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柳:《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弹性分析》,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同济大学。
陈飞、范庆泉、高铁梅:《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陈文哲:《粮食价格和农业收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0期。
陈慧萍、武拉平、王玉斌:《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2004—2007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4期。
陈汉圣、吕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户的影响》,《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2期。
陈秋锋:《贸易结构转变、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陈秧分、李先德:《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第29期。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改革》2012年第10期。
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世界经济》2010年第11期。
董智勇、王双进:《粮食价格波动态势及调控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7期。
董国新:《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基于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分析》,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浙江大学。
董直庆、戴杰、陈锐:《技术进步方向及其劳动收入分配效应检验》,《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樊继达:《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对中国式财政的挑战及应对》,《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范垄基、穆月英、付文革等:《基于Nerlove模型的我国不同粮食作物的供给反应》,《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12期。
方志红:《粮价波动对农民增收及CPI影响的计量分析》,《调研世界》2013年第5期。
方晨靓:《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基于国际市场因素影响下的局面转移模型》,《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6期。
高凡:《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弹性:一个估算》,《改革》2005年第8期。
高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区变化:1978—2003年》,《管理世界》2005年第9期。
顾国达、方晨靓:《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传导路径及其非对称性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3期。
顾莉丽、郭庆海:《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8期。
郭劲光:《粮食价格波动对人口福利变动的影响评估》,《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6期。
郭劲光:《政府救济政策制定的时序结构与制度安排:基于大宗粮食商品价格波动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2期。
郭劲光:《粮食价格波动对人口福利变动的影响评估》,《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6期。
广东省价格协会课题组(执笔:文武汉):《反哺“三农”价格政策研究》,《南方农村》2007年第6期。
韩荣青、戴尔阜、吴绍洪:《中国粮食生产力研究的若干问题与展望》,《资源科学》2012年第6期。
韩晓龙、魏丹、赵玉等:《粮食价格决定机制:基于蛛网模型的实证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9期。
韩耀:《中国农户生产行为研究》,《经济纵横》1995年第5期。
何强、吕光明:《福利测度方法的研究评述》,《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7期。
何强:《国民经济核算视角下的福利概念审视》,《调研世界》2011年第5期。
胡俞越、徐欣:《粮价波动、期货市场与新农村建设》,《中国粮食经济》2006年第3期。
洪民荣:《农户行为与农户政策》,《中国经济问题》1997年第3期。
胡锋:《政府因何提高200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中国粮食经济》2008年第2期。
黄季焜、Seott Rozelle:《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粮食:回顾与展望》,《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1期。
黄季焜、罗斯高:《中国水稻的生产潜力、消费与贸易》,《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4期。
黄汉权:《国际“粮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6期。
黄武:《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黄春燕、蒋乃华:《粮食价格、收入水准与城镇低收入人群保障》,《改革》2012年第1期。
黄祖辉、钱峰燕:《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2期。
黄金波、周先波:《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978—2008》,《南方经济》2010年第9期。
韩艳旗、李然、王红玲:《大国开放条件下转基因棉花研发福利效应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韩俊:《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新视野》2001年第1期。
胡德龙:《TFP对收入增长及差距缩小的贡献研究》,《经济问题》2011年第2期。
胡继亮:《中部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湖北省农户的调查》,《经济前沿》2009年第10期。
姜长云、张艳平:《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中长期潜力》,《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15期。
姜长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粮食供求失衡的回顾与启示》,《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2期。
姜长云、张艳平:《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中长期潜力》,《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15期。
姜雅莉、陆迁、贾金荣:《蔬菜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姜雅莉、曹敏杰、贾金荣:《蔬菜价格波动对低、中、高收入城镇居民福利影响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蒋远胜、丁明忠、林方龙、肖红林:《四川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蒋乃华:《价格因素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5期。
孔祥智、李圣军、李素芳:《农业产业链条价格传递机制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2010年第1期。
李志红:《粮食价格的提高会增加农民收入吗?》,《中国金融》2007年第12期。
李光泗、李全根、曹宝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供给反应模型》,《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李大胜、李琴:《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
