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2]《党的十七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3]《党的十八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4]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工程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5]杜澄、李伯聪:《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17]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田鹏颖:《社会技术哲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赵晖、田鹏颖:《从社会技术到社会工程》,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王宏波:《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王宏波:《社会工程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王宏波:《社会协调分析新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6][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8][德]康德:《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2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30][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1][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3][德]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4][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5][美]塞缪尔·P.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3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3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38][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9][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40][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1][美]大卫·雷·格里芬:《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2][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3][德]沃尔夫刚·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5][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6][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美]道格拉斯·C.斯诺:《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8][以]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49][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0][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1][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英]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53][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4][奥]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55][英]查里斯·帕希·斯诺:《两种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56][英]拉尔夫·达尔道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59][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0][法]阿里·卡赞西吉尔、[法]大卫·马金森主编:《世界社会科学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1][美]D.W.卡尔·霍恩:《变革时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62][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63][法]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64][英]迈克尔·曼:《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5][德]E.卡西尔:《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6]高清海等:《社会发展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7]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8]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9]张维久、刘福森:《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0]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71]陈嘉明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2]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中央编译出版2006年版。
[73]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4]钱永祥:《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景里的政治伦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75]叶启政:《期待黎明——传统与现代的搓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7]刘建军:《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78]艾四林:《哈贝马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9]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0]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2]李翔海:《民族性与时代性》,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3]吴冠军:《多元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84]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85]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86]张传平:《市场逻辑与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7]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8]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9]何晓明:《百年忧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90]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1]李怡:《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93]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4]康有为:《孟子微》,中华书局1981年版。
[95]胡适:《胡适文集》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1998年版。
[96]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上)》,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7]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8]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9]韩志伟等:《社会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0][美]R.K.莫顿:《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1]辛鸣:《制度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2][英]吉尔德·兰德狄:《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3]黄顺基:《社会工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国社会工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峰论坛会议论文》2008年。
[104]李伯聪:《工程活动共同体:三位一体的社会实在》,《全国社会工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峰论坛会议论文》2008年。
[105]田鹏颖:《资本、技术、社会工程与现代性的解构和建构》,《全国社会工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峰论坛会议论文》2008年。
[106]王宏波、杨建科、周永红:《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社会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全国社会工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峰论坛会议论文》2008年。
[107]汪应洛:《当代工程观》,《2007年工程哲学年会会议论文》2007年。
[108]黄顺基:《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工程研究》,《首届全国社会工程理论与方法学术会议论文》2006年。
[109]钱学森:《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经济学动态》1989年第9期。
[110]田鹏颖:《社会工程——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11]田鹏颖:《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工程哲学》,《哲学动态》2008年第7期。
[112]田鹏颖:《略论作为社会技术的制度设计》,《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113]王宏波:《试论工程设计中思想模型方法的应用》,《哲学研究》1984年第12期。
[114]杨建科、王宏波:《论自然工程与社会工程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期。
