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studies the qua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gree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ed, efficiency, struc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the objectives of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steady growth,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in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achieving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promoting reform. The book covers three main aspects: first, the study of the qua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t adopts the SFA method to measure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and examines the impact of foreign economic openne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human capital,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other factors on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The second is the study of China's green economy performanc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region and industry,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green GDP estimation, SBM-Undesirable model, ML productivity index, etc., are used to analyse China's green economic performance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hird, the study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ap. It mainly studies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ap and its source decomposition.
[1]Aiyar,S. and Feyrer,J.,“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2002.
[2]Aigner,D.J.and Lovell,Schmidt,“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Models”,,1977(1):21-37.
[3]Afriat,S.N.,“Efficiency Estimation of Production Functions”,,1972,Vol.13(3),pp.568-598.
[4]Almeida,H.and Wolfenzon,D.,“The Effect of External Finance on the Equilibrium Allocation of Capital”,,2005,75(133).
[5]Arrow,K.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1962(29),pp.234-238.
[6]Bosworth,B.and Collins,S.,2003,“The Empirics of Growth:An Update”,y,2,pp.113-179.
[7]Battese,G.E.and Corra,G.S.,“Estimation of a Production Frontier Model:With Application to the Pastoral Zone of Eastern Australia”,,1977(3),pp.169-179.
[8]Bhaumik Sumon Kumar and Saul Estrin,“How Transition Paths Differ:Enterprise Performance in Russia and China”,,2007,82(2).
[9]Barro,R.J.,“Economic Growth in a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1991,106,pp.407-443.
[10]Baumol,W.J.,“Productivity Growth,Convergence and Welfare”,,1986,76(5),pp.1072-1085.
[11]Bosworth Barry and Susan M.Collins,“Accounting for Growth: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2008,22(1).
[12]Benhabib,J.and Spiegel,M.,“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1994,34(2),pp.24-41.
[13]Chow,G.,“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1993(108),pp.809-842.
[14]Chow,G.and Lin,A.L.,“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A Comparative Analysis”,,2002,30(3),pp.507-530.
[15]Chenery,H.B.,S.Robinson and M.Syrqui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6]Copeland,B.and Taylor,S.,“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1994,109,pp.755-787.
[17]Charnes,A.and Cooper,W.W.,“Programming with Linear Fractional Function”,,1962,15,pp.330-334.
[18]Caves,D.W.,Christensen,L.R.and Diewert,W.E.,“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and Output,and Productivity”,,1982(50),pp.1393-1414.
[19]Chambers,R.G.,Fare,R.and Grosskopf,S.,“Productivity Growth in APEC Countries”,,1996(1),pp.181-190.
[20]Cuesta,R.A.,“A Production Model with Firm-specific Temporal Variation in Technical Inefficiency:With Application to Spanish Dairy Farms”,,2000,Vol.13(2):139-158.
[21]Domazlicky,B.R.and Weber,W.L.,“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1977-1986”,,1999(37),pp.213-233.
[22]Domazlicky,B.and Weber,W.,“Do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ad to Slowe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2004,28,pp.301-324.
[23]Durnev,A.,Li,K.,Mork,R.and Yeung,“Capital Markets and Capital Allocation:Implications for Economies in Transition”,,2004,12(4).
[24]Farrell,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1957,Vol.120(3):253-281.
[25]Fabricant,S.,“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1899-1939”,NBERWoking Paper,1942.
[26]Fan Shenggen,Xiaobo Zhang and Sherman Robinson,“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2003,7(3).
[27]Gong Gang and Justin Yifu Lin,“Deflationary Expansion:An Overshoot ing Perspective to the Recent Business Cycle in China”,,2008,19(1).
[28]Grossman,Helpman,“Quality Ladder and Product Cycle”,,1991(106),pp.557-586.
[29]Greene,W.H.,,Prentice Hall,1993.
[30]Hailu,A.and Veeman,T.S.,“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Analysis of the Canadian Pulp and Paper Industry,1959-1994:An Input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2000,40,pp.251-274.
[31]Hailu,A.and Veeman,T.S.,“Non-parametric Productivity Analysis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An Application to the Canadian Pulp and Paper Industry”,,2001,83,pp.605-616.
[32]Heshmati,A.and Mmulugrta,Y.,“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Uganda Matoke Farms”,,1996(13),pp.27-57.
