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4》。
[2]IMF数据库公开数据。
[3]《国际统计年鉴2013》。
[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5]国家税务总局:《2012中国税务年鉴》,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年版。
[6]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7]世界银行数据库公开数据。
[8]《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0]《中国统计摘要2013》。
[11][美]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美]尼古拉斯·拉迪:《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13][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15]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编写小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
[16]蔡昉:《中国的潜在产出增长率及其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7]陈佳贵:《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高明华:《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 2013》,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0]何传启:《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1]胡鞍钢:《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2]胡鞍钢:《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3]胡鞍钢:《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4]黄志刚、刘霞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25][美]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6]李培林等:《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7]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8]李实、赖胜德:《中国收入分配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9]李扬主编:《经济蓝皮书·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0]厉以宁:《转轨与起飞——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编:《世界投资报告 2013——全球价值链:促进发展的投资与贸易》,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32]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3]牛文元:《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2》,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4]潘家华、魏后凯:《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5]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36]世界银行:《2013年世界发展报告·就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7]王伶俐:《中印服务外包的比较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8]王洛林、张宇燕:《世界经济黄皮书·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9]王晓初、信长星:《就业促进与职业能力建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年版。
[40]王一鸣:《改革红利与发展活力》,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1]吴江:《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42]岳希明、张曙光、许宪春:《中国经济境长速度研究与争论》,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43]詹正茂:《创新蓝皮书·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44]张卓元:《十八大后十年的中国经济走向》,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45]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6]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85—1991)》,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人的城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48]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路线图》,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美]朱利安·西蒙:《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50]陈东、刘西发:《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要素治理》,《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8期。
[51]陈东琪:《对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和政策的几点认识》,《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52]樊纲、张晓晶:《“福利赶超”与“增长陷阱”:拉美的教训》,《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53]樊士德:《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的范式研究》,《中州学刊》2011年第3期。
[54]胡智、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55]黄群慧:《保证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制约因素与政策组合》,《经济纵横》1998年第8期。
[56]纪明:《经济增长的需求启动、需求约束及再启动》,《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57]纪明:《需求结构演进逻辑及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58]江小涓:《大国双引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内需和外需》,《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59]金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5期。
[60]兰纪平:《不能只看GDP的增长速度》,《科技文萃》2003年第9期。
[61]李俊霖:《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与评价》,《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5期。
[62]李实、赵人伟、高霞:《中国离退休人员收入分配中的横向与纵向失衡分析》,《金融研究》2013年第2期。
[63]李扬等:《当前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对策分析》,《财贸经济》2013年第1期。
[64]林毅夫:《既要有效市场,又要有为政府》,《南方周末》2014年5月8日。
[65]刘保军:《要充分认识控制GDP 增长速度的重要意义》,《财政研究》2011年第1期。
[66]刘成玉、吴超:《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崇拜”的深层解析》,《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1期。
[67]刘刚:《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第7期。
[68]刘国光:《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与对外开放》,《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69]刘熀松:《从人口因素看中国经济未来20 年的潜在增长速度》,《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70]吕政:《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11期。
