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first analyz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meaning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and i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econdly,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e imbalance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were examined, and the possible harm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was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country, region, different types of cities and urban scale change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balance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serious, and it mainly belonged to the lagging type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hen, the reasons why China'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ags behind land urbanization are analyzed, and finally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are discussed.(AI翻译)
王兴芬:(著)
王兴芬,女,1987年9月生,云南昆明人,经济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新型城镇化。先后在《工业技术经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企业经济》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三篇,参与专著写作三部,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十余项,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一项、院级课题一项,获得荣誉和奖励二十余项。
[德]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王守礼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保罗·A.萨缪尔森、[美]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上册),萧琛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美]罗宾·巴德、[英]迈克尔·帕金:《经济学精要》(第二版),王秋石、张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罗纳德·科斯:《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罗君丽、茹玉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美]詹姆斯·布坎南:《成本与选择》,李芳、张旭昆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日]藤田昌久、[比]雅克-弗兰斯瓦·蒂斯:《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全球化》(第二版),石敏俊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英]艾伦·W.伊文思:《城市经济学》,甘士杰、唐雄俊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英]保罗·贝尔琴、戴维·艾萨克、吉恩·陈:《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刘书瀚、孙钰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包永辉、陈先发:《乱征地引发无地无业之忧》,《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23期。
蔡继明、程世勇:《中国的城市化:从空间到人口》,《中国乡村发现》2011年第2期。
蔡继明、熊柴、高宏:《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非协调发展及成因》,《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6期。
蔡书凯:《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发展中的角色》,载倪鹏飞《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曹飞:《土地财政:本质、形成机理与转型之路》,《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曹敏、刘恩华、牟进洲:《我国现行分税制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等:《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期。
常丹丹:《全球大城市房屋空置率对比,北上广有多严重!》,2017年6月,和讯网(http://house.hexun.com/2017-06-16/189664346.html)。
陈超:《2015年中国50大“鬼城”排行榜出炉 县级城市成主流》,2015年11月,环球网(http://china.huanqiu.com/article/2015-11/8006492.html)。
陈琛:《被征地“农转城”人员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以重庆两江新区龙兴工业园三个典型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陈春:《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第4期。
陈春、冯长春:《农民工住房状况与留城意愿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1期。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等:《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人文地理》2010年第5期。
陈嫚娣:《破解征地矛盾的建议》,《黑龙江国土资源》2014年第8期。
陈美球:《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配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2年。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地理学报》2009年第4期。
陈霞:《国外农村土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6期。
陈占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程开明、庄燕杰:《中国中部地区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及演进机制探析》,《地理科学》2013年第12期。
程雅丽:《浅谈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对策》,2012年9月,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907/c40537-18946676.html)。
程瑶:《土地财政与中国房地产税》,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迟福林:《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迟福林:《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崔满红、黄晋:《论区域经济协调运行的财政规制》,《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3期。
崔许锋:《民族地区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均衡性与空间异质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8期。
崔永亮、吕萍、张远索:《住房保障对象的覆盖范围、类别划分与保障需求》,《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4期。
戴均良、高晓路、杜守帅:《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地理研究》2010年第10期。
戴中亮:《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城市问题》2010年第1期。
邓宏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创新与改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邓维青:《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19期。
狄昌娅、竺杏月:《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商论》2015年第26期。
丁志伟:《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4年。
董利民:《城市经济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董再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和治理》,《理论导刊》2008年第12期。
董增刚:《城市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段汉明:《城市学:理论·方法·实证》,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范虹珏、刘祖云:《中国城镇化空间发展态势研究——基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1期。
范进、赵定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经济学家》2012年第5期。
范玉才:《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犯罪问题探析》,《法制博览旬刊》2014年第6期。
方辉振:《农村公共品供给:市场失灵与政府责任》,《理论视野》2007年第8期。
方瑞博、周炳中:《上海大都市人地关系演变特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23期。
冯云廷:《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甘露:《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民日报》2012年10月29日。
