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黄勇军,米莉,徐海东,曹露,李超,张会,杨卓为,刘金,贾晓强
2015-09-01
978-7-5161-6269-9
263千字
社会生活 研究 中国
广场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当代中国存在着的、极为典型的“静默的喧嚣者”。一方面,它无疑喧嚣着,因为我们都看到、听到了;但是,它又处于一种静默的状态之中,因为,我们都对它熟视无睹。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组成的广场舞群体,其行为本身很是喧嚣,音乐、舞蹈、人数、行为,各个方面都带着一股子热闹劲,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群体,广场舞群体又是相当静默的,并没有明确的组织、没有明确的意志、没有明确的身份,更为关键的是,没有明确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当这一群体受到攻击时,很难以组织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利益。近年来,广场舞与反对广场舞的人之间,对抗态势日趋激烈、极端,体现出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急需构建的政治一社会结构:理性的现代公民、共识的现代观念、成熟的制度体系、有效的基层政府、自治的社会组织、公平的社会供给、务实的社区服务……
孙伟平,曾刚
2018-11-01
978-7-5203-3314-6
120千字
现代化城市 城市建设 研究报告 中国
本报告论述了绿色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归纳了我国绿色智慧城市的人本化、生态化、智能化、系统化特征,梳理了国内外绿色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并在借鉴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三个大领域18个指标的绿色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计算模型,对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智慧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并针对我国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城市内部绿色、智慧、人文协同发展水平低下,核心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不强,边缘中小城市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工程导向等综合施治的对策建议。
杨建仁,刘卫东
2017-12-01
978-7-5203-1855-6
361千字
区域 科技竞争力 研究 中国
当今,科技创新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科技竞争力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为探寻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本书运朋系统工程、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区域科技竞争力的概念、现状、未来发展仿真评价及提升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本书对科技创新与扩散过程及科技创新的功能与区域性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区域科技存在的客观性;其次,基于竞争行为构成要素的视角,得到了区域科技竞争力概念“钻石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科技创新与扩散的动力机制、科技创新功能形成机理、区域科技形成机理与区域科技运行机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再次,通过以中部六省会城市即南昌、长沙、武议、合肥、郑州和太原为样本的实证分析,印证了区域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然后,开展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现状评价与未来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探讨中部六省会城市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发展演变规律;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中部人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提升一般对策,特别地,基于关键因素分析提出南昌市科技竞争力提升关键策略。通过上述研究,本书形成了一个区域科技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体系,并通过以中部六省会城市为实证样本,使研究结论对中部六省会城市具有针对性,从而既为国家区域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及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也为促进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提高和“中部崛起”提供借鉴。
陈金海
2020-10-01
978-7-5203-7223-7
361千字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 深圳 社会发展
“深圳故事:经济、社会、环境转型”项目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与联合国人居署合作,旨在为世界勾画出隐匿在深圳40年改革发展成功实践中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深层逻辑,是推进全球城市发展经验相互借鉴、相互促动的一个精彩案例。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迈穆娜·穆赫德·谢里夫女士(Ms.Maimunah Mohd Sharif)亲自为项目成果作序,指出“深圳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功故事,其发展经验值得全球其他新兴城市和经济特区借鉴”。联合国人居署采用国际研究视角,整合全球学术资源,通过“深圳故事”项目多维度解析深圳。项目团队由联合国人居署、德国慕尼黑大学、意大利安娜核心大学、博茨瓦纳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机构13名专家组成。“深圳故事”项目共分为六个章节,力图从深圳在全球城市价值链中的位置、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城市规划、基础服务、环境保护六个方面,探寻40年来深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后的基因密码,向世界展示深圳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深圳故事”项目生动讲述了深圳开辟的全球化城市发展新语境,为世界人类城市发展贡献“深圳智慧”和“深圳方案”。
王俊豪
2016-06-01
978-7-5161-7962-8
435千字
城市 公用事业 政府监督 监管制度 研究 中国
城市公用事业是为城镇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等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普遍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供气、集中供热、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以及园林绿化等重要基础设施行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深化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用事业运行效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些都对加强城市公用事业有效监管提出了客观需求。城市公用事业监管体系是由监管法规政策体系、监管机构体系、监管监督体系和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组成的整体系统,但目前我国现有监管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监管体系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监管法规政策不健全,缺乏执法依据;监管机构多头管理,监管混乱;严重缺乏对政府监管的监督机制,公共利益难以保障;监管随意性大,缺乏科学评价。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监管制度创新,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针对这一重大现实需求,本书主要目的是在系统分析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客观需求基础上,提出政府监管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并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公用事业监管体系,为实现城市公用事业有效监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资料。