊〉在新时期美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叶扬秋:《简析十年美术思潮的地位与作用(1976—1985)》,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尤雷:《'85美术运动中的〈美术思潮〉》,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郑纳新:《新时期(1976—1989)的〈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琼:《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 (1976—1984)》,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于学文:《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模版》,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韩永进:《中国文化体制改革32年历史叙事与理论反思》,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刘立宇:《新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3.译著
[苏联]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波]沙夫:《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林波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沙·巴利等编,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意]翁贝托·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美]雷纳·威莱克:《西方四大批评家》,林骧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意]贝尼季托·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袁华清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吕澎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法]让–保罗·萨特:《厌恶及其他》,郑永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美]穆尼茨·M.K.:《当代分析哲学》,吴牟人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德]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瑞士]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杨思梁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法]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怀宇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陈宗显、谢晋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伊迪丝·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斯特劳斯到福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一个新的社会分析》,靳建国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法]克罗齐艾:《被封锁的社会》,狄玉明、刘培龙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黄煜:《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裘志康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尼尔森·古德曼:《艺术语言》,褚朔维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意]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卢德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日]今道友信:《美的方法》,李心峰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陈维杭校,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英]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范景中、李本正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加]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惠、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美]A.P.马蒂尼奇主编:《语言哲学》,牟博、杨音莱、韩林合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德]汉斯·贝尔廷:《艺术史终结了吗?》,常宁生编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范景中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王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罗素:《论历史》,何兆武、肖巍、张文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斯洛文]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尼克拉斯·卢曼:《权力》,瞿铁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诺贝特·埃里亚斯:《论文明、权力与知识》,[德]斯蒂芬·门内尔、[德]约翰·古德斯布洛姆编,刘佳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英]彼得·狄肯斯:《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和社会理论联系起来》,涂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孔兆政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文涓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A.J.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意]翁贝尔托·埃科:《符号学与语言哲学》,王天清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美]R.J.