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高魏、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以湖北省1980年至2003年为例》,《资源科学》2010年第3期。
辜胜阻、杨威:《反思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五种偏向》,《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3期。
辜胜阻:《新型城镇化:政府要重“引导”避“主导”》,《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27期。
顾朝林、于方涛、李王鸣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小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勤、王飞鹏:《〈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的增量分析与应对措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和学新、李平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变迁、反思与改进》,《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年第6期。
胡伟艳:《城乡转型与农地非农化的互动关系》,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胡晓辉:《制度变迁的空间近邻效应》,博士学位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胡银根、刘彦随、张子卿:《协调城乡土地、资金与人口“三要素”助推新型城镇化》,《特区经济》2015年第2期。
胡宇:《政府失灵与政府功能的限度》,《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胡志九:《中国融资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度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环境保护部:《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706/t20170605_415442.htm)。
黄丹、徐邓耀:《基于SPSS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城市化关系分析研究——以南充市区为例》,《重庆与世界》2011年第1期。
黄荣清:《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人口》,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我国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第2期。
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吉黎:《分税制与中国的城镇化》,博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贾国强:《解码中国鬼城:新城区大跃进导致住房空置率提升》,2014年10月,中国广播网(http://finance.cnr.cn/txcj/201410/t20141029_516683976.shtml)。
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姜爱林、陈海秋:《新中国50多年来宅基地立法的历史沿革》,《理论导刊》2007年第12期。
姜德鑫:《试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完善》,《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蒋国河、孙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金太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
孔善广:《“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增收的理性行为与相关制度的缺陷》,《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5期。
孔祥毅:《金融协调的若干理论问题》,《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
雷爱先:《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中国土地》2003年第6期。
雷万鹏、汪传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的合理性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24期。
李宝礼、胡雪萍:《我国土地城镇化过快的生成与演化——基于金融支持过度假说的研究》,《经济经纬》2016年第1期。
李彪:《全国每年损失约百万亩耕地 新规划出台要求5年内年均减少土壤流失8亿吨》,2015年11月,每日经济新闻网(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1-02/958331.html)。
李灿:《用科学的发展观构建新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期。
李超、万海远:《新型城镇化与人口迁移》,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李光勤:《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第6期。
李焕俊:《考察与借鉴》,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年版。
李静江、吴小荧:《环保指标与政府政绩考核》,《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李力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现状、挑战和应对》,《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李敏飞、柳经纬:《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约性因素的法律分析和思考》,《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李明月、胡竹枝:《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速率比对》,《城市问题》2012年第4期。
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
李双海:《国有土地资本化经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李铁:《城镇化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版。
李小敏、陈多长:《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12期。
李小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李昕、文婧、林坚:《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8期。
李鑫、李兴校、欧名豪:《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与地区差异分析》,《人文地理》2012年第3期。
李兴江、唐志强:《论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及实现机制》,《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李智广、曹炜、刘秉正等:《中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第12期。
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1期。
厉晓华:《农村城镇化制度性障碍分析》,《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梁灏:《完善要素市场 加快西部国企产权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4期。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物权篇》,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梁武:《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广州环境科学》1996年第1期。
林坚:《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刘宝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健康利用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7年。
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刘登强、王欢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问题及对策》,《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2期。
刘婧娟:《“分税制”与“土地财政”——我国土地征收问题之诱因分析》,《法学杂志》2012年第7期。
刘娟、郑钦玉、郭锐利等:《重庆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1期。
刘琼:《土地市场视角下我国城市土地潜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刘守英:《中国的二元土地权利制度与土地市场残缺——对现行政策、法律与地方创新的回顾与评论》,《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1期。
刘习平:《中国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及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刘向南、吴群:《农村承包地流转:动力机制与制度安排》,《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第6期。
刘潇:《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5年。
刘彦随、邓旭升、甘红:《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态势及优化对策》,《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5年第3期。
卢长安、游斌、郑丹:《论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国房地产》2014年第18期。
鲁德银:《论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农村经济》2010年第8期。
陆大道、宋林飞、任平:《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陆大道等:《关于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报告》,2007年。