[71]马蔚华:《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七个新机会》,《中国对外贸易》2014年第10期。
[72]马亚华:《美国工业化阶段的历史评估》,《世纪地理研究》2010年第9期。
[73]邱晓华、郑京平:《对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再认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74]沈红芳:《东亚主要经济体收入分配的比较研究》,《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75]宋建国:《关于经济增长速度“度”的思考》,《经济问题》1993年第6期。
[76]孙冶方:《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
[77]孙永强、徐滇庆:《中国人力资本的再估算及检验》,《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78]王保安:《中国经济“现行版”已难以为继》,《求是》2014年第1期。
[79]王积业:《关于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计划经济研究》1990年第6期。
[80]王蕾、余根钱:《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实现总供求平衡的必要条件》,《经济纵横》2003年第8期。
[81]王一鸣:《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求是》2014年第22期。
[82]闻择、刘国光:《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应在9%》,《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83]吴敬琏:《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能达8%— 10%》,《中国经济信息》2002年第9期。
[84]严红梅:《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
[85]杨家亮:《中国人文发展指数比较分析》,《调研世界》2014年第1期。
[86]杨少文、熊启泉:《1994—2011年的中国经济开放度——基于GDP份额法的测算》,《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3期。
[87]易培强:《论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88]于春海:《我国贸易顺差的根源及外需的可替代性——基于贸易品—非贸易品的分析框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6期。
[89]岳希明、李实、[加]史泰丽:《2010: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 2010年第3期。
[90]曾伏秋:《“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的现代分析框架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91]张晓波:《中国教育和医疗卫生中的不平等现象》,《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
[92]张友丰、杨志文:《知识积累、报酬递增与新型专业市场》,《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第7期。
[93]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94]赵德馨:《“之”字路及其理论结晶——中国经济50年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95]赵凌云、辜娜:《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湖北发展新机遇》,《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96]赵凌云:《关于建立经济增长速度制约机制的探索》,《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9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积极增长前沿课题组:《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98]周海春:《“十一五”经济增长速度规划的科学内涵》,《经济学家》2006年第5期。
[99]周慧玲:《从货币供应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极限问题》,《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100]邹军:《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中国改革论坛》2012年第4期。
[101]2012经济研究小组:《中国私人财富知多少》,《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5月4日第A专栏2版。
[102]PH Bang:《2012年全球国家科学研究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排名》,《泰晤士报》2013年9月11日。
[103]白天亮:《告别温饱不足 奔向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第2版。
[104]陈昌盛:《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光明日报》2015年1月27日第1版。
[105]陈丽容、吕新杰:《信息化助力中国经济结构升级》,《通信信息报》2013年11月20日。
[106]陈若然:《IMF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南方日报》2014年4月30日第16版。
[107]崔鹏:《商务部:2015中国将成世界最大消费市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5月29日第4版。
[108]邓也:《发展消费导向型经济关键在深化改革》,《四川日报》2013年3月20日第6版。
[109]方烨、蔡昉:《通过改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参考报》2013年1月7日。
[110]冯华:《粮食生产“九连增”》,《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日第1版。
[111]付保宗:《突出企业技术 创新主体地位》,《经济日报》2014年1月2日第14版。
[112]傅贤伟:《关注GDP增速意义不大》,《经济晚报》2009年10月26日。
[113]宫本勇:《人口结构变化让中国处于转折点》,《 环球时报》2013年2月4日第5版。
[114]郭铁成、孔欣欣:《科技人力资源替代战略及政策选择》,《中国科学报》2013年3月25日第8版。
[115]何建武:《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量最大贡献者》,《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2月2日第A5版。
[116]洪黎明:《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提出——信息化引领中国经济升级版》,《人民邮电报》2013年4月22日。
[117]胡亮:《挖掘发展潜力要利用“后发优势”》,《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3月8日。
[118]黄小希、王子乔:《近20年来中国GDP质量指数呈上升态势》,《重庆日报》2012年7月28日第4版。
[119]黄鑫、童政:《装备制造业升级定调“高端引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5月19日第C8版。
[120]黄益平、苟琴、蔡昉:《增长趋势放缓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参考报》2014年7月16日。
[121]江国成:《专家建议推行房产税遗产税》,《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5月16日第6版。
[122]康淼、王昀加:《中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全球第二》,《安庆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3版。
[123]李冬明:《高净值家庭:中国式速度》,《青岛财经日报》2014年1月6日第1版。
[124]李海楠:《实现“新常态”需改革与危机赛跑》,《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2月18日第1版。
[125]李克强:《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拉动150万人就业》,《工人日报》2013年11月4日第1版。
[126]李扬:《中国真实GDP增速仅5%左右》,《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12月17日。
[127]李义平:《启动经济,要注重GDP增长速度与质量的统一》,《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3月10日。
