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s a common issue worldwide. China's agriculture, which is constrained by the reality of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cannot make obvious breakthroughs in the short term due to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e such as business scale, so objectively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upporting role of external conditions such a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s i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is book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s as a window to observe China's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iscusses the demand, market capacity and supply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development, deeply analyzes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s, so as to stimulate the positive rol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s o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1][俄]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2][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美]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赵干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5]白人朴:《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6]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学报》2004年第4期。
[7]蔡昉:《被世界关注的中国农民工——论中国特色的尝试城市化》,《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
[8]蔡键、唐忠:《华北平原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其服务市场形成》,《改革》2016年第10期。
[9]曹阳:《社会化服务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机市场》2018年第11期。
[10]陈锡文、陈昱阳、张建军:《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2期。
[11]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12]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中国农业经济学年会上的致辞》,《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期。
[13]陈立:《对农业机械化问题初步的系统分析》,《农业经济丛刊》1980年第12期。
[14]陈春生:《中国农户的演化逻辑与分类》,《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15]陈江:《清代经济增长轨迹试析》,《思想战线》1991年第6期。
[16]陈义媛:《资本主义式家庭农场的兴起与农业经营主体分化的再思考——以水稻生产为例》,《开放时代》2013年第4期。
[17]陈义媛:《农业技术变迁与农业转型:占取主义/替代主义理论述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18]陈义媛:《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兴起:内在机制及影响》,《开放时代》2019年第3期。
[19]陈卫平:《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1期。
[20]陈胜祥:《分化与变迁:转型期农民土地意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21]陈靖、冯小:《农业转型的社区动力及村社治理机制——基于陕西D县河滩村冬枣产业规模化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1期。
[22]陈吉元、韩俊:《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与中国农村改革》,《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10期。
[23]陈吉元、彭建强、周文斌:《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陈超、周宏、黄武:《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创新》,《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
[25]陈剑平、吴永华:《以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科技管理》2014年第5期。
[26]陈孝树:《农机合作社是农机服务的发展模式》,《农机科技推广》2004年第12期。
[27]陈宝峰、白人朴、刘广利:《影响山西省农机化水平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8]陈永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68期。
[29]陈宏伟、穆月英:《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内生转换模型的实证》,《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3期。
[30]曹建华等:《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5期。
[31]曹五一:《总供需平衡分析的若干理论问题》,《经济学家》1994年第2期。
[32]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改革的再认识》,《学术月刊》2017年第4期。
[33]杜鹰:《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0期。
[34]杜志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豫省例证与政策选择》,《东岳论丛》2013年第1期。
[35]杜志雄、王新志:《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中国合作经济》2013年第8期。
[36]杜志雄、金书秦:《中国农业政策新目标的实现路径》,《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5月13日。
[37]杜志雄:《家庭农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生产经营主体》,《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4期。
[38]董欢、郭晓鸣:《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第一代农民工的转移取向及其多元影响》,《人口与发展》2013年第6期。
[39]董欢、郭晓鸣:《生产性服务与传统农业:改造抑或延续?——基于四川省501份农户家庭问卷的分析》,《经济学家》2014年第6期。
[40]董欢:《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现实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基于农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治理视角的考察》,《复旦学报》2017年第4期。
[41]董欢、郭晓鸣:《传统农区“老人农业”的生成动因与发展空间》,《中州学刊》2015年第9期。
[42]董洁芳、李斯华:《我国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年第11期。
[43]董亚珍、鲍海军:《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重要形式》,《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
[44]董涵英:《对农业机械化问题的一些思索》, 《中国农村经济》1987年第6期。
[45][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载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46]冯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2期。
[47]冯小:《农业转型中家庭农业的分化与农利再分配——以T镇的农业转型道路为考察对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8]傅泽田、穆维松:《农机动力总量分析模型在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49]傅泽田:《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业机械化》,《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50]高强、孔祥智:《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演进轨迹与政策匹配:1978—2013年》,《改革》2013年第4期。
[51]高梦滔、张颖:《小农户更有效率?——八省农村的经验证据》,《统计研究》2006年第8期。
[52]郭晓鸣:《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5期。
[53]郭晓鸣、董欢:《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分析与思考》,《学习论坛》2011年第4期。
[54]郭晓鸣:《中国粮食安全的远忧与近虑》,《农村经济》2013年第2期。
[55]郭晓鸣:《推进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需要高度关注四个问题》,《农村经营管理》2014年第11期。
[56]郭晓鸣:《家庭农场:特征、问题及发展对策》,《中国乡村发现》2014年第12期。
[57]郭晓鸣、董欢:《西南地区粮食经营的现代化之路——基于崇州经验的现实观察》,《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7期。
[58]郭晓鸣、任永昌、廖祖君、王小燕:《农业大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态势、影响及应对——基于四川省501个农户的调查》,《财经科学》2014年第4期。