吕萍:《土地城市化与价格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吕萍、周滔:《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认识与对策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吕玉印:《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罗肇鸿、张仁德:《世界市场经济模式综合与比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马浩:《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马强、王军:《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现状、困境和未来》,《财经科学》2016年第8期。
马强:《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瓶颈及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10期。
马彦琳、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梅福林:《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9期。
缪小林、王婷、程李娜:《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效益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评价与比较》,《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倪鹏飞:《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潘颖、丁奇:《城市集市空间的发展——传统功能与现代需求的统一》,《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年第12期。
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7年。
齐晓娟:《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秦佳、李建民:《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13年第2期。
秦云鹏:《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任冲:《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研究——基于印度城镇化经验教训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年。
任静:《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任懿:《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科学决策》2008年第9期。
任远:《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商春荣:《土地征用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5期。
申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沈飞、朱道林、毕继业:《我国土地征用制度对农村集体经济福利的影响》,《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
沈彦、朱翔、雷志刚:《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湖南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5期。
晟达者:《城市化不是建“空城”、“睡城”、“鬼城”》,2014年10月,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1014/c241220-25833203.html)。
盛明科、唐玲:《地方政府民生类公共产品竞争失序及其治理研究》,《求索》2011年第10期。
石忆邵:《辩证审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上海国土资源》2015年第2期。
史常亮:《湖南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相互关系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司成兰、周寅康:《南京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司马文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孙本良:《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面面观》,《中国土地》2003年第11期。
孙斌艺:《土地腐败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上海房地》2007年第8期。
孙海鸥、赵晓雷:《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孙丽萍、杨筠:《基于城镇体系视角的西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的实证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第12期。
孙文凯、白重恩、谢沛初:《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孙亚南:《二元经济转型国际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孙亚南、张桂文:《二元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研究——基于跨期国际比较分析的视角》,《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谭峥嵘:《征地矛盾的调处机制研究》,《行政与法》2012年第10期。
唐春梅:《香格里拉县城市绿化现状与树种选择》,《林业调查规划》2011年第6期。
唐云松、张洁如:《土地寻租治理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求索》2011年第2期。
陶然、曹广忠:《“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改革》2008年第10期。
陶然、陆曦、苏福兵等:《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田国强:《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童长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模式选择》,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王磊:《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1年。
王丽艳、郑丹、游斌:《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问题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王丽艳、郑丹、王振坡:《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来自东中西部省际面板数据》,《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4期。
王帅:《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王素斋:《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4年。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王夏晖、张惠远、王波等:《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安全研究》,《城市问题》2008年第5期。
王晓丽:《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的良性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4年。
王兴芬、张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7期。
王兴芬、孙宁遥、李保玉:《商品拜物教思想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当代经济》2016年第20期。
王兴芬、杨海平:《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述评》,《企业经济》2017年第1期。
王兴芬:《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协调发展模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1期。
王泽彩:《我国财政分税制的缺陷日益显现》,《经济纵横》2007年第3期。
魏华欣:《习近平“功成不必在我”为干部匡正政绩观》,2013年9月,人民网(http://qzlx.people.com.cn/n/2013/0929/c364918-23077117.html)。
魏玮:《黑龙江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均衡发展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年。
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6日第11版。
吴群、郭贯成:《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吴一平、陈素云、孙德中:《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路径及关键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第21期。
吴友仁:《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宁召开》,《经济地理》1983年第1期。
武帅:《美媒图揭中国城镇自有住房空置率高现状》,2014年6月,环球网(http://finance.huanqiu.com/pictures/2014-06/2737657_4.html)。
夏浩、张勇:《欠发达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年第3期。
夏琪琪:《长沙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项英辉、李荣彬:《城镇化对我国耕地资源变化的影响分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肖周燕:《政府调控、市场机制与城市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
谢培秀:《混合所有制导向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州学刊》2015年第5期。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熊冬洋:《保护我国耕地质量的财税政策研究》,《税务与经济》2015年第2期。
徐万刚、杨少垒:《城市化视角下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分析》,《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3期。