[128]李义平:《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需要怎样的速度》,《北京日报》2013年1月7日第18版。
[129]林毅夫:《经济转型离不开“有为政府”(新论·学者说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6日。
[130]林毅夫:《中国还有20年平均每年增长8%的潜力》,《闽商报》2013年12月16日。
[131]林毅夫:《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企业家日报》2014年3月15日。
[132]林毅夫:《中国经济仍具备快速增长潜力》,《中国证券报》2013年8月12日。
[133]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深圳商报》2013年8月29日。
[134]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在于外部周期性因素》,《人民日报》2014年7月11日第10版。
[135]刘凡:《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需由自主创新推动》,《科技日报》2014年9月18日第2版。
[136]刘国光:《经济增长应取中等速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1日第11版。
[137]刘世锦、余斌、陈昌盛:《着力提质增效,改革释放活力,为新常态奠定基础》,《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2月15日第1版。
[138]刘世锦:《中国未来几年将进入6%—7%的中速增长期》,《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2月13日。
[139]刘世昕、厉以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初次分配为重点》,《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27日第2版。
[140]刘树成:《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4日第10版。
[141]刘树成:《未来五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经济日报》2012年10月29日第16版。
[142]刘树成:《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4日第10版。
[143]刘蔚:《实现从加快发展到绿色发展转变》,《中国环境报》2011年9月9日。
[144]马光远:《中国经济增速6%—7%才正常》,《都市消费晨报》2013年7月16日。
[145]皮树义:《纲要提出:“十五”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人民日报》2001年4月2日。
[146]曲哲涵、欧阳洁:《告别短缺,奔向全面小康》,《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3日第1版。
[147]任朝亮、毕征:《工业化城镇化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20年》,《广州日报》2013年3月22日第A2版。
[148]《人口红利拐点已至,经济增长方式与人口政策需调整》,《南方都市报》2013年2月25日第A2版。
[149]沈建光:《中国M2/GDP比值高有其合理性》,《金融时报》2013年5月21日。
[150]石述思:《中国的贫富差距究竟有多大》,《信息时报》2014年1月23日。
[151]史波涛:《国有企业法人单位占比1.4%》,《首都建设报》2014年12月17日第3版。
[152]世界银行:《今年中国GDP增速将维持在7.5%—8%》,《中国财经报》2013年6月18日第3版。
[153]宋立洪:《2014年商务发展形势预测》,《中国日报》2014年3月10日。
[154]孙春祥:《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超4倍》,《北京晨报》2013年1月19日第3版。
[155]田俊荣、吴秋余:《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在哪?》,《人民日报》2014年8月4日第1版。
[156]汪同三:《正确处理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4日。
[157]王保安:《中国每个就业者创造GDP仅为美国21%》,《经济日报》2014年1月6日。
[158]王传涛:《“专利大国”为何成了“创新小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2月21日第5版。
[159]王尔德:《中国环境生态成本高达GDP的3.8%》,《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2月3日第6版。
[160]王珂:《对外经济,多方共赢》,《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6日第1版。
[161]王明:《联合国警告:中国急需缩小贫富差距》,《金融时报》2006年2月10日。
[162]王钦敏:《非公经济对GDP贡献率超过60%》,《人民日报》2013年3月6日。
[163]王小霞:《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11月29日第A1版。
[164]王心见:《2013年中国首进国际专利申请全球三强》,《 科技日报》2014年3月15日第2版。
[165]王一鸣:《经济增长目标为何仍调低至7.5%》,《新闻晚报》2013年3月5日第A1版。
[166]王诒卿:《2012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4月20日。
[167]吴倩:《近两年潜在经济增长率7%—8%》,《广州日报》2013年7月12日第AⅢ2版。
[168]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0日第1版。
[169]肖罗:《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0日第2版。
[170]玄兆辉、宋卫国:《从主要数据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科技日报》2013年2月25日第1版。
[171]闫业伟:《开放共赢,中国经济全球化》,《南方日报》2011年12月30日第33版。
[172]严婷:《IM份额改革冲刺 中国将成第三大份额国》,《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4月16日第10版。
[173]杨瑞龙:《消费率提高1%将带动GDP提高1.5%—2.7%》,《人民日报》2013年2月21日。
[174]杨维汉:《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引用次数位居世界第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9月29日第1版。
[175]杨曦:《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人民日报》2014年2月25日第1版。
[176]杨永恒:《从2013 IMD全球竞争力排名看我国面临的发展挑战》,《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24日第7版。
[177]叶丹、巫伟:《互联网成信息消费“急先锋”》,《南方日报》2013年8月29日第1版。
[178]张彬、杨烨:《2013各地频遭十面“霾”伏 粗放发展方式难辞其咎》,《经济参考报》 2013年12月30日第2版。
[179]张军:《未来10年GDP潜在增长率约为7%—8%》,《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23日。
[180]张萌:《世界能源格局新变化 世界能源展望2013》,《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12月2日第5版。
[181]张平、王宏淼:《稳速增效 提升自主协调发展——2013年中国经济和政策展望》,《光明日报》2013年1月25日第11版。
[182]张雁:《专家研讨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6日。
[183]赵强:《中国贫富差距超美国》,《环球时报》2014年4月30日第3版。
[184]中财:《联合国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5%》,《南国早报》2014年1月23日第39版。
[185]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3年我国的SCI论文数量已达23.14万篇 位居世界第二》,《科技日报》2014年10月8日第1版。
[186]周艾琳:《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排名第28位 美国第3位》,《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A8版。
[187]朱剑红:《中国经济,世界奇迹》,《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1日第1版。
[188]庄贵阳:《低碳经济:让地球换一个活法》,《光明日报》2009年12月4日第11版。
[189]邹至庄:《用经济模型预测中国GDP》,《 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2月1日第A评论版。
[190]Bacchetta,Philippe,Benhima,Kenza,Kalantzis,Yannick,“Optimal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a Growing Semi-Open Economy”,,Vol.62,Issue 1,Apr 2014.