[115]赵建军:《“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研讨会综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5期。
[116]刘则渊:《社会发展与社会工程学》,《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年第1期。
[117]田鹏颖:《略论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范畴》,《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8期。
[118]赵大宇、田鹏颖:《试论社会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2期。
[119]田鹏颖:《社会工程:风险社会时代的重要哲学范式——兼论哲学研究范式的历史转向》,《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8期。
[120]戴雪梅:《科学发展观:社会工程维度的解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7期。
[121]田鹏颖、赵晖:《论社会工程设计》,《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122]蒋影明:《社会工程学的立足点、工具和理论前沿的三个方向》,《学海》2000年第2期。
[123]王新民:《浅议社会工程》,《河北学刊》1987年第4期。
[124]徐长福:《论人文社会工程的学科地位》,《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25]田鹏颖:《从马克思的“两种实践”统一观看社会技术的本体论隐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126]田鹏颖:《论社会工程的本质和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27]王宏波:《社会工程的概念和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28]郝耕、王勇:《社会工程构建的系统论视角》,《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129]李黎明:《社会工程学:一种新的知识探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30]霍有光、王宏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科技导报》2004年第6期。
[131]哀元:《社会进步与文化传统——关于卡尔·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江淮论坛》1995年第6期。
[132]陈静:《社会哲学的落脚点——社会工程哲学》,《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2期。
[133]田鹏颖:《唯物史观的理论前设及其启示——兼论将实践哲学原则进行到底》,《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34]王宏波、马建明、李天芳:《制度设计与社会理性——社会工程活动的核心环节》,《人文杂志》2004年第4期。
[135]田鹏颖:《从社会技术到社会工程——关于构建“社会工程哲学”的初步设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36]田鹏颖:《现代性悖论的消解与社会技术的创新——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技术哲学思考》,《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
[137]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38]赵景来:《关于“现代性”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39]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40]贺来:《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41]郭大为:《镜像中的生存——现代性的反思与反思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42]张曙光:《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哲学动态》2006年第4期。
[143]孙立天:《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哲学动态》1995年第5期。
[144]贺来:《“现代性”的建构——哲学范式转换的基本主题》,《哲学动态》2000年第3期。
[145]钱厚诚:《“现代性与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8年第8期。
[146]江文富:《关于现代性研究的一些思考》,《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147]唐文明:《何谓现代性?》,《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148]贾英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及其变革实质》,《哲学研究》2005年第9期。
[149]李淑梅:《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0]罗骞:《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51]任平:《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的现代性路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诞生160周年后的新解读》,《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152]汤拥华:《评当下思想界有关“中国现代性”的三种思路》,《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53]韩庆祥:《现代性的建构与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参考》2007年第10期。
[154]史光孝、李晓明:《“后现代”的兴起与利奥塔的后现代思想》,《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55]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56]罗骞:《“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不同定向——论马克思资本批判与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基本差异》,《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7期。
[157]叶启政:《再论传统和现代的斗争游戏》,《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6期。
[158]王金福、王永山:《从异化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对人的存在状态发展之路的马克思主义解答》,《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159]周宪:《现代化研究:主持人絮语》,《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60]陶红茹:《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之争评析》,《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
[161]贺旭辉:《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62]徐志远:《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63]胡绪明、韩秋红:《论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及其理论困境》,《北方论丛》2006年第5期。
[164]张之沧:《论马克思的实践方法论》,《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65]陈嘉明:《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66]张旭鹏:《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
[167]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168]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2月27日。
[169]田鹏颖、孙雷:《工程哲学应包含“社会工程”》,《光明日报》2006年8月21日。
[170]李醒民:《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光明日报》2004年6月1日。
[171]詹姆逊:《现代性的幽灵》,《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19日。
[172]殷瑞钰:《工程与工程哲学》,《学习时报》2004年10月11日。
[173]刘黄:《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工程》,《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4月3日。
[1]Anthony Giddens,,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2]Anthony Gidden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J.Habermas,,Cambridge,MA:MIT Press,1987.
[4]David Frisby,,The MIT Press,1986.
[5]Ralf Dahrendorf,,Stanford:Stanford Univercity Press,1999.
[6]Agnes Heller,,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2.
[7]Krishankunmar,-,Oxford,Blakewell,1995.
[8]Johan Fornas.,,London:SAGE,1995.
[9]John Rawl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0]M. Berman,,New York:Penguin Books,1988.
[11]P.Berger,,NewYork:Basic Books,1977.
[12]Erich From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8.
[13]Vincenti、Walter,,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14]Bucciarelli,Louis L.:,,Cambridge,MA:MIT Press,1994.
[15]Bucciarelli,Louis L.:,,Delft University Press,2003.
[16]Koen,Billy Vaugh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7]Martin Hollis,,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1994.
[18]Edwin T,layton,“A Historical Definition of Engineering”,,1991(4).
[19]Jean Baudrillard,“Game with Vestiges”,,5(Winter),1984.
[20]Thoms Tredgold,“Quoted in Charles Huttn Gregory.Address of the President”,,Minutes of Proceeding,27,1868,pp.181-182.
[21]Thomas C.Clarke,“Science and Engineering”,,35,1895,p.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