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丽娜:《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的公众监督委员会制度研究》,《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2]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贝尔:《法国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程竹汝:《法治发展与政府结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程竹汝:《当代中国政治的科学发展:寻求民主实现形式的最优次序与发展重心》,《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2期。
[6]曹远征:《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国外与国内经验》(下),《城市公用事业》2008年第6期。
[7]曹现强、贾玉良、王佃利:《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监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8]蔡立辉:《论依法行政与公民权利:依法行政的政治学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9]陈山:《中国涉诉信访制度与英国监察专员制度比较研究》,《知识经济》2012年第7期。
[10]陈奇星、罗峰:《略论西方国家的行政监督机制》,《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3期。
[11]陈樱琴:《公平会独立性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1999年第1期。
[12]陈党:《社会监督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
[13]蔡定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杜力夫:《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邓频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研究》,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16]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7]范合君、王文举:《北京市公用事业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8]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务》,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郭小聪:《试论行政监督对行政效率的制约机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20]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1]谷安梁:《立法学》,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22]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3]侯志山、侯志光:《行政监督与制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4]韩东屏:《民主制度与分权制衡》,《开放时代》2000年第2期。
[25]胡水君:《权利与诉讼》,《开放时代》2001年第11期。
[26]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7]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8]金太军:《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9]江必新:《是恢复,不是扩大——谈〈若干解释〉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法律适用》2000年第7期。
[30]江必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1]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2期。
[32]姜明安:《外国行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33]柯武刚:《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4]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35]刘宁:《公共安全工程常态与应急统合管理》,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6]李珍刚:《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中的政府责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7]刘力云:《美国监察长审计制度及其借鉴意义》,《审计研究》1996年第5期。
[38]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9]李红勃:《人权、善政、民主:欧洲法律与社会发展中的议会监察专员》,《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1期。
[40]梁仲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的理论思考和路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1]李景元:《对接高端城市与都市区公共事业协同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42]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43]李长倦:《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三种力量》,《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5期。
[44]李明超、章志远:《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监管机构模式研究》,《学习论坛》2011年第3期。
[45]洛克:《政府论》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6]罗思东:《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碎片化”评析》,《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47]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8]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冯克利校,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9]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0]林莉红:《中国行政诉讼的历史、现状与展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51]刘明利:《立法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林伯海:《关于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的思考》,《人大研究》2002年第10期。
[5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5]玛丽·克劳德斯莫茨:《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56]马佳娜:《我国ADR机制中引入行政调解专员的设想》,《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57]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8]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9]尼古拉斯·卢曼:《权力》,瞿铁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60]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党政论坛》2005年第1期。
[61]钱家骏:《美英对公用事业的管制》,《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第4期。
[62]仇保兴、王俊豪:《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与政府监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63]仇保兴、王俊豪:《中国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秦虹、钱璞:《我国社会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载邹东涛主编《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5]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66]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67]容志:《从分散到整合:特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68]任铁缨:《关于社会监督的几点思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69]宋慧宇:《政府监管模式类型化分析及启示》,《行政与法》2012年第2期。
[70]沈亚平:《关于行政监督的理论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71]D.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2]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73]史平臣、赵运平:《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宪政功能》,《新东方》2007年第6期。
[74]汤唯、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6]翁琰:《论英国行政监察专员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77]吴庆玲:《对中国市政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78]汪庆红:《地方立法监督实证研究:体制与程序》,《北方法学》2010年第6期。
[79]王金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80]王沪宁、竺乾威:《行政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81]王俊豪:《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绩效评价与管制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8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83]王俊豪:《英国政府管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84]王俊豪:《英国公用事业的民营化改革及其经验教训》,《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6期。
