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5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与供给结构的关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Steady Economic Growth and Supply Structure

    王钰

    2020-07-01

    978-7-5203-1686-6

    208千字

    16

    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 关系 经济结构 研究

    本书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增长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依据中国制度变迁的时点和经济周期的划分,将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进行切分,并重点对199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基于供给结构进行了分解,目的在于探究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机理、过程和结果。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金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平稳的增长阶段,获得了1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结构性问题凸显。从供给结构的角度,经过系统研究,分析了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得出以下五点主要结论。(1)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中国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先表现为波动性降低,再分周期逐步表现为增长获得了稳定的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从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向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转变。(2)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在经济分权制度激励下地方政府、企业形成投资偏好后博弈均衡的结果,而非一般均衡的产物。地方政府在乘数—加速原理作用下,企业在“干中学”和“模仿—套利”机制作用下,形成较强的投资偏好,并在财政政策的直接参与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下,促进投资不断增加。但从长期看,由于资本本身具有投入的不可逆性以及资本快速深化会带来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作用,无论从微观角度还是宏观角度看,过度投资的结果都将导致“投资悖论”现象的出现。(3)从供给结构角度侧重分析了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明显地发现,虽然随着经济的平稳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慢于增加值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改进较快,可以有效地支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改进则相对较慢,可能会影响未来三次产业的进一步优化。从不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其投入的增长率明显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表现出粗放的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虽然呈现一定的波动状态,但从不同产权组织形式的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情况看,技术进步是正的。而通过对技术进步来源的分解发现,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规模和效率,缺乏纯技术进步,说明没有发生创新驱动。(4)在未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利用信贷扩张引诱投资,导致物质资本跨期错配,使局部产能过剩,金融危机后,随着外需的大量减少,有整体性产能过剩的趋势;投资的“干中学”招致了模仿套利和过度竞争,压抑了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过程中,缺少创新型人才产生的机制和环境,使创新基础薄弱。(5)中国选择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扩大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自主性,也是追赶型国家受初始要素禀赋的制约、突破“贫困陷阱”的要求,是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间过程。由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完全和不均衡,后端的产品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较快,前端的要素市场仍未从计划经济中“脱胎”,处于指令或半指令状态,同时市场化改革快于市场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在不健全的制度和不完善的市场中,地方政府有机会利用生产要素市场,扭曲要素价格,使要素偏离市场机制而配置。此外,在可竞争的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却缺少规范的竞争秩序,使市场的协作性降低,恶性竞争加剧,使过度进入的企业被压制在极小的利润空间中,古典式竞争的结果是产业集中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受阻。因此建议:未来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机制建设,协调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的关系,加强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供给结构,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本书是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正确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研究”(12&ZD038)和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对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减排目标的碳排放权分配机制研究”(14BJL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定额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后备学科带头人项目的资助。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长速度研究

    Research on China's GDP growth rat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郭旭红

    2017-01-01

    978-7-5161-9516-1

    426千字

    25

    GDP增长 增长速度 研究 中国

    本书从“长时段”的跨度和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视野出发,以改革开放以来GDP高速增长为切入点,重点研究GDP高速增长的动因机制,以及GDP高速增长与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结构的关系;深刻剖析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GDP增速由高速迈入中高速的必然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采取“动态与静态统一”“宏观与微观融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速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探研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经济新常态下提质增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历史借鉴作用。

  • 抓住碎片:三个学术民工玩中国经济拼图

    Catching the Pieces: Three Academic Folk Playing with China's Economic Jigsaw Puzzle.

