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徐艺
2016-06-01
978-7-5161-7838-6
209千字
县 财政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制度 研究 中国
本书选取转移支付对中国县级财力影响为研究对象,以2005—2009年为观测期,深入分析了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效应,以期对完善以平衡县级财力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一些理论和现实支持。本书根据“相关理论分析—现状分析—理论假说—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的分析思路进行论述,得出了如下结论:总的来说,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县级财力差距,促进了县级财力收敛,但是转移支付调节后的县级财力差距依然较大,转移支付对各地区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呈现了显著的特征,转移支付的项目结构和分配方式不利于缩小县级财力差距,限制了其均等化作用的发挥。具体而言,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归纳了中国县级转移支付的项目构成与变迁的基础上对县级财力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理论假说。目前,中国县级转移支付包含了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以及上解性支出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种基本类型的政策目标和分配方式不尽相同,既体现出了县级转移支付的“共性”,也体现出了“个性”。对比转移支付前后的县级自有财力和可支配财力的变化情况,本书发现,县级可支配财力中有50%左右来源于自有财力,而另外超过50%的部分来源于净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在2009年超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成为县级转移支付收入中的最大项目;一般性转移支付在2005—2008年占转移支付收入的比重最高,但是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税收返还占比最小且不断下降。在财力的地区分布中,东部地区县级自有财力占其可支配财力的比重最高,占全国自有财力总额的比重也最高,约有2/3的自有财力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县级自有财力占其可支配财力的比重次之,占全国自有财力总额的比重略多于1/6;中部县级自有财力占其可支配财力的比重最低,占全国自有财力总额的比重与西部地区接近,约为1/6。在各项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倾斜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在转移支付的分配中处于尴尬地位,这是中部地区的可支配财力是三大区域中最低的主要原因。根据现状分析和判断,本书提出了转移支付平衡县级财力的七大假说。第二,通过对转移支付前后县级人均自有财力和人均可支配财力的不平等指标的测算,度量了转移支付前后县级财力差距,发现人均可支配财力的不平等指标较人均自有财力的该指标有所降低。采取基尼系数分解法,对全国县级样本的财力项目要素进行分解,发现自有财力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而净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有一半以上的财力差距由净转移支付导致。其中,税收返还对财力差距的贡献最低,这可能与税收返还在县级转移支付中所占比重最低,且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有关;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贡献率在2005—2007年是最高的,但是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这可能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等性转移支付的占比过低,且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比重呈下降趋势有关;专项转移支付的贡献率在2008年以后超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成为贡献率最高的项目,这可能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不断膨胀有关。上解性支出对财力差距的贡献率为负,表明上解性支出缩小了县级财力差距,但是这一积极作用有限。进一步地,对以总人口和财政供养人口平均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因素法转移支付进行基尼系数分解后发现,以总人口平均的因素法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远远大于以财政供养人口平均的贡献率,说明因素法转移支付并没有考虑到总人口的因素,而是考虑了财政供养人口。另外,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的固有分配方式也是拉大县级财力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地区(东中西部县、农业县和非农业县、贫困县和非贫困县、民族县和非民族县)的项目要素分解,发现在发达地区自有财力和税收返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较高,落后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较高,而上解性支出在发达地区对县级财力差距的积极贡献率高于落后地区。采取泰尔指数分解法对以上地区进行子集分解后,发现转移支付后地区间差距和地区内部差距均有所缩小,但是地区内部差距对财力总差距的贡献率却上升。这可能是因为中央转移支付在各区域和各省的延续性不同以及各省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差别所导致的。采用基于回归的因素分解法,对以转移支付为核心变量的影响县级财力差距的各因素(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省管县因素、区位因素、民族自治政策、贫困县称号等)进行回归分析和因素分解。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移支付是影响县级可支配财力的重要因素;而省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能够获得更多转移支付资金的途径,从而提高可支配财力。进一步地,通过分位数回归,分析了影响县级财力因素在十分位组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转移支付对较高财力组(50%—80%)的影响大于低财力组,说明扩大转移支付规模的最大受益者是较高财力组。因素分解结果显示,无论是静态分解还是动态分解,转移支付是县级财力差距贡献的最大因素,2005—2009年,在各因素中,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的贡献率达到30.51%,成为县级可支配财力差距的主导因素。而在以上不同性质的各地区可支配财力差距的分解中,转移支付对合理差距贡献度均在10.59%—36.20%,对不合理差距的贡献度在0.36%—20.09%。第三,为进一步探讨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收敛的作用,本书对县级人均自有财力和人均可支配财力进行了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对县级人均可支配财力进行了β条件收敛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县级人均自有财力和人均可支配财力除了2007—2008年出现发散以外,其余年份均存在σ收敛;县级人均自有财力呈现β绝对收敛态势,人均可支配财力存在β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转移支付对县级可支配财力增长率呈显著正的作用,促进了县级财力收敛。其中,税收返还和上解性支出对可支配财力增长率呈显著负的作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可支配财力增长率表现出正的作用,但是均不显著。