[59]郭晓鸣:《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2期。
[60]郭苏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有益尝试——山西省晋中市农村土地托管调查与思考》,《山西农经》2015年第5期。
[61]郭景润:《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分化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
[62]龚为纲、黄娜群:《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当代中国农业转型过程的动力机制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63]关凤利:《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经济纵横》2010年第4期。
[64]关锐捷:《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探》,《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4期。
[65]顾海英:《关于上海松江区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考》,《科学发展》2013年第12期。
[66]韩俊:《“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改革》2010年第5期。
[67]韩俊:《农业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第4期。
[68]韩俊:《农业改革须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经济日报》2014年8月7日。
[69]韩俊:《准确把握土地流转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农民日报》2014年10月22日。
[70]韩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塑造中国农业未来的关键之举》,《人民日报》2017年2月6日。
[71]韩坚、尹国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学术交流》2006年第11期。
[72]韩朝华:《个体农户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理论评述》,《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73]何秀荣:《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1期。
[74]何秀荣:《关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思考》, 《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9期。
[75]贺雪峰、董磊明:《农民外出务工的逻辑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2期。
[76]贺雪峰:《当下中国亟待培育新中农》,《人民论坛》2012年第5期。
[77]贺雪峰、印子:《“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2期。
[78]黄季焜:《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机遇、挑战和战略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3期。
[79]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80]华鸣:《农民选择机械作业的社会经济动因》,《山西农机》1997年第9期。
[81]胡瑞法、黄季焜:《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方向》,《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11期。
[82]胡瑞法、黄季焜:《从耕地和劳动力资源看中国农业技术构成和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年第2期。
[83]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7期。
[84]侯方安:《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启示——兼论耕地细碎化经营方式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5期。
[85][加]赫伯特·G.格鲁伯、迈克尔·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陈彪如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86][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87][美]黄宗智:《中国农业隐形革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8][美]黄宗智:《中国新时代的小农场及其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组织》,《中国乡村研究》2010年第2期。
[89][美]黄宗智:《“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2期。
[90]纪月清:《我国农户农机需求及其结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7期。
[91]简新华、杨冕:《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协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92]姜长云:《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农户(农民)分化的动态考察——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9期。
[93]姜长云:《着力发展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22期。
[94]姜长云:《转型发展:中国“三农”新主题》,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5]姜长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51期。
[96]姜长云:《农业产中服务需要重视的两个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10期。
[97]姜长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有新思路》,《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9期。
[98]姜长云、张藕香、洪群联:《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全球化》2014年第12期。
[99]姜长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5期。
[100]姜长云等:《多维视角下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101]姜松、曹峥林、刘晗:《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影响及比较研究——基于CHIP微观数据的实证》,《农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11期。
[102]蒋三庚:《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03]纪月清、刘迎霞、钟甫宁:《家庭难以搬迁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11期。
[104]纪永荗、陈永贵:《专业大户应该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专刊)。
[105]孔祥利、赵娜:《农业转型:引入土地制度变迁的生产函数重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106][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 (1867)年版。
[107][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08][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9][德]卡尔·考茨基:《土地问题》,梁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1899)年版。
[110][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1]匡远配、陆钰凤:《农地流转实现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同步转型了吗?》,《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11期。
[112][美]兰斯·戴维斯、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 [美]罗纳德·H.科斯、阿曼·阿尔钦、道格拉斯·诺斯(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113][俄]列宁:《论合作制》,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4][俄]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5]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6]李国祥:《中央1号文件:改革创新驱动现代农业》,《中国青年报》2015年2月9日第2版。
[117]李厚廷:《问题与出路:后发地区农村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18]李显刚:《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成功探索》,《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9期。
[119]李庆东:《农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程度的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1994年第1期。
[120]李立辉、杨清、吴谷丰、赵耀:《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第1期。
[121]李刚:《走绿色农业道路,发展低碳农机》,《中国农机化》2011年第6期。
[122]李炳坤:《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历史责任》,《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123]李登旺、王颖:《土地托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创新及动因分析——以山东省嘉祥县为例》, 《农村经济》2013年第8期。
[124]李宽、曹珍:《实践中的适度规模:基于村庄公平的视角——以上海松江区林村家庭农场为例》,《农村经济》2014年第2期。