徐志耀、柳思维:《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空间传导及其实证检验》,《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6期。
许经勇:《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学习论坛》2014年第2期。
薛欧、赵凯、陈艳蕊等:《陕西省土地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3期。
严思齐、吴群:《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协调性和互动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11期。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杨光:《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对策》,《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
杨宏山:《城市管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杨菊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的“双二属性”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杨立申:《人口城镇化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第2期。
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11期。
杨鹏、高素英、田亚:《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S1期。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地理科学》1994年第2期。
杨士弘、廖重斌、郑宗清:《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杨艳昭、封志明、赵延德等:《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研究》,《地理研究》2013年第9期。
姚明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5年。
姚士谋、陆大道、陈振光等:《顺应我国国情条件的城镇化问题的严峻思考》,《经济地理》2012年第5期。
姚懿洺:《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土地与人口城镇化非均衡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15年。
叶青清:《江汉平原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近两年查办城镇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犯罪情况》,《人民日报》2009年9月15日。
《农民工不愿“双放弃”换取城镇户口》,2011年6月,中工网(http://nmg.workercn.cn/c/2011/06/13/110613031207371914414.html)。
《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年4月,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建立“功成不必在任内”考核观》,2015年6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6/30/c_127966055.html)。
《2015年中国住房空置率调查:整体低于30%去化压力大》,2015年6月,赢商网(http://yn.winshang.com/news-487290.html)。
《2015年农村宅基地政策改革,把完整产权还给农民》,2015年12月,土流网(http://www.tuliu.com/read-18216.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7年4月,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4/t20170428_1489334.html)。
《国家统计局:2016年全国人均住房面积40.8m你达标没?》,2017年7月,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70711/51413867_0.shtml)。
尹宏玲、徐腾:《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差异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2期。
尹伟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年第23期。
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余运江:《城市集聚、外部性与劳动力流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袁艳:《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探讨》,《科学经济社会》2015年第1期。
苑韶峰、孙乐、杨丽霞等:《农村土地流转近期研究评述与启示》,《上海国土资源》2011年第4期。
苑韶峰、刘欣玫、杨丽霞等:《农地转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综述》,《上海国土资源》2012年第1期。
苑韶峰、杨丽霞、施伟伟等:《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物元模型分析》,《上海国土资源》2012年第4期。
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张安录:《紧缩地根下政府的职能和行为规范——兼论土地政策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运作》,《理论月刊》2007年第4期。
张超:《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性及其空间分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5年。
张传玉:《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底层农民工群体》,《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桂文:《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6期。
张桂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型》,《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张国胜、陈瑛:《社会成本、分摊机制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经济学家》2013年第1期。
张国胜、陈明明:《我国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政策评估与顶层设计》,《经济学家》2016年第7期。
张静、章海鸥:《用推拉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非转农现象》,《消费导刊》2008年第19期。
张彤玉、张桂文:《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地理研究》2001年第4期。
张晓燕:《现代城市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新海:《给予宏观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宁夏水资源合理配置》,《水利学报》2006年第3期。
张许颖、黄匡时:《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指标和政策框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1期。
张学敏:《离农农民承包地退出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
张勇:《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张勇:《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分析——以安徽省为例》,《城市问题》2015年第2期。
张志胜:《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阙如与重构》,《城市问题》2011年第2期。
赵尔强:《人口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赵宏海:《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3年。
赵玉领、王巍、陈桂珅:《以补定占等别约束——破解“占优补劣”难题的几点对策》,《中国土地》2014年第2期。
郑秉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发展与挑战》,《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5期。
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人的城镇化——40余位经济学家把脉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桂江丰、马力、姜卫平等:《中国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人口研究》2012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城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钟春艳:《统筹城乡发展中北京郊区城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周健:《农用地征收导致农村资金外流规模估算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地理学报》1995年第4期。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周元、孙新章:《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4期。
周再清:《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2年。
朱莉芬、黄季焜:《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朱晓:《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以新疆为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朱一中、曹裕:《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经济地理》2012年第10期。
诸培新、曲福田:《农地非农化配置中的土地收益分配研究——以江苏省N市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祝天智:《土地调控的市场与政府双重失灵及其对策》,《兰州学刊》2014年第10期。
Ades A.F.,Glaeser E.L.,“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No.4715,April 1994.
