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贾丽萍,佘小杰;田庆
2020-12-01
978-7-5203-7512-2
1044千字
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 文学欣赏
本书所选篇目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或者某一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反映了70年来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创作概貌。篇目以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为序分单元编排,同一单元作品则按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本书在每篇作品后面均附有800-1000字的解析,以帮助读者阅读理解。因篇幅所限,部分中、长篇小说和戏剧以存目形式出现。
陆军
2018-09-01
978-7-5203-2497-7
308千字
编剧 文集
姚扣根记得一件事,1982年与陆军同学一起游琅琊山。1981年11月,上海举办首届戏剧节。这种规模巨大的艺术节在国内尚属首例,全国戏剧界的许多著名艺术家陆续会聚上海。我刚从上戏毕业,分在剧协,白天开座谈会,晚上陪着看戏,空时整理材料,还忙着迎来送往。戏剧节,很热闹,大伙摇旗呐喊,想不到冒出了一匹黑马,陆军的《定心丸》。80年代是先有好戏后有大奖的年代,《定心丸》拿了首届戏剧节的大奖,《解放日报》破天荒地连载了陆军的剧本。当然,这件事无疑造成了划时代的影响,成为有据可查的长久记忆。实际上,在我的印象中,剧本的传播远远不及舞台演出的轰动,当时的剧场观众对看戏的疯迷,绝不亚于今天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痴狂。我记得,许多老艺术家对该戏的肯定,对二十多岁的陆军,对上海这么一个工业城市出了那么一个清新脱俗的农村戏,纷纷发出由衷的赞美,场内场外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当时,剧协负责人姚时晓,这位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担任支部书记的老同志,说松江那个会写戏的徐林祥,培养了一个年轻编剧叫陆军。我告诉他,陆军是我的同班同学,是我们的班长。第二年,剧协组织上海的剧作家赴安徽凤阳地区采风,陆军作为上海市最年轻的编剧列入名单。剧协领导与陆军所在的单位打招呼,安排他和我两个人一起打前站,说他可以帮助我们安排哪些活动可以使剧作家们感到真正的满意。后来,随大部队同行的还有分在《新民晚报》当记者的俞亮鑫同学。我和陆军到了安徽滁州,安排好整个活动的行程,利用大部队还没有到达的空隙,去了那个产生《醉翁亭记》的琅琊山。那时候的我,还不理解欧阳修醉在山水之间的难言之隐,与陆军在“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的山道上大步行走,大声背诵。那时候的游人不多,我们没钱也无处买酒喝,就着欧阳老头的名文片段尽着兴趣,直游到夕阳在山,树林阴翳,鸣声喧闹,才匆匆下山,归去。1982年5月16日,我的工作手册上,简单地记了一笔:与陆军游琅琊山,乐在戏剧之间。时隔一年,陆军再露锋芒,他的《瓜园曲》获得了第三届戏剧节大奖。之后,他年年有戏,获奖无数,成了戏剧奖项专业户。20世纪90年代,陆军作为重量级的编剧人才回到母校,进入戏剧教学领域。出了上戏,又回上戏,一晃四十年,朝如青丝暮成雪,当年一个班十几个同学,就我们俩尚赖在戏剧的怀抱里。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中国有一些教授,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没有了追求学问的热情。可惜他没有看到我们有的教授越战越勇,没有知悉我们有的学者到了一定年龄的爆发。陆军教授离开戏文系主任岗位的第一天,曾在微信群里发布过一个当天日程,满满的事务仿佛是秘书布置的时间安排表,精确到以分钟计算。他仍然手机座机此息彼作,微信短信频频不断,子夜时分还叮叮地不休息。因为在同一处办公,有时候我和他一起出办公室到饭堂吃饭,短短的途中总会碰上一些老师或学生阻拦。遭遇这种情况,我通常不会停止脚步作稍等状的。保不准,等我吃了饭后,他还在路上与人谈着。繁忙与静寂,这相反相隔的两个极端,能在陆军身上获取最大的平衡和统一。他的生活非常单调,他给自己起了个网名:简单生活。他四十年如一日,每天晨起六点多驱车进校,经常晚上十点看完戏回家,节假日、暑假寒假也常常如此。他不喜欢旅游,国外出访同样不喜欢;不喜欢跳舞,卡拉OK同样不喜欢;不喜欢炒股经商开公司,无聊应酬同样不喜欢。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陆军的忙与静,犹如“大隐隐于朝”,是在杂乱事务中保持着清净无瑕,以定位静的心境;他的安而后能虑,仿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着在万籁俱寂中细细过滤戏剧万相的心灵享受。对生活,他简单;对事业,20 世纪80年代他是全国劳模,21世纪又评为上海劳模,始终充满激情与遐想。