内尔森:《命名和指称:语词与对象的关联》,殷杰、龙洋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在兴起1949—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谢亮生、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维克多·泰勒、查尔斯·温奎斯特:《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章艳、李自修等译,刘象愚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杰西·罗佩兹、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允春喜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库珀:《隐喻》,郭贵春、安军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英]利普顿:《最佳说明的推理》,郭贵春、王航赞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美]纳尔逊·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姬志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意]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罗勇进等译,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法]A.J.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社会科学》,徐伟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美]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方颖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M.石里克:《普通认识论》,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德]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艾布拉姆斯、哈珀姆:《文学术语汇编:第9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与影响》,张慧芝、张露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美]诺埃尔·卡洛尔:《大众艺术哲学论纲》,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美]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匡骁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美]威廉·G.莱肯:《当代语言哲学导论》,陈波、冯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美]Gillian Brown、George Yule:《话语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Stephen C.Levinson.:《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John R.Searle:《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瑞士]F.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杰拉尔德达·克沃斯出版社2001年版。
4.文章
邵大箴:《江青为什么要反对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美术》1977年第1期。
杨之光:《中国画的工具与用笔》,《美术》1977年第3期。
杨之光:《略谈中国人物画中线与皴擦的运用》,《美术》1977年第4期。
周湘:《画是无声诗》,《美术》1977年第6期。
成威:《山水画大有文章可作——山水画创作座谈会纪略》,《美术》1977年第6期。
刘凌沧:《中国人物画的线描》,《美术》1977年第6期。
辛冰茅:《〈美术〉一九七六年〈创刊词〉必须批判》,《美术》1978年第3期。
何群:《主题与题材——对年画〈如饥似渴〉的意见》,《美术》1978年第5期。
栗宪庭:《魅力来自生活的真实——从连环画〈我要读书〉的创作中汲取些什么》,《美术》1978年第5期。
马骁:《连环画〈我要读书〉的连续性》,《美术》1978年第5期。
郑日升:《年画〈如饥似渴〉的创作匠心》,《美术》1978年第5期。
罗剑钊、孙达佑:《这样的构思不应赞扬——对年画〈如饥似渴〉的意见》,《美术》1978年第6期。
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美术》1978年第6期。
彤石:《思想再解放一点——关于人物画创作的商榷》,《美术》1979年第1期。
刘绍荟:《感情·个性·形式美》,《美术》1979年第1期。
贺友直:《应重视生活情趣的描绘》,《美术》1979年第1期。
孔伯基:《实践与风格》,《美术》1979年第1期。
朱朴:《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创作实践》,《美术》1979年第1期。
刘曦林:《从“四人帮”对“样板画”的评论谈起》,《美术》1979年第1期。
王朝闻:《历史经验值得注意》,《美术》1979年第2期。
王琦:《发扬民主的关键在领导》,《美术》1979年第2期。
江丰:《民主要争取、不能靠恩赐》,《美术》1979年第2期。
叶浅予:《要大框框,不要小框框》,《美术》1979年第2期。
步及:《〈裙边小狗〉和未来主义》,《美术》1979年第4期。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美术》1979年第5期。
何溶:《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连环画〈枫〉和想到的一些问题》,《美术》1979年第8期。
迟轲:《连环画〈枫〉的时代意义》,《美术》1979年第8期。
栗宪庭:《现代迷信的沉痛教训——谈连环画〈枫〉对典型环境的刻划》,《美术》1979年第8期。
栗宪庭:《必须揭露“他”!——从版画〈无题〉想到的》,《美术》1979年第9期。
何溶:《美术创作的伟大转折》,《美术》1979年第9期。
江丰:《关于中国画问题的一封信》,《美术》1979年第11期。
周韶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美术》1980年第1期。
吴冠中:《我的感想与希望》,《美术》1980年第1期。
江丰:《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1979年11月21日在美协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发言(摘要)》,《美术》1980年第1期。
《两个座谈会》,《美术》1980年第3期。
吴冠中:《梵高》,《美术》1980年第3期。
栗宪庭:《关于“星星”美展》,《美术》1980年第3期。
吴冠中:《造型艺术离不开对人体美的研究》,《美术》1980年第4期。
邵大箴:《根本的办法是多做工作》,《美术》1980年第4期。
程至的:《人体与时代》,《美术》1980年第4期。
杨荫寰:《维也纳分离派》,《美术》1980年第5期。
侗廔:《对中国画几个问题的我见——与江丰同志商榷》,《美术》1980年第6期。