李斌、陈超凡、万大艳:《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估算及其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李艳华、奉公:《我国农业技术需求与采用现状:基于农户调研的分析》,《农业经济》2010年第11期。
李志平:《资金困境、金融深化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基于浙、滇和豫三省253个农户问卷的思考》,《江汉论坛》2012年第6期。
李学术、向其凤:《农户创新与收入增长: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和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
李妍:《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基于1990—2006年各省的面板数据》,《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3期。
李永海:《关税调降对我国居民的影响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2期。
林光华、陈轶:《国际大米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基于ARCH类模型》,《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2期。
梁凡、陆迁、同海梅、孙小丽:《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消费经济》2013年第3期。
林海:《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决策机制分析》,《农业经济导刊》2003年第8期。
刘华、钟甫宁:《食物消费与需求弹性——基于城镇居民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刘爱民、徐丽明:《中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及评价》,《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0期。
刘克春:《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决策行为研究——来自江西省经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刘进宝、刘洪:《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弱相关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
刘东勋:《中国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刘宁:《基于超效率Output-DEA模型的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评价》,《软科学》2011年第3期。
陆文聪、李元龙、祁慧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4期。
陆文聪、余新平:《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罗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罗万纯、陈永福:《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6期。
冷崇总:《粮食价格波动的供求分析》,《价格月刊》1997年第12期。
冷崇总:《积极应对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对我国的挑战》,《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冷崇总:《价格上涨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与价格补偿问题研究》,《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2期。
李光泗、李全根、曹宝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供给反应模型》,《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龙伟、康辉:《物价上涨对四川城镇低收入户的影响》,《市场物价》2007年第8期。
陆文聪、梅燕:《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罗守全:《按市场经济原则建立粮食产销区供销协作机制》,《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罗锋、牛宝俊:《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6期。
罗锋:《基于Nerlove模型的中国粮食供给反应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罗向明、张伟、丁继锋:《地区补贴差异、农民决策分化与农业保险福利再分配》,《保险研究》2011年第5期。
马文杰、冯中朝:《基于Nerlove模型的中国小麦供给反应研究》,《技术经济》2009年第3期。
梅燕:《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的影响效应》,《软科学》2010年第5期。
苗珊珊、陆迁:《基于大国经济剩余模型的大米技术进步福利效应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9期。
苗珊珊、陆迁:《我国大米的供需态势:由消费与库存观察》,《改革》2011年第7期。
苗珊珊、陆迁、毕玉平:《封闭模型下稻米生产技术进步的福利效应分析》,《经济问题》2011年第9期。
苗珊珊:《粮食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研究》,《资源科学》2014年第6期。
孟东梅、姜绍政:《我国大豆进口的Armington弹性及福利波动分析》,《商业研究》2013年第7期。
彭勇:《深圳首次公布民生净福利总指数》,《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6期。
钱正鑫、张杰铭:《竞争性市场下价格支持的效用——对我国粮食价格补贴政策的福利分析》,《云南财贸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宋晓松、冷凯洛:《我国主要产粮省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邵飞、陆迁:《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福利效应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8期。
邵飞、陆迁:《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福利效应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
邵飞:《中国玉米经济:需求与供给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邵飞、陆迁:《我国玉米产业技术进步的福利效应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7期。
邵飞、陆迁:《基于Nerlove模型的中国不同区域玉米供给反应研究》,《经济问题》2011年第7期。
邵飞、陆迁、王昕:《我国玉米产业技术进步的福利效应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4期。
绍兴全、林艳:《社会资本的累积效应及其家庭福利改善》,《改革》2011年第9期。
石敏俊、土妍、朱杏珍:《能源价格波动与粮食价格波动对城乡经济关系的影响——基于城乡投入产出模式》,《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孙福春、胡凤新、崔冬梅:《近几年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对我国粮食价格影响的探析》,《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孙小丽、陆迁:《蔬菜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福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1995—2010年为考察期》,《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孙小丽:《食品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陶红军:《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口国进口价格弹性及关税福利损失估算》,《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谭智心、曹慧、陈洁:《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基于全国各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调研世界》2012年第9期。
