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傅斯年档案(未刊)。
2.《傅斯年全集》1—7卷,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傅斯年全集》1—7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
4.傅乐成:《傅孟真先生年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再版。
5.《傅孟真先生传记资料》1—3册,(台)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
6.《胡适往来书信选》(上、中、下册),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3年版。
7.《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台)傅斯年百龄纪念筹备会1995年印行。
8.《傅故校长哀挽录》,台湾大学1951年版。
9.《傅所长纪念特刊》,(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1年版。
1.李泉:《傅斯年学术评传》,北京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
2.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新学术之路》,(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版。
3.陈槃:《记傅孟真师在中山大学》,《传记文学》,5:6(1964)。
《怀故恩师傅孟真先生有述》,《新时代》,3:3(1963)。
《怀故恩师傅孟真先生有述之二》,《传记文学》,11:4(1967)。
4.郑鹤声:《傅斯年等编著东北史纲初稿》,《图书评论》,1:11(1933)。
5.程沧波:《记傅孟真》,《沧波文选》,(台北)1964年。也见于《傅故校长哀挽录》,(台北)1951年。
6.江心力:《傅斯年的国民性格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7.傅乐成:《时代的追忆论文集》,(台)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11—128页。
8.徐刚:《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学术事业》,硕士论文,(台湾)1981年。
9.王富仁、石兴泽编:《谔谔之士——名人笔下的傅斯年 傅斯年笔下的名人》,东方出版公司1999年版。
10.胡厚宣:《东北史纲第一卷作者是傅斯年》,《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1.《傅孟真先生的思想》,《胡适讲演集》,台北,1978年,3卷本,第2卷。
12.《关于傅孟真先生生平的报告》,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的一个小册子,(台北)中央研究院,1965年。
13.胡映芬:《傅斯年与中国新史学》,硕士论文,台湾大学,1976年。
14.李汉亭:《在东西方的夹缝中思考——傅斯年西学为用的五四文学观》,《当代》,25,1988年。
15.毛子水:《关于傅斯年的一封信》,《天文台》1951年1月2、4日。
16.那廉君:《追忆傅孟真先生的几件事》,《传记文学》,14:6(1968)。
17.上原淳道:《傅斯年的古代历史研究》,《古代学》,1:2(1952)。
18.吴相湘:《傅斯年》,《传记文学》,23:3(1973)。
19.《傅斯年学行并茂》,《民国百人传》,(台北)1971年,4卷,第1卷。
20.杨向奎:《评傅孟真的夷夏东西说》,《夏史论丛》,山东,1985年。
21.杨联陞:《评〈傅孟真先生记〉》,《哈佛亚洲研究学刊》,16:3—4(1953)。
22.严耕望:《我对傅孟真先生的感念》,《仙人掌》,1(1977)。
23.殷海光:《我忆孟真先生》,《自由中国》,4:2(1951)。
24.于衡:《以身殉教的傅斯年》,《传记文学》,22:5(1973)。
25.俞大:《忆孟真》,收入《傅斯年全集》第7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
26.Alan G.Moller,.
27.Wang Fan-sen:Fu Ssu-nien:,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ess,2000.
1.汪荣祖:《陈寅恪评传》,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欧阳哲生:《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许纪霖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6.杨天石:《近代中国史事钩沉——海外访史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7.《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8.王世杰:《王世杰日记》,(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
9.李方桂:《李方桂先生口述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耿云志主编:《胡适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1.刘健清等:《蒋介石与胡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12.《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13.《一二·一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
14.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5.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台湾华岗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
16.《华北事变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7.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20.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罗检秋:《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3卷,三联书店1960—1977年陆续出版。
23.欧阳哲生:《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24.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出版社1990年版。
25.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1—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6.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7.李龙牧:《五四时期思想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8.唐德刚译:《胡适杂议》,华文出版社1990年版。
29.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0.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1988年版。
31.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2.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4.张岂之等:《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中华书局1993年版。
35.《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上、下册),三联书店1978年版。
36.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齐鲁书社1995年版。
37.张灏:《中国知识分子的危机:寻求秩序与意义,1890—1911》,伯克利,1987年。
38.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2004年版。
39.钱理群:《周作人传》,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40.何廉:《何廉回忆录》,朱佑慈等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4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94年版。
42.《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岳麓书院1983年版。
43.金毓黻:《中国史学史》,(上海)1944年;台北1960年重印。
44.杜伊克尔:《蔡元培:中国现代教育》,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1977年版。
45.埃伯:《胡适与中国历史:整理国故的问题》,1968年。
46.樊抗父:《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东方杂志》,19:3(1922)。
47.《梁思永传略》,《中国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1985年,7。
48.《新潮》(北京),1:1—3:2(1919年月至1922年3月)。
49.许纪霖:《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参政》,《二十一世纪》,6(1991)。
50.《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1933)。
51.许德珩:《回忆民国杂志》,《五四时期的社团》,北京,1979年,2卷本。
52.黄炎培:《延安归来》,《民国参政会资料》,四川,1984年。
53.《中国历史学家对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正在做什么?》,《美国历史评论》,34:4(1929)。
54.耿云志、欧阳哲生主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5.李小峰:《新潮社的始末》,《文史资料选集》,第61辑(1979)。
56.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胡适日记》,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版。
57.王云五:《旧学新探——王云五论学文选》,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58.《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北京,1988年,2卷本。
59.艾蓝·穆勒:《中华民国的好斗的民族主义者:傅斯年学术评传》,博士论文,墨尔本大学,1979年。
60.牟润孙:《记所见之二十五年来史学著作》,《思想与时代》,116(1964)。
61.史奈德:《顾颉刚与中国的新历史》,伯克利,1971年。
62.施瓦茨:《中国的启蒙:知识分子与1919年五四运动的遗产》,伯克利(1986)。
63.三联书店编:《胡适思想批判》,北京,1955年,7卷本。
64.《殷墟发掘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学术季刊》,2:4(1953)。
65.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
66.孙常炜:《蔡元培先生与中央研究院》,《传记文学》,12:2(1968)。
67.唐君毅:《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精神之反省》,《民主评论》,1:24(1950)。
68.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1976)。
69.曾繁康:《中国现代史学界的检讨》,《责善半月刊》,1:5(1940)。
70.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1.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岳麓书社1987年版。
72.叶曙:《初期台大的人和事》,《传记文学》,48:6(1986)。
73.叶文新:《被放逐的学术:共和国中国的文化与政治1919—1937》,剑桥,马萨诸塞,1990年。
74.余英时:《二十世纪中国民族历史观的变化》,《民族史观念》,第七十八届诺贝尔研讨会(纽约1994年)。
75.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76.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6,1991年。
77.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8.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79.施耐德著,关山、李貌华译:《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33万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28万字(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傅斯年》(论文集,合编),约28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傅斯年选集》(合编),约40万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何思源·宦海沉浮一书生》,约28万字(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试论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约1.5万字,《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7.《傅斯年教育思想述论》,约1.6字,(台)《大陆杂志》1997年第3—4期。
8.《傅斯年与陈寅恪关系述论》,约1.2万字,《中山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9.《试论陈寅恪与傅斯年思想异同》,约1.4万字,《纪念陈寅恪教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
11.《傅斯年与一二·一运动》,约9000字,《民国档案》1992年第2期。
12.《傅斯年,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知识分子》,约1.1万字,《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13.《傅斯年在台大的最后岁月》,约8000字,《炎黄春秋》2000年第4期。
14.《傅斯年与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约3000字,《光明日报》2007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