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版。
[3]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
[4]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7年版。
[6]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7]韩婴:《韩诗外传》,《四库全书》本。
[8]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10]《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
[1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
[12]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郑万耕:《太玄校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15]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
[16]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17]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2008年版。
[18]刘劭:《人物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9]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
[20]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2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年版。
[23]张万起等:《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24]皇侃:《论语义疏》,《儒藏》(精华编、四书类、论语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庄辉明等:《颜氏家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版。
[26]韩格平主编:《魏晋全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27]严可均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8]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2008年版。
[29]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30]萧统:《文选》,岳麓书社2002年版。
[31]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2]《华严策林》,《大正藏》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
[33]《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书局2008年版。
[34]李纲:《梁溪集》,《四库全书》本。
[35]欧阳修等:《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36]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37]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
[38]周敦颐:《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39]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40]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41]邵雍:《击壤集》,《四库全书》本。
[42]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43]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44]谢上蔡:《上蔡语录》,《四库全书》本。
[45]吕大临:《论语解》,《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
[46]胡宏:《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47]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8]朱熹:《论语集注》,《儒藏》(精华编、四书类、论语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张栻:《张栻全集》,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50]陆九渊:《象山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51]员兴宗:《九华集》,《四库全书》本。
[52]罗大经:《鹤林玉露》,《四库全书》本。
[53]黄震:《黄氏日抄》,《四库全书》本。
[54]王应麟:《困学纪闻》,《四库全书》本。
[55]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56]曾枣庄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7]唐顺之:《荆川集》,《四库全书》本。
[58]许衡:《鲁斋遗书》,《四库全书》本。
[59]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四库全书》本。
[60]《性理大全》,《四库全书》本。
[61]王畿:《王畿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62]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63]张伯行:《濂洛关闽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
[64]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6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6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0]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已卯五说》,三联书店2003年版。
[7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年版。
[7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二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7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5]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6]钱穆:《庄老通辨》,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
[7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修订本。
[78]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2年版。
[79]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80]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王锦民:《古学经子》,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8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3]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5]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6]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8]李申:《中国儒教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9]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90]唐明贵:《论语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1]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版。
[92]姜广辉编:《郭店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3]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4]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5]李明辉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台湾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2年版。
[96]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与其美学意义的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97]彭国翔:《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8]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9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0]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01]唐翼明:《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3]许抗生:《魏晋玄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4]王葆玹:《正始玄学》,齐鲁书社1987年版。
[105]高晨阳:《儒道会通与正始玄学》,齐鲁书社2000年版。
[106]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8]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9]孔繁:《魏晋玄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0]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1]汤一介等编:《魏晋玄学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12]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3]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4]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华书局2003年版。
[115]王晓毅:《王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6]王晓毅:《郭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7]高晨阳:《阮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8]康中乾:《魏晋玄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9][美]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0]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1]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湾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122]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23]朱汉民:《宋明理学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4]朱汉民、肖永明:《宋代〈四书〉学与理学》,中华书局2009年版。
[125]卢国龙:《宋儒微言》,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2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27]唐明邦:《邵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8]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129]金春峰:《朱熹哲学思想》,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版。
[130]朱汉民:《中国知识传统的审思》,《船山学刊》2003年第3期。
[131]杨立华:《卦序与时义:程颐对王弼〈易〉体例的超越》,《中国哲学史》(季刊)2007年第4期。
[132]杨儒宾:《〈中庸〉、〈大学〉变成经典的历程:从性命之书的观点立论》,见李明辉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台湾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2年版。
[133]刘笑敢:《挣扎游走于两种定向之间》,载《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4]王晓毅:《王弼、郭象诠释方法及其变化动因》,载《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