Alonso W.,,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Arku G.,“Rapidly Growing African Cities Need to Adopt Smart Growth Policies to Solve Urban Development Concerns”,,Vol.20,No.3,February 2009.
Banzhaf H.S.,Lavery N.,“Can the Land Tax Help Curb Urban Sprawl?Evidence from Growth Patterns in Pennsylvania”,,Vol.67,No.2,March 2010.
Bento A.M.,Franco S.F.,Kaffine D.,“The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Alternative Anti-Sprawl Policies”,,Vol.59,No.1,January 2006.
Bertinelli L.,Black D.,“Urbanization and Growth”,,Vol.56,No.1,July 2004.
Brown D.G.,Page S.E.,Riolo R.,et al.,“Agent-Based and Analytical Modeling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Greenbelts”,,Vol.19,No.12,December 2004.
Brueckner J.K.,Fansler D.A.,“The Economics of Urban Sprawl:Theory and Evidence on the Spatial Sizes of Cities”,,Vol.65,No.3,February 1983.
Brueckner J.K.,“The Structure of Urban Equilibria:A Unified Treatment of the Muth-Mills Model”,,Vol.2,No.1,1987.
Brueckner J.K.,“Urban Sprawl:Diagnosis and Remedies”,,Vol.23,No.2,April 2000.
Brueckner J.K.,Helsley,R.W.,“Sprawl and blight”,,Vol.69,No.2,March 2011.
Camagni R.,Gibelli M.C.,Rigamonti P.,“Urban Mobility and Urban Form: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Urban Expansion”,,Vol.40,No.2,February 2002.
Chiew P.Y.,“Pseudo-Urbanization?Competitive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Urban Sprawl in China”,,Vol.21,No.74,February 2012.
Clark C.,,London:Macmillan & Co.Ltd.,1940.
Deng X.,Huang J.,Rozelle S.,et al.,“Growth,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and Urban Land Expansion of China”,J,Vol.63,No.1,January 2008.
Filion P.,Mcspurren K.,“Smar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ality:The Difficult Coordination of Land Use and Transport Objectives”,,Vol.44,No.3,March 2007.
Freeman L.,“The Effects of Sprawl on Neighborhood Socialties”,,Vol.67,No.1,November 2001.
Friedmann J.,“Four These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Vol.30,No.2,June 2006.
Gabriel S.A.,Faria J.A.,Moglen G.E.,“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Smart Growth in Land Development”,,Vol.40,No.3,September 2006.
Geller A.L.,“Smart Growth:A Prescription for Livable Cities”,,Vol.93,No.9,September 2003.
Gennaio M.P.,Hersperger A.M.,Bürgi M.,“Containing Urban Sprawl—Evaluating Effectiveness of Urban Growth Boundaries Set by the Swiss Land Use Plan”,,Vol.26,No.2,April 2009.
Glaeser E.L.,Kahn M.E.,,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May 2003.
Haase D.,Kabisch N.,Haase A.,“Endless Urban Growth?On the Mismatch of Population,Household and Urban Land Area Growth and Its Effects on the Urban Debate”,,Vol.8,No.6,June 2013.
Henderson V.,“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Vol.17,No.1,Spring 2002.
Henderson J.V.,.China Economic Research and Advisory Programme,Brown University and NBER,November 2009.
Hoenack S.A.,Peris J.A.,Weiler W.C.,“Can Economic Incentives Explain the Recent Population Movements to Nonmetropolitan areas?”,,Vol.18,No.1,January 1984.
Hughes C.,Spray R.,“Smart Communities and Smart Growth-Maximising Benefits for the Corporation”,,Vol.4,No.3,June 2002.
Hunter L.M.,Manuel D.J.G.G.,Stevenson M.,et al.,“Popul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 in the California Mojave:Natural Habitat Implications of Alternative Futures”,,Vol.22,No.4,August 2003.
