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11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中国财税史纲

    刘德成

    2016-05-01

    978-7-5161-8470-7

    229千字

    20

    财政史 中国 税收管理 经济史 中国

    财税史学以过去的财税事实为研究对象,而财政学以现实的财税问题为研究对象,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其实不然。南宋著名学者叶适说:“财者,今日之大事,必尽究其本末,而后可以措于政事。欲尽究今日之本末,必先考古者财用之本末。盖考古虽若无益,而不能知古则不能知今故也。”20世纪2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鲁道夫·戈德沙伊德(Rudolf Goldscheid)在《解决财政问题的社会学方法》一文中指出:“财政历史学、财政社会学和财政统计学是三大支柱,每一个支柱都能够支撑与现实相联系的公共财政理论。”两位学者尽管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肯定了财税史学与财政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就一个完整的财政学科体系而言,财税史学与财政学都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基于完善财政学科体系的考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一些高校财政学本科专业相继开设了《中国财税史》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财税史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构建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就成了中国财政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认为,财税史学是横跨历史学和财政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因此,财税史学具有历史学与财政学的双重属性。从科学研究角度看,无论是“历史学的财税史”,还是“财政学的财税史”,都具有一致的基本特性即实证性,因为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并深入分析历史资料,财税史学才有立足之本。但是,从教育教学角度看,由于历史学专业与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同,“历史学的财税史”与“财政学的财税史”基本任务也有所区别。前者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全面、准确地分析历史材料,还原财税史实;后者的基本任务则是运用现代财政学理论,去分析财税史实,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现实财税实践服务。这就意味着“历史学的财税史”与“财政学的财税史”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有差别的。例如,对于“历史学的财税史”,史料辨析应该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对于“财政学的财税史”,史料辨析则无太大的必要,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那么,到底该如何构建适应财政学本科专业需要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其一是“简”。中国财税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课程内容不必太多、太杂,只须“简”。“简”,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高标准,因为简化了的内容其实是精心筛选的结果,是应该具有框架性、引领性的。其二是“整”。课程内容一经选定,就要尽量将具体财税史实的前因后果等表述完整,力避课程内容碎片化。其三是“通”。“通”就是通古今之变,即课程内容要反映中国财税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本书就是遵循上述原则撰写的。因为突出“简”、“整”、“通”,所以,本书书名定为《中国财税史纲》。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国财税史教学内容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刘德成2016年5月

  • 流量经济新论:基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视野

    孙希有

    2015-03-01

    978-7-5161-5775-6

    257千字

    10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战略 研究

    本书的理论开启点是基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书中的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思维不仅仅是经济流动性发展的元叙事战略,也是人类主义发展的元叙事战略;不仅仅是从经济效益角度注重了发展问题,而且是从人类整体效益角度注重了发展问题,这是更宏大的视野和发展胸怀。本书提出,经济是靠流动才能存在和发展的。没有流动,就没有经济。经济的流动,就是要素的流动。要素的流动,才有经济的发展。整体与全局的发展,都是由于某些区域的领先发展,并由领先发展区域的开放与要素、能量的输出、扩散而引起的。本书把这一切归于流量经济概念范畴之内。流量经济理论定义是本书作者2000年初独创的。因“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启示,作者在本书中将其原提出的流量经济理论与实践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对原有的流量经济要素及要素内涵也进行了新的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八个流量经济要素”和“强流动”“弱流动”两个分类定义。本书得出的结论性观点是:从理论内涵上看,全球具有研究流动性经济发展的理论都处于支持“一带一路”的战略思维状态,而“一带一路”的战略思维就是对流动性经济理论的实践验证。为此,本书再次独创了至少两个以上的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思维的经济发展新理论,即“增长决堤律理论”和“差序增长极律理论”等。

  • 技术革命、结构转换与动力变革:理论机制及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 of Growth Engine:Mechanism Analysis & Empirical Study with Chinese Data

    蔡跃洲

    2018-09-01

    978-7-5203-3047-3

    262千字

    14

    中国经济 转型经济 研究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等现实挑战,加快增长动力变革迫在眉睫。本书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为背景,依托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相关理论,厘清技术革命、产业结构转换、动力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机制,着重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宏微观数据开展相应的实证分析,旨在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参考。

  • 跨国公司投资、资产并购与中国经济安全

    樊增强

    2015-12-01

    978-7-5161-7007-6

    368千字

    17

    跨国公司 对华投资 影响 中国经济 研究 跨国公司 企业兼并 影响 中国经济 研究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是保障国家根本经济利益的必然选择和要求。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资产并购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但也对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本书在理论上尝试建立跨国公司投资、资产并购与中国经济安全的分析框架和基本命题;在实践上,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资产并购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贸易结构的影响、金融安全的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效应等方面,对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进行评价与反思,并提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途径。

  • 中国的市场地位

    马国书

    2017-02-01

    978-7-5161-9515-4

    373千字

    9

    市场机制 研究 中国

    本书依托共赢经济学、广义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分析范式,就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一、是否已彻底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二、作为市场体制是否已具备边界清晰的制度原理;三、中国市场体制与西方自由市场体制之间合理性的比较等展开了理论范式间的对比。借助60多项市场制度原理之间的综合对比分析,本书的结论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建构已经具备清晰且独立的市场体制边界。因此,中国已经无可争辩地是市场经济体制型国家了。鉴于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客观的市场体制,况且市场体制,包括自由市场体制即使在西方也始终处于不断演变的发展进程中,所以,认定一个国家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是不能由某种特定类型的市场体制作为标准来对其他国家的市场体制进行评判的。即,评判市场体制与否的标准,必须得是超越所有不同特定市场体制之上的全球通用型标准。唯如此,才真正合理及公正的。否则,任意由国家政治凌驾于全球通用市场标准之上进行武断干预,合理的国家经济秩序就毫无进步而言。所以,中国维护自身市场经济地位的合理性,已不再仅只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同时或更多地是在维护全球市场体制的合理性。因为,比自由市场体制更加先进的是正在快速崛起的全球通用型共赢市场体制。

跳转共24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