钱海源等:《正确对待人体美术问题——关于在雕塑、绘画中表现人体问题的讨论》,《美术》1980年第6期。
千禾:《“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美术》1980年第8期。
曾景初、林凡:《也谈中国画的几个问题——与侗廔同志商榷》,《美术》1980年第10期。
吴冠中:《关于抽象美》,《美术》1980年第10期。
刘纲纪:《略谈“抽象”》,《美术》1980年第11期。
邵大箴:《现实主义精神和现代派》,《美术》1980年第11期。
孙云勰:《关于中国画的问题——读侗廔同志〈我见〉有感》,《美术》1980年第11期。
曾景初、林凡:《也谈中国画的几个问题(续完)——与侗廔同志商榷》,《美术》1980年第11期。
何溶:《读四川青年美展及其他——再论美术创作中的伟大转折》,《美术》1980年第12期。
丁兆成:《对中国画创作的两点看法》,《美术》1980年第12期。
高焰:《不是对话,是谈心——致星星美展》,《美术》1980年第12期。
叶朗:《从黑格尔对人体美术的看法谈起》,《美术》1980年第12期。
马鸿增:《人体美术之花与中国“土壤”》,《美术》1980年第12期。
子泉:《致星星美展作者们的一封信》,《美术》1981年第1期。
何溶:《再论“牡丹好,丁香也好”》,《美术》1981年第1期。
迟轲:《形式美与辩证法》,《美术》1981年第1期。
栗宪庭:《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美术》1981年第2期。
水天中:《看画一得》,《美术》1981年第2期。
詹建俊、吴冠中等:《北京市举办油画学术讨论会》,《美术》1981年第3期。
翟墨:《支持对形式美的探索》,《美术》1981年第3期。
浙江美院文艺理论小组:《形式美及其在美术中的地位》,《美术》1981年第4期。
毛云之:《致一位青年作者》,《美术》1981年第1期。
若木:《关于表现主义》,《美术》1981年第1期。
刘骁纯:《模仿、借鉴、创造》,《美术》1981年第2期。
钟鸣:《从画萨特说起——谈绘画中的自我表现》,《美术》1981年第2期。
冯国东:《一个扫地工的梦——〈自在者〉》,《美术》1981年第2期。
徐冰:《我画自己爱画的东西》,《美术》1981年第5期。
千禾:《绘画本质与自我表现》,《美术》1981年第6期。
朱旭初:《也谈“自我表现”》,《美术》1981年第6期。
洪毅然:《谈谈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兼与吴冠中同志商榷》,《美术》1981年第6期。
邵大箴:《此路不通:为艺术而艺术——和一位画家的对话》,《美术》1981年第6期。
叶浅予:《〈中国画研究〉再版序言——致作者的一封信》,《美术》1981年第9期。
邵养德:《创作·欣赏·评论——读〈父亲〉并与有关评论者商榷》,《美术》1981年第9期。
江丰:《要突破中国画的“无人之境”——序〈方增先人物画册〉》,《美术》1981年第9期。
陶同:《如何达到“自由”——也谈艺术的本质》,《美术》1981年第11期。
叶朗:《“自我表现”不是我们的旗帜》,《美术》1981年第11期。
邵大箴:《也谈〈父亲〉这幅画的评价》,《美术》1981年第11期。
沈鹏:《互相制约——讨论形式与内容的一封信》,《美术》1981年第12期。
翟墨:《为“为我服务”一辩》,《美术》1981年第12期。
冯湘一:《给吴冠中老师的信——也谈“内容决定形式”》,《美术》1981年第12期。
栗宪庭:《再谈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美术》1982年第1期。
孙宜生:《“意象”素描探索——素描美学教学实践记》,《美术》1982年第2期。
刘纲纪:《〈“自我表现”不是我们的旗帜〉一文读后》,《美术》1982年第3期。
王琦:《创作自由与自由化》,《美术》1982年第4期。
孙津:《从造型艺术的规定性谈“自我表现”》,《美术》1982年第5期。
吴正纲、江蕙萍:《美术的功能》,《美术》1982年第5期。
孙美兰:《现实主义势必发展》,《美术》1982年第6期。
张士增:《我对文人画传统的几点想法》,《美术》1982年第7期。
薛永年:《张立辰对写意画用水的探索》,《美术》1982年第7期。
江文湛:《浅谈笔墨的抽象美》,《美术》1982年第7期。
冯湘一:《绘画审美特性试论》,《美术》1982年第7期。
郎绍君:《两条借鉴之路——试谈中国画出新》,《美术》1982年第7期。
冯湘一:《绘画审美特性试论(续)》,《美术》1982年第8期。
何新:《略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与审美原则——兼论艺术的起源问题》,《美术》1982年第8期。
朱旭初:《美术的非纯认知和直观性》,《美术》1982年第8期。
鲁慕迅:《试谈中国画的气》,《美术》1982年第10期。
王仲:《评“美术功能唯一论”》,《美术》1982年第12期。
栗宪庭、何新:《试论中国古典绘画的抽象审美意识——对于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几点新探讨》,《美术》1983年第1期。
徐书城:《也谈抽象》,《美术》1983年第1期。
翟墨:《抽而有象》,《美术》1983年第1期。
毛士博:《中国传统艺术中抽象因素初探》,《美术》1983年第1期。
杨蔼琪:《杂谈绘画中的抽象》,《美术》1983年第1期。
马鸿增:《开创中国画创作和理论的新局面——记江苏“中国画创新”座谈会上的争鸣》,《美术》1983年第4期。
扬帆:《关于美术的形式与内容问题的讨论(综述)》,《美术》1983年第4期。
栗宪庭、何新:《试论中国古典绘画的抽象审美意识——中国山水花鸟画审美特征片论》,《美术》1983年第5期。
洪毅然:《从“形式感”谈到“形式美”和“抽象美”》,《美术》1983年第5期。
佟景韩:《关于“抽象”问题的一封信——兼及马克思的科学方法》,《美术》1983年第5期。
刘曦林:《形式美的抽象性与“抽象美”》,《美术》1983年第5期。
郎绍君:《艺术规律与自我表现》,《美术》1983年第7期。
王琦:《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美术评论》,《美术》1983年第8期。
杜键:《形象的节律与节律的形象——关于抽象美问题的一些意见》,《美术》1983年第10期。
沈鹏:《多读点唯物论的反映论》,《美术》1983年第10期。
艾中信:《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南》,《美术》1983年第10期。
杜键:《形象的节律与节律的形象(续)——关于抽象美问题的一些意见》,《美术》1983年第11期。
《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美术》1983年第11期。
邵大箴:《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美术》1983年第11期。
王志元:《“非理性”不是艺术创作的康庄大道》,《美术》1983年第11期。
王琦:《按艺术规律办事——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美术》1983年第12期。
陈三弟:《论文人画与禅宗》,《美术》1983年第12期。
邵大箴:《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美术》1983年第11期。
王仲:《析“节律抽象绘画论”》,《美术》1984年第2期。
徐书城:《再谈抽象美和中国画》,《美术》1984年第5期。
洪毅然:《再谈“形式美”和“抽象美”》,《美术》1984年第4期。
程大利:《有感于当前的画评》,《美术》1984年第5期。
程征:《大海也要枯吗?》,《美术》1984年第5期。
李松:《中国画发展的道路》,《美术》1984年第10期。
周韶华:《处于更新换代中的中国画》,《美术》1984年第12期。
马鸿增:《中国画的现代感与创新思潮》,《美术》1984年第12期。
杨学芹:《评论、创作与观众刍议》,《美术》1985年第4期。