[125]李春海:《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及其运行机理》,《改革》2011年第10期。
[12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格致出版社1992年版。
[12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8]林毅夫:《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农业现代化是关键》,《中华工商时报》2018年5月29日第3版。
[129]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4期。
[130]林辉煌:《江汉平原的农民流动与阶层分化:1981~2010——以湖北曙光村为考察对象》,《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131]刘军强、鲁宇、李振:《积极的惰性——基层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分析》,《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5期。
[132]刘峰涛、王鲁梅:《农业机械化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及其政策阐释》,《中国农机化》2005年第4期。
[133]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0期。
[134]刘运梓、宋养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和基本内容吗?》,《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4期。
[135]刘卓、李成华:《我国农机服务组织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农机化研究》2008年第11期。
[136]刘传江:《世界农业经营规模:变迁、现实、政策与启示》,《经济评论》1997年第5期。
[137]刘雨松:《土地细碎化对农户购买农机作业服务的影响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
[138]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139]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农民经济组织的应用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40]罗必良:《论服务规模经营——从纵向分工到横向分工及连片专业化》,《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11期。
[141]罗必良:《现代农业发展理论: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142]罗必良、胡新艳:《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已有试验及努力方向》,《农村经济》2016年第1期。
[143]罗象谷:《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吗?》,《中国农村经济》1985年第7期。
[144]路江涛:《小麦跨区机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1期。
[145]陆文荣、段瑶、卢汉龙:《家庭农场:基于村庄内部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46]卢秉福、张祖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农机化研究》2006年第12期。
[147]吕明宜等:《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农民日报》2014年10月31日。
[148]楼江、祝华军、韩鲁佳:《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分析》,《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年第1期。
[149][美]罗伯特·贝茨:《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农业政策的政治基础》,曹海军、唐吉洪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150]马晓冬、孙晓欣:《2000年以来江苏省农业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问题识别——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经济地理》2016年第7期。
[151]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研究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问题”之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
[152]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家庭农场发展报告(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15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154]欧阳峣:《中国农业转型:困境和出路》,《大国经济研究》2012年第4辑。
[155]潘慧琳等:《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发展新道路——对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解读》, 《决策探索》2013年第2期。
[156]潘锦云、汪时珍:《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学家》2011年第12期。
[157]潘经韬、陈池波:《社会化服务能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吗?——基于2004—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12期。
[158]彭代彦:《农业机械化与粮食增产》,《经济学家》2005年第3期。
[159]彭玮:《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综述》, 《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7期。
[160][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61]秦宏:《沿海地区农户分化之演变及其与非农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62]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163]仝志辉、侯宏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象选择与构建策略》,《改革》2015年第1期。
[164]仇淑萍、江波、廖晓莲、符建湘:《家庭承包土地经营与农机服务组织模式研究》,《现代农业装备》2007年第1期。
[165]仇保兴:《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城市规划》2007年第6期。
[166]任朝军、朱瑞祥、石高超、张会娟:《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关系》,《农机化研究》2007年第2期。
[167][美]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R.H.科斯、A.A.阿尔钦、D.C.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168]孙新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兴起与突破性农业转型——以皖南河镇为例》,《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169]孙新华:《农业规模经营的去社区化及其动力——以皖南河镇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9期。
[170]孙晓燕、苏昕:《土地托管、总收益与种粮意愿——兼业农户粮食增效与务工增收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8期。
[171]孙爱军、黄海、李有宝、王清博:《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年第3期。
[172]孙葆春、牟少岩:《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发展公平视阈的内涵及特点》,《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3期。
[173]舒坤良:《农机服务组织形成与发展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174]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175]宋海英、姜长云:《农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研究——基于8省份小麦种植户的问卷调查》, 《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9期。
[176]宋修一:《农户采用农机作业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77]苏振锋、谢青:《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13日。
[178]苏昕、王可山、张淑敏:《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基于资源禀赋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5期。
[179][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新版),沈金虎、周应恒、曾寅初、张玉林、张越杰、于晓华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0]汤进华、林建永、刘成武、吴永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181]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3期。
[182]涂圣伟:《工商资本下乡的适宜领域及其困境摆脱》,《改革》2014年第9期。
[183]王家庭、张换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创新》,《农村经济》2011年第3期。
[184]王钊、刘晗、曹峥林:《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9期。
[185]王崇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业的增长与发展问题》,《云南学术探索》1995年第1期。
[186]王志刚、申红芳、廖西元:《农业规模经营:从生产环节外包开始——以水稻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9期。
[187]汪苏:《土地托管杠杆》,《财新周刊》2016年第32期。
