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王庆云
2017-10-01
978-7-5203-0476-4
308千字
中国文学 汉学 古典文学研究 历史 研究 世界
本书是作者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国际汉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的一个选集。全书分“古代文学史论”“古典·红学探谜”“古典·聊斋撷英”“海外汉学·汉文学史论”凡4个部分、1个附篇,共25篇。“古代文学史论”6篇,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宏观层面上的一些纵向的或断代的重要专题的研究;“古典·红学探谜”6篇和“古典·聊斋撷英”6篇,是对作为世界汉学“显学”的红学即曹雪芹和《红楼梦》研究、聊斋学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至今存在的悬谜、疑问的梳理与解析;“海外汉学·汉文学史论”6篇,则是对国外汉学,包括国外汉文学、汉语言文化发生发展本身及其研究的研究。这里主要是对历史上朝鲜半岛、琉球群岛人在中国本土和/或在其家乡本国的汉文学创作、汉语言文化教学传承和发展情况的考察研究。1个附篇,是对近代中国政府坚持在现代大学中进行国学教育的一个案例——中德政府合办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中文教育的研究。
冯民生
2015-01-01
978-7-5161-5386-4
351千字
山水画 风景画 绘画研究 中国 西方国家
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形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空间表现特点的原因。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绘画空间表现的角度,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空间表现特点及其形成各自特点的成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表明,中国山水画在空间表现中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意象空间,使山水画空间成为体现主体情怀,具有主观性理想化的艺术空间,并且空间表现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西方风景画追求视觉真实,使风景画空间成为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象,其空间表现具有相对的静止性的特点。同时,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空间表现中存在各自特点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造成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对于中国山水画来说,则是“天人合一”思想和东方思维模式,以及汉字与书法等艺术的影响;在西方风景画来说,则是影响深刻的“摹仿说”和西方思维模式,以及古希腊雕刻艺术等影响。
师存勋
2020-07-01
978-7-5203-6911-4
320千字
李奎报(1169-1241) 咏史诗 诗歌研究
本书意在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等角度出发,通过对高丽中期李奎报咏史汉诗之研究,管窥朝鲜半岛文学与中国文学久已存在的依存关系,而朝鲜半岛文学自身之民族特点与强大包容力则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展现。李奎报所处时代之高丽武人专权和外敌对朝鲜半岛之劫掠,无疑是李奎报咏史汉诗生成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本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对武人的影射、以诗酒女色自娱避祸之倾向以及诗风由豪迈向平实之转变等李奎报咏史诗特点逐一呈现。丽末鲜初朝鲜半岛咏史诗因而亦得以进一步繁荣。
杨匡汉
2015-10-01
978-7-5161-6956-8
236千字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在向全人类的智慧开放的过程中,既要“驰想天外”、汲洋润中以寻求新知,更需有“思接千古”、汲古润今的清醒立场与审视态度。事实上,当代文学潜藏着中国文学的传统根脉和艺术审美的古典因子,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古典美学、古典文论有着不可割断的血肉联系,两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至今鲜见严密的学理阐释和雄辩的科学论断。本书在重读历史、重读文本、重审问题、重究意义的基础上,本着“尊重传统,打通断裂”的治学主张与原创精神,以“对接传统”“延续与回翔”“呜凤藻”“共享时空”四大章节,从中国文学传统资源和当代创作本土化策略的对接中,探索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路径和审美经验:从学理内涵的古今融汇中,诠释了诸如“汉字思维”“山水精神”“经典化”“追寻崇高”等重要命题,并以典型个案的剖析体现“古典的回响”:从中国当代文学命运共同体的关注中,研究了台湾地区脉继前贤的文学现象,使之共享伟大民族的文学时空。本书注重文化思维的整体性和古今对话的丰富性,视野开阔,“虚”“实”相间,雅洁而灵动的行文风格,使之不失为可读性较强的学术专著。
黄莉
2018-03-01
978-7-5161-8699-2
265千字
谢灵运(385-433) 诗歌 英语 翻译 研究
西方学术界对谢灵运诗歌的译介和研究拓宽了谢灵运接受的视野,同时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以西方学术界的译介和研究为参照,我们可以反思自身的研究状况,丰富相关主题的研究。本书立足于此,对英语世界谢灵运诗歌翻译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书中既有不同译本的微观欣赏与比较,也有不同视角的研究述评,从中我们可以管窥他者眼中的谢灵运,这无疑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古典文学是有益的。本书获得了“重庆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14XWB015)资助。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