马克:《希望在他们身上》,《美术》1985年第7期。
葛岩:《作为语言的绘画》,《美术》1985年第10期。
孙克:《关于“区域性画派”的思考——给贾又福的信》,《美术》1985年第12期。
邵大箴:《有感于“半截子美展”》,《美术》1985年第12期。
卢辅圣:《论中国画创新》,《美术》1985年第12期。
杨小彦:《我们面临着选择》,《美术》1986年第1期。
刘曦林:《从“八十年代中国画展”的分歧谈起》,《美术》1986年第1期。
非为:《当代美术的退潮》,《美术》1986年第1期。
栗宪庭:《中国水墨画的合理发展》,《美术》1986年第1期。
郎绍君:《传统的再发现》,《美术》1986年第2期。
水天中:《“中国画”名词的产生和变化》,《美术》1986年第2期。
张保琪:《中国画讨论会综述》,《美术》1986年第2期。
洪再新:《勇敢的牺牲》,《美术》1986年第2期。
包剑斐:《我们及我们的创作》,《美术》1986年第2期。
石久:《关于〈'85新空间画展〉的反应》,《美术》1986年第2期。
张士增:《全国美术理论工作会议综述》,《美术》1986年第2期。
葛岩:《传统的张力》,《美术》1986年第2期。
杜哲森:《在儒、道观照下:对传统绘画精神的一点思考》,《美术》1986年第4期。
赵立忠:《叶浅予谈中国画》,《美术》1986年第5期。
高名潞:《殊途同归:近现代中国画之路》,《美术》1986年第6期。
陈醉:《第二个春天——从“黄山会议”到“当代油画展”》,《美术》1986年第6期。
磬年:《美术的自觉——试评近年美术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美术》1986年第6期。
丁立镇:《中国画发展周期论》,《美术》1986年第6期。
陈池瑜:《中西诗画中的时空意识之比较》,《美术》1986年第6期。
崔振宽:《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美术》1986年第9期。
王琦:《鲁迅论现代派美术》,《美术》1986年第10期。
张安治:《中国画的创新问题——致唐德刚教授书》,《美术》1986年第10期。
方舟:《批评本体意识的觉醒:美术批评二十年回顾》,《美术》1986年第11期。
周彦:《视觉与视觉艺术:一种批评方法的思考》,《美术》1986年第11期。
钱志强:《〈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美术》1986年第11期。
闻立鹏:《多元化趋势和现实主义的生命力》,《美术》1987年第1期。
瑞林:《改革我们的理论语言》,《美术》1987年第1期。
张驰:《理论家之教条》,《美术》1987年第1期。
王仲:《马克思主义艺术强者论纲》,《美术》1987年第4期。
李书圣:《要当美术家、不要当哲学家》,《美术》1987年第4期。
冯晓:《宇宙观·美学致思与中西绘画》,《美术》1987年第7期。
周彦:《阐释活动与现代艺术》,《美术》1987年第9期。
殷双喜:《当代美术中的哲学侵入》,《美术》1987年第9期。
邵宏:《艺术史观之批评》,《美术》1987年第11期。
叶朗、王鲁湘:《张彦远再发现》,《美术》1987年第12期。
郎绍君:《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情势与趋向》,《美术》1988年第1期。
周韶华:《走向开放、走向现代、走向多元——关于中国画问题的思考》,《美术》1988年第2期。
《全国中国画艺术讨论会发言摘刊》,《美术》1988年第2期。
殷双喜:《批评与艺术史》,《美术》1988年第6期。
祝斌:《对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的评介与反思》,《美术》1988年第7期。
勇力:《对当代“八股”中国画的再诘难》,《美术》1988年第7期。
宋义州:《救救国画》,《美术》1988年第7期。
邵宏、杨小彦:《史论与批评的分离:读1984年以来的〈美术译丛〉》,《美术》1988年第8期。
王艾明:《吁请建立艺术本体批评学书》,《美术》1988年第8期。
马鸿增:《当代美术理论报刊散论》,《美术》1988年第11期。
桑子:《美术理论的自身审视和瞻望——杭州会议综述》,《美术》1988年第12期。
张晨、赵立忠:《当代水墨画的命运——北京国际水墨画展’88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美术》1989年第1期。
张士增:《传统精神与当代走向——北京国际水墨画展’88述评》,《美术》1989年第1期。
殷双喜:《美术批评的基础》,《美术》1989年第2期。
王勇:《论美术批评的“前语言”困境》,《美术》1989年第3期。
邓福星:《新文人画略说》,《美术》1989年第4期。
王鲁湘:《“新文人画”与“有教养的画”》,《美术》1989年第4期。
丁宁:《面临反省的当代美术批评》,《美术》1989年第5期。
殷双喜:《新文人画:众说纷纭的文化现象——新文人画研讨会综述》,《美术》1989年第6期。
陈云岗:《“哲学”给“美术”带来了什么》,《美术》1989年第8期。
易英:《方法的困惑》,《美术》1989年第10期。
范达明:《美术作品评价标准的主观性》,《美术》1989年第10期。
方舟:《走出“混沌”,确立方位》,《美术》1989年第10期。
孙津:《权威价值的实现》,《美术》1989年第10期。
郎绍君:《批评的自觉》,《美术》1989年第10期。
殷双喜:《发展新闻艺术批评》,《美术》1989年第10期。
《创刊词》,《美术思潮》1985年创刊号。
张黎:《接受美学》,《美术思潮》1985年创刊号。
姜国庆:《信息论美学》,《美术思潮》1985年创刊号。
严善钅享:《信息时代:艺术家的审美结构与建构》,《美术思潮》1985年创刊号。
《〈美术思潮〉答客问》,《美术思潮》1985年第1期。
邓平祥:《论第三代画家》,《美术思潮》1985年第1期。
陈池渝:《西方社会现代艺术史系列讲座》,《美术思潮》1985年第2期。
阮旭东:《中国的“思索画”与怀斯》,《美术思潮》1985年第3期。
黄专:《八十年代以来美术理论发展综述》,《美术思潮》1985年第4期。
王林:《论艺术的形式系统》,《美术思潮》1985年第4期。
胡村:《近期美术新论一览》,《美术思潮》1985年第5期。
公明、远行:《比较艺术刍议》,《美术思潮》1985年第6期。
海源:《比较美术学》,《美术思潮》1985年第6期。
黄河清:《为比较美术进言》,《美术思潮》1985年第6期。
黄永砯:《一次未能公开的画展》,《美术思潮》1985年第6期。
邵养德:《幻觉与实现——追击〈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览〉》,《美术思潮》1985年第6期。
陈丹青:《油画艺术语言的个性》,《美术思潮》1985年第6期。
李小山:《中国画存在的前提》,《美术思潮》1985年第7期。
李江陵:《近期美术新论一览》,《美术思潮》1985年第7期。
孙文宪:《论造型艺术语言的心理内涵》,《美术思潮》1985年第8、9期。
墨哲兰:《“还乡者”说》,《美术思潮》1985年第8、9期。
成肖玉:《艺术领域中的符号观念》,《美术思潮》1985年第8、9期。
李江陵:《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画问题讨论综述》,《美术思潮》1985年第8、9期。
白荆:《近期美术新论一览》,《美术思潮》1985年第3期,1986年第1、2、4期。
王璜生:《现代艺术——模糊化的民族性与多样化的个性》,《美术思潮》1986年第1期。
张晓凌:《探索者的轨迹》,《美术思潮》1986年第2期。
李小山:《批评家之选择》,《美术思潮》1986年第3期。
松实:《近期美术新论一览》,《美术思潮》1986年第3期。
黄永砯:《非表达的绘画》,《美术思潮》1986年第4期。
严善 :《对黄永砯“艺术”的解读》,《美术思潮》1986年第4期。
陈家琪:《他在与自己作战》,《美术思潮》1986年第4期。
白荆:《波普的启示》,《美术思潮》1986年第5期。
祝斌:《论艺术图式》,《美术思潮》1986年第5期。
居简:《近期美术新论一览》,《美术思潮》1986年第5期。