[33]Islam,N.,“Growth Empirics:A Panel Data Approach”,,1995,110(4),pp.1127-1170.
[34]Jeon,B.M.and Sickles,R.C.,“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Growth Accounting”,,2004,19,pp.567-591.
[35]Kumar,S.,“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A Global Analysis Using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2006,56,pp.280-293.
[36]Klenow,P.and Rodriguez-Clare,A.,“The Neoclassical Revival in Growth Economics:Has It Gone too Far?”,1997(12),pp.73-103.
[37]Kaneko,S.and Managi,S.,“Environmental Productivity in China”,,2004,2,pp.1-10.
[38]Krasacha,W.,“Technical Efficiencies of Rice Farms in Thailand:A Non-parametric Approach”,,2004(3),pp.64-69.
[39]Koopmans,T.C.,“An Analysis of Productions as an Efficient Combination of Activities”,,1951,p.13.
[40]Lucas,R.,“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88,22,pp.13-42.
[41]Leibenstein,H.,“Allov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1966(56):392-415.
[42]Lau,K.and Brada,J.,“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hinese Industrial Growth:A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1990(1),pp.113-124.
[43]Miller,S.M.and Upadhyay,M.P.,“The Effects of Openness,Trade Orientation and Human Capital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2000(63),pp.399-423.
[44]Maudos,J.,Pastor,J.M.and Serrano,L.,“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and Human Capital in OECD Countries”,,1999(63),pp.39-44.
[45]Meeusen,W.and Broeck,J.,“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1977(2),pp.435-444.
[46]Maddison,A.,,Paris: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ECD,1998.
[47]Maddison,A.,,Oxford,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8]Mookherjee,D.and Shorrocks,A.,“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Trend in UK Income Inequality”,,1982,(92),pp.886-902.
[49]Pittman,R.W.,“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1983,93,pp.883-891.
[50]Porter,M.,“America’s Green Strategy”,,1991,4,p.168.
[51]Pitt,M.M.and Lee,L.F.,“Measurement and Sources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in the Indonesian Weaving Industry”,,1981(9),pp.43-64.
[52]Romer,P.E.,“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1986(94),pp.1005-1036.
[53]Romer,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1990,89(5),pp.71-102.
[54]Runciman,W.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55]Solow,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1956,70(1),pp.65-94.
[56]Sharma,K.R.and Leung,P.S.,“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arp Production in India: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nalysis”,,2000(31),pp.937-947.
[57]Soderborm,M.and Teal,F.,Openness and Human Capital as Source of Productivity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UK Government,2003.
[58]Subal,C.K.and Lovell,C.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9]Schmidt,P.and Sickles,R.,“Production Frontiers and Panel Data”,,1984,Vol.2(4),pp.367-374.
[60]Seiford,L.M.and Zhu,J.,“Modeling Undesirable Factors in Efficiency Evaluation”,,2002,142,pp.16-20.
[61]Scheel,H.,“Undesirable Outputs in Efficiency Evaluations”,,2001,132,pp.400-410.
[62]Shadbegian,R.J.and Gray,W.B.,“Pollution Abatement Expenditures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A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2005,54,pp.196-208.
[63]Terrasi,M.,“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across Italian Region”,,1999,33(3),pp.486-510.
[64]Towmsend,R.F.,Kirsten,J.and Vink,N.,“Farm Size,Productivity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Agricultural Revisited:A case of Wine Producers in South Africa”,,1998(19),pp.175-180.
[65]Uzawa,H.,“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1965(6),pp.18-26.
[66]Vandenbussche,J.,Aghion,P.and Meghir,C.,“Growth,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2006,11(2),pp.127-154.
[67]Wu,Y.,“Has Productivity Contributed to China’s Growth?”,2003(1),pp.15-30.
[68]Wurgler,J.,“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2000,58(1-2).
[69]Wu,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4.
[70]Yitzhaki,S.,“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e Gini Coefficient”,,1979,(93),pp.32-324.
[71]Yoruk,B.and Zaim,O.,“Productivity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A Comparison with Malmquist Index”,,2005,33,pp.401-420.
[72]Young,A.,“Gold into Base Metals: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2003(6),pp.1220-1261.
[73]Zhu,J.,,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74]Zheng,J.,Liu,X.and Bigsten,A.,“Ownership 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Chinese Enterprises(1986-1990)”,,1998,26(3),pp.465-484.