田志宏、刘北桦:《关税税率调整的经济效应及理论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万小妹、罗安军:《不稳定粮食价格的成因及影响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1期。
王宏、张岳恒:《中国玉米供给反应:基于Nerlove模型的实证研究》,《农村经济》2010年第6期。
王莉、杜珉:《我国棉花生产的价格反应研究》,《中国棉花》2009年第6期。
王莉、苏祯:《农户粮食种植面积与粮价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9期。
王德文、黄季焜:《双轨制度下中国农户粮食供给反应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王东杰:《中国经济中期的社会福利成本》,《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2期。
王骏、张宗成:《基于VAR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期货价格发现的研究》,《管理学报》2005年第6期。
王立清、杨宝臣、苏云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影响的研究——以石油、小麦和大豆为例》,《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
王小龙、杨柳:《中国粮食财政干预政策产出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9年第1期。
王学庆:《对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思考——兼析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走势》,《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4期。
王志刚、许前军:《探索农村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规律——一个嵌入时间路径的LA/AIDS模型的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王志刚、申红芳、王磊:《我国水稻生产的特点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稻米》2010年第1期。
王薇薇、王雅鹏:《主产区种粮成本分析与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基于湖北省荆州市2006年农户调查数据》,《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万劲松:《完善我国农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设想》,《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王德文、黄季焜:《双轨制度下中国农户粮食供给反应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王胜、邹恒甫:《关税、汇率与福利》,《世界经济》2004年第1期。
王胜、邹恒甫:《不确定下的关税、货币政策》,《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王耀发:《浅析农民增收的科技创新机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汪彤、郑春芳、李万峰:《2008影响中国粮食生产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0期。
翁贞林、朱红根、张月水:《种稻大户稻作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8县(区)619户种稻大户的调研》,《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2期。
吴敬学、谭华、杨培植:《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发展:成就、机遇和挑战》,《农业经济》2010年第8期。
吴江、武晓山、赵铮:《农户种粮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最优粮食种植面积测算》,《经济理论与济管理》2010年第11期。
韦鸿、王磊:《粮食价格、农民收入对粮食产量影响分析——基于VEC模型的实证》,《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6期。
温桂芳、刘喜梅:《居民消费物价上涨对城市低收入人口生活的影响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温涛、王小华:《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1952—2009年的经验验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吴连霞:《我国城乡福利分配差距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1年第31期。
吴姚东:《当代国外福利测算方法研究——福利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00年第6期。
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向书坚:《福利水平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肖国安、王文涛:《粮食供求波动的轨迹、走势及其平抑措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谢杰:《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9期。
辛佳临:《2008年中国大米出口征税的福利变化分析——基于大米价格决定模型的测算》,《新疆农垦经济》2010年第1期。
薛剑、韩娟、刘玉、张凤荣:《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4期。
徐永金、陆迁:《粮食价格波动对主产区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研究》2011年第3期。
徐永金、陆迁:《粮食价格波动对主产区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研究》2012年第5期。
徐志宇、宋振伟、邓艾兴、陈武梅、陈阜、张卫建:《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杨万江:《中国农业转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基于区域变化和品种调整的粮食产量增量贡献率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4期。
杨永恒:《基于社会福利视角北京最优收入差距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杨建利、靳文学:《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探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2期。
叶慧、王雅鹏:《粮食价格及收入变动对国民营养影响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1期。
余谦、高萍:《中国农村社会福利指数的构造及实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7期。
俞培果、蒋葵:《农业科技投入的价格效应和分配效应探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7期。
曾福生、戴鹏:《粮食生产收益影响因素贡献率测度与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1期。
赵芝俊、袁开智:《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展进涛、陈超、廖西元:《公共科研投资、技术创新与水稻生产率增长——基于动态理论的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11年第1期。
张驰、乔现伟:《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利用协整理论分析1983—2003年数据》,《科技信息》2011年第12期。
张广、金钟范:《卫生检疫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2年第11期。
张海姣、张征、张正河:《粮食跨区交易: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4期。
张建杰:《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及其政策效应——基于河南省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6期。