    徐奇渊 杨盼盼 冯蕾

    2016-01-01

    978-7-5161-7580-4

    158千字

    26

    中国经济 研究

    何帆我的几个小伙伴开了个专栏,名字叫“三个学术民工”。他们轮班执勤,写得不亦乐乎。他们写过国际贸易中的价值链,也关注过人民币国际化,借日本当年的经验谈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曾在介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时候信手拈来,讲过亚洲开发银行的遥远往事。我是他们专栏的忠实读者,非常喜欢几位小伙伴从容淡定、娓娓道来的风格,喜欢他们能够始终保持着对世间万物的好奇。为什么他们会自称“学术民工”呢?或许是因为金融界人士发明了“金融民工”的自嘲称呼。金融业看起来高大上,但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在生物链的顶端是熠熠生辉的大人物,但在生物链的底端是一群西装革履、忙忙碌碌、凄凄惶惶的“小蚂蚁”。学术界和金融界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看起来神圣辉煌,实际上一地鸡毛。年轻学者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自嘲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我觉得以“民工”比拟青年学者,或有偏颇。我一直觉得学者的工作和农民很像。把学者比作农民,是对学者的褒奖。在田间地头种地的农民,需要的技术水平往往高于在工厂流水线上的“民工”。在纽约闲居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想在后院里种菜,一动手,才知道农活之不易。你需要知道时令、需要浇水施肥、需要培土除草,当真是个技术活。学者和农民一样,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个体劳动。收成好不好,看天气愆伏,更看自己付出的努力。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功夫花到了,自然收获会更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相当清晰。做学问不比做生意或是当官,若是做生意或是当官,遇到的不确定性太大,很多因素非人力所能决定。学术就简单得多。学术成果是谁的,相对容易确定,如同一块麦田或菜园是哪个农民种的,容易分得明白一样。做学问是一种风险相对较小,当然收益也相对不高的职业。如果这一假说成立,一个推理就是适合做学问的大多是中等智力水平、中等道德水平的人。倘要更贴切一点,学者的工作更像“工匠”。经济学远未达到科学的境界,按照杨小凯的说法,最多是化学诞生之前的炼金术水平。有时候经济学的逻辑是对的,但就是在现实中得不出符合理论推理的结果。有时候经济学家会蒙对,但答案正确并不一定意味着解题思路是对的。我们的确能够发现,有些经济学家的水平比别的经济学家更高,但为什么会高呢?不一定是因为他宣扬的理论更胜一筹,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微妙因素,这些很微妙的因素都是“tacit knowledge”,比如对经济的直觉,比如说服别人的能力。这些技能是怎么学到的?其实大部分不是学到的,而是悟到的。怎么悟出来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日久天长浸淫其中,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无他,但手熟尔。日下流行的一本书叫《工匠精神》,是一本励志的书,写得不好,但这个提法能给人启发。好的工匠有一种对技艺的追求,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仔细去玩味,每个看似普通的工作中都蕴涵着禅的境界。插一盆花,做一道菜,打一把镰,刻一枚章,都能让人陶醉其中,以至物我两忘。看着一块粗糙的石头慢慢在你的手中变成光洁润滑的雕像,会给人一种造物主才能享受到的快乐。“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工匠比学者更为高贵的地方在于,大部分工匠都比学者谦卑。这也是为什么凯恩斯曾经感叹,要是经济学家都能像牙医一样,既有能力又谦虚就好了。有一本关于一流经济学家的访谈录,书名叫《激情与技艺》(Passion and Craft)。我们这些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从初级宏观、微观经济学,到中级、高级宏观、微观经济学,从初级经济计量学,到各式各样的高级经济计量学,无非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技巧。但只有技巧,不过是个匠人。在无数匠人中能够脱颖而出,你还需要激情。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敬畏,对未知的好奇,对已知的体察,都需要那种矢志不渝的激情。财经专栏文章,在大家看来不过是雕虫小技,卑之无甚高论。几位小伙伴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还出了一本书,就是因为他们对经济学的热爱。中有足乐,耽此忘返。希望他们对经济学的热爱,能如星芒烛光,给寂寞的夜行旅人一点籍慰和鼓励。

  • 中国与比利时合办企业的创新研究: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1921—1936)

    A Study of Innovation in Chinese-Belgian Joint Ventures: The Yaohua Glass Company in Qinhuangdao (1921-1936)

    方强

    2018-11-01

    978-7-5203-2849-4

    251千字

    21

    企业 经济合作 国际合作 研究 中国、比利时

    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是中国最早采用机器连续大量生产平面玻璃的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近代玻璃工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主要从历史学、管理学等视角出发,以耀华玻璃公司的发展为主线,研究了其专利技术的引进、公司的创办、资金的筹措、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职工的待遇、公司的管理、盈余的分配以及比利时方股份转售情况,总结了其取得的成就、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

  • 转移支付对中国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研究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ransfer Payments on China's County Financial Disparities

    徐艺

    2016-06-01

    978-7-5161-7838-6

    209千字

    26

    财政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制度 研究 中国

    本书选取转移支付对中国县级财力影响为研究对象,以2005—2009年为观测期,深入分析了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效应,以期对完善以平衡县级财力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一些理论和现实支持。本书根据“相关理论分析—现状分析—理论假说—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的分析思路进行论述,得出了如下结论:总的来说,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县级财力差距,促进了县级财力收敛,但是转移支付调节后的县级财力差距依然较大,转移支付对各地区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呈现了显著的特征,转移支付的项目结构和分配方式不利于缩小县级财力差距,限制了其均等化作用的发挥。

跳转共11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