[188]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89]温铁军:《中国农业如何从困境中突围?》, 《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2月19日第9版。
[190]温锐、范博:《近百年来小农户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共识与前沿——“小农·农户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简论》,《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10期。
[191]魏金义、祁春节:《中国农业要素禀赋结构的时空异质性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7期。
[192]乌东峰、李思维:《我国农户分化与异质融资需求》,《东南学术》2013年第6期。
[193]吴雪莲、张俊飚、何可、张露:《农户水稻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及其驱动路径分析》,《资源科学》2016年第11期。
[194]吴迪:《吉林省农户对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当代生态农业》2012年第3期。
[195]“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课题组、程国强、罗必良、郭晓鸣:《农业共营制: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突破》,《红旗文稿》2015年第9期。
[196]严海蓉、陈义媛:《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开放时代》2015年第5期。
[197]徐春光:《又到跨区机收时——诸诚“麦客”备战跨区作业面面观》,《当代农机》2014年第5期。
[198]徐小青、金三林:《探索农业社会化经营的新路——安徽省凤台县农村土地托管调查》,《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6日。
[199]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00]许锦英:《农机服务产业化是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9期。
[201]许锦英、卢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2期。
[202]许锦英:《农机服务产业化:我国农业转型的帕累托最优制度安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3]夏玉莲、曾福生:《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技术经济》2015年第10期。
[204]辛徳树、房德东、周惠君:《家庭经营条件下农机作业组织模式的选择》,《中国农机化》2005年第6期。
[205]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206]熊主武:《改变“老人农业”格局的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11年第11期。
[207]肖卫东:《中国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经济地理》2013年第9期。
[208][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09][美]西奥多·W.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郭熙保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210][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11]杨华:《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阶层的重构》,《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212]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与粮食生产》,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5年。
[213]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214]杨敏丽、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中国农机化》2004年第6期。
[215]杨玉林、白人朴:《我国小麦跨区机收作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16]苑鹏:《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经营管理》2006年第8期。
[217]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经济》2011年第1期。
[218]苑鹏:《欧美农业合作社的实践创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7期。
[219]阮文彪:《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经验证据、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1期。
[220]余志刚、樊志方:《粮食生产、生态保护与宏观调控政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第5期。
[221]杨林生、论卫星:《论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属性及其企业化升级》,《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6期。
[222]尹海涛:《土地托管:“托”出种地新模式》,《河南日报》2013年8月2日。
[223][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24][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25]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6]张晓山:《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日报》2014年10月30日。
[227]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228]张晓山:《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农村的实践》,《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年第6期。
[229]张益丰、刘东:《谁能成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论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与保障机制的实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230]张谦:《中国农业转型中地方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乡村研究》2013年。
[231]张红宇:《“老人农业”凸显农业发展隐忧》,《湖南日报》2011年7月19日。
[232]张红宇、李伟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与发展》,《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年第10期。
[233]张国霖:《关于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发展问题的思考》,《福建农机》2005年第4期。
[234]张林秀:《农户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述》,《农业技术经济》1996年第3期。
[235]张桃林:《加快打造中国农业机械化升级版——在2016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农机科技推广》2016年第2期。
[236]张绪科:《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9期。
[237]张军:《加强供给侧改革有一个重要前提》,《文汇报》2015年11月2日。
[238]赵佳、姜长云:《兼业小农抑或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变迁的路径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3期。
[239]赵阳:《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相关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240]赵晓峰、赵祥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前景》,《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4期。
[241]钟甫宁:《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
[242]钟甫宁、陆五一、徐志刚:《农村劳动力外出不利于粮食生产吗?》,《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7期。
[243]钟真:《社会化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基于理论与政策的梳理》,《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2期。
[244]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245]邹晓娟、贺媚:《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基于江西调查数据》,《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46]祝华军:《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性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第3期。
[247]朱守银:《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认识与建议》,《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年第10期。
[248]朱启臻、鲁可荣:《农业的公共产品性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年第1期。
[249]“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课题组:《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5期。
[250]Ahammed Chowdhury S.and Robert W.Herdt,“Farm Mechanization in a Semiclosed Input-Output Model: The Philippine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65, No.3, 1983.