张淑萍:《我国粮食价格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财经科学》2011年第8期。
张莹:《关税减让政策对我国进口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4期。
张玉梅、喻闻、李志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弹性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张治华、袁荣:《我国粮食生产对价格及非价格因素的反应》,《农业科学研究》2007年第28(4)期。
张祖庆、姜雅莉、陆迁:《鸡蛋价格波动对不同收入居民福利影响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张祖庆、姜雅莉、陆迁:《鸡蛋价格波动对不同收入居民福利影响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3期。
钟甫宁:《稳定的政策和统一的市场对我国粮食政策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7期。
周海春:《粮食价格变动对国民经济影响分析》(上),《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年第4期。
周慧秋、李孝忠:《价格支持、直接补贴与粮食政策改进》,《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中国粮食进口量猛增三倍,是否坚持“红线”引争议》,http://money.163.com/special/view306/。
周波、于冷:《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江西跟踪观察农户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1期。
周力、周应恒:《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7期。
周应恒、李洁:《农业科技进步对长三角地区种植业增长的贡献研究》,《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6期。
朱红根、翁贞林、康兰媛:《粮食投入产出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经济纵横》2010年第6期。
朱艳:《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化组织的农户生产行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2005年,浙江大学。
朱民、马欣:《新世纪的全球资源性商品市场——价格飙升、波动、周期和趋势》,《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11期。
朱新华、曲福田:《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5期。
Abdulai,Estimating labor supply of farm households under nonseparabilit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Nepal.,2000,April:309-320.
Benavides,G.,Price Volatility Forecasts for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An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Volatility Models,Option Implied and Composite Approaches for Futures Prices of Corn and Wheat,Central Bank of Mexico,2004.
Bigman,Goldfrab and Schechtman,1983,Futures market efficiency and the time content of the information sets.,(03):321-334.
Charles Ackah and Sirnon Appleton,2007,Grain Price Changes and consumer Welfare in Ghana in the1990s. CREDIT Research Paper,(3):3-9.
Cultler,David M. and Lawrence Katz,1991,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Disadvantaged.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
Coyle,W.,2008,The Future of Bioenergys:A Global Perspective,Washington D.C.:USDA-ERS,2.
Donna Brennan,2003,Price dynamics in the Bangladesh rice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intervention.,(29):15-25.
Douglas,J. M. and Hayenga,M. L.,2001,Prcie Cycle and Asymmetric Price Transmission in the U.S. Pork Market. ,(03):551-562.
Ernst-August,1987,Nuppenau,The incom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agricultural policy,(03):43-78.
Fafchamps,1992,Solidarity Networks in Preindustrial Societies:Rational Peasants with a Moral Economy.,(09):45-98.
FAO,Climate Change:Implications for Grain Safety,2008.
Frigon,Pur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β-secretase from human brain. ,1999,(08):14-34.
H. Youn Kim,Inverse Demand System and Welfare Measurement in Quantity Space. ,(63):98-123,1997.
Harry de Goner,Eric O. N. Fisher,The Dynamic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3,(12):23-56.
Ivanic,M.,Martin,W.,Implications of higher Global Grain Prices for Poverty in Low-Income Countries. (39):405-416.
James Banks,Richard Blundell,Arthur Lewbel,Tax Reform and Welfare Measurement:We Need Demand system Estimation?. ,1996,(09):226-124.
Jed Friedman,James Levinsohn,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Indonsia’s,Financial Crisis on Household Welfare:A Rapid Response,Methodology. ,2002,(16):397-423.
Jennifer Clapp,Grain Price Volatility and Vulnerability in the Global South:considering the global economic context. ,2009,(06):1183-1196.
Lu,F.,New Production and F-ratio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Comparisons between Nitrate Inputs from the Subsurface Kuroshio Current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1999,(04):59-75.
Meyer,J.,Vou Cramou-Tauhadel,S.,Asymmetric Price Transmission:A Survey.,2004,(03):81-611.
Minot,N.,Goletti F. Rice,Market liberalization and poverty in VietNam. IFPRI,Washington D.C.,2000:96-99.
Mitra,S.,A Nonlinear Cobweb Model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y Price Fluctu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s,Fordham University,2008,(08):12-23.