本书对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积极探索,并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系统分析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的客观需求。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的需求来自多个方面,本书运用管制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大量实际资料,系统分析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为什么要求创新政府监管体系,城镇化如何要求加强基础设施政府监管,城市管理职能的转变怎样要求强化政府监管职能。这些都为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提供了现实资料和理论基础。第二,提出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的基本目标和整体框架。本书结合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管理职能转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监管有据、运行高效、公开透明、激励有效”为特征的现代监管体系,为实现有效监管提供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管制经济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由政府监管的法规政策体系、监管机构体系、监管监督体系和监管绩效评价体系这四大要素构成的政府监管体系整体框架,为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实现政府有效监管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第三,构建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法规政策体系基本框架。本书结合城市公用事业监管改革对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的制度需求,系统分析了现行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法规政策体系及其实施效果;总结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城市公用事业法规政策体系构建的历史沿革与立法经验;提出了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的立法目标、原则,阐释在中国制定城市公用事业法的必要性、内涵与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城市公用事业法为核心、以城市公用事业行业法规为配套、以相关法规政策为实施细则的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法规政策体系。第四,论证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机构改革基本目标模式。本书认为,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是:建立职权配置合理、相对独立的综合性专业监管机构,对城市公用事业实行集中统一监管。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大的改革方向统一前提下,渐进推进改革,具体分为两步:第一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内部职能整合建立隶属于城市公用事业主管部门的相对集中的监管机构;第二步,通过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整合,建立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监管机构——城市公用事业监管机构。一些制度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可以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实现一步到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渐进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监管机构改革。第五,构建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监督体系。基于整合性治理理论,从立法、行政、司法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系统设计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的监督体系,构建了适合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实情的“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其中,立法监督在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监督体系中具有统领地位;行政监督是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有效监管的日常基础性监督;司法监督既是约束行政监管自由裁量权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立法监督的落实;社会监督是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监督体系增量源泉。第六,设计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指数的测度体系框架,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可参考范式。本书深入剖析政府监管指数的内涵,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创造性地从制度强度(软强度)和建设强度(硬强度)两方面客观构建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强度指数的测度体系框架,详细阐述测度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强度指数的技术流程和方法要点,并以浙江省十一个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范式。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研究”(12&ZD211)的最终研究成果。这一项目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涉及政府管制经济学、经济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该研究项目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与实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基于该项目的3项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浙江省人民政府4位省部级领导批示,对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实践产生了一定指导作用和社会经济效益,也为本书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提供了实践基础。本书既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也是课题组成员合作研究的集体成果。课题主持人王俊豪负责拟定本书的基本框架和写作提纲,并负责修改定稿。按照章次,本书主要作者是:第一章(浙江财经大学王俊豪教授)、第二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秦虹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曹富国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钱璞研究员)、第三章(浙江财经大学唐要家教授、朱晓艳副教授)、第四章(浙江财经大学郭剑鸣教授、康莉莹教授)、第五章(浙江工商大学苏为华教授、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于俊、浙江财经大学陈玉娟副教授)、第六章(浙江工商大学苏为华教授、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于俊、北京大学李乐博士)。此外,参加本书部分内容撰写、课题研究和书稿校对的还有:浙江财经大学李云雁、王岭、裴志军、郭燕来、廖丹子、陈无风、熊艳、韦晓蓓、严康英、朱宗元、李伟、章琳云、金暄暄、戚瀚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刘波,中央财经大学周芬、张子亚等。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体系创新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大量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本书只是作了初步探索,有许多问题还有待后续研究,尽管课题组成员尽了最大努力,但难免存在不少缺陷,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王俊豪2015年12月25日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