朱青生:《西方现代艺术华化论》,《美术思潮》1986年第6期。
谷文达:《非陈述的文字》,《美术思潮》1986年第6期。
春冰:《近期美术新论一览》,《美术思潮》1986年第6期。
石久:《关于“新空间”与“池社”》,《美术思潮》1987年第1期。
吴山专:《我们的绘画》,《美术思潮》1987年第1期。
毛旭辉:《新具象生命具象图式的呈现和超越》,《美术思潮》1987年第1期。
郎绍君:《弄潮儿的实验》,《美术思潮》1987年第1期。
樊波:《新野性画派的观念变革》,《美术思潮》1987年第1期。
舒群:《北方艺术群体阐释》,《美术思潮》1987年第1期。
高名潞:《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背景之展开》,《美术思潮》1987年第1期。
张蔷:《前现代艺术期及其他——答〈美术思潮〉记者问》,《美术思潮》1987年第3期。
任戎:《也谈新潮》,《美术思潮》1987年第4期。
祝斌:《风格和语汇的意义——尚杨油画探讨》,《美术思潮》1987年第5期。
邵大箴:《编〈美术〉絮语》,《美术思潮》1987年第6期。
刘典章:《艰难的探索之路——〈江苏画刊〉办刊得失思考》,《美术思潮》1987年第6期。
刘骁纯:《我对〈中国美术报〉的反思》,《美术思潮》1987年第6期。
高铭:《新的一代、新的观念》,《中国美术报》1985年总第2期第1版。
高铭:《当代绘画中的群体和个体意识》,《中国美术报》1985年9月21日第1版。
李小山:《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中国美术报》1985年10月26日第1版。
吕品田、王鲁豫、顾丞峰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论研究生谈〈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中国美术报》1985年10月26日第2版。
高澍:《从李小山的文章看美术批评》,《中国美术报》1985年10月26日第2版。
韦启美:《新的一代》,《中国美术报》1985年11月9日第9版。
《新兴美术家集群(一)》,《中国美术报》1985年11月16日第3版,1985年11月30日第4版。
白吟:《成功的美展:〈半截子美展〉侧记》,《中国美术报》1985年11月16日第1版。
艾端午:《〈半截子美展〉小记》,《中国美术报》1985年11月16日第1版。
黄永玉:《有感于〈半截子美展〉》,《中国美术报》1985年11月16日第3版。
谢家模:《为〈半截子美展〉叫好》,《中国美术报》1985年11月16日第3版。
高铭:《新洋务与新国粹》,《中国美术报》1985年12月14日第1版。
张群:《油画现状面面观》,《中国美术报》1985年12月14日第1版。
《新兴美术家集群(二)》,《中国美术报》1985年12月28日第1版。
丁方:《“城”——文化反思的象征》,《中国美术报》1985年12月28日第1版。
皮道坚等:《中国画的创新》,《中国美术报》1986年1月6日第1版。
水天中:《迎接美术理论的春天》,《中国美术报》1986年1月20日第1版。
易英:《批评观念也需要更新》,《中国美术报》1986年1月20日第2版。
邵大箴:《我们面临的课题》,《中国美术报》1986年1月20日第1版。
孙美兰:《美术评论之我见》,《中国美术报》1986年1月27日第3版。
方舟:《也需要评论的评论》,《中国美术报》1986年1月27日第3版。
刘龙庭:《何必“杞人忧天”》,《中国美术报》1986年2月3日第1版。
陈醉:《有危机,并非坏事》,《中国美术报》1986年2月3日第1版。
本刊编辑:《新兴美术家集群(三)》,《中国美术报》1986年2月17日第1版。
肖原:《青年运动之潮》,《中国美术报》1986年2月27日第1版。
刘骁纯:《社会主义美术的多元趋势》,《中国美术报》1986年3月10日第1版。
寇云:《后现代主义》,《中国美术报》1986年3月15日第4版。
邵大箴:《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美术报》1986年3月15日第4版。
《新兴美术家集群(四)》,《中国美术报》1986年3月22日第1—2版。
肖原:《再谈青年美术之潮》,《中国美术报》1986年3月22日第1版。
路明:《关于〈〇艺术集团展览〉的通信》,《中国美术报》1986年4月19日第1版。
《新兴美术家集群(五)》,《中国美术报》1986年4月19日第2版。
《新兴美术家集群(六)》,《中国美术报》1986年5月5日第4版。
洪再新:《勇敢的牺牲》,《中国美术报》1986年5月5日第4版。
包剑斐:《我们及我们的创作》,《中国美术报》1986年5月5日第4版。
石久:《关于〈'85新空间画展〉的反应》,《中国美术报》1986年5月5日第4版。
郑铁林:《〈探索发现表现〉展览前言》,《中国美术报》1986年5月26日第1版。
《新兴美术家集群(七)》,《中国美术报》1986年6月23日第4版。
肖原:《思潮与修养》,《中国美术报》1986年6月16日第1版。
李家屯:《重要的不是艺术》,《中国美术报》1986年7月14日第1—2版。
丛生:《后现代主义存在的意义》,《中国美术报》1986年9月1日第4版。
李正天:《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中国美术报》1986年9月1日第4版。
《新潮资料简编(一)》,《中国美术报》1986年9月22日第3版。
高名潞:《现代意识与’85美术运动》,《中国美术报》1986年9月22日第1版。
《新潮资料简编(二)》,《中国美术报》1986年9月29日第3版。
《新潮资料简编(三)》,《中国美术报》1986年10月6日第3版。
赵冰:《从后现代主义多元论说开去》,《中国美术报》1986年10月13日第4版。
李砚祖:《批评家的个体意识与历史责任》,《中国美术报》1986年10月27日第2版。
《新潮资料简编(四)》,《中国美术报》1986年11月3日第2版。
《新潮资料简编(五)》,《中国美术报》1986年11月17日第2版。
《新潮资料简编(六)》,《中国美术报》1986年11月17日第2版。
黄坚:《在劫难逃——前卫美术87展望》,《中国美术报》1987年1月5日第1版。
李家屯:《“后现代”、“民族化”和稻草(一)》,《中国美术报》1987年1月19日第1版。
邹德侬:《后现代主义——一个似曾相识的理论》,《中国美术报》1987年1月19日第1版。
小尘:《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文艺报发表社论》,《中国美术报》1987年2月9日第1版。
李家屯:《“后现代”、“民族化”和稻草(二)》,《中国美术报》1987年2月23日第1版。
毛旭辉:《更新绘画的区域性概念》,《中国美术报》1987年5月11日第2版。
恩存:《探索在继续——〈“BT”5 ·画展〉在中央美院画廊闭幕》,《中国美术报》1987年6月22日第1版。
曾昭奋:《后现代主义来到了中国》,《中国美术报》1987年7月20日第4版。
刘骁纯:《教化艺术的地位》,《中国美术报》1987年8月24日第1版。
孙美兰:《探讨美术理论方法论的对话》,《中国美术报》1987年8月31日第3版。
郎绍君:《新阶段的征候——从曾、王、陈、赵、卢画展所想到的》,《中国美术报》1987年8月3日第1版。
李家屯:《丁方的艺术:深沉痛苦所凝聚的力度》,《中国美术报》1987年9月21日第1版。
刘彦:《艺术中的理性》,《中国美术报》1987年9月28日第1版。
思潮版编者:《新潮美术家(一)》,《中国美术报》1987年9月21日第1版。
思潮版编者:《新潮美术家(三)》,《中国美术报》1987年10月5日第1版。
薛永年:《理论家的苦恼》,《中国美术报》1987年11月2日第1版。
思潮版编者:《新潮美术家(四)》,《中国美术报》1987年11月9日第1—2版。
邓平祥:《文化更新的躁动——论当代美术思潮的动力》,《中国美术报》1987年11月23日第1版。
川云:《对新潮美术的两点疑答》,《中国美术报》1987年11月30日第1版。
王工:《我们太缺少美术批评家》,《中国美术报》1987年11月30日第1版。