Moint,N.,Goletti,F.,Rice market liberalization and poverty in Viet Nam,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grai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2000:42-89.
Willett,L. S.,Hansmire,M. R.,Bernard,J. C.,Asymmetric Price Rresponse Behavior of Red Delicious Apples. ,1997,(06):649-658.
Wright,B.,The economics of grain price volatility.,2011,33(1):32-58.
Godfray,H.,Beddington,J.,Crute,I.,Food security:The challenge of feeding9billion people.,2010,12(8):812-818.
Verburg,P.,Veldkamp,A.,Fresco,L.,Simulation of changes i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in China.,1999,19(3):211-233.
Veldkamp,A.,Fresco,L.,Reconstructing land use drivers and their spatial scale dependence for Costa Rica(1973and1984).,1997,55(1):19-43.
David,K.,Elliott,P.,Productivity in Chinese provincial agriculture. ,1998,11(2):101-105.
Welsh,R.,Hubbell,B.,Carpentier,C.,Agro-food system restructuring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US swine production. ,2003,35(2):215-229.
Daniel,M.,Killkenny,T.,Decouplage an agirucltural localisation activities. ,2002,15(1):2-31.
Wing Thye Woo et al.,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Hidden Household Income in China.,2011(10):1-26.
FAO,Climate Change:Implications for Food Safety,2008.
Cultler,David M. and Lawrence Katz,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Disadvantaged.,1991(2):1.
Ted Friedman and James Levinsohn.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Indonsia’s,Financial Crisis on Household Welfare:A Rapid Response,Methodology. 2002,Vol.16,No.3397-423. DOI:10.1093/wber/lhf001.
Ivanic,M.and Martin,W.,Implications of higher Global Food Prices for Poverty in Low-Income Countries.,2008(39):405-416.
Jeffrey Alwang,Paul B.Siegel,Steen L.Jorgensen,Vulnerability:A View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2001(6):1-42.
Pieroni,J.,Biochemical Markers if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vius infection:A prospective study.The Lancet,2010(7):1069-1075.
Minot,N.,Goletti,F.,Rice marke liberalization and poverty in VietNam,IFPRI,Washington D.C.,2000.
ALWANG. J.,What types of safety nets would be most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for protecting small farmers and the poor against volatile food prices. Food Sec,2011,(3):139-148.
Blank,R.,Blinder,A.,Macroeconomics,income distribution,and poverty. Danziger,S.,Fighting poverty: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Cutler,D. M.,Katz,L. F.,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disadvantaged. ,1991,22(2):1-74.
FAO,2008,Climate change:implications for food safety [EB/OL]. http://www.fao.org/docrep/010/i0195e/i0195e00.htm.
Halbrendt,C.,Gempesaw,C.,Rural Chinese food consumption:the case of Guangdong.,1994,76(4):794-799.
King,M. A.,Welfare analysis of tax reforms,using household data. ,1983,(21):183-214.
Lusk,J. L.,Roosen,J.,Fox,J. A.,Dem and for beef from cattle administered growth form ones or fed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A comparison of consumers in France,Germany,the United Kingdom,and the United States. ,2003,85(1):16-29.
Minot,N.,Goletti,F.,Rice market liberalization and poverty in Vietnam. IFPRI Research Report,2000.
Pieroni,L.,Lanari,D.,Salmasi,L.,Food,prices and overweight patterns in Italy. Europe J Health Econ,2013(14):133-151.
Wang,X. L.,Woo,W. T.,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hidden household income in China. Asia Economic Papers,2011,10(1):1-26.
Lipton,M.,The Theory of Optimizing Peasant.,1968,4(3):26-50.
Schluter,M.G. and Mouni,G.,Some Management Objectives of the Peasant Farmer:An Analysis of Risk Aversion in the Choice of Cropping Pattern,Surat District,India.,1976,12(3):246-262.
Nerlove,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58:1-368.
Behrman,J.R.,Supply Response in Underdevelopment Agriculture.Amsterdam:North-Holland,1977:1-241.
Nowshirvani,V. F.,Agricultural Supply in India:Som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8.
Askari,H.and Cummings,J.T.,Estimating Agricultural Supply Response with the Nerlove Model:A Survey.,1977,18(2):257-292.
Ajzen,I.,Madden J. T.,Prediction of Goal-related Behavior:Attitudes,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1986,(22):453-474.
Binswanger,H.P.,Attitudes towards Risk: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in Rural India. ,1980(62):395-407.
Willock,J.,Deary,I.J.,McGregor,M.,Farmer’s Attitudes,Objectives,Behaviors and Personality Traits:The Edinburgh Study of Decision Making on Farm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9,(54):5-36.
Alvaro,D.M. and Wailes,E.J.,“Riceflow:A Multi-region,Multi-product,Spatial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World Rice Economy Riceflow: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World Rice Trade”,Staff Paper SP032010.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Agribusiness,Division of Agriculture,University of Arkansas,2010.
Ataman,A.M. and John,C.B.,“Global Agricultural Trad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2004.
Durand-Morat,A.and Wailes,E.J.,“RICEFLOW: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World Rice Trade”,Staff Paper SP0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Agribusiness,Division of Agriculture,University of Arkansas,2003.
He,X. R.and Tian,W. M.,“Livestock Consumption:Diverse and Changing Preferences. China’s agriculture at the Crossroads”(pp.78-97),175Fifth Avenue,New York,N.Y.10010,USA:St. Martin’s Press,Inc.,2000.
Hansen,J.,Tuan,F.,Somwaru,A.,“Do China’s Agricultural Policies Matter for World Commodity Markets?”,2011,1,pp.6-25.
Halbrendt,C.,Tuan,F.,Gempesaw,C.and Etz,D. D.,“Rural Chinese Food Consumption:The case of Guangdong”,,1994,76,pp.794-799.
Huang,J.K.,Rozelle,S.,“Market Development and Food Demand in Rural China”,FCND Discussion Paper No.4,IFPRI,1995.
Huang,J. K.,“Agricultural Policy,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Agriculture in China1949-2030(pp.209-257). USA:IDEALS,Inc.,1998.
Lewis,P.and Andrews,N.,“Household Demand in China”. ,1989,21,pp.793-807.
Liu,K.E.,and Chern,W.S.,Food demand in Urba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Trad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Environmental,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1. http://www.china.wsu.edu/pubs/pdf-2001/7_KLiu.pdf.
Salvatore,D.,Theory and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4th Ed. NewYork:Mc Craw-Hill,1995.
Wailes,E.J.,“Implications of the WTO Doha Round for the Rice Sector”. Proceedings of FAO Rice Conference,Rome,Italy,2004.
Zhuang,R.N.,Abbott,P.,“Price Elasticities of Key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in China”,,2007,18,155-169.
Becerril,J.,Abdulai,A.,The impact of improved maize varieties on poverty in Mexico: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pproach. World Development,2009,38(7):1024-1035.
Park,J.,Mcfarlance,I.,Phipps,R.,The impact of the EU regulatory constraint of transgenic crops on farm income. ,2011,28(4):396-406.
Meyers,S.,Binfield,J.,Westhoff,P.,Technology adoption under US biofuel policies:Do producers,consumers or taxpayers benefit?. ,2012,39(1):115-136.
Ali,A.,Abdulai,A.,The adop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ott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Pakistan. ,2010,61(1):175-192.
Islam,S.M.F. and Norton,G.W.,Salinity and Drought Tolerant Rice in Bangladesh,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Costs of Transgenic Crops:Ex-Ante Assessment. Coimbatore,India:Tamil Nad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7.
MISHRA,S.,An Ex-Ante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 of Bt Eggplant in Bangladesh,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2003.
Acemoglu,D.,Labor and Capital Augmenting Technical Change.,2003,1:1-37.
Acemoglu,D.,Diversit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R]. NBER Working Paper,No.16984,2011.
Solow,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1957,39(3):312-320.
Cochrane,W.,,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58.
Hayami,Y.,Herdt,W.,Market Pric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Semi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1977,59(2):245.
Monica,G.,Fisher,T.,William,A.,Master,S.,Technical change in Senegal’s irrigated rice sector:Impact assessment under uncertainty. ,2001,24(2):17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