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谢长泰、钱颖一:《中国资本回报率》,《比较》,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白重恩、钱震杰:《我国资本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4期。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异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蔡昉:《中国经济转型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蔡昉:《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中国特色改革与发展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蔡昉、万广华:《中国转轨时期收入差距与贫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蔡昉、王德文、都阳、张车伟、王美艳:《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蔡继明:《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别》,《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蔡继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制度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6期。
陈浩:《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陈秀山、张若:《异质性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的贡献研究》,《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3期。
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宗胜、钟茂初、周云波:《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钊、万广华、陆铭:《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崔军:《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财政制度安排》,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常修泽:《中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三个提升——防止陷入拉萨尔的“分配窄圈”》,《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陈钊、万广华、陆铭:《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迟福林:《政府转型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科学决策》2006年第10期。
[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邓曲恒:《教育、收入与收入差距——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戴园晨、黎汉民:《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
代谦、别朝霞:《FDI、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代谦、别朝霞:《外国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数据》,《经济评论》2006年第4期。
代谦、别朝霞:《人力资本、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
丁栋虹:《从人力资本到异质性人力资本与同质性人力资本》,《理论前沿》2001年第5期。
丁栋虹:《对企业性质的一个总结性诠释》,《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丁栋虹:《企业家主导下的企业合约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
丁梓楠:《基于不同产业劳动报酬差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09年。
董保华:《劳资博弈之道——兼谈劳动合同立法博弈中“强资本、弱劳工”的观点》,《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
范道津等:《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集聚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1期。
冯文荣、赖德胜、李由:《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管理世界》2010年第5期。
谷红欣:《中国当代收入分配思想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郭继强:《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民工劳动供给分析——兼论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郭继强:《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分析》,《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期。
郭继强:《中国农民工城乡双锁定工资决定模型》,《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
郭继强:《工资、就业与劳动供给》,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辛小柏:《公共服务支出对收入差距调节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08第9期。
何平、李实、王延中:《中国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公共财政支持研究》,《财政研究》2009年第6期。
贺砾辉、谢良:《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定义及测度》,《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0期。
胡鞍钢:《个税严重“缺位”的思考》,《南风窗》2002年第8期。
胡兵、胡宝娣、赖景生:《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财经研究》2005年第8期。
胡永远、刘智勇:《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2期。
华萍:《不同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省份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期。
黄金辉:《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国外研究述评》,《学习与探索》2007年5期。
黄勇峰:《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期。
侯亚非、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纪玉山、张洋、代栓平:《技术进步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贾康、程瑜:《论“十二五”时期的税制改革——兼谈对结构性减税与结构性增税的认识》,《税务研究》2011年第1期。
金人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求是》2006年第22期。
靳卫东:《公共财政政策、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差距》,《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5期。
[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赖德胜:《专用性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乐君杰:《中国农村劳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稻葵:《大国发展战略:探寻中国经济崛起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形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李海峥、梁玲、B.Fraumeni、刘智强、王小军:《中国人力资本测度与指数构建》,《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李金亮:《按要素分配更能体现效率和公平》,《南方日报》2002年11月20日。
李实、史泰丽、别雍·古斯塔夫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 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实、张平、魏众、仲济垠:《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实、佐藤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李实:《我国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李涛:《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杨小凯的增长模型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
李扬:《收入功能分配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现象的思考》,《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
李永友、沈坤荣:《财政支出结构、相对贫困与经济增长》,《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李楠:《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及其对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江汉论坛》2005年第2期。
李培林:《中国改革以来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对中国问题的解释》,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林毅夫、潘士远:《技术进步越快越好吗?》,《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0期。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10期。
林毅夫、龚强:《发展战略与经济制度选择》,《管理世界》2010年第3期。
林志伟:《我国异质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林伯强:《中国的政府公共支出与减贫政策》,《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刘善球:《科技型企业家隐形资本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5年。
刘拥军、薛敬孝:《加速农业市场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经济学家》2003年第1期。
刘智勇、胡永远、易先忠:《异质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报酬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罗长远、张军:《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潘士远:《最优专利制度、技术进步方向与工资不平等》,《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潘士远、金戈:《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变迁——中国的经验》,《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1期。