第四,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本书提出明确县级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目标取向、修改并完善转移支付分配方式、优化县级转移支付结构、科学界定地方合理财力差距和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均衡、特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本书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突破和改进:首先,在研究对象上,目前国内对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财力的研究一般集中于省级层面,或是对某一省内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各县财力差距的影响,对于全国范围内的转移支付与县级财力差距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且时间也截至2006年。本书聚焦于2005—2009年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从而对前述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推进和延伸。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多采用的是转移支付的项目要素分解和地区子集分解,但是对转移支付及其他影响县级财力的主客观因素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的研究仍属空白。本书以Fields-Yoo静态和动态分解法研究了转移支付作为县级财力差距主导因素的贡献率,以Oaxaca-Blinder方法分析了转移支付对不同地区的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从而全面度量了转移支付作为县级财力差距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对县级财力收敛性的分析尚属空白,本书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转移支付前后县级财力收敛性的变化情况,以及转移支付不同项目对县级财力增长率和收敛性的影响,以期为政府财力的收敛性问题提供一个相应的研究框架。当然,本书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缺陷:一是由于受到所收集资料和统计数据的限制,本书在研究县级政府财力问题时所得到的县级财政收入仅限于一般预算收入,因此,这会对衡量县级财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由于统计数据庞杂和笔者精力的限制,本书并没有对县级财力的外部性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当然,这也将是笔者未来继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三是由于目前中国省以下财政体制并没有唯一模式,这就使本书在分析县级财力差距的原因和县级转移支付制度时只能作为一般性的分析,而无法触及特殊化。 关键词:转移支付 县级财力 财力差距 不平等分解 收敛性分析
刘运国
2020-10-01
978-7-5203-7098-1
201千字
企业兼并 跨国兼并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研究 中国
本书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为核心研究问题,围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四个关键环节:海外并购标的选择、海外并购估值与定价、海外并购融资与支付、海外并购后整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究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潜伏、积累、传递、爆发、转换、处置化解的过程规律,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防范财务风险提供了经验、启示和建议。本书有如下特色和创新:第一,聚焦海外并购四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得出了有创新意义的重要启示,比如选择拥有“境外控制的境内优质资产”的海外标的公司等;第二,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相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很接中国地气;第三,从宏观政策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分别提出了有价值的可操作性建议。
周幼曼
2017-03-01
978-7-5161-9720-2
213千字
公共服务 资金供应 研究 中国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问题是资金问题,但目前对资金问题进行深入、定量分析的文献较少。本书对基本公共服务资金问题进行系统的定量研究,对资金供给规模的绩效进行实证考察,运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测算出我国2015—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资金需求量和供给量,计算资金供需缺口。最后,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跳出现有的财政收支格局,从构建全面统筹和整合国家综合财力资源的角度提出弥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缺口的思路。本书从资金供需的视角深化了对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研究,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和参考,为拓展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来源,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马应超
2016-08-01
978-7-5161-8722-7
309千字
民族地区 财政管理 研究 中国
本书以国际视角和历史考察为背景,在总结和分析我国民族财政治理的时空背景、轨迹逻辑与特征事实的基础上,以治理的本质是利益调适为理论预设,建立了民族财政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为基点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分税制财政体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与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三个层面、宏观与微观(以资源开发为例)两个维度对民族财政治理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进行了深入、系统探究。以期弥补我国民族地方财税理论与实践的某些不足或缺陷,对推动我国民族地区财税政策体系创新和民族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有益启发和参考价值。
李雪艳
2019-04-01
978-7-5203-4384-8
191千字
人力资本 影响 收入分配 研究 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趋凸显,特别是收入分配领域,分配结构严重扭曲,无论要素分配结构、主体分配结构、市场分配结构还是居民内部的分配结构都严重失衡。本书聚焦于初次分配领域中的要素收入分配,论证了分配导向与产业特征的内在关联,及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新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下,人力资本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和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以人力资本为导向可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兼容;论证了人力资本导向实现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动态匹配。进一步地,对我国目前的分配导向做出客观评价,并给出了中国要素收入分配导向改革的困境、重点方向与具体的对策建议。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