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刘国新
2015-04-01
978-7-5161-5939-2
258千字
城市化 制度建设 研究 中国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动的伟大历史过程,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中,如何完成和走好这一历史过程是摆在全国人民以及广大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城镇化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制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城镇化从本质上说,是在现实的制度选择所赋予的制度约束框架内对人口、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经济要素进行再整合并逐步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当相关的制度内容与城镇化发展要求同步,亦或超之于前时,就会推动和加速城镇化的发展,反之,则会延缓甚至阻碍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对存在缺陷的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及其内容进行创新,就成为了当前实现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为避免研究中的泛泛而述,本书选择了以回顾和考察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制度变迁为起点,以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制度启示为借鉴,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为基本价值取向,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在分析和研究中,主要选取了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研究和创新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土地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基础和前提,农民只有摆脱了土地制度对其人身自由的束缚,有了离开土地的自由裁量权和自由选择权,才有可能向城镇地区转移,实现农民市民化;户籍制度创新是顺利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核心所在,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没有人,城镇化就无从谈起;就业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关键,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入了城镇,能否在城镇中安定下来,关键就取决于能否在城镇中找到维持其本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工作岗位;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目标的制度保障,没有适合农民市民化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必然要受到阻碍。只有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给其以真正的市民待遇及制度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一章主要是阐述城镇化和制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以厘清这些概念在本书研究中的具体含义。并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城镇化发展与制度关系问题上的主要思想,对以往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城镇化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属于基础理论部分。第二章主要是从制度角度回顾我国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制度绩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明确现存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属于纵向分析问题部分。第三章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经验和主要经验教训进行考察和总结,以期对我国城镇化在进一步发展中查找、弥补制度不足,推进制度创新有所启示。属于横向考察、借鉴部分。第四章主要是从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出发,明确城镇化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和基本创新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中对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创新的基本结构。属于创新的战略选择部分。第五章主要是从创新的角度研究和阐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如何破除原有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壁垒,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问题。属于解决问题部分。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制度绩效;制度创新
倪鹏飞
2020-10-01
978-7-5203-7132-2
274千字
住宅经济 经济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2019—2020
《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9—2020)》以“楼市调控:中流击水应从容”为年度主题。继续使用团队原创的分析框架和预测模型,以及重点城市大数据分析预测模型,在评述2018—2018年住房及相关市场走势的基础上,预测了2020年住房及相关市场的发展变化;通过构建华房住房指数体系等,量化评估了住房市场各关键领域的发展状况;剖析了住房市场及其相关领域协调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一,构建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新型关系,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第二,坚持调控不动摇,倒逼市场主体改弦更张;第三,坚持“一城—策”,完善调控机制;第四,加快基础性配套制度改革,引导市场主体改弦更张;第五,加快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绘制楼市新基因图谱。
赵剑英
2020-10-01
978-7-5203-5032-7
202千字
经济特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研究 深圳
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40年来波澜壮阔的创新发展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缩影。本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国际化建设等方面系统梳理和提炼了深圳特区40年来的创新做法和发展经验,深刻阐释了深圳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深圳经验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就深圳40年后再出发,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进行了展望。
林琳
2017-05-01
978-7-5161-9994-7
147千字
工业化 关系 城市化 研究 中国
本书在历史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不同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优劣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再通过计量分析探索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尤其是适合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地理位置不具备区域优势的省份(地区)的发展战略建议。
倪鹏飞
2017-06-01
978-7-5203-0666-9
485千字
城市 竞争力 研究报告 中国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的研究视角由简单的城市间比较转向由城市的视角看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变化趋势,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如下:一是以东中一体和城市群体系为支撑的经济空间新格局越加明晰;二是经济增速放缓,城镇化进入阶段性调整且未来仍将保持稳步推进;三是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分化发展阶段;四是中小城市发展没有可持续性。本报告在延续以往报告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精简和修改,构建了三大竞争力指标体系,尝试使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关键数据,突出强调了关键性指标在城市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更为合理地衡量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本报告的年度主题是“房价体系:中国转型升级的杠杆与陷阱”,包括房价体系的新发现与新理论、房价体系的中国实证、房价体系的中国故事三部分,主要发现如下:一是中国将形成多层次、多中心的城市体系:东中一体,一网五带;二是中国将形成多层次房价体系;三是中心城市房价存在一定适度泡沫具有必然性:房地产具有金融属性,房地产投资具有空间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四是中国的房价体系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将向新的方向演化;五是房价体系是转型升级的杠杆也可能是转型升级的陷阱;六是房价体系会反过来影响城市体系;七是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房价存在溢出效应。在分项报告和区域报告中,对格局和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深入探索了相关变量间的内在规律。本报告按新的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对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各省市之间和省市内部三大竞争力及其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与房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