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2017-10-01
978-7-5203-0881-6
169千字
中国历史 研究
本书采取“以线串点,以点化面”的写作方法,力求通过确切的史实、清晰的思路、简洁的文字,完整地叙述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系统地展现多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风貌,简约地阐述中央集权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读者或可通过这本书,体会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与辉煌灿烂,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进一步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未来走向。
魏孝稷
2015-04-01
978-7-5161-6021-3
226千字
古典时期 希腊族群 中国
本书以上古时期中国和希腊为中心,讨论了两大族群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所经历的认同变迁问题。作者认为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族际大互动促成了华夏和希腊认同的文化转向。族际大互动之前,华夏和希腊的族群认同主要以血缘为标准,而族际大互动之后,文化标准成为族群边界的新的界标,形成了文化认同的传统,同时也产生了对他者的文化偏见意识。华夏与希腊的族群认同变迁除具有这种相似性之外,还具有差异性。华夏国家摒弃了认同的血缘标准,以文化标准为本位;希腊人采用的是文化、血缘兼具的复合标准,血缘标准的遗存表现出了种族主义的早期形态。华夏国家采用一体并立的思维方式认识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而希腊人采取的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希族群认同的差异分别为中华文明和希腊—西方文明带来不同的文化遗产。
杨银权
2017-09-01
978-7-5203-1259-2
335千字
士绅 研究 甘肃 清代
士绅是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而且在诸多社会事务,尤其是地方社会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所谓“官不能离开绅而有所作为”也。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士绅不仅在其养成、职业选择、社会理想、人生追求等方面与士人的优良传统和儒家教义相吻合,而且与封建统治者的社会治理需求相适应。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士绅阶层在数量多寡、功名高低、仕进方式、社会贡献、文化成就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然而,通过刻苦攻读而获取功名的理想与实践,通过立德立功立言与社会交换的职业选择,关注地方事务,尤其是对家乡事务的自觉参与等,在这些方面他们是趋同的。因此,作为士绅阶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甘肃士绅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例如,清朝时期的甘肃囊括甘宁青新的地域特色、社会动荡频仍的时代特色都在其人求学、科考、仕进等方面有所体现。可以说,清代甘肃士绅既具有作为这一阶层的共性,也有地处西北社会的特性。首先,甘肃落后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导致士绅阶层的数量与同时期江浙等富庶地区相比相对较少,但是甘肃民族成分的多样性也使得士绅群体的民族成分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此外,在士绅身份的获得途弪上,科举考试依然是甘肃读书人获取士绅身份的主要途径,但通过军功奖叙而取得士绅身份以及做官资格,既是甘肃士绅获取士绅身份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其地处西北边疆,在社会动荡不断的客观情况下向上流动的一个捷径。从社会职责来看,士绅忧国忧民的传统使得他们不但关注社会事务,而且在许多地方事务中发挥着实际的领导作用。
王伟光
2020-09-01
978-7-5203-6913-8
181千字
中国历史 社会形态 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顺序,是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经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历史进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五形态”学说。中国历史发展在经历了两百多万年的原始社会、两千多年的奴隶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成了既有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又有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独特性的社会形态演进与发展道路。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即“五形态”学说为指导,结合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探讨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上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组织形态,以及相应的阶级关系变化与社会历史演进的辩证关系。
张慨
2017-11-01
978-7-5203-1305-6
379千字
中国画 绘画研究 中国 古代 历史地理学 研究
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地理环境认知主体之一的画家,其作品必然存在着对环境空间的认知和理解,对绘画的图像和风格的研究,不仅仅是艺术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问题,还是一个地理学问题。绘画表现了怎样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绘画风格多样性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介入绘画创作的?本书从中国古代绘画的整体空间格局和变迁以及系列微观个案考察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解释。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