不过,他乐在其中的“中”有所膨胀,剑指的不仅是戏剧创作,而且有着教学和研究,及笼盖四野的编剧学。编剧学,隶属戏剧与影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2007年,由当时担任上戏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的陆军教授第一次提出,至今已经有十个年头了。但是,陆军真正以全身心地投入,却是卸下戏文系主任之职以后的事。他无官一身轻,卸了戏文系主任,推了创作中心主任之职,也婉拒了社会上一切高薪的聘请,并大量删减了许多社会的活动。他简单生活的本意,有一个目标,存一个念头:学生戏剧创作的诗,上戏学科建设的远方。陆军主攻编剧学,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陆军在读书期间,热心攻读外国话剧,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大部分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读解。这一点从他发表的《不可忽略了萧伯纳》一文中可以看出些端倪。有趣的是,学院对编剧的考察以及对戏剧理论的研究,大多借鉴了欧美理论,对经典话剧理论和技巧相对重视。陆军则出自戏曲创作的偏爱,研究的重点迷恋在古典戏曲理论领域。他对学习古典剧籍有所偏爱,并由此闯进一片无垠的天地,潜心于中华古典文学艺术理论的学习。有一次,他闻听到徐中玉先生出版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欣喜若狂,立即上网购买,连夜拜读。他说,早就耳闻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先生,博览群书取精用宏地亲做卡片,百岁的他能于2013年在一生心血收集的知识资料中精心挑选和梳理,出版了四卷本的丛刊,实是我辈学者的幸福。陆军对这种学术信息如数家珍。这种对传统文艺理论的关注,充分反映了陆军对中国戏剧理论的关注扩散到更为宽广的天地,不仅文论,还有画论、书论、乐论、曲论等。他经常对同学们说,从一个编剧的角度,那些古典文学理论的概念与范例,是戏剧创作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由于专业的兴趣,他的视野不断开拓,涉及对戏剧创作有帮助的许多领域;由于长年的积累,他做到了创作与理论两翼展翅,做到了坐拥群书,网搜天下,有资格和资历进行编剧学科的驰骋。陆军认为,上戏建设编剧学有一个很好的资源库。上戏近七十年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着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上戏近几年的教学改革,雨后春笋的工作坊和实验室,也提供了许多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新教学法。陆军本人在长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他运用了奥卡姆剃刀的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以最简单简约的理论设计编剧教学框架,创设“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以戏核、戏眼、戏骼的三个关键知识点,开启学生对剧场大幕拉开的认知。此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教学方法一经实践,网络上便获得颇多点赞,点击量一周就有九十余万。稳定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灵活个性化的编剧工作坊,两者有所补充,相互促进,各有发展,较好地应对了对未来个性化编剧发展的培养需要。近几年,陆军以编剧学学科负责人的身份,重新整理出版了顾仲彝、熊佛西等前辈教师的编剧教材,邀请了国内外许多编剧大师来学校作编剧经验讲座;编辑了各类型的影视、话剧、戏曲、舞剧、音乐剧、歌剧等的戏剧故事集;汇编了多卷本新文化运动后的戏剧创作理论资料;广泛收集了国内外大学编剧专业的教材、教程和论著。陆军学术视野的开阔,出手是一套组合拳,出版是一套大丛书。百余部出版的教材和论著,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编剧学的学术框架。这些需要花大量时间所做的琐碎工作,选定、审阅和校对,他说这是系统拜读、集体消化和列队致敬。竞技类体育是争第一,除此之外的名次在冠军者的国歌面前总有那么一点点的尴尬。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创作“这一个”,其他合并同类项的成功未必出自艺术家的心甘情愿。努力表现出独特的自己的想象,创造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艺术形象,这是艺术的价值。艺术的标新立异,需要有与他人不同的经历、见识,包括有站在时代前沿的思考,以及形象思维耸立下的扎实理论底座。艺术学科的跑马圈地,雄心在于欣赏和吸收不同艺术观念、学术观点的冲突和碰撞,让后来者踏在巨人的吵架中成长。