潘士远:《技术选择、工资不平等与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彭国华:《双边国际贸易引力模型中地区生产率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钱雪亚、刘杰:《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4年第3期。
钱雪亚等:《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再估算:1995—2005》,《统计研究》2008年第12期。
钱雪亚:《人力资本水平:方法与实证》,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钱雪亚:《人力资本水平统计估算》,《统计研究》2012年第8期。
乔明睿等:《劳动力市场分割:户口与城乡就业差异》,《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1期。
权衡:《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其机理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权衡:《流入流动与自由发展——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与收入流动性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日]青木昌彦:《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魏加宁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冉茂盛、毛战宾:《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重庆大学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任太增:《城乡偏向制度下的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苏燕平、谷小勇、杨学军:《农民工就业弱势的劳动力产权分析》,《农业经济》2010年第5期。
孙百才:《中国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孙洛平:《收入分配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戈登·图洛夫:《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范飞、刘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孙文凯、肖耿、杨秀科:《资本回报率对投资率的影响:中美日比较研究》,《世界经济》2010年第6期。
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德劲、向蓉美:《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0期。
王金营:《制度变迁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4期。
王乔、汪柱旺:《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
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7年第4期。
魏茨曼:《收入、财富和最大值原理》,上海财经出版社2008年版。
魏后凯:《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魏丽萍:《异质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魏丽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魏下海、李树培:《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的经验研究》,《财贸研究》2009年第5期。
卫兴华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文魁、蒋东生:《中国工资运行机制改革研究》,《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
武力、温锐:《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万广华:《解释中国农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一种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王德文、蔡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农民增收》,《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
肖文、周明海:《劳动报酬占比变动的结构因素——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的比较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3期。
肖文、周明海:《贸易模式转变和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肖延方:《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和农民工工资》,《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谢嗣胜、姚先国:《农民工工资歧视的计量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向书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徐朝阳、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许和连等:《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进展述评》,《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1期。
许彬:《分工演进与浙江经济》,《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严善平:《人力资本、制度与工资差别——对大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
颜鹏飞、唐铁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兼评库兹涅茨的“倒U”理论》,《福建论坛》2002年第3期。
杨继军、张二震:《风险偏好、内生技术进步与工资不平等》,《经济评论》2009年第1期。
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管理世界》(月刊)2006年第5期。
杨瑞龙:《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
杨宜勇:《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姚先国、郭继强:《劳动力产权与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中国劳动科学》1997年第6期。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姚先国、李晓华:《工资不平等的上升:结构效应与价格效应》,《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1期。
姚先国:《社会主义企业分配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姚先国:《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姚先国、郭继强、乐君杰、盛乐:《解放生产力:浙江劳动力市场变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姚先国:《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杨俊、张宗益、李晓羽:《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1995—2003》,《经济科学》2005年第5期。
尹恒、龚六堂、邹恒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茨假说》,《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余长林:《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扩展MRW模型的内生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年第23期。
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曾世宏等:《低人力资本回报能否驱动产业结构演化升级》,《财经科学》2009年第6期。
张超、陈璋:《“中国式技术进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失衡》,《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9期。
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张车伟、薛欣欣:《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贡献》,《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张维迎:《市场化改革和收入分配》,《经济观察报》2008年1月21日,第47版。
张道根:《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相关机制的系统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0)》,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张立群:《1992—199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背景与前途》,《经济研究参考》1993年Z6期。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张平:《增长与分享——居民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张伟:《全面看待税收增长与宏观税负提高》,《经济日报》2002年12月23日,第T00版。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
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收入分配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郑功成:《收入分配改革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保障》2010年第10期。
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经济非均衡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6期。
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企业异质性、所有制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管理世界》2010年第10期。
周小亮、孔令军:《体制改革绩效评价应从单一维度标准转向多元化标准》,《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周天勇:《结构转型缓慢、失业严重和分配不公的制度症结》,《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
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朱平芳、徐大丰:《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朱晓明:《人力资本差异性与经济增长》,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邹薇、张芬:《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Acemoglu and Robins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Kuznets Curve”,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6,No.2,2002,pp.183-203.
