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杨银权
2017-09-01
978-7-5203-1259-2
335千字
士绅 研究 甘肃 清代
士绅是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而且在诸多社会事务,尤其是地方社会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所谓“官不能离开绅而有所作为”也。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士绅不仅在其养成、职业选择、社会理想、人生追求等方面与士人的优良传统和儒家教义相吻合,而且与封建统治者的社会治理需求相适应。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士绅阶层在数量多寡、功名高低、仕进方式、社会贡献、文化成就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然而,通过刻苦攻读而获取功名的理想与实践,通过立德立功立言与社会交换的职业选择,关注地方事务,尤其是对家乡事务的自觉参与等,在这些方面他们是趋同的。因此,作为士绅阶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甘肃士绅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例如,清朝时期的甘肃囊括甘宁青新的地域特色、社会动荡频仍的时代特色都在其人求学、科考、仕进等方面有所体现。可以说,清代甘肃士绅既具有作为这一阶层的共性,也有地处西北社会的特性。首先,甘肃落后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导致士绅阶层的数量与同时期江浙等富庶地区相比相对较少,但是甘肃民族成分的多样性也使得士绅群体的民族成分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此外,在士绅身份的获得途弪上,科举考试依然是甘肃读书人获取士绅身份的主要途径,但通过军功奖叙而取得士绅身份以及做官资格,既是甘肃士绅获取士绅身份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其地处西北边疆,在社会动荡不断的客观情况下向上流动的一个捷径。从社会职责来看,士绅忧国忧民的传统使得他们不但关注社会事务,而且在许多地方事务中发挥着实际的领导作用。
马亮宽
2009-02-01
978-7-5004-7475-3
317千字
傅斯年(1896~1950) 生平事迹 思想评论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是继《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以后对傅斯年专题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为此书的写作,作者在全国各地包括两次赴台湾中研院、台湾大学等地收集、查阅资料。本书是在对各种资料的收集、梳理、考辨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书中对傅斯年一生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理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其中对有关傅斯年记述的错讹不实之辞进行了纠正,试图给读者提供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傅斯年。
孙建权
2017-10-01
978-7-5203-1147-2
283千字
赦宥 司法制度 研究 中国 辽金时代
赦宥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普遍行用的政治制度,其存在有着重要意义。本书选取辽、金两个北方少数民族王朝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两个王朝的赦宥划分为大赦、曲赦、德音和录囚四类,分别加以专项研究,并通过系统考察辽金赦宥制度的渊源与发展历程,揭示出了赦宥与辽金社会之间潜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赦宥就像一个晴雨表,醒目地向人们标识着辽金社会的各种变迁。赦宥的颁发与执行,不仅展现出了辽金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原王朝的传承与区别,也深刻影响了辽金王朝的政治稳定与法制建设。本书适合于从事历史学、法学研究的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干春松
2017-01-01
978-7-5161-9315-0
216千字
中华文化 通俗读物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本书以中西文明互鉴为大背景,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思想、价值,以及艺术与审美等方面,简明又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等多角度的阐发,并吸收当前学术界的经典观点,是本书的鲜明特征。本书是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文明特征、智慧形态的门径,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侯官响
2019-03-01
978-7-5203-4043-4
380千字
赋税 财政史 研究 苏州 明代
明代苏州府是国家财赋中心,不仅赋税较其他地区为重,亦是明代赋税改革的肇始之地。本书以白银货币化和赋税白银化为视角,将明代苏州赋税置于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进行考察。通过梳理官私文书、方志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赋税演进与江南社会及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中国赋税制度演进的历史逻辑与内在机理。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