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case analysis, this book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s and their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China, and then explore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rough econometric analysis, so as to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strategy suggestions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provinces (regions) with short development time, weak foundation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without regional advantages.(AI翻译)
林琳:(著)
林琳,研究员,1966年10月生,广西南宁市人,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曾游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东盟学院,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研究中心,中国农工党中央委员会,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领域和方向:理论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赵国鸿:《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8期。
宋群:《我国工业化加快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战略关系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24期。
周叔莲:《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保建云:《企业区位理论的古典基础——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体系述评》,《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葛本中:《中心地理论评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第2期。
费景翰等:《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张红梅:《戴尔·乔根森及其经济理论》,《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5期。
[美]M.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3期。
辜胜阻:《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阿尔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约翰·梅勒:《农业经济发展学》,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年版。
刘斌、张兆刚:《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谭国雄:《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我国农业现代化应处理好六大关系》,《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第1期。
胡鞍钢等:《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顾焕章:《论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十大关系》,《中国科技论坛》1997年第5期。
刘志澄等:《农村市场经济问题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美]K.J.巴顿:《城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黄群慧:《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分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曾宪初、张洁燕等:《湖北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经济纵横》2010年第10期。
夏春萍、路万忠:《我国统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条件分析》,《经济纵横》2010年第8期。
钱津:《中国农业必须走现代化之路》,《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刘建铭:《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经济经纬》2004年第2期。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中州学刊》2011年第3期。
蔡瑞坷:《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经济论坛》1997年第4期。
曹芳东、吴江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12期。
陈爱娟、王小翠:《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发展》2009年第2期。
陈芳、龙志和:《中国县域经济差距的收敛性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4期。
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赵琦、李沫萱:《中国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专访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科技中国》2004年第7期。
莱斯特·R.布朗:《B模式: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林自新等译,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许涤新主编:《生态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德]弗里德里希·亨特布尔格等:《生态经济政策:在生态专制和环境灾难之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王振堂、盛连喜:《中国环境变迁与人口压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委会秘书处:《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报告》,2002年4月。
国家林业局:《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2005年6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5年5月25日发布。
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12月。
刘宇辉、张翼飞:《中国区域生产可持续性计算与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2005年第4期。
徐长春、熊黑钢、秦珊、李新萍:《新疆近10年生态足迹及其分析》,《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新疆国土资源环境遥感综合调查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工程院:《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2000年。
马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经济日报》2005年12月19日。
林双川:《资源“瓶颈”敲响警钟 中南海倡建节约型社会》,《半月谈》2005年第14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司:《以科学的发展观看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问题》,http://tzs.ndrc.gov.cn/tzyj/t2005 0804_38652.htm。
《国际油价突破每桶70美元再创新高》,新华网,2005年8月29日,www.XINHUANET.com。
张金萍:《铁矿石上涨困局需合力破解》,国土资源新闻网,2005年4月19日。
《减缓生物多样性流失速度刻不容缓》,联合国电台,2006年1月5日,http://www.un.org/chinese/radio/story.asp?NewsID=235。
丁元竹:《2010年:中国的三种可能前景——对98名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的调查与咨询》,中国社会学网,2004年10月29日,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shfz/P020041029313791 096323.pdf。
卢琦、吴波:《中国荒漠化灾害评估及其经济价值核算》,《中国环境报》2002年6月7日。
厉以宁、Jeremy Warford 等:《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建超:《汉唐长安城地下水的污染与黄土地带国都的生态环境嬗变》,载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城与黄土高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增刊。
朱俊风、朱震达等:《中国沙漠化防治》,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版。
辛树帜等主编:《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腾月:《2004年地球生态报告:地球得病都是人贪惹的祸》,人民网,2004年12月27日。
[英]威廉·配第:《赋税论》,陈冬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概念框架工作组报告:《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利:评估框架》(摘要),世界资源研究所,2003年。
陈德昌主编:《生态经济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解焱主编:《恢复中国的天然植被》,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冯之浚:《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任文伟、郑师章编著:《人类生态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朝枝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教案),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曹明奎:《21世纪生态学面临的挑战及其使命》,载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三届现代生态学讲座论文摘要集,2005年6月。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宇辉、张翼飞:《中国区域生产可持续性计算与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2005年第4期。
曲格平:《从斯德哥尔摩到约翰内斯堡的发展道路》,2002年11月14日在香港城市大学的演讲。中国环境资源网,曲格平环境思想文库。
邓芬:《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形式——桑基鱼塘》;黄启臣:《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之缘由》。2003年11月18—20日,中国生物学暨农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年11月29日发布。
马世俊:《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陈永福:《中国食物供求与预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陈六君、毛谭、刘为、方福康:《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生态制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5期。
刘宇辉、彭希哲:《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生态学报》2004年第10期。
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主编:《政治经济学》(上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郅振璞、吴坤胜:《让绿色家园更秀美——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纪实》,《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2日第1版。
陈俊愉:《重提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在〈城市大园林论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国园林》2002年第3期。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张雷:《现代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第4期。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Ammara Mahmood,“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East Asia:A Two Pronged Approach”,2008.
Athukorala,Prema-chandra,“Agricultural Trade Policy Reform in Asian”,2000,11:169-193.
Bailey R.G.,“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Ecoregions map of the Continents”,1989,16(4):307-310.
Bateman I.J.et al.,“Economic Valuation with State Preference Technique:A Manual”,2004.
Blakely.E.J.,“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2001,2346-2351.
Bromley,D.W.,,New York and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Byrd,William and Qingsong L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Charnes A.,“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Additive Model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1990,48(3):332-341.
Chin Chen Chang,Yir-Hueih Lah,“Efficiency Change and the Growth in Productivity:The Asian Growth Experience”,2000.
Cova,P.,Pisani,M.,Batini,N.,Rebucci,Alessandro,“Productivity and Global Imbalances:The Role of Nontaxabl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Advanced Economies”,IMF Staff Papers,2008.
Ellison,Glenn,Glaeser,“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 Dots Natru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1999,89(2):311-316.
Emad Roghanian,Amin Foroughi,“An Empirical Study of Iranian Regional Airports Using Robust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2010.
Fuentes,R.,Larraín,M.,Schmidt-Hebbel,K.,“Sources of Growth and Behavior of TPF in Chile”,2006.
Fujita M.,Krugman,P.,and J.Venables,,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9.
Gery L.Gaile,Cort J Wellmott,,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89,351-365、632-635.
Groenewold N.,Lee G.,Chen A.,“Inter-regional Spillovers in China:The Importance of Common Shocks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gions”,2008.
Groenewold,N.,Lee,G.,and Chen,A.,“Regional Output Spilloverin China:Estimatefroma VAR Model”,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7.
G.M.Hodgson,“The Approach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es”,1998,36(1):166-192.
Hallam,D.,“More on Macroeconomics and Agriculture: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and Agricultural Trade”,1991,42:4l-44.
Hauser P.M.and L.Schnore,,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65.
Hayter R.and Barnes.T.J.,“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Flexibility and Recession:A British Colombian Case Study”,1982,(10):333-353.
Ismail,Rahmah,“Technical Efficiency,Technical Change and Demand for Skills in Malaysian Food-Based Industry”,2009.
J.D.Von Pischk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3.
Kay Cao,Rod Forbes,“Productivity in the New Zealand Primary and Downstream Sector”,2007.
Krugman,Paul,“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1999,3:483-499.
Krugman,P.R.,“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1991,99(3):483-499.
Lester R.Brown,W.W.Norton & Co.,New York,1995.
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1954,5:201-214.
Lin Shoufu,Zhao Dingtao,Grey Relevancy Analysis about Energy Consumption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2007.
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1938,44:1-24.
Mahadzir Ismail,Hasni Abdul Rahim,“Impact of Merger on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in Malaysian Commercial Banks”,2009.
North D.C.,“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Wdrld Development,1989,17(9):1319-1332.
Potter,Clive,Burney,Jonathan,“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in the WTO-legitimate Non-trade Concern or Disguised Protectionism”,1985,18:35-47.
Prebisch,,New York: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Rosenstein-Rodan,“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1943,53:202-211.
Stanley Fischer,Ratna Sahay & Carlos A.Vegh,“Economies in Transition:The Beginnings of Growth”,1996,86(2):229-233.
Todaro Michael P.,,New York and London:Longman,1985.
Uhlin,Hans-Erik,“Energy Productivity of Technological Agriculture-lessons from the Transition of Swedish Agriculture”,1999,73(1):63-81.
Vemon Henderson,“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So-what Question”,2003,3:47-71.
Ward 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Yasusada,Murata,“Rural-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2002,68:1-3.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