Hushak L.J.,“The Urban Demand for Urban-Rural Fringe Land”,,Vol.53,No.1,February 1975.
Karen A.Danielsen,Robert E.Lang,and William Fulton.,“Retracting suburbia:Smart growth and the future of housing”,,Vol.10,No.3,March 1999.
Kenneth D.Roberts.,“The Determinants of Job Choice by Rural Labor Migrants in Shanghai”,,Vol.12,No.1,Spring 2001.
Kocabas V.,Dragicevic S.,“Bayesian Network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Approach for Urban Land-Us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e:A BNAS Model”,,Vol.15,No.4,October 2013.
Krugman P.R.,,England:Cambridge,1996.
Liang S.M.,“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Arable Land Preservation”,,Vol.137,No.7,July 2009.
Lori M.Hunter,et al.,“Popul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 in the California Mojave Natural Habitat Implications of Alternative Future”,,Vol.22,No.4,August 2003.
Louw E.,“Land Assembly for Urban Transformation—The Case of ‘s-Hertogenbosch in The Netherlands”,,Vol.25,No.1,January 2008.
Marshall J.D.,“Urban Land Area and Population Growth:A New Scaling Relationship for Metropolitan Expansion”,,Vol.44,No.10,September 2007.
Moos M.,Skaburskis A.,“Workplace Restructuring and Urban Form:the Changing Na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of the Canadian Workforce”,,Vol.32,No.1,January 2010.
Mubarak F.A.,“Urban Growth Boundary Policy and Residential Suburbanization:Riyadh,Saudi Arabia”,,Vol.28,No.4,December 2004.
Parfrey E.,“What is ‘Smart Growth’?”,,1999.http://www.sierraclub.org/sprawl/community/smartgrowth.asp.
Porter J.R.,Mason P.B.,Howell F.M.,“Metropolitan Influence and Land Use Competition in Potential Biomass Crop Production:A Spatial Demographic Analysis”,,Vol.32,No.2,April 2013.
Reynolds H.W.,“Population Displacement in Urban Renewal”,,Vol.22,No.1,January 1963.
Seto K.C.,Michail F.,Burak G.,et al.,“A Meta-Analysis of Global Urban Land Expansion”,,Vol.6,No.8,August 2011.
Shaffer R.E.,“Rural Employment and Rural-Urban Population Shifts:Discussion”,,Vol.61,No.5,December 1979.
Shirazi S.A.,Kazmi J.,“Analysis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Lahore-Pakistan Using Geospatial Techniques:Suggesting Some Future Options”,,Vol.29,No.1,January 2014.
Shoshany M.,Goldshleger N.,“Land-Us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es in Israel-1950 to 1990:Analysis of Regional and Local Trends”,,Vol.19,No.2,April 2002.
Sierra Club.,“Sprawl Costs Us All:How Your Taxes Fuel Suburban Sprawl”,,2000a.http://www.sierraclub.org/sprawl/report00/sprawl.pdf.
Sierra Club.,“Smart Choices or Sprawling Growth:A 50-State Survey of Development”,,2000b.http://www.sierraclub.org/sprawl/50statesur vey/intro.asp.
Small C.,“Glob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Urban Land Use in Geophysical Parameter Space”,,Vol.8,No.8,June 2004.
ULI.,“Smart Growth:Myth and Fact”,,1999.http://www.uli.org/Pub/Media/A_issues/A_SmL4_Myth.pdf.
Vesterby M.,Heimlich R.E.,“Land Use and Demographic Change,Results from Fast-Growth Counties”,,Vol.67,No.3,August 1991.
William R.B.,Howard E.C.,“New Farmland Preservation Programs in New York”,,Vol.41,No.6,November 1975.
Wilson C.,,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6.
Wu Y.,Zhang X.,Shen L.,“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Policy on Land Use Change:A Scenario Analysis”,,Vol.28,No.2,April 2011.
Zhang K.H.,Song S.,“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Vol.14,No.4,September 2003.
Zhang T.W.,“Community Features and Urban Sprawl:The Case of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Region”,,Vol.18,No.3,July 2001.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