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1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省际农村居民消费趋同性研究

    陈林兴

    2015-10-01

    978-7-5161-6946-9

    250千字

    9

    农村 居民消费 研究 中国

    不同于现有文献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研究地区间趋同问题,本书在研究我国省际农村居民消费趋同时,构建了一个综合的趋同研究方法体系,其中包括侧重于描述性统计的随机核方法、侧重于统计检验的有限混合分布模型和侧重于解释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因此这个框架同时具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检验和结果解释的功能。此外,还在这个体系中明确考虑了空间效应,从而避免了空间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省际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总体上呈现双峰俱乐部趋同;(2)人均消费总支出、人均分类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3)人均纯收入是决定消费趋同的首要因素,收入和空间因素综合在一起几乎解释了所有的消费趋同信息。

  • 中国零售业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Retail Industry

    李子文

    2020-10-01

    978-7-5203-7433-0

    216千字

    10

    零售业 劳动生产率 测度(数学) 研究 中国

    零售业是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中介和枢纽,在融通生产与消费两端、推进国民经济循环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零售业曾经历高速成长的黄金期,但近年来在要素成本红利趋弱、宏观经济形势下行以及社会流通和居民消费方式数字化转型的冲击下,逐渐面临发展瓶颈,亟需尽快由粗放的要素依赖型增长路径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模式转变。本书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外资进人、电商冲击、连锁化经营、技术创新等因素,研究了中国零售业在行业、企业和商店三个维度的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产业部门认识零售业的发展规律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零售企业提升经营效率、加快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中国消费者伦理行为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Chinese Consumer Ethical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郑冉冉

    2016-11-01

    978-7-5161-9686-1

    389千字

    10

    消费者行为论 研究 中国

    郑冉冉博士是我所在的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的高级访问学者,为人踏实、治学严谨,长期潜心从事消费者行为研究,尤其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制度背景下的消费者伦理行为及中国内地出境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在《管理世界》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我作为她的访学合作导师,为她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现在她的专著即将出版,我乐于为其作序。消费者伦理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起部分国外学者的关注,并且学术界对此的探讨也不充分。既有的消费者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伦理研究相对匮乏,以中国内地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消费者伦理研究尤为稀缺。目前在中国内地,消费者伦理这一概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至今尚未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研究。这与中国内地消费者人数众多,以及中国内地的消费者伦理现状不容乐观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上述背景下,郑冉冉博士专门针对中国内地消费者伦理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作者汲取国内外相关理论及文献的研究成果,立足中国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开发、修订了相关问卷量表,基于小规模深度访谈和大样本问卷调查,进行了深入的实证检验,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管制中国消费者伦理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其研究内容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兼具,不仅丰富、拓展了消费者伦理研究的理论探讨,而且能为中国内地的消费者伦理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概括地说,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选题具有学科前沿性引导消费者转变其伦理行为模式,必须首先对消费者伦理行为及其内在影响机理有一个准确把握。然而,对于消费者伦理行为及其影响机理,即便经济发达国家对此也存在不少研究盲点,中国内地更是缺乏这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中国内地既有研究看,仅有极少数学者涉及该领域,深入的解释性研究非常匮乏。本书以中国内地消费者为考察对象,紧密围绕中国内地消费者伦理现状及特点、面子威胁感知与自我概念对中国内地消费者伦理信念的影响、顾客忠诚在中国内地消费者伦理信念与行为间的调节作用展开探索性研究,选题具有理论前沿性。二 理论归纳全面、分析论证深入本书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例如,作者对消费者伦理、面子威胁感知、自我概念、顾客忠诚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计划行为理论、知信行理论、地位剥夺及偏差副文化理论、挫折理论、社会控制理论、中和技术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中国消费者伦理行为影响机理模型。而且,本书理论论证深入,所提对策建议也颇有启发意义。例如,作者基于中国消费者伦理行为影响机理模型,分别从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干预、企业营销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有效且具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思路。三 经验数据翔实、重视实证研究作者通过回收中国内地14个省市区的1247份有效调研问卷,运用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展开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典型相关分析等),对本书整体研究框架中的46个研究假设(12个验证性假设、34个开拓性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本书仅图表就有106个,这在同类专著中是不多见的。本书的研究为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伦理行为机理的“黑箱”提供了第一手经验证据。研究消费者伦理行为及其影响机理尚属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多方面可做开拓性研究。我相信,这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专著的出版,将有助于推进中国消费者伦理行为机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研究结论可为政府、社会、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材料。苏晨汀2016年3月6日于香港城市大学