思潮版编者:《新潮美术家(六)》,《中国美术报》1988年1月11日第1—2版。
李洁非、张陵:《美术新潮的革命性》,《中国美术报》1988年1月18日第1版。
郭义芳:《初级阶段:有主导的“多元化”》,《中国美术报》1988年2月1日第1版。
思潮版编者:《新潮美术家(七)》,《中国美术报》1988年2月22日第2版。
思潮版编者:《新潮美术家(八)》,《中国美术报》1988年3月7日第1版。
张蔷:《“前现代艺术期”说》,《中国美术报》1988年3月28日第1版。
苏传敏:《当代艺术及其使命》,《中国美术报》1988年3月28日第1版。
孟禄丁:《纯化的过程》,《中国美术报》1988年5月2日第1版。
马路:《没有新潮的新潮美术》,《中国美术报》1988年5月16日第1版。
思潮版编者:《新潮美术家(九)》,《中国美术报》1988年5月30日第1版。
耿建翌:《作品与观众》,《中国美术报》1988年5月30日第1版。
王林:《此风不可长》,《中国美术报》1988年7月25日第2版。
米曹术:《超越创作理论》,《中国美术报》1988年8月1日第1版。
丁林:《画家必须进入绘画语言状态》,《中国美术报》1988年8月20日第1版。
林旭东:《语言的接受与转换》,《中国美术报》1988年8月20日第1版。
中胜:《版画语言新实验》,《中国美术报》1988年8月20日第1版。
栗宪庭:《前卫艺术》,《中国美术报》1988年8月29日第1版。
张培力:《艺术计划第二号》,《中国美术报》1988年8月29日第1版。
张培力:《褐皮书一号通告》,《中国美术报》1988年8月29日第1版。
王鲁炎:《触觉艺术宣言》,《中国美术报》1988年8月29日第1版。
李路明:《老屋与贺大田》,《中国美术报》1988年10月10日第1版。
刘骁纯:《在十字路口的贺大田》,《中国美术报》1988年10月10日第1版。
邓平祥:《贺大田的感觉》,《中国美术报》1988年10月10日第1版。
《中国现代艺术展筹展通告第一号》,《中国美术报》1988年10月31日第1版。
郎绍君:《还给大众——也谈“触觉艺术”》,《中国美术报》1988年10月31日第1版。
钟涵、范迪安、杜键、邵大箴等:《中国现代主义的出现、时代普遍意识的体现——中央美术学院座谈徐冰艺术》,《中国美术报》1988年11月14日第1版。
吉男:《徐冰、吕胜中艺术展观后》,《中国美术报》1988年11月14日第1版。
孟禄丁:《荒诞·体验》,《中国美术报》1988年11月21日第1版。
顾黎明:《反向的孟禄丁》,《中国美术报》1988年11月21日第1版。
白吟:《十月南京会议印象》,《中国美术报》1988年12月5日第1版。
皮道坚:《作为语言的水墨性》,《中国美术报》1988年12月12日第1版。
贾方舟:《关键是自身的变革》,《中国美术报》1988年12月12日第1—2版。
王鲁湘:《前卫艺术的困窘》,《中国美术报》1988年12月19日第1版。
高名潞:《评论现状和前景,可悲?可喜?》,《中国美术报》1988年12月19日第1版。
殷双喜:《灵魂的生命在何处显现——对艺术语言的追问》,《中国美术报》1988年12月26日第1版。
刘彦:《当代艺术的困境和使命》,《中国美术报》1988年12月28日第3版。
高名潞、栗宪庭等:《写在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之际》,《中国美术报》1989年2月6日第1版。
周彦:《首届“中国现代艺术展”背景材料》,《中国美术报》1989年2月6日第4版。
栗宪庭:《“南线”与“北线”》,《中国美术报》1989年2月13日第1版。
陈履生:《论“新文人画”》,《中国美术报》1989年2月13日第1版。
邵普生:《泛滥成灾的“文人画”》,《中国美术报》1989年2月20日第3版。
刘典章:《既要现代又要姓“中”》,《中国美术报》1989年2月20日第2版。
李小山、薛翔:《燃烧自己、照亮现世》,《中国美术报》1989年2月20日第1版。
《写作现代大展之后·编者按》,《中国美术报》1989年3月13日第1版。
栗宪庭:《两声枪响:新潮美术的谢幕礼》,《中国美术报》1989年3月13日第1版。
力阳:《美术馆枪声析》,《中国美术报》1989年3月13日第1版。
吴山专:《关于大生意》,《中国美术报》1989年3月13日第1版。
王广义:《关于〈毛泽东〉》,《中国美术报》1989年3月13日第1版。
瞻霁:《百闻不如一见》,《中国美术报》1989年3月20日第1版。
牛克诚:《悲哀的新潮》,《中国美术报》1989年3月27日第1版。
洪惠镇:《“新文人画”的界定与评价》,《中国美术报》1989年4月17日第1版。
陈履生:《再论“新文人画”》,《中国美术报》1989年4月17日第3版。
刘枫:《莫回头》,《中国美术报》1989年4月20日第1版。
曲云:《奇妙的法》,《中国美术报》1989年4月20日第1版。
薛永年:《新文人画小议》,《中国美术报》1989年5月15日第1版。
郎绍君:《返古:现代的悲哀——也谈“新文人画”》,《中国美术报》1989年5月15日第1版。
刘枫、柴小刚:《“百闻不如一见”之我见》,《中国美术报》1989年5月8日第1版。
高强:《庄严而虚无的灵光》,《中国美术报》1989年5月8日第1版。
何庆基等:《海外人士谈“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报》1989年5月15日第4版。
钱海源:《假如开枪者是平民》,《中国美术报》1989年5月29日第2版。
顾雄:《我看行为艺术》,《中国美术报》1989年5月29日第2版。
王林:《徐冰艺术——成功的背后》,《中国美术报》1989年5月29日第1版。
邵养德:《象征性“自杀”》,《中国美术报》1989年5月29日第2版。
郑朝:《谈美术批评的标准》,《中国美术报》1989年6月26日第1版。
孙津:《美术批评的批评》,《中国美术报》1989年7月3日第1版。
刘骁纯:《走向纯粹化》,《中国美术报》1989年7月3日第1版。
王端廷:《新潮美术的盲目性》,《中国美术报》1989年7月17日第1版。
范达明:《美术作品评价的主观性》,《中国美术报》1989年9月11日第1版。
杨劲松:《何谓新——再谈新学院派》,《中国美术报》1989年10月7日第1版。
王化:《为〈析世鉴〉辩》,《中国美术报》1989年10月18日第1版。
丁宁:《新文人画:实验中的文化策略?》,《中国美术报》1989年10月23日第1版。
方舟:《“新文人画”与“新水墨画”——由贾又福的新作所想到的》,《中国美术报》1989年11月16日第1版。
涂同源:《新潮之后的休整与历史的回归——论“新文人画”现象》,《中国美术报》1989年11月16日第1版。
王林:《对几个批判术语的清理》,《中国美术报》1989年12月8日第1版。
许石丹:《谈谈毕加索的画》,《江苏画刊》1980年第2期。
路使:《关于政治与美术的通信》,《江苏画刊》1980年第4期。
宋征殷:《谈谈科普美术》,《江苏画刊》1980年第4期。
李松:《继承传统的道路》,《江苏画刊》1981年第6期。
白戈:《吴冠中绘画浅析》,《江苏画刊》1980年第6期。
余所亚:《王琦的版画创作活动》,《江苏画刊》1981年第2期。
文菲:《努力描绘新时代、学习传统为创新——本刊举行的美术理论讨论会简述》,《江苏画刊》1981年第5期。
左庄伟:《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道路》,《江苏画刊》1981年第6期。
马鸿增:《自我表现与表现人民》,《江苏画刊》1981年第6期。
李松:《继承传统的道路(续)》,《江苏画刊》1982年第1期。
枚羽:《“自我表现”辨析》,《江苏画刊》1982年第2期。
洛夫:《生活在召唤——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江苏画刊》1982年第3期。
辛明:《回顾与瞻望——纪念〈讲话〉发表四十周年座谈会简记》,《江苏画刊》1982年第3期。
于力:《王朝闻谈美术创作》,《江苏画刊》1982年第4期。
李桦:《韧性战斗、永远向前》,《江苏画刊》1982年第5期。
况屏:《要准确地理解现实美》,《江苏画刊》1982年第6期。