[85]王俊豪:《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及其运行机制》,经济管理出版2003年版。
[86]王先江:《行政监察制度的功能价值形态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87]武晓峰:《试析行政监督在提高行政效率中的作用》,《理论探索》2002年第6期。
[88]王景斌、尹奎杰:《行政救济概念范畴若干问题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89]文玉、彭飞武:《英美行政监督制度比较探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90]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1]王建学:《从行政调解专员到基本权利保护专员:法国行政调解专员制度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92]吴传毅:《由分权制衡的宪政原则看分权政府的构建》,《行政论坛》2006年第3期。
[93]吴丕、袁刚、孙广厦:《政治监督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4]王寿林:《权力制约与监督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95]王方玉:《论单向度社会监督的不足与公民权利的合作实现》,《兰州学刊》2009年第5期。
[96]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郗卫东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97]韦德:《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98]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99]王惠岩:《论民主与法制》,《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00]王伟:《试析监督法出台后的地方人大监督职能》,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101]习近平:《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决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02]薛佐文:《论我国的立法监督制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103]肖君拥:《人民主权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4]杨学军:《英国、美国、新加坡城市公用事业监管比较研究》,《亚太经济》2008年第5期。
[105]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6]尤光付:《论行政监督内涵的界定》,《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0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8]杨善华:《当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9]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0]于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11]约阿希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2]章剑生:《行政监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3]章志远、朱志杰:《我国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运作之评估与展望——基于40起典型事例的考察》,《行政法学研究》2011年第2期。
[114]周佑勇:《行政不作为的理论界定》,《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15]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16]周旺生:《立法学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17]周伟:《论立法监督的概念》,《法学论坛》1996年第12期。
[118]周永坤:《论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119]朱力宇、张曙光:《立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0]张玉磊:《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中政府的困境及其化解》,《岭南学刊》2008年第1期。
[121]张玉亮、王先江:《中国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哲学思考:谈绩效评估对公共事业管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122]张东峰、杨志强:《政府行为内部性与外部性分析的理论范式》,《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
[123]张扬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探析》,《党史文苑》2007年第1期。
[124]张永红:《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危机的治理对策及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25]张春虎:《公用事业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借鉴》,《管理观察》2009年第1期。
[126]张红凤、杨慧:《西方国家政府规制变迁与中国政府规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7]张波:《对行政的司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28]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9]张卫江:《权力法治·程序正当·体制协调——论地方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三要素》,《人大研究》2002年第10期。
[130]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131]曾凡军、韦彬:《后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趋向的整体性治理》,《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32]曾维涛:《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33]曾保根:《行政监督模式的现状与制度创新》,《党政论坛》2014年第10期。
[134]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35]詹姆斯·M.伯恩斯:《美国式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6]战晓华:《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137]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8]C.Edwin Bak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9]Ernst Ulrich von Weizsacker,Oran R.Yong and Matthias Finger,Limits to Privatization:How to Avoid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London:Earthscan,2006.
[140]James MacGregor and Burns,J.W.,.:,9th edition,National Edition,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41]Kooiman,J.,:-(2nd).London:Sage,1993.
[142]Laffont and Tirole,.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93.
[143]Lieberthal,Kenneth G.and David M.Lampt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144]Moon M.Jae,Can ITHelp Government to Restore Public Trust?-Declining Public Trust and Potential Prospects of IT in the Public Sector.Proceedings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03),2002.
[145]Nye,J.S.,Zelikow,P.D.and King,D.C.(e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97.
[146]Perry,Dinna Leat,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New York:Palgrave,2002.
[147]Pharr,S.J.,Public Trust and Democracy in Japan,in Nye,J.S.,Zelikow,P.D.and King,D.C.(e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97.
[148]Perri,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Western World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A Preliminary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loration.,2004.
[149]Samuel P.Huntington,Will More Country Become Democratic?,1984.
[150]Taket,A.and White,L.,.NY:John Wiley&Sons,2000.
[151]Tam,Henry,Communitarianis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
[152]Milton C.Cummings,David Wise,Democracy under Press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5th edition,HBJ,1985.
[153]Ulrich Beck,.London:Polity Press,1999.
[154]Vanza Devereaux,The Government of a Free Nation,Published by Californi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ACRAMENTO,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