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6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

    陈妍

    2016-01-01

    978-7-5161-8293-2

    205千字

    35

    建筑 节能 经济政策 研究 中国

    从全球范围看,建筑与工业、交通是三大高耗能产业,依据发达国家经验,我国未来建筑能耗将超过工业能耗。由于节能建筑比普通建筑成本要高,因此建筑节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手段来主导其发展,但各微观经济主体才是推动建筑节能市场转型的决定性力量。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阶段,建筑能耗将大幅提高,但我国节能潜力很大,建筑节能对于我国的低碳转型十分重要,对于政策的需求也十分紧迫。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消费者作为建筑节能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微观经济主体,均有强烈的政策需求,要实现建筑节能的社会目标,就必须通过政策设计充分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主动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已经预告了建筑节能未来的获利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开发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而正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体制政策障碍等问题的存在,是微观主体需求建筑节能政策的本质原因。“十一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障碍。建筑节能改变了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利益受损的一方未得到合理补偿,自然就成为建筑节能的阻碍力量。当利益平衡被改变,原有的政策均衡已经不能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对新政策的需求就会产生,因此,障碍只是建筑节能问题的表象,利益冲突才是问题的本质。政策缺失和政策执行不力等政策非均衡因素导致建筑节能发展的障碍。其中,政策缺失的根源在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以税收和贷款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激励政策面临约束;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和自愿性协议类政策工具需要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一条件。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包括:法律缺乏强制力、监测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执行不足等体制机制问题。这些问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我国建筑节能政策设计应遵循政策需求与供给均衡、统筹兼顾各主体利益、成本收益有效和政策系统总体协调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可用于指导新建建筑节能政策设计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设计。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总目标,是在满足相同的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以最低成本降低单位面积的建筑物终端能耗。以此为目标进行政策工具选择和实施机制的安排。另外,建筑节能政策不能孤立存在并发挥作用,能源价格改革、节能服务体系、能效标识体系、建筑能耗统计系统是建筑节能支持体系,其快速发展可极大提高建筑节能政策实施效果。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市场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通过强制性节能标准让所有新建建筑都达到最低能耗要求,在此基础上鼓励开发更高节能水平的普通建筑;二是走高端节能建筑路线。第二个发展方向与政府设定的政策目标不一致,政府的初衷是鼓励通过采用简单技术、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建筑节能,而不是走只有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的建筑节能之路。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市场尚未形成的原因是节能建筑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还不能轻松地转化为市场动力,无法激发开发企业、材料供应企业、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建筑节能产业链上的各主体有着紧密的利益联结,通过影响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到政策设计的切入点,可取得好的政策效果。新建建筑节能政策设计应以利益相关主体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差异为切入点。新建建筑节能的社会目标是以低成本实现单位面积建筑物终端能耗降低。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首先要保证所有新建建筑物都符合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节能50%或65%),其次要给提供和购买更高能效水平(节能高于65%)、较低增量成本建筑的微观经济主体鼓励,以帮助其实现市场转型。这样的目标和努力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新建建筑节能政策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继续加强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监管。坚持对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范围应由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扩大到中小城市;坚持要把节能性能作为建筑质量验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十二五”期间加强对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性政策的试点工作。建立针对开发企业、建设单位、消费者的税收优惠、贷款优惠政策,并完善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和政府采购制度。(3)完善建筑节能产业链。逐步建立建筑节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国家标准。国家建设主管部门、节能主管部门、科技部门会同标准制定机构分步骤制定建筑节能材料和技术相关标准。首先对主流技术和重点技术制定统一的能效标准;对市场出现的新的集成设备或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提供政策引导,出台指导性的技术政策。(4)将住宅产业化作为国家建筑节能工作的中长期目标。住宅产业化是发展节能建筑的重要路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建筑“制造”方式的随意性,才能最终实现建筑节能和绿色的目标。先从试点城市开始,加强住宅产业化联盟,政府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有住宅产业化实践的开发企业先行试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供热计量推行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供热企业,供热企业短期利益因供热计量改革而受损,才是计量收费推进困难的根本原因。费用分摊原则是改造能否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唐山项目为今后的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其中坚持要受益用户承担部分费用,与产品企业合作来筹措部分资金的做法都为后来者提供了可选择的方式。在住房私有化情况下,投融资机制是我国能否规模化开展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的关键。在该项目中,住户既是住房的所有者,又是节能改造的受益者,应该出资参与改造。唐山项目在制定融资政策时就确定合并居民要为节能改造投资的总思路,但因为该项目有国际合作背景,两国政府的资助,居民的投资可以少一些,但是节能改造居民要投资作为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为规模改造制定合适的融资政策奠定了基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设计的主要内容:(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责任主体和资金筹措渠道。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应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模式。通过对节省的能源费用合理分配,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领域,鼓励供热企业、建筑节能材料和部品企业、供热计量产品企业、节能服务公司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上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主动参与。(2)推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在“十二五”期间,供热计量改革的重点应是大力推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坚持供热计量改造与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同步进行。各地方政府要制定“十二五”期间供热计量收费的具体方案,颁布相关政策。将供热计量改革工作情况作为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重点。(3)建设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五大保障体系。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需要在政府监管下通过价格杠杆和能耗评估来实现,具体来说需要五大系统来支持,即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系统、能源审计系统、能耗限额标准、阶梯能源价格和公众监督系统。(4)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尽快出台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项目的财税优惠政策和节能融资政策,并积极支持节能服务公司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服务模式。