[191]Behrens,Jan Henning,“Opportunities for-and configuration of foreign innovation:a case study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 China”,,Vol.9,Issue 2,Jun 2012.
[192]BP,,World bank,2014.
[193]Breslin,Shaun,“China and the crisis:global power,domestic caution and local initiative”,,Vol.17,Issue 2,Jun 2011.
[194]Chunlai Chen,“The impact of FDI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in Ligang Song,Ross Garnaut,Cai Fang(eds),published b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Canberra ACT 0200,Australia,2014.
[195]Euroweek,“Renminbi could jump 3% by year-end,says RBC’s Jackson”,,Issue 1252,2012-4-27.
[196]FAO Database,UNSD Database,World Bank WDI Database,IMF Database.
[197]Ferguson,Niall,“Gloating China,Hidden Problems”,,Vol.158,Issue 8/9,2011-8-22.
[198]Flannery,Russell,,Top Strategist Says,Forbes.com.2013-8-11.
[199]Flannery,Russell,,Forbes.com.9/11/2013.
[200]Flannery,Russell,st-,Forbes.com.6/4/2012.
[201]Foroohar,Rana,“A Little Trouble in Big China”,,Vol.183,Issue 15,2014-4-21.
[202]Frank Langfitt,“China’s Leaders Promise To Speed Up Economic Growth”,,2013-05-29.
[203]Garroway,Christopher,Hacibedel,Burcu1,Reisen,Helmutl,Turkisch,Edouard,“The Renminbi and Poor-country Growth”,,Vol.35,Issue 3,Mar 2012.
[204]Gordon G.Chang,,Random House,2001.
[205]H.Pack,“Industrialization and Trade”,in H.Chenery and T.N.Srinivasan,,Vol.I,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 B.V,1988.
[206]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12;IEA,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2010.
[207]IEA,World Energy Outlook,2007.
[208]Jun Wan,“China’s Dilemma on Controlling Urban Sprawl:Planning Regulations,Evaluation,and Prospects for Revision”,,Vol.22,Issue 3,2013.
[209]Keller,Wolfgang,Li,Ben,Shiue,Carol H.,“Shanghai’s Trade,China’s Growth:Continuity,Recovery,and Change since the Opium Wars”,,Vol.61,Issue 2,Jun 2013.
[210]Krueg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211]Lo,Dic,Li,Guicai,“China’s economic growth,1978-2007:structural-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efficiency attributes”,,Vol.34,Issue 1,Fall 2011.
[212]McKinnon,Ronald,Schnabl,Gunther,“China and Its Dollar Exchange Rate:A Worldwide Stabilising Influence?”,,Vol.35,Issue 6,Jun 2012.
[213]OECD,“Developments in selected non-member economies”,,Vol.1,Issue 87,May 2010.
[214]Pei,Minxin,,Fortune.com.2014-1-14.
[215]Peng,X.J.,“Population Ageing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An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Vol. 1,No. 2,2005.
[216]Potter,Tony,“Asia remains primary driver of global olefins demand.(cover story)”,,Vol.176,Issue 12,2014-4-28.
[217]Prasad,Eswar S.,“Rebalancing Growth in Asia”,,Vol.14,Issue 1,Spring 2011.
[218]Ramesh,Deepti,“Slower but solid growth.(cover story)”,,Vol.176,Issue 20,2014-1-6.
[219]Reck,Barbara K.,Rotter,Vera Susanne,“Comparing Growth Rates of Nickel and Stainless Steel Use in the Early 2000s”,,Vol.16,Issue 4,Aug 2012.
[220]Richardson,John,“Untitled”,,Vol.285,Issue 6,2014-2-10.
[221]Tomas Meri,“China Passes the EU in High-tech Exports”,,No.25,2009.
[222]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8 Revision.
[223]Wang Feng,“China’s baby steps”,,Vol.221 Issue 2961,2014-3-22.
[224]Westervelt,Rob,“Outlook steadies but slow”,,Vol.176,Issue 4,2011-2-3.
[225]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s,World Bank.
[226]Yasheng Huang,“Deba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The Beijing Consensus or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Vol.24,Issue 2,May 2010.
[227]Zakaria,Fareed,“Make or Break for China”,,Vol.183,Issue 1,2014-1-13.
[228]Zhang,Chengsi,Li,Chaofeng,“The Great Moderation in China:A Disaggregated Analysis”,,Vol.50,Issue 1,2014.
[229]Zhanqi Yao,“Factor Reallocation Effect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1985-2007”,,Vol.43,Issue 1,Jan/Feb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