[251]Alejandro Nin-Pratt, Bingxin Yu, Shenggen Fan,“Comparis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Vol.33, No.3, 2010.
[252]Audsley E., “An Arable Farm Model to Evaluate the Commercial Viability of New Machines or Techniqu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Vol.26, No.2, 1981.
[253]Barrett C.,“Rosenzweig M.R.On Price Risk and the Inverse Farm Size-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51, No.2, 1996.
[254]Barnum H.N., Squire L.,“An Econometric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Farm-household”,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6, No.1, 1979.
[255]Belk R.W.,“Why not Share Rather than Ow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611, No.1, 2007.
[256]Binswanger H.P., The Economics of Tractors in South Asia, New York: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uncil, 1978, pp.3-6.
[257]Botsman Rachel, Roo Rogers, What' s Mine is Yours: How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is Changing the Way We Liv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11.
[258]Cai F.,“Demographic Transition,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Lewis Turning Point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Journal, Vol.3,No.2, 2010.
[259]Camerer C.F., Loewenstein G., Rabin M., Advance in Behavioral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260]Camarena E.A., Gracia C., Sixto J.M.C., “A 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Machinery Selection Model for Multifarm Systems”, Biosystems Engineering, Vol.87, No.2, 2004.
[261]Carter M.R., Yao Y.,“Local versus Global Separability i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 th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Effect of Land Transfer Right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84, No.3, 2002.
[262]Chancellor W.J.,“Tractor Contractor System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Suitability of Importe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Kishida Y.Agricultural Mech in South East Asia, 1971.
[263]Chenery HB,“The Structur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5, No.2, 1975.
[264]Clark C.G.,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 London: Macmillan, 1940.
[265]Coase R.H.,“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4, No.16, 1937.
[266]Coffey W.J., Mario Polese,“Producer Servic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Policy -Oriented Perspective”,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Vol.67, No.1, 1989.
[267]Collier P.,“Malfunctioning of African Rural Factor Markets: Theory and a Kenyan Example”,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45, No.2, 1983.
[268]Collier P., Dercon S.,“African Agriculture in 50 Years: Smallholders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World Development, Vol.63, 2014.
[269]Dahlman C.J.,“The Problem of Externality”,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2, No.1, 1979.
[270]Davis J., Caskie P.and Wallace M.,“Economics of Farmer Early Retirement Policy”, Applied Economics, Vol.41, No.1, 2009.
[271]Debertin D.L., Aoun P.A.,“Determinants of Farm Mechanization in Kentucky: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North Centr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4, No.2, 1982.
[272]Felson M., J.Spaeth,“Communitive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21, No.4, 1978.
[273]Geoffrey A.J., Philip J.R., 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Third Edition), 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 2011, p.148.
[274]Gillian Patricia Hart, Andrew Turton, Benjamin White, Agrarian Transformations: Local Processes and the State in Southeast As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275]Greenfield H.I., Manpower Andt 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6.
[276]Jacoby H.G.,“Shadow Wages and Peasant Family Labor Supply:An Econometric Application to the Peruvian Sierra”,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60, No.4, 1993.
[277]Justin Yifu Lin, “Institution Reform and Dynamics of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Food policy, Vol.22, No.3, 1997.