[75]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中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76]蔡昉、王德文:《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77]蔡翼飞、张车伟:《地区差距的新视角:人口与产业分布不匹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5期。
[78]陈迅、余杰:《公共支出对中国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12期。
[79]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80]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一种理论解释及中国的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9年。
[81]蒂莫西·J.科埃利等:《效率与生产率分析引论》,王忠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2]范红忠、李国平:《资本与人口流动及其外部性与地区经济差异》,《世界经济》2003年第10期。
[83]樊元、杨立勋:《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统计的若干理论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84]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85]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86]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分解》,《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
[87]傅晓霞、吴利学:《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地区收敛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88]方军雄:《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89]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90]符淼:《中国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形态、拐点和影响因素》,《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91]傅勇、白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金融研究》2009年第7期。
[92]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93]顾建国、张文修:《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烟草企业效率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4期。
[94]郭玉清、姜磊:《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散的源泉:资本深化还是效率改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95]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6期。
[96]干春辉、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2期。
[97]郭克莎:《三次产业增长因素及其变动特点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2期。
[98]顾海兵、沈继楼:《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性与量化研究》,《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2期。
[99]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100]洪兴建:《中国地区差距、极化与流动性》,《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101]贺菊煌:《中国资产的估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第8期。
[102]何枫:《金融中介发展对中国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研究》2003年第6期。
[103]何枫、陈荣、何炼成:《SFA模型及其在中国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104]何枫、陈荣、郑江绥:《对中国技术效率的测算: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应用》,《科研管理》2004年第5期。
[105]何枫、陈荣、何林:《中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经济学家》2003年第5期。
[106]何枫、陈荣:《经济开放度对中国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跨省数据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07]何枫:《经济开放度对中国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108]江兵、张承谦:《企业技术进步的DEA分析与实证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109]亢霞、刘秀梅:《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4期。
[110]李秀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区域的证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1]李福柱:《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12]李晶、汤琼峰:《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06年第3期。
[113]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114]吕铁、周叔莲:《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
[115]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财经研究》2010年第2期。
[116]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排放》,《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117]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118]李玲玲、张耀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及初步测评》,《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4期。
[119]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120]刘世锦:《关于中国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问题》,《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
[121]林毅夫、苏剑:《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12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123]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124]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125]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
[126]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127]李京文、郑友敬:《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8]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9]李国璋、周彩云、江金荣:《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130]李平、钟学义、王宏伟、郑世林:《中国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源泉(1978—2010)》,《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131]李斌、陈开军:《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世界经济》2007年第5期。
[132]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133]梁琦、李晓萍、吕大国:《市场一体化、企业异质性与地区补贴——一个解释中国地区差距的新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2期。
[134]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135]李相合、范彦君:《内蒙古经济增长中技术效率(TE)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36]李双杰、颜伦琴:《中国电子行业上市公司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137]李双杰、范超:《随机前沿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评析与比较》,《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7期。
[138]李月:《有效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中国(1978—2007)有效经济增长过程的理论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年。
[139]李岳平:《经济增长质量评估体系及实证分析》,《江苏统计》2001年第5期。
[140]刘志新、刘琛:《基于DFA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41]刘舜佳:《国际贸易、FDI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基于1952—2006年面板数据的DEA和协整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142]鲁蓉、张林秀:《中国个体私营乡镇企业的技术效率因素分析——浙江省织里镇案例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1期。
[143]李婧、朱承亮、安立仁:《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的历史变迁与地区差异》,《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5期。
[144]马强文、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经济学家》2010年第11期。
[145]马占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展》,《管理学报》2010年第5期。
[146]孟令杰:《中国农业产出技术效率动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5期。
[147]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5期。
[148]彭德芬:《经济增长质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9]乔世君:《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随机前沿面生产函数的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第3期。
[150]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冯春平、巴威、严于龙:《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151]石磊、高帆:《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152]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53]沈利生、唐志:《对外贸易对中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154]沈露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阶段评估》,《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155]孙传旺等:《碳强度约束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收敛性研究》,《金融研究》2010年第6期。