  • 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System Change and the System Innovation of Urcbanization with Chinexe Characteristics

    刘国新

    2015-04-01

    978-7-5161-5939-2

    258千字

    12

    城市化 制度建设 研究 中国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动的伟大历史过程,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中,如何完成和走好这一历史过程是摆在全国人民以及广大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城镇化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制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城镇化从本质上说,是在现实的制度选择所赋予的制度约束框架内对人口、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经济要素进行再整合并逐步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当相关的制度内容与城镇化发展要求同步,亦或超之于前时,就会推动和加速城镇化的发展,反之,则会延缓甚至阻碍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对存在缺陷的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及其内容进行创新,就成为了当前实现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为避免研究中的泛泛而述,本书选择了以回顾和考察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制度变迁为起点,以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教训和制度启示为借鉴,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为基本价值取向,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在分析和研究中,主要选取了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研究和创新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土地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基础和前提,农民只有摆脱了土地制度对其人身自由的束缚,有了离开土地的自由裁量权和自由选择权,才有可能向城镇地区转移,实现农民市民化;户籍制度创新是顺利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核心所在,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没有人,城镇化就无从谈起;就业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关键,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入了城镇,能否在城镇中安定下来,关键就取决于能否在城镇中找到维持其本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工作岗位;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目标的制度保障,没有适合农民市民化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必然要受到阻碍。只有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给其以真正的市民待遇及制度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一章主要是阐述城镇化和制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以厘清这些概念在本书研究中的具体含义。并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城镇化发展与制度关系问题上的主要思想,对以往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城镇化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属于基础理论部分。第二章主要是从制度角度回顾我国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制度绩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明确现存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属于纵向分析问题部分。第三章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经验和主要经验教训进行考察和总结,以期对我国城镇化在进一步发展中查找、弥补制度不足,推进制度创新有所启示。属于横向考察、借鉴部分。第四章主要是从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出发,明确城镇化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和基本创新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中对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创新的基本结构。属于创新的战略选择部分。第五章主要是从创新的角度研究和阐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如何破除原有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壁垒,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问题。属于解决问题部分。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制度绩效;制度创新

  • 深圳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The Experiences of Shenzhen and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赵剑英

    2020-10-01

    978-7-5203-5032-7

    202千字

    12

    经济特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研究 深圳

    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40年来波澜壮阔的创新发展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缩影。本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国际化建设等方面系统梳理和提炼了深圳特区40年来的创新做法和发展经验,深刻阐释了深圳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深圳经验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就深圳40年后再出发,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进行了展望。

  • 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2016

    北京物资学院,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城市农产品流通研究所

    2017-10-01

    978-7-5203-1191-5

    447千字

    30

    城市 农产品流通 流通产业 产业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2016

    “无农不稳。”农业,是人类的命脉。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事关世界上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和其他产业相比,属于弱势产业。农产品是由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生产又覆盖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特殊商品。群众对食品安全和价格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这是完全正常的。因此,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骨干产品批发市场是具有公益性的设施和市场。世界上发达的经济体都高度重视农产品的流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它们在国内生产有政策支持、出口有补贴、进口有国内技术标准和价格保护。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以多种方式由财政投资建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和批发市场。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企业的作用,引领并主导农产品流通健康发展和市场供应稳定。出于对市场经济认识的片面性,我们一度把为数众多的农产品流通和批发业态几乎全部交给了市场,加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满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粮食等主要产品抓得既稳又好,小商品却带来市场不稳,出现了“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的调侃。当前,在国家更加重视民生的时期,人民对幸福生活有着不断提高的追求,“柴米油盐酱醋茶”自然就成了每天都会出现在生活中的“国家大事”。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蔬菜、水果、水产品及部分肉类等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这么大体量的农产品最终要依赖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城市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效率的关键和重点。中国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的问题与城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有很大关系。目前,中国设市城市有660个,其中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特大型城市三个,500万—1000万人口超大型城市20多个,100万—500万人口大城市则上百个。因此,建立完善城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已成为当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资源的基础配置手段,城市农产品流通逐渐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导,农贸市场、菜市场以及连锁超市为城市农产品零售主渠道的流通网点。与此同时,城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组织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和规模化的特点,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逐步增强。简言之,中国农产品流通基本上形成了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为主要渠道,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流通模式,以原产品和粗加工产品为营销客体的基础流通格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城市农产品流通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区位分布不合理、功能趋同;农产品流通环节保鲜手段落后,冷链运输占比低,缺乏品质标准化,难以实施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管;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少,运营成本高;等等。近期,商务部与国家相关部委连续发文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基础性设施和重点骨干批发市场的建设,表明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又会同北京物资学院联合组建了“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研究所”,并完成了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2014)》。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中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建设,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消费者满怀期待。希望这些研究成果最终惠及全体消费者!2102014年12月1日于北京

  • 新时代中国经济特区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the New Era

    曹天禄

    2020-10-01

    978-7-5203-7225-1

    387千字

    1

    经济特区 研究 中国

    新时代经济特区理论,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经济特区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经济特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和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新时代经济特区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必然逻辑,具有独特的思想特质和实践特征,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经济特区、怎样坚持和发展经济特区这一“经济特区之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目前,中国经济特区已形成了以深圳为代表的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大格局。本书对深圳、上海(浦东)、海南、雄安等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进行了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新时代经济特区理论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

跳转共12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