辛明:《研究理论、努力创新——黄胄在“中国画创新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江苏画刊》1983年第2期。
陆拂明:《宋文治谈中国画创新》,《江苏画刊》1983年第2期。
许石丹:《对中国画创新的一点看法》,《江苏画刊》1983年第2期。
驰鸿:《“中国画创新”理论讨论会纪要》,《江苏画刊》1983年第2期。
邓丽明:《不薄古人爱今人》,《江苏画刊》1983年第6期。
刘嘉:《贵在创新——评江苏宣传画新作》,《江苏画刊》1983年第6期。
周韶华:《全方位观照简论》,《江苏画刊》1884年第6期。
马鸿增、张迁:《漫评第六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江苏画刊》1984年第6期。
《江苏画刊》编辑部:《致读者》,《江苏画刊》1985年第1期。
曾雁:《中国画创作的估价与瞻望——“中国画创作座谈会”侧记》,《江苏画刊》1985年第1期。
孙津:《试论造型艺术的自身存在》,《江苏画刊》1985年第5期。
李永存:《现代主义艺术浅谈》,《江苏画刊》1985年第5期。
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江苏画刊》1985年第7期。
王菊生:《也谈中国画创新》,《江苏画刊》1985年第7期。
董欣宾:《也谈几句我见》,《江苏画刊》1985年第8期。
丁涛:《〈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读后》,《江苏画刊》1985年第8期。
边长:《对传统问题的再思考》,《江苏画刊》1985年第8期。
蒋正义:《传统与时髦》,《江苏画刊》1985年第9期。
陶咏白、翟墨:《泾川山庄油画会侧记》,《江苏画刊》1985年第9期。
邓平祥:《略论第三代画家》,《江苏画刊》1985年第9期。
周韶华:《创新思潮正冲击着区域性画派》,《江苏画刊》1985年第9期。
丁涛:《“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讨论会纪要》,《江苏画刊》1985年第10期。
卢辅圣、江宏:《“现代中国画”形式刍议》,《江苏画刊》1985年第10期。
张蔷:《从理论批评的角度的思考》,《江苏画刊》1985年第10期。
陈传席:《“反”传统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江苏画刊》1985年第10期。
张迁:《读李小山文随感》,《江苏画刊》1985年第10期。
杭法基:《浅谈当代中国画》,《江苏画刊》1985年第11期。
金学智:《绘画的模糊语言》,《江苏画刊》1985年第11期。
卢辅圣:《历史的“象限”》,《江苏画刊》1985年第11期。
马振国:《读〈当代中国画之我见〉的对话》,《江苏画刊》1985年第12期。
洪宏:《关于绘画的思考》,《江苏画刊》1985年第12期。
王大根:《中国画的过去与未来》,《江苏画刊》1985年第12期。
《来信摘登》,《江苏画刊》1986年第1期。
李小山:《作为传统保留画种的中国画》,《江苏画刊》1986年第1期。
柴旭:《精神的超越》,《江苏画刊》1986年第1期。
陈履生:《中国画勿需“创新”》,《江苏画刊》1986年第1期。
令狐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关于〈当代中国画之我见〉的通信》,《江苏画刊》1986年第1期。
张保琪:《中国画讨论会综述》,《江苏画刊》1986年第2期。
沈行工:《冲撞之余——江苏省青年艺术周综合艺术展览观后》,《江苏画刊》1986年第2期。
邓平祥:《新历史画的探索者》,《江苏画刊》1986年第2期。
戴元亮:《我对中国绘画传统的认识》,《江苏画刊》1986年第2期。
丁涛:《刘海粟谈〈中国画之我见〉》,《江苏画刊》1986年第3期。
马鸿增:《理论的思考——全国美术理论工作座谈会侧记》,《江苏画刊》1986年第3期。
伍蠡甫:《关于国画前景》,《江苏画刊》1986年第4期。
阎永丰:《向着未来,从本质上去认识传统: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江苏画刊》1986年第4期。
陈履生:《与刘国松先生谈中国画》,《江苏画刊》1986年第4期。
刘汝醴:《画坛巡礼》,《江苏画刊》1986年第5期。
董欣宾:《再谈我见》,《江苏画刊》1986年第5期。
侗廔:《从〈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说开去》,《江苏画刊》1986年第5期。
《〈关于中国画传统的再认识〉讨论》,《江苏画刊》1986年第6期。
郭义芳:《现代绘画与现代观念》,《江苏画刊》1986年第6期。
范曾:《中国画纵横谈》,《江苏画刊》1986年第7期。
陈孝信:《论“绘画的最高法律是美”》,《江苏画刊》1986年第7期。
《〈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来稿摘登》,《江苏画刊》1986年第7期。
徐建融:《略论当代美术理论的权威》,《江苏画刊》1986年第8期。
朱葵:《继承、借鉴、发展》,《江苏画刊》1986年第8期。
王天民:《当代中国画将进入第三时期的高潮》,《江苏画刊》1986年第8期。
本刊编辑部:《致读者》,《江苏画刊》1986年第9期。
舒群:《理性的群体思潮》,《江苏画刊》1986年第9期。
健国:《〈谈谈群体〉——写在几个群体展览作品之前》,《江苏画刊》1986年第9期。
李正天:《哲学本体论的艺术观》 (上),《江苏画刊》1986年第9期。
黄鸿仪:《探索·交流·融合·发展——记香港〈当代中国绘画研讨会〉》,《江苏画刊》1986年第9期。
《致读者》,《江苏画刊》1986年第9期。
李向伟:《画种的存亡》,《江苏画刊》1986年第10期。
《粉碎“四人帮”十周年笔谈》,《江苏画刊》1986年第10期。
李正天:《哲学本体论的艺术观》 (下),《江苏画刊》1986年第10期。
韦启美:《从困惑中走出》,《江苏画刊》1986年第10期。
《江苏中青年油画座谈会发言摘要》,《江苏画刊》1986年第10期。
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撰后散感》,《江苏画刊》1986年第10期。
马鸿增:《中西文化与当代美术——全国美术理论会议纪略》,《江苏画刊》1986年第10期。
邵大箴:《我的思考——在全国美术理论会议上的发言》,《江苏画刊》1986年第11期。
朱一:《艺术的掌握世界的东方模式——兼议处于社会变革期的中国画》,《江苏画刊》1986年第11期。
郎绍君:《艰难的必由之路——近现代中国引入西方美术的回顾与思考》(上),《江苏画刊》1986年第12期;《艰难的必由之路——近现代中国引入西方美术的回顾与思考》(中),《江苏画刊》1987年第1期;《艰难的必由之路——近现代中国引入西方美术的回顾与思考》(下),《江苏画刊》1987年第2期。
徐建融:《艺术幻觉与艺术真实》,《江苏画刊》1986年第12期。
高尔泰:《为李小山一辩》,《江苏画刊》1987年第1期。
张立国:《世纪末的兴奋——对当代艺术的省察》,《江苏画刊》1987年第1期。
何琦:《中国现代文化产生的前提》,《江苏画刊》1987年第1期。
樊波:《新野性主义的发生》,《江苏画刊》1987年第2期。
王德胜:《传统美学之潮的批判:一个“圈外人”对美学、艺术及绘画的思考》,《江苏画刊》1987年第3期。
张延风:《汇入大海的巨流:通过中西方艺术比较看中国画》,《江苏画刊》1987年第3期。
李德仁:《论新形势下的保守主义倾向》,《江苏画刊》1987年第4期。
方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江苏画刊》1987年第5期。
李新生:《试谈我国现代绘画的三个层次》,《江苏画刊》1987年第5期。
方绿:《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种观点》,《江苏画刊》1987年第5期。
郎绍君:《〈湖南青年美术家群体展〉观感》,《江苏画刊》1987年第5期。
傅建翎:《在多元化表象的背后》,《江苏画刊》1987年第6期。