[278]Kevane M.,“Agrarian Structure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 Typ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Western Suda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78, No.1, 1996.
[279]Key N., Janvry A.D.,“Transactions Coast and Agricultural Household Supply Respons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82, No.2, 2000.
[280]Li Min, Terry Sicular,“Aging of The Labor For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rop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Vol.5, No.3, 2013.
[281]Mellor John W., The New Economics of Growth: A Strategy for India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6.
[282]Minami R., Ma X.X.,“The Lewis Turning Point of Chinese Econ omy: Comparison with Japanese Experience”, China Economic Journal, V ol.3, No.2, 2010.
[283]Nakajima C., “Subsistence and Commercial Family farms: Some Theoretical Models of Subjective Equilibrium”, in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arton CR(ed.), 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1969, pp.65-90.
[284]North D.C.,“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1, No.1, 1971.
[285]Olmstead A.L.,“The Mechanization of Reaping and Mowing in American Agriculture, 1883 -1870”,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5, No.2, 1975.
[286]Otsuka K.,“Food Insecurity, Income Inequality, and the Chan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World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44, No.s1, 2013.
[287]Pingali P.,“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doption Patterns and Economic Impact”, in Evenson R & Pingali P(ed.),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msterdam: Elsevier B.V., 2007, pp.2780-2800.
[288]Popkin S.L., 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41.
[289]Prahalad C.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In: Hahn D, Taylor B.(eds)Strategische Unternehmungsplanung - Strategische Unternehmungsführung.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6.
[290]Prabhu Pingalia,“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doption Patterns and Economic Impact”,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armers, Farm Production and Farm Markets,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3, 2007, pp.2779-2805.
[291]Ranis G.and Fei J.C.H.,“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1, No.4, 1961.
[292]Reid D.W., Bradford G.L., “A Farm Firm Model of Machinery Investments Decis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69, No.1, 1987.
[293]Renkow M., Hallstrom D.G., Karanja D.D.,“Rural Infrastructure, Transtractions Costs and Market Participation in Keny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73, No.1, 2004.
[294]Ruttan Vernon W.,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92, p.180.
[295]Rozelle S., Taylor J.E., Debrauw A.,“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9, No.2, 1999.
[296]Robinson John B., Life in 2030: Explor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for Canada, Vancouver: UBC Press, 1996, p.98.
[297]Singh I., Squire L., Strauss J.,“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Extensions, Applications and Policy”,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69, No.2, 1986.
[298]Simon H.A., The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0.
[299]Taylor J.E., Adelman I.,“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 Genesis, Evolution, and Extensions”, 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Vol.1, No.1, 2003.
[300]Takigawa T., Bahalayodhin B., Koike M., et al.,“Development of the Contract Hire System for Rice Production in Thailand”,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Vol.64, 2002.
[301]Timmer C.P.,A World without Agriculture: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AEI Press, 2009.
[302]Wander A.E., Birner R., Wittmer H.,“Ca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Explain the Different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for the Provis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s? A Case Study of Brazilian State of RIO Grande do sul”, Teoria e Evidencia Economica, Passo Fundo, Vol.11, No.20, 2003.
[303]Whitson R.E., Kay R.D., Lepori W.A., Rister E.M., “Machinery and crop selection with weather risk”,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Vol.24, No.2, 1981.
[304]Williamson O.E.,“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2, No.2, 1979.
[305]Williamson O.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21, No.1, 2005.
[306]Williamson O.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Natural Progre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100, No.3, 2010.
[307]Zhang X., Yang J., Wang S., “China has Reached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22, No.4, 2011.
[308]Zhang X.B., J.Yang and R.Thomas,“Mechanization outsourcing cluster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 Chinese agriculture”,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43, 2017.
[309]Zhao Yaohui,“Leaving the countryside: Rural-to-urba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9, No.2, 1999.
中国—东盟研究.2018年.第一辑:总第五辑
China-ASEAN Studies. 2018. Series I: General Fifth Series中国农村研究.2020年卷.下
CHINA RURAL STUDIES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盐池篇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IN CHINA中国独立董事监督机制设计的实验研究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electing and Replacing Mechanisms of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China on Their Monitoring Roles低碳约束视角下中国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Research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Constraints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