今天,艺术高校有不少教师不懈地寻求各自专业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视角和新技术。今天,编剧的西方与东方,编剧的理论与实践,编剧的技巧训练与审美想象,有关编剧学问的争论已经充实于各个角落,呈现了强悍的生命力。如此这般,学科大家庭的建设,需要静下心来,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梳理各种大小不同的理论丛林;需要宽容的心态、坐冷板凳的精神和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上戏的编剧学尚在去咖啡馆的路上。19世纪中期,德国美术史专家海尔曼·海特纳第一次提出艺术学的概念。160年后,艺术学于2011年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与文学、哲学、经济学等其他12个学科门类,构成了当代意义的中国学科构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新学科从无到有的孕育也许不需如此漫长,但要成长为新的生命也是路漫漫的求索,需要众多艺术学者付出极大的智慧、毅力和勇气。所喜的是,上戏依赖学科建设,初步营造了以艺术创作为天职,以学术研究为后盾的氛围。更令人高兴的是,陆军带领下的学科团队正越来越壮大,他们拿下了一些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科研项目,也不断推出了一些成果,如《中国现当代编剧学史料长编》《编剧学刊》《编剧学词典》《编剧学导论》等。又如,陆军这一本《编剧学论稿》的论文集即将付印出版。该书稿,汇集了他近几年对编剧学的思考,虽然看上去还没有构成一个严谨完整的学术体系,但都是他独特的思想和表达,其中文章涉及的各个方面多少表达了他接触到的学科思考之深之广。作为老友,和当年同学时代一样,我经常是他文章的第一阅读者,与他以文品茶,相与析过。为此,他热情相邀,要我写个序说点什么。我欣然从命,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清楚,这些文章在学术意义之外还有一些不能言说的价值,那里蕴藏着无意割爱的创作才华,和明白意义重大的义无反顾。1982年的工作手册,怎么会写下“乐在戏剧之间”?当年心向往之的,是一种醉同众乐、醒写戏文的洒脱;今日卧槽之志的,是一种站在时代前沿对艺术知识骤增与创新的好奇和兴奋。今天的陆军教授驰骋百科之林,浑身散发出强劲活力。我想,他的乐,应该还在戏剧之间。2017年10月于上海(作者为文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晓霏,冯庆华等
2014-11-01
978-7-5161-3817-5
376千字
语料库 应用 戏剧文学 文学翻译 研究
从跨学科翻译研究出发,期望借助现代文体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语料库翻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研究体系。从情态系统研究萧伯纳名剧《芭巴拉少校》及其汉译本的情态结构和人际关系;从语气系统研究著名法庭剧《哗变》及其英若诚译本中被告玛瑞克与原告魁格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话语标记语为检索项,研究莎翁喜剧《威尼斯商人》和朱生豪、梁实秋两译本的文体特征和人物刻画;从话轮转换角度研究《卖花女》以及杨宪益原译、复译以及林语堂译本的情节发展和翻译规律;从言语行为角度研究《茶馆》及其英若诚和霍华译本的戏剧动作性和舞台性;以把字句为检索项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及其不同译本的文体特征;利用认知文体学的研究成果研究《皆大欢喜》及其汉译本的人物性格刻画;将语料库语音学研究成果引入戏剧翻译研究,探讨《西厢记》及其许渊冲译本的声音效果和剧场效应。
何辉斌
2017-08-01
978-7-5203-0690-4
412千字
戏剧文学 文学翻译 研究 中国
做学问是一种痛苦还是一种快乐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莎士比亚曾说:“恋爱的人去赴他情人的约会,像一个放学归来的儿童;可是当他和情人分别的时候,就像去上学一般满脸懊丧。”《莎士比亚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从这个角度看,读书做研究是痛苦的。中国圣贤曾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代甚至有悬梁刺股的读书故事。这些都说明读书极为痛苦。但也有相反的观点。扬雄曾说:“女有色,书亦有色”汪荣宝撰:《法言义疏》第1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页。。在扬雄看来,书籍的吸引力甚至可以和美色相提并论。柏拉图在《斐莱布篇》中也讨论了做学问的快乐。他提出,人的身体有三种状态:“快乐的生活、痛苦的生活、既不痛苦又不快乐的生活。”《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28页。例如,口渴是痛苦的,而喝水是快乐的,当水喝够了,就不痛苦了,但也不快乐,处于第三种状态中。