邵力华:《心理世界与艺术世界》,《江苏画刊》1987年第6期。
祝斌:《美术新潮与绘画新论的双重指向》,《江苏画刊》1987年第6期。
李正天:《关于当代主义》,《江苏画刊》1987年第6期。
《我们这样来看你:北京大学学生讨论〈传统美学之潮的批评〉》,《江苏画刊》1987年第7期。
欧知力:《谈谈现代艺术的理解问题》,《江苏画刊》1987年第7期。
邓键、李超、晓峰:《三人谈:我们如何现代?——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美术》,《江苏画刊》1987年第8期。
李韦华:《与“圈外人”对话:对传统文化与传统绘画艺术的思绪》,《江苏画刊》1987年第8期。
柴旭:《选择的策略》,《江苏画刊》1987年第8期。
邓平祥:《传统文化中的逻辑起点和现代艺术的理性》,《江苏画刊》1987年第9期。
曹工化:《转换·解读·不可言说——简论画家、欣赏者与批评家之间的关系》,《江苏画刊》1987年第9期。
戴云亮:《自觉不自觉的运动——对青年群体美术的思考》,《江苏画刊》1987年第9期。
陈履生:《批评的主观性原则》,《江苏画刊》1987年第9期。
潘公凯:《传统的命运》,《江苏画刊》1987年第10期。张蔷:《〈绘画新潮〉选载(一)》,《江苏画刊》1987年第10期。
蒋正义:《对新潮美术的思考》,《江苏画刊》1987年第10期。
王以时:《试谈西方现代派的“反传统意识”与中国古典美术的“同构性”》,《江苏画刊》1987年第11期。
李路明:《画室里的对话:关于破坏与重建》,《江苏画刊》1987年第11期。
张蔷:《〈绘画新潮〉选载(二)》,《江苏画刊》1987年第11期。
徐建融:《文化结构与文化问题——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思考》,《江苏画刊》1987年第12期。
栗宪庭:《我们最需要对“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自我反省与批判》,《江苏画刊》1987年第12期。
张蔷:《〈绘画新潮〉选载(三)》,《江苏画刊》1987年第12期。
朱一:《“变革中马列主义艺术观的确立”: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综述》,《江苏画刊》1987年第12期。
邵大箴:《探索性的美术及其他》,《江苏画刊》1988年第1期。
张蔷:《〈绘画新潮〉选载(四):最后十五年》,《江苏画刊》1988年第1期。
章立国:《传统与艺术》,《江苏画刊》1988年第2期。
陈孝信:《论感觉的张力》,《江苏画刊》1988年第2期。
赵绍虎:《新潮美术的现实意义浅析》,《江苏画刊》1988年第2期。
薛永年:《以书入画之我见》,《江苏画刊》1988年第3期。
《〈江苏省花鸟画理论研讨会〉综述》,《江苏画刊》1988年第4期。
毛时安:《油画艺术新突破的可能性——目击者的印象》,《江苏画刊》1988年第4期。
陈瑞林:《新的高度、新的起点——我看〈上海油画展〉》,《江苏画刊》1988年第4期。
邱立新:《系统科学与中国画创新》,《江苏画刊》1988年第5期。
谢红军:《论现代美术家》,《江苏画刊》1988年第5期。
蒋正义:《回到现实的土地上——关于新潮美术的一封信》,《江苏画刊》1988年第6期。
高岭:《关于现代绘画语言的哲学思考》,《江苏画刊》1988年第9期。
孙建平:《试谈绘画中的“模糊性”》,《江苏画刊》1988年第11期。
罗剑钊:《新潮美术的思考》,《江苏画刊》1988年第11期。
陶咏白:《中国油画二百八十年》,《江苏画刊》1988年第11期。
鲁慕迅:《湖北花鸟山水画集群的诞生》,《江苏画刊》1988年第11期。
张雷、滕光华:《在冲突中创造——“新潮”美术发展进程之特征的探讨》,《江苏画刊》1988年第12期。
牟国良:《传统美学之潮批判的批判:一个无法出“圈”者对于美学、绘画的思考》,《江苏画刊》1988年第12期。
陈克雄:《陈年旧事——关于1981年〈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娓娓说流亡——关于1981年的〈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上)、(下),2008年11月28日,世艺网(http://www.cl2000.com/blog/?uid-240-action-viewspace-itemid-2803)。
[日]小林重顺:《力感、动感、量感的心理》,王永丽编译,《美术》1982年第8期。
[美]德·库宁:《何谓抽象艺术》,召方译,《美术思潮》1986年第5期。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商品化和文化扩张》,小乙摘,《中国美术报》1986年9月1日第4版。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观》,丁天摘,《中国美术报》1986年9月1日第4版。
二 外文参考文献
David L.Sills 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ume 7,The 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1968.
Terry Eagleton,Ideology:An Introduction,New York:Verso,1991.
Steven Connor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stmoderni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Yan Zhou,The Centrality of Culturein Art: The Contemporary Challenge to Chinese Artists,Particularly Wenda Gu,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5.
Jonathan Harris,Art History: The Key Concept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6.
Xiaoping Lin,Children of Marx and Coca-Cola: Chinese Avant-garde Art and Independent Cinema,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0.
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延安篇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in China—Yan'an City,Shaanxi Province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报告
China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ment Index Report未来之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The Roa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过去、现状和前景:英文
China-CEEC People to People Exchange:Past,Present and the Future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会志.英文版
Bulletin of the Shanghai Archaeology Forum,Volume Ⅱ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