Acemoglu,D.,“Labor and Capital Augmenting Technical Chang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Vol.1,No.1,2003,pp.1-37.
Amparo Castello and Rafael Domenech,“Human Capital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Some New Evidence”,The Economic Journal,Conference Papers,No.112 2002,C187-C200.
Arrow,K.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29,No.6,1962a,pp.155-173.
Barro,R.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6,No.2,1991,pp.403-407.
Barro.R.J.“HumanCapital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2001,No.91,pp.12-17.
Barro,Robert.J.and Jong-WhaLe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Vol.32,No.3,1993,pp.363-394.
Becker,G.S.“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75.
Becker,G.S.,Murphy,K.“The Division of Labor,Coordination Cost and Knowledg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No.4,1992,pp.1137-1160.
Bentolina,S.and G.Saint-Paul.“Explaining Movements in Labor income share”,Contributions to Macroeconomics,Vol.3,No.1,2003,pp.1103-1136.
Bernanke,B.S.and R.S.Gurkaynak,2001,“Is Growth Exogenous? Taking Mankiw,Romer,and Weil Seriously”,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16,pp.11-57.
Castello,A.and Domench,R.“Human Capital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Some New Evidence”,The Economic Journal,Vol.112,No.2,2002,pp.187-200.
Cobb,C.W.and P.H.Douglas,“A Theory of Produc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8(Supplement),1928,pp.139-165.
David Card,Alan B.Krueger,“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Fast-Food Industry in New Jersey and Pennsylvania: Repl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0,No.5,2000,pp.1397-1420.
David Neumark,William Wascher,“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Fast-Food Industry in New Jersey and Pennsylvania:Com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0,No.5,2000,pp.1363-1396.
Decreuse,B.and P.Maarek,“FDI and the Labor Sh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Working Paper,GREQAM,University of Aix-Marseilles,Vol.23,No.10,2008,pp.112-124.
D.W.Jorgenson and B.M.Fraumeni,“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and Non-Human Capital: 1948-1984”,in R.Lipsey and H.Tice eds.,The Measurement of Saving,Investment and Wealth,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Eisner,R.“The total incomes system of accounts”,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Vol.65,No.1,1985,pp.24-48.
Hausmann,Ricardo,JasonHwangand DaniRodrik,“What You Export Matter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Vol.12,No.1,2007,pp.1-25.
J.W.Kendrick,“Tot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Vol.22,No.1,1994,pp.56-89.
Kuznets,Simon,“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5,No.1,1955,pp.1-28.
Kreuger,A.B.“Measuring Labor's Sha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9,No.2,1999,pp.45-51.
Kuznets,Simon,“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5,1995,pp.1-28.
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Vol.22,No.2,1954,pp.139-191.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No.22,1988,pp.4-22.
N.Gregory Mankiw; David Romer; David N.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No.2,1992,pp.407-437.
N.Mankiw,D.Romer,D.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 No.5,1992,pp.407-437.
Paul M.Romer,“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NBER Working Paper,Working Paper,Vol.32,No.1,1989,pp.251-286.
Paul 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5,1986,pp.1002-1037.
Robert E.Lucas,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1988,pp.3-42.
Robert J.Barro,“Human Capital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Vol.91,No.2,2001,pp.12-17.
Paul 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5,1986,pp.1002-1037.
Romer,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5 1990: S71-S102.
Solow,R.“A Skeptical Note on the Constancy of Relative Shar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8,No.4,1958,pp.618-631.
Kaldor,N.“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in F.A.Lutz and D.C.Hague,eds.,The Theory of Capital.New York: St.Martin Press,1961.
Lewis,W.Arthur,“Reflections on Unlimited Labour”,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2,pp.75-96.
Lucas,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No.1,1998,pp.3-42.
Mincer J.A.,“Schooling,Experience,and Earning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Robert J.Barro,“Human Capital and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1,No.2,2001,pp.12-17.
Schultz,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1,No.3,1961,pp.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