[156]石风光、李宗植:《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157]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58]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159]田银华等:《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期。
[160]田银华、贺胜兵、胡石其:《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期。
[161]陶锋、郭建万、杨舜贤:《电力体制转型期发电行业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
[162]陶长琪、王志平:《随机前沿方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163]陶春海:《中国医疗服务生产效率评价研究——基于DEA和SFA方法的组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64]托马斯·G.罗斯:《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
[165]温杰、张建华:《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资源再配置效率》,《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6期。
[166]吴军:《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167]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68]魏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全面且深入的改革——“政府主导”是模式还是改革对象》,《学术月刊》2011年第8期。
[169]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170]吴延瑞:《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3期。
[171]王铮、葛昭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态与转变前兆》,《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72]吴建新:《技术、效率、资本积累与中国地区发展差异》,《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173]万广华、陆铭、陈钊:《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74]吴诣民、张凌翔:《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年第2期。
[175]王志鹏、李子奈:《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
[176]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运筹学的新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77]吴文庆、李双杰:《中国电子行业上市公司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178]王永龙:《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及其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79]武义青:《经济增长质量的度量方法及其应用》,《管理现代化》1995年第5期。
[180]徐康宁、邵军:《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再检验》,《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
[181]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182]许和连、元朋、祝树金:《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12期。
[183]徐琼:《基于技术效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浙江的经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
[184]徐琼:《浙江省地区技术效率差异实证分析——基于DEA模型的运用》,《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185]许长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分析》,《财经研究》1996年第3期。
[186]许晓雯、时鹏将:《基于DEA和SFA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年第1期。
[187]肖红叶、李腊生:《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1998年第4期。
[188]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189]袁富华:《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190]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191]杨俊、邵汉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状况研究——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192]杨龙、胡晓珍:《基于DEA的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地区差异与收敛分析》,《经济学家》2010年第2期。
[193]杨国梁、刘文斌、郑海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综述》,《系统工程学报》2013年第12期。
[194]于君博:《前沿生产函数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1期。
[195]杨家兵、吴利华:《基于DEA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效率评价》,《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2期。
[196]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197]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198]姚树洁、冯根福、姜春霞:《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199]余建斌、乔娟、龚崇高:《中国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4期。
[200]俞培果、蒋葵:《经济收敛理论与检验方法研究综述》,《管理学报》2006年第4期。
[201]姚伟峰、何枫、冯宗宪:《CEPA下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技术效率比较研究》,《开放导报》2004年第2期。
[202]姚伟峰、何枫:《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增长研究:贸易和FDI,谁更有效?》,《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2期。
[203]闫淑敏、秦江萍:《人力资本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204]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世界经济》2003年第4期。
[205]张鸿武:《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随机性趋同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20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7]张彦博、郭亚军:《FDI的环境效应与中国引进外资的环境保护政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4期。
[208]张友国:《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209]钟昌标、李富强、王林辉:《经济制度和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210]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211]朱启荣:《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212]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213]张军等:《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1期。
[214]张军、吴桂荣、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215]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216]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期。
[217]张学良、孙海鸣:《探寻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抑或TFP贡献》,《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5期。
[218]章奇:《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1期。
[219]张文武、梁琦:《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2期。
[220]曾亚敏、张俊生:《所有权结构与产出效率:对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04年第7期。
[221]赵蕾、杨向阳:《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变化的实证分析》,《财经论丛》2007年第2期。
[222]钟学义:《增长方式转变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23]朱顺林:《区域旅游产业的技术效率比较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2期。
[224]周立:《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9期。
[225]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
[226]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227]朱承亮、岳宏志、李婷:《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228]朱承亮、岳宏志、师萍:《人力资本及其构成对中国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229]朱承亮、师萍、岳宏志、韩先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2期。
[230]赵春雨、朱承亮、安树伟:《生产率增长、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8期。
[231]朱承亮、岳宏志、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232]朱承亮、安立仁、师萍、岳宏志:《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西部地区和非期望产出模型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4期。
[233]朱承亮、岳宏志、安立仁:《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研究》,《经济科学》2012年第5期。
[234]朱承亮、岳宏志:《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区域分解》,《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35]朱承亮:《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与来源分解》,《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20
REPORT OF COUNTRY-RISK RATING OF OVERSEAS INVESTMENT FROM CHINA(CROIC-IWEP)(2020)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进展与评估报告.2012—2020
CHINA-CEEC A Review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2012—2020)中国2030:能源转型的八大趋势与政策建议
EIGHT TREND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WARDS ENERGY TRANSITION INTO 2030 IN CHINA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与世界秩序
Global Economy and World Order in the Post-COVID-19 Era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