  • 信息不对称、认证有效性与消费者偏好:以有机食品为例

    尹世久

    2013-11-01

    978-7-5161-3712-3

    338千字

    28

    绿色食品 市场 消费者行为论 研究 中国

    对于中国食品安全认证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参与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尹世久博士为人不善言辞,但做事认真,学风严谨。他在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攻读博士期间,在吴林海教授学术团队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总框架下,重点把有机食品的消费者行为与消费政策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几年来,作为一名青年学者,他以饱满的热情,执著的追求,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以开放的视野,坚持跟踪国际前沿,坚持调研市场实际,对有机食品市场中的消费者偏好形成了较为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这本书的受益者可能还不仅限于关注有机农业发展、有机食品销售和贸易的研究人员,对于关注中国食品安全和公共消费政策的人们,还有那些关注环境保护、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人士和安全认证食品企业界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年来,诸如“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牛肉膏”、“毒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民众对食品安全状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担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建立质量安全的食品供给体系与制度,恢复消费者的信心,已成为经济社会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从国际经验看,食品安全认证制度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有机食品认证,更以其在保障食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而备受推崇。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发展初期,有机食品主要出口到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伴随公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日益关注,有机食品逐步得到我国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国内有机食品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如国家规范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法规与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市场运作不规范以及对获证企业的监督力度不够,支撑技术不足等。最为重要的是,我国有机食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市场“柠檬化特征”非常明显。“茅台假有机”等丑闻使得消费者信任尚未建立便屡受打击,消费者支付意愿不足与信任缺失相伴而生,成为有机食品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有机食品市场中的消费者偏好进行深入研究,以评估中国有机认证制度安排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以期为提升消费者有机食品消费偏好、促进有机食品市场健康发展寻求可行的政策路径。作者在大量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重点从支付意愿和信任倾向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偏好及其形成机制,提出了检验认证政策有效性的参考标准,总结并分析了制约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揭示了有机食品市场发展的内在经济规律和矛盾,为政策制定者与企业经营者提供了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值得鼓励与肯定的是,作者坚持研究国际前沿文献,能够运用国际上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立足我国国情,研究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发展问题。如,采用选择实验与混合Logit模型,研究了消费者对食品属性的偏好,研究了品牌、认证标签与产地等在传递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方面的作用,得出“认证标签”作用已超过“品牌”等研究结论,对食品市场中消费者偏好的提升与信心重建,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由于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较短,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关于有机食品市场运行机制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数据资料尤其是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可靠度的数据非常匮乏,这就给有机食品消费者偏好的观察与研究带来了困难与制约。几年来,作者对我国有机食品市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足迹遍布山东、江苏、广东等地,取得大量一手调研数据,这为本书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也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发展提供了比较丰富翔实的学术参考资料,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当然,诚如作者所言,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本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由于人力物力限制,仅以山东、广东和江苏三省的部分城市为研究范围,可能导致样本对全国市场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尽管如此,这部著作在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研究方面还是做出了富有创新性的尝试。祝愿作者继续努力,在有机食品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领域里做出更大的成绩。黄祖辉黄祖辉,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卡特)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9月

  • 我国食品价格波动周期及平抑机制研究

    马敬桂

    2018-10-01

    978-7-5203-3181-4

    227千字

    7

    食品 物价波动 研究 中国

    本书是在笔者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食品价格波动周期及平抑机制研究”(12BJY105)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扩充形成的。著作集中了课题组成员有关课题研究的前期和阶段性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凝结了大家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跳转共3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