可见肉体的快乐与痛苦混合在一起,痛苦消灭了,快乐就不存在,只能达到非苦非乐的状况。一般的人错误地把这种状况看作快乐,实际上却未进入真正的快乐王国。与身体活动不一样的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对知识的追求。人们学习知识与口渴不一样,不是出于痛苦,就算知识遗忘了,也不会带来明显的痛苦。柏拉图因此说:“所以我们必须断定这些学习的快乐不与痛苦混杂,这种快乐不属于一般人,而只属于极少数人。”《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在他看来追求学问是最为纯粹的快乐,只有哲学家才有这个福分。就笔者而言,偏向于认为读书是快乐的。这并不是说,我在读书过程中没有烦恼,可以进入柏拉图的纯粹的快乐王国,而是说笔者更适合于在书斋里读书写作,不太喜欢到社会中去打拼。戏剧是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曾说:演员是“我们时代的缩影和简史”,[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集》,卞之琳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演戏的目的……都是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戏剧集》,卞之琳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39页。叔本华则把这句话反过来说:“从来不去剧院,就像不看镜子穿衣服。”Arthur Schopenhauer,Parerga and Paralipomena,Vol.2.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611.有了戏剧这面镜子,就能够深入地了解外国人的内心和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外国戏剧的翻译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遗憾的是,还没有人专门为此竖起一面学术史的镜子,梳理这段历史,告诉大家我们已经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还留下了什么问题。笔者虽然才疏学浅,但还算比较刻苦,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这本专著的出版,并不意味着这段历史的学术问题都已经研究清楚。德雷尔曾说:“真理是女人,所以是一个谜。”Lawrence Durrell,The Alexandria Quartet,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970,p.340.笔者的书只是把这个谜呈现出来了,至于怎么解开谜底,还需要同人不断地努力。英国政治家小说家迪斯雷利曾指出:“一个作者谈论自己的著作,就像一位母亲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是非常糟糕的事情。”Benjamin Disraeli,“Wit and Wisdom of the Earl of Beaconsfield,”The Works of Benjamin Disraeli,Vol.20.London:W.Dunne,1905,p.64.母亲谈论自己的孩子,肯定夸大其词并且滔滔不绝。要感谢迪斯雷利的提醒,我得赶快在把读者赶走之前停止自夸了。
李安光
2017-12-01
978-7-5203-1263-9
361千字
杂剧 文学研究 中国 元代
本书的研究对象以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为中心,兼及元杂剧自18世纪西传以来在整个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状况。本书注重述评、史论结合,从历时和共时的双重维度对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释,与国内的元杂剧研究在“求同”的同时更注重“察异”,从而有力地突显了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的鲜明特质;作为全新的他者,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必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元杂剧研究的学术视域,为其生成更多的学术思维与理论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新时期双方元杂剧研究的有力互补与融合。这有利于铺架中西元杂剧研究的学术友谊之桥,亦对未来更好地完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任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有所启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