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王英伟

    2015-06-01

    978-7-5161-4594-4

    211千字

    7

    现代化建设 研究 中国

    本书基于对中国现代性历史发展过程、内在逻辑和现实困境的详细考察,从理论和逻辑层面解答了现代性是否能够以社会工程的方式加以建构的疑问,提出了现代性建构社会工程化的思维。在分析社会工程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提供的方法论支撑的基础上,本书围绕我国现代性生成过程中的四个核心问题,即社会发展的价值抉择问题、社会制度的正当性问题、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以及社会个体的主体性问题,提出了详细的现代性建构方案。

  • 中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进步方向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of China's Agriculture Product Safety

    孙艳香

    2017-07-01

    978-7-5203-0829-8

    165千字

    13

    农产品生产 研究 中国

    技术因素是影响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双刃剑”。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分析,应包括不同方向技术进步对政策的内生反应。本书以农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药技术市场的实证分析,构建了效用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方向模型,分别对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进行了追溯。本书拓宽了技术进步方向模型的应用范围,并在现有的农业技术进步理论范围内进一步边际拓展,为分析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与思路。

  • 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

    胡卫华

    2017-12-01

    978-7-5203-1403-9

    306千字

    3

    城市化 关系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研究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我国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但我国的城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具有中国特色。第一,城镇化速度快。1978—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1%提升到56.1%,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和2030年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60%左右、66%左右。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处于30%—70%时,特别是在50%左右时,意味着城镇化处于加速阶段。从我国实际发展看,我国“十二五”规划城镇化率预期目标是51.5%,而2015年达到56.1%,远超预期。第二,城镇化规模巨大。1978—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49亿,年均增长1600万。预计从2011年至2030年的20年间,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民进入城镇,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左右。第三,正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预计从2014年到2020年,我国将有两亿左右的农民陆续在城镇落户李克强:《依托家庭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演讲》,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4-10/16/c_1112843100.htm,2015年9月7日。,转为城镇户籍,公平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是我国无法绕开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1期。伴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逐步减少,保障农产品供应特别是粮食安全成为城镇化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验也表明,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西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相对滞后,两者发展不协调明显,需要补齐“短板”。第二,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克强总理说,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优先位置,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李克强:《西部发展是中国最大回旋余地之所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18/c_116985178.htm,2014年6月7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西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第三,西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对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区域,全国80%的少数民族聚居在这一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张沛主编:《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第四,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对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设计申报了“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这一课题,2013年6月有幸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予以立项并给予资助(批准号:13XJY020)。课题批准以后,课题组通过召开小型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获得了大量宝贵的信息和建议。课题组在原申报设计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研究框架、研究提纲、研究计划及其研究内容和基本观点。西部涉及12个省份,内部各地情况极具差异性。我们在资料的调查方面采取了课题组成员“实地调查研究”和“间接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调查研究”就是课题组成员,特别是主要研究人员深入西部区县、乡镇、农户家庭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西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间接调查研究”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报纸、刊物、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广泛收集有关西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其政策导向的有关资料,全面掌握西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情况。力图使课题研究能够结合西部实际,既有典型性研究,又有整体性研究,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应用性。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取得一系列、多种形式的阶段性成果,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和顺利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经过课题组的努力,2016年顺利完成本项目,2017年7月结项(证书号:20171147),本书是这一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 标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应研究

    谢兰兰

    2019-06-01

    978-7-5203-4594-1

    208千字

    2

    农产品 出口贸易 研究 中国

    本书综合分析了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应。构建了标准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论证了标准促进和阻碍农产品贸易发挥作用的条件。在农产品领域标准大量采用、全球农产品贸易新格局等背景下,剖析了我国农产品在全球农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结合主要贸易伙伴国对我国实施的与标准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状况,本书构建了拓展的引力模型实证检验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以竞争力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培育农产品领域的私营标准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高标准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 小丝大业:近代中国柞蚕丝业研究

    Trivial Silk,Great Business:Tussah Silk Industry in Modern China

    丁德超

    2020-06-01

    978-7-5203-2422-9

    360千字

    23

    蚕业 历史 研究 中国 近代

    柞蚕丝业是近代蚕丝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近代中国的柞蚕丝业为研究对象,以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采用地方志、近代期刊及相关文献资料,试图复原近代柞蚕丝业兴盛和衰落的历史面貌。近代柞蚕丝业的勃兴一度与桑蚕丝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近代中国柞蚕丝业的兴衰,既是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轻工业原材料掠夺和剥削的具体表现,又是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局势之下,充分利用本国资源优势,与外国进行商战、挽回利权的有益尝试。因此,探讨和研究柞蚕丝业在近代的勃兴、发展和衰落